《芙蓉》2019年第6期|韓少功:《滿世界》序言
身為一個地球人,沒把這顆小球看明白,有點說不過去。自有了交通、通信的現(xiàn)代技術(shù),國人爭相探頭向外看,特別是要看從歐美到東亞的北半球,即人類文明中高理性、較發(fā)達的這一塊。鐘叔河先生20世紀(jì)80年代在岳麓書社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三十六種,就記錄了國人對“西洋”和“東洋”最初的觀感。
這一看就是百多年。從早期的不以為然,把人家看成奇技淫巧、不知圣道的紅毛猴子,到后來看得魂不附體,奉人家為全面優(yōu)越、放屁也香的救世上帝,很多中國人的“世界觀”大起大落,卻一直支離破碎、霧里看花。這也難怪,一個人看自己都不容易,何況他人,何況隔山隔海的億萬他人!
錢穆先生早就深知其難,說中西比較眼下還不到時候,從總體上說,要想心平氣和深思熟慮地展開比較,須等到雙方經(jīng)濟水準(zhǔn)接近了再說。他說得不無道理。因西方率先實現(xiàn)工業(yè)化,中西比較,一開始就無奈疊加了古今比較。前者是指地緣文化,如宜牧相對宜農(nóng)、棒球相對猴拳的多元格局,即橫向維度。后者則是指迭代文化,如鐵器取代石器、汽車取代牛車的趨同路線,即縱向維度。把兩個維度擰在一起,拿高度和長度編辮子,當(dāng)然只能七嘴八舌拎不清,還動不動就來情緒、冒火氣、臉紅脖子粗。
在這里,錢先生可能還得注意的是,就眾多觀察者而言,“眼見”其實不一定“為實”。這世界上眼見為偏、眼見為淺、眼見為偽的反例多了去了。因此國人們向外看,不光要考慮看的時機(如上述那個雙方經(jīng)濟水準(zhǔn)接近之時),還須考慮由誰來看,如何來看——這就好比同看一片風(fēng)景,平鏡、棱鏡、凸鏡、有色鏡、哈哈鏡的效果會很不一樣。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龔曙光先生這本散文集值得推薦。
作者以積學(xué)為依托,以追問為引領(lǐng),解讀巴黎左岸的優(yōu)雅與激進,體悟京都劍俠的剛直與柔軟,慕中存疑,憂中有敬,從小細節(jié)發(fā)掘大歷史,是深者見其深。作者禮贊俄國流放地和閱兵場上的英雄主義氣節(jié),揭示美國以亂為常、亂中求活的“灰色”治理傳統(tǒng),既有理想的持守,又無教條的呆氣,挑戰(zhàn)俗見潮流,清理不同國情縱深那里不同的生存邏輯,是活者見其活。作者對意大利時裝、日本漫畫、美國好萊塢電影等富有職業(yè)敏感,比對本土相關(guān)的產(chǎn)業(yè)實踐,進一步破譯文化心理,診斷制度得失,謀劃競爭戰(zhàn)略,更是“內(nèi)行看門道”,好漢交手,高手過招,是實者見其實。總之,作為一個參訪者,作者一路看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于行前的準(zhǔn)備,取決于自己手里是否已有高精度、高敏度、大口徑、大焦段的“世界觀”透鏡。有了好的世界觀,才能好好地觀世界。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能見其深,見其活,見其實,是因為自己已有學(xué)識資源和經(jīng)驗資源的多年積累,有讀得多、干得多、琢磨得多以后的一份心智通透。
這樣的寫作,當(dāng)然就與各種小資男女口水化、觀光化、抄旅游手冊的域外游記,拉開了足夠的距離。
從寫作日期來看,作者在數(shù)月之內(nèi),利用業(yè)余時間一口氣寫出了這本書,其才情噴薄非比尋常?!案锩坏┌l(fā)動,變革便失去了機遇和價值?!边@一類格言,很多學(xué)者可能說不出來。把余暉里的倫敦描述為一顆“琥珀”,把希臘的陽光書寫為一片“響晴”,把夏威夷的月亮想象成從“海底升上來”“濕漉漉地掛滿水珠”……這樣的妙語隨處可見,鮮活而獨拔,很多作家可能也寫不出來。他自稱為一個渾身銅臭的商人,成天只會算錢。讀此書,讀者們其實可感其胸臆間一片冰心萬潮奔涌,對他今后的寫作,想必也會充滿好奇,屏息期待。
作者簡介
韓少功,1953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祖籍湖南澧縣。著名作家,曾獲境內(nèi)外獎項:1980年、1981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2002年法國文化部頒發(fā)的“法蘭西文藝騎士獎?wù)隆保?007年第五屆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之“杰出作家獎”,第四屆魯迅文學(xué)獎,美國第二屆紐曼華語文學(xué)獎等。作品分別以十多種外國文字共三十多種在境外出版。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著)、《惶然錄》(佩索阿著)等數(shù)種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