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在青浦開幕 足不出“滬”,走近西域瑰麗
臨摹作品《伎樂天人》,來自克孜爾石窟。(主辦方供圖)
青浦與龜茲,一東一西,構成了歷史長河中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支點。昨天上午,《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在青浦區(qū)博物館開幕,為觀眾揭示不同視野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深刻內涵,共同見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的交匯融合。
青浦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青龍鎮(zhèn)的所在地,而西域古國龜茲則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zhèn),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fā)達,各類文明在此交匯碰撞,孕育出燦爛的古龜茲文化,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龜茲擁有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為久遠的石窟藝術,目前遺存洞窟700個,保存壁畫近一萬平方米,表現(xiàn)了從公元三至十三世紀佛教藝術的杰出創(chuàng)造和高度成就。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上的重要遺跡,2014年6月,龜茲著名的克孜爾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展由新疆龜茲研究院、青浦區(qū)博物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共展出新疆龜茲研究院提供的43件壁畫臨摹作品、數(shù)字高清復制品,時代跨度從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以佛教文化為主要題材,反映了古龜茲這一絲路“明珠”的歷史進程和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其繪畫、民俗、樂舞藝術的發(fā)展與演變。這次展出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壁畫是數(shù)字高清復制品《天相圖》,原作于公元三世紀,出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頂部。
本次展覽中還有一個仿真洞窟,是以伎樂壁畫而著稱的克孜爾石窟第38窟,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壁畫中富麗多姿的樂舞造型與種類豐富的樂器交相輝映,既有產生于中原地區(qū)的排簫和阮咸,也可見由西亞、中亞和印度等地傳入的箜篌等樂器,見證了絲路樂舞藝術在古龜茲交匯融合的歷史。壁畫在繪制手法上重視線條造型的運用,敷色上較多使用平涂,都體現(xiàn)出中原繪畫藝術的影響。此外,展覽還包括部分流失海外的石窟壁畫復制品。
《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將持續(xù)二個月,至明年2月20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