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生活是桃花源,“四力”就是“打漁船”
各位領導、作家朋友們:
我來自重慶忠州,忠州曾有5位宰相在此為官,白居易任忠州刺史3年,杜甫、蘇軾、陸游都在此留下千古詩篇。這里也是小說《紅巖》作者羅廣斌的故鄉(xiāng),105歲作家馬識途的故鄉(xiāng)。這次非常榮幸來到美麗的廈門學習,根據(jù)會議安排,在此匯報三點學習體會和感受。
一、“四力”是作家的思想基石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對宣傳思想干部的諄諄教誨、殷殷期待??倳浽谥轮袊穆?lián)、中國作協(xié)成立70周年的賀信中也寫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認為,增強“四力”,就是一名作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實踐,就是一名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導向的思想基石。作為基層作協(xié)負責人,我明顯地感受到這幾年重慶作協(xié)特別重視作家“四力”教育實踐,召開各類會議、主題培訓班深入傳達學習,通過加大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扶持,建立“一對一”結隊機制,評選紅巖文學獎、重慶文學獎、巴蜀青年文學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等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市作協(xié)主席團集中到40個區(qū)縣走訪調(diào)研、助推脫貧攻堅、檢驗“四力”實力。陳川主席兩年內(nèi)就帶隊到忠縣3次調(diào)研座談。2018年全市扶持重點作品27部,2019年扶持16部,我的長篇傳記《大唐廉相陸贄》就受益其中。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重慶作家既找到了方向,充滿了向往,也倍添了信心,增強“四力”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悄然植根心田,開花結果。
二、“四力”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源泉
作家必須把創(chuàng)作的根扎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才能汲取最肥沃的養(yǎng)分,才能創(chuàng)作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作品。我看過CCTV大家欄目對陳忠實的報道,他為了寫《白鹿原》,在簡陋的農(nóng)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與村民打成一片,關中的三伏天屋里達到40多度,他仍是汗流不止筆耕不停。去年8月21日,我們忠縣安監(jiān)局駐金雞鎮(zhèn)傅壩村扶貧第一書記楊驊,因過度操勞突發(fā)疾病倒下,年僅48歲。宣傳部安排我們組織我縣20名作協(xié)會員,扎進楊驊扶貧的蜂水村、傅壩村采訪,又對他家人、同事、朋友進行走訪,這些采訪故事迅速引起社會強烈共鳴和反響。后來成立了“楊驊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全市宣講50場,場場轟動,催人淚奔,7名報告人的報告詞就是我們擔任主創(chuàng)作的。從這件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看,惟有增強“四力”,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
三、“四力”是作家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講,文藝工作者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作為作家,只有靠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承擔起這一崇高使命。白鹿原上的影視城火了,櫻桃紅了,陳忠實卻走了。但白鹿原上發(fā)生了天翻地覆變化,他在文學上高山仰止的崇高建樹和人格魅力將永存這片深情的土地。重慶執(zhí)行援藏政策已有25年,我有一個作家朋友周鵬程,去年花了半年時間深入昌都、察雅、類烏齊和芒康,采訪重慶第八批援藏干部,回到重慶就住進醫(yī)院,嚴重的高原病肺水腫差點就奪去了他的生命,他在病中創(chuàng)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今年獲得重慶“五個一”工程獎。作家如何增強“四力”,我認為就是要在創(chuàng)作本質上“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創(chuàng)作方法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重心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真正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
古人講,作家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翻開攜程網(wǎng),發(fā)現(xiàn)自己走了23915公里,為什么我還沒有寫出高原式的作品,通過這次學習培訓,我才知道,這23915公里,我是坐飛機飛的,沒有接地氣;我才知道,要成為一位有建樹的作家,需要有 “根深成林”的廈門榕樹精神。最后,我想說,“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比绻f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桃花源,那么“四力”就是新時代作家的“打漁船”。
(作者為重慶市忠縣文聯(lián)副主席、作協(xié)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