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作文難寫”困境
作文是檢驗語文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語文學習成果的試金石,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重要性不僅只體現(xiàn)在應試需要上,還非常重要地體現(xiàn)在增強母語意識、傳承中華文化、內化人格心智、造就文學新人、助力培根鑄魂諸方面,可謂為根的事業(yè)。但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受機制、條件、理念等因素的束縛,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了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的困境,作文成為教師、學生、家長最頭疼的事情,為此不少專家也開過很多“藥方”,以期幫助作文教學走出困境,但都“療效”甚微,究其原因,還是教學方法體系不濟。為了幫助教師和學生走出作文教學困境,筆者配合國家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從作文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入手,從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出發(fā),遵循“知行合一”教學理念,結合自身多年從事青少年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經(jīng)驗以及多年從事寫作的經(jīng)驗,并融入國際先進創(chuàng)意寫作理念和方法,提出一套由“游、學、思、寫、改、刊、獎、誦”共同組成的解決作文“作文難寫”的教學方法體系——簡稱“八訣作文教學法”,以饗讀者。
一要游。指的就是“研學旅行”,或叫生活體驗、游學。國家在中小學生中推行的研學旅行,旨在通過繼承和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讓學生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增長見識。借助這一舉措能解決學生生活經(jīng)歷缺乏的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國歷史上,從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到道家的老子、莊子,從墨家的墨子到法家韓非子,從兵家孫子到縱橫家孫臏、龐涓,都有游學的經(jīng)歷。明代徐霞客更是一生游歷30余年,游遍大半個中國,寫成了驚艷后人的《徐霞客游記》。青年毛主席利用暑期和同學歷時一個多月,游遍湖南境內的其中五個縣,深入社會訪貧問苦,沿途撰寫稿件投寄報刊,還激發(fā)靈感寫了大量詩詞歌賦,并為后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這些例子都說明游學在促進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不讓學生豐富生活經(jīng)歷,怎么能寫好作文?正如一個從未見過空調長什么樣的農村小學生,教師要讓他寫一篇600字的關于空調的作文,恐怕都像讓他去登天一樣難,因為他所處的農村環(huán)境沒有這種事物,你教他怎么去寫?再如,一個城市小學的學生,教師讓他背誦100遍《憫農》,他也不會真正知道農民那種“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也不會真正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因為城市的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獲得過這種親身體驗。那么,教師在這種學生生活經(jīng)歷缺乏的情況下布置作文,學生固然會造成寫作動力不足,哪怕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也難以下筆,久而久之,厭學厭寫的情緒便形成。研學旅行恰恰就解決了中小學生生活經(jīng)歷缺乏這一問題。
二要學。就是寓學于游。眼下的很多花樣百出的研學旅行,只注重“玩”,很少有“學”的要求,更沒有“寫”的要求和教學生如何寫的方法,這樣的研學旅行是徒勞的。相應地,我們要在研學旅行中以寫作作為牽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游。游前、游中、游后都需要做一些功課,譬如游昆明大觀樓,不能為游而游,而應在游之前讓學生先查查資料,了解了解大觀樓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做好提綱式的記錄,以便在實地游覽時在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學習,并做好詳實記錄。而且,在游學中的采訪與記錄,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因為擬采訪提綱時要梳理采訪內容,游學時要用敏銳眼光和思維捕捉關鍵信息,采訪時要作口頭表達,采訪過程中要做文字記錄或圖像采集,為了搞清某些問題,有時在研學旅行中還要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來擴展知識,等等,這些都是“八訣作文教學法”中所指的“學”的內容。只有讓學生在游學中懂得“學”的重要性和“學”的方法,并在導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開展游學基礎上的寫作,這才是研學旅行的應有之義。
三要思。就是謀篇布局。應該由教師輔助學生,或學生和學生共同來完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寫作的審題、構思。最有效的方法是運用上海大學教授、著名學者、“中國化創(chuàng)意寫作學”學科創(chuàng)始人葛紅兵教授引自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創(chuàng)意寫作學”原理,將這種創(chuàng)意寫作原理與傳統(tǒng)寫作理論中的精髓以及研學實踐有機結合,從而破除傳統(tǒng)寫作教學“紙上談兵式”的僵化寫作教學模式,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品格、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生”智慧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能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保護學生興趣的前提下,通過采用工坊式、探討式、項目式、引導式、體驗式、實踐式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找到寫作密碼,激發(fā)學生謀篇布局的創(chuàng)意能力和發(fā)自內心的寫作欲望。謀篇布局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關鍵,筆者提倡語文教師應該精于寫作,因為只有具有一定寫作經(jīng)驗的教師,才能結合自己的寫作經(jīng)驗教會學生如何謀篇布局。
四要寫。就是用筆來說話——創(chuàng)意地、藝術地說話。游而不學則空,學而不寫則囿。帶著游學目的奔向廣闊的天地,不能沒有實質性的成果轉化。游為研,研為學,學為悟。既然有所悟,就應有所表。這里的表,就是表達的意思,即把你所游、所學、所悟的東西用文字藝術地表達出來,將你的思想感情流露出來,甚至傳播開去。這樣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結合書本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進行的一種觀察、體驗、分析、思考、表述的過程,能綜合鍛煉人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寫作能力,使學生有成就感。在布置寫作任務時,研學小論文、記敘文、科普說明文、詩歌、散文、隨筆美文、活動日記、調查報告、研學總結、游記、活動方案,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好的寫作文體,研學導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適合各年齡階段的文體進行寫作。通過寫作,讓學生將研學旅行中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爐再造,使在研學旅行中的辨別、探究、思考、歸納、總結、吸收得到深化、升華,這既滿足了學生考試需要,又能促進人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
五要改。就是作文修改。這里指的改,不同于教師傳統(tǒng)的那種“打分-批注-完事”或直接“打分-完事”的改,而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修改,或與學生一道討論怎么修改。譬如可以召開改稿會,最好是采用創(chuàng)意寫作理論中的工坊式教學,導師與學生圍坐一坊,把學生們的作文拿出來作為案例,從標題到框架,從故事內容到行文結構,從語言運用到內容升華,進行逐一修改演示??刹捎猛}作文對照法、集思廣益優(yōu)化法、既定情節(jié)發(fā)散法等方法,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借鑒他山之石,使學生在導師指引下神采飛揚、茅塞頓開,寫作沖動瞬間爆發(fā)。這是創(chuàng)意寫作的應有之義,也是創(chuàng)意寫作可以達到的目標。
六要刊。就是作文發(fā)表。從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角度來說,學生的作文能得到發(fā)表,是影響學生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上世紀30年代出生在云南大理喜洲貧苦家庭現(xiàn)年84歲的著名白族詩人、文學評論家曉雪先生,上學之初是一個連漢語都不會講的懵懂少年,就是因為在中學期間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一篇富有教育意義的杰作——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大學期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加長版的畢業(yè)論文《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激發(fā)了寫作熱情,從此走上中國文壇,成為一代大家。筆者通過對近200個中小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發(fā)表的欲望,但又認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比如筆者問F同學:“假如你的作文能在某個刊物上發(fā)表,你會怎么想?”回答是:“那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那么我就有點像個小作家了,想想都有點興奮!”這說明學生的作文若能得到發(fā)表,是激發(fā)其個體積極性的源泉,也許少年時期的一次發(fā)表,就改變了其一生的命運,這是非常可能的事情。哪個要是問及云南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吳然先生,說“您先后有70多篇作品編入中小學教材,您有成就感嗎?您感到有一種莫大的收獲感和精神愉悅感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作家都有這種成就感,何況是青少年兒童呢?
七要獎。就是對好作文進行表揚或獎勵。其實不僅發(fā)表作文能激勵學生愛上寫作,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一定形式的獎勵,也是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如曉雪先生少年時期寫了一篇作文被老師看中,時任大理喜洲中心小學校長就親自撰書一幅“中堂”書法作品作獎品獎勵他,內容也是對其作文的經(jīng)典點評和肯定,這給了他深遠持久的影響,直到耄耋之年的今天他在自傳《我的文學人生》中都還很興奮地提及那段往事。教學中,可以采用班級日常評獎、校級作文評獎、研學旅行專題評獎、推送到校外評獎機構評獎等方式讓學生在評獎受獎中得到激勵。哪個要是問及云南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吳然先生,說“您因寫作先后獲得各種大獎,尤其是近年來獲得被譽為“東方安徒生”大獎的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殊榮,您有成就感嗎?您感到有一種莫大的收獲感和精神愉悅感嗎?”答案還用說嗎?
八要誦。對學生的好作品組織誦讀。誦讀,尤其是專業(yè)誦讀,能在一種渲染的氣氛下使學生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通過聲效、音樂、編輯等元素得到藝術升華。人的作品一旦被誦讀,特別是專業(yè)的音樂朗誦,會瞬間產生激蕩心靈的內化效應,自豪感、自信心、內動力油然而生。比如作家的詩歌、散文與音樂朗誦結合,歌詞與曲樂聯(lián)姻,能開出藝術的嬌艷之花,成為人類高雅的精神食糧,也同時使作家、藝術家感到無比的自豪。誦讀對作家的激勵都如此奏效,何況是小孩子呢?因此,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文過程,將誦讀與演講融合教學,譬如從演講入手,以游學與作文過程為對象,讓學生講述游學的感想以及作文的構思、立意、謀篇和修改過程,并朗誦自己的作品,這些都是比較好的方法,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便是“八訣作文教學法”,個中“八訣”缺一不可,任何一個“訣”都不能孤立存在,只有相互為用,互為推動,才能最大化發(fā)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整體效應。只要真正抓實這“八訣”,使其真正落地,相信這套教學方法體系便會在作文教學中大放異彩。而且它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生作文教學,對大學生作文教學也有借鑒意義。當然,這種教學方法理念的推行,需要教育行業(yè)、學校、教師、家庭、孩子以及社會有關方面的協(xié)同配合,尤其是我們的作家隊伍是孩子們寫作的標桿,若能形成作家進校園講寫作、大作家牽手小作家采風寫作這樣的一些“傳幫帶”機制,再有比如優(yōu)秀作文張榜展示、優(yōu)秀作文朗誦音響制品集結出版、青少年創(chuàng)意寫作大賽、青少年文學寫作音樂節(jié)等這樣一些大小活動的輔佐,更能發(fā)揮積極效應,推動作文教學實現(xiàn)應然目標。
寫作,雖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但它一定是裝點人生不可缺少的殷紅彩霞,真誠希望以上教學方法體系,抑或稱它為一種新的趨于完美的寫作教學途徑,能真正助力作文教學,帶孩子們走出“作文難寫”困境,讓孩子在母語的天空盡情翱翔,奔向光明的未來。
(作者郭明 系青年作家、記者、青少年教育研究工作者、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云南省社科聯(lián)委員、云南省紀實文學學會會長、云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