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文學翻譯和舞臺影視表演翻譯可參評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lián)、市作協(xié)、市譯協(xié)共同發(fā)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
2019年初,上海市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上,5位市政協(xié)委員提出了“關于設立翻譯獎,打響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議”的提案(0858號),呼吁在上海成立文學藝術翻譯獎。
近代以來,上海就是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在文學上更有“外國文學翻譯搖籃”的美譽,擁有傅雷、戴望舒、孫大雨、草嬰、方平、錢春綺等眾多名家及作品。上世紀的二、三、四十年代,當時的文壇主將如魯迅、茅盾、鄭振鐸、巴金等都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大力譯介外國文學作品;戲劇、電影、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同樣是人杰輩出、作品豐富,李叔同、陳歌辛、鄭正秋、徐悲鴻等人一邊從事翻譯,引進了大量世界優(yōu)秀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一邊開展原創(chuàng),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被翻譯到了海外,傳播廣遠,成為佳話,他們都是中外文藝互相交流、彼此推動的典型。
“翻譯獎”的創(chuàng)辦,一方面將提升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碼頭”的能級,推動上海國際文化翻譯中心建設,讓全中國、全世界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更多地來滬出版、展出、展演、展映;一方面將助推上海原創(chuàng)文藝作品“源頭”建設,進一步用好用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著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創(chuàng)”,推進新時代的上海文藝創(chuàng)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
評選范圍
首屆“翻譯獎”將于2020年正式運作,申報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后擬定為每3年舉辦一屆。
“翻譯獎”的評選和表彰對象為近年來專業(yè)水平上乘、社會影響廣泛的優(yōu)秀文學、藝術翻譯作品。作品能有效地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與文藝事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合作;能準確地移譯原作的各種信息和文化符碼,符合翻譯倫理和藝術標準并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在譯入語讀者群和譯入語社會中的影響)。
作為地域性獎項,在評獎年限內(nèi)的評獎作品及翻譯者范圍包括:將上海出版或上海原創(chuàng)的以及上海作者(暫限當前上海戶籍或上海市居住證)創(chuàng)作的文學、藝術作品翻譯為外文,并正式出版、進入當?shù)厥袌龌蚬_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譯者;將國外文學、藝術作品翻譯為中文,并在上海正式出版或在上海公開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譯者;上海翻譯工作者(暫限當前上海戶籍或上海市居住證)翻譯中、外文的文學、藝術作品,正式出版并進入當?shù)厥袌龌蚬_演出、上映、展出的。
獎項設置
“翻譯獎”受益人為翻譯者,評獎只在申報時在世的翻譯者的作品中進行。獎項設置:
1.文學翻譯獎:中譯外(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外譯中(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
2.表演藝術翻譯獎(舞臺表演、影視表演):中譯外:(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主要語種)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外譯中:(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主要語種)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