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北京文學》2020年第1期|劉元舉:荔園筑就的精彩(節(jié)選) ——來自深圳大學的報告
來源:《北京文學》2020年第1期 | 劉元舉  2019年12月30日06:22

一座城市奇跡般的誕生,已然震古爍今;而與這座城市應運而生,同樣充滿傳奇色彩的大學,是否也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深圳大學名副其實,身上烙下的是深圳這個城市40年改革開放的每一塊胎痕,猶如一對父子。父親年輕時有筑山萬仞之能量,有燃燒萬丈之豪情,恨不能一下子就將襁褓中的兒子拉扯起來,踏上風火輪一路飛奔。

然而,兒子是要有成長過程的,即便有再好的基因,也得學會站立,而后,才能邁步。但這個過程,卻完全不同于常規(guī)常理。于是,那些讓你驚奇的人物和故事,汗淋淋地“撲騰”著,如潮涌來。

——題記

四月的嶺南,悄然進入雨季。深圳大學的時光廣場,被雨水洗濯一新。綠植環(huán)繞,天地氤氳。中間那個日晷雕塑因水濕,傾斜中更顯歲月之滄桑與凝重。

第一章 沒有圍墻的高校

眾所周知,深大是在改革開放的濃烈氣氛中降生的,這就注定了他們與全國其他的大學不一樣。起步就夠特殊了,國內其他大學的成立,都是由教育部批準,而深圳大學則是由國務院直接批準的。他們的特殊性不僅如此,還有一系列的特殊,讓你目瞪口呆,簡直振聾發(fā)聵:上學要收費的制度、畢業(yè)生不包分配和推薦就業(yè)的制度、取消助學金變?yōu)楠剬W金制度、學分制的制度、勤工儉學制度、校園沒有圍墻、教職工全員聘任等一連串改革,樁樁聳人聽聞。別說這么多的改革制度,在那個年代,僅就其中的一項改革,也會引發(fā)全國性的巨大震蕩與反響。

“1984年9月,張維校長赴深,3天的校長辦公會議,孕育了深圳大學第一個改革創(chuàng)新方案。方案第一次明確提出,學校的領導體制是校長負責制,校長向省、市委負責,副校長向校長負責,黨委的任務是堅持和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學校的貫徹執(zhí)行?!保ㄍ瑵髮W出版社《深圳大學改革探索之路》,張仲春“深大人的省思”1988年版)

方案相當于路標,歸納起來16個字:黨委治黨,校長治校,教授治學,學生自治。這是“敢為天下先”的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

過去我只聽說過“教授治?!保⑸钜詾槿?。因為教授治校是西方社會的高等學校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起源于西歐中世紀的巴黎大學。蔡元培時代的清華大學也主張教授治校。朱清時來南科大就是強調這個“教授治校”。但深大時任校長認為,教授治校不行,教授能夠治學;而校長治不了學,校長能治校。治校與治學,一字之差,卻涇渭分明,截然不同。

深大那時成立了教授委員會來治學。委員會主任不是校長,而是選出了兩位教授,一位是文科的,另一位是理科的,相當于清華北大各選一個,也是一種平衡吧。而校長在這個教授委員會里,只是其中的一員。在對外接見記者之類的事情方面,都是由教授委員會出面接待,而校長則沒有拋頭露面機會,校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行政管理方面。

“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改革,在當時許多卻是全國首創(chuàng),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因此,在方案的最后一句話是:要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的創(chuàng)新精神,解放思想,排除阻力,穩(wěn)步前進。”(《特區(qū)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深圳大學辦學實踐探索》,楊0移等著)

在這16字的四項改革中,我對第四條“學生自治”更有興趣。

從1983年第一批入校的學生開始,深大就不提供助學金了。他們是全國第一個取消了助學金的高校。學生們考上了大學,還需要繳費上學,這在全國都是聞所未聞的。深大也是全國第一個不包分配的大學。他們創(chuàng)造的第三個全國第一,就是搞勤工儉學。這是極具轟動效應的大事情。那時深大便有了“自立、自律、自強”的校訓。

這個“三自”校訓,是寫在石頭上的,經久歷年,在那種花崗巖石上面,粗糲中透出遒勁和堅韌。“自立自律自強”,橫過來豎過去都能讀得通。中間還加上一個腳踏實地的黑色腳印圖標。這便是行政辦公大樓大門口影壁墻上的杰作,吸引了南來北往的人在此駐足凝眸,或者留影。

“三自”當中,首先從自立開始。學生上學沒有助學金,那些來自困難家庭的學生剛邁進校門,就沒錢吃飯了。餓得兩眼冒金花,怎么辦?校領導在食堂親眼看到有的學生進了食堂,轉來轉去,猶豫再三,只要了一碗米飯,一碗清湯,一塊豆腐乳,悄然貓到了角落里。這讓領導很是心疼。面對這種情況,校方當即召開一個全體學生大會,讓學生們報名參加勤工儉學。

校方當時以為家里沒錢的學生,才會積極參加勤工儉學,而家里有錢的學生是不會參加的。意想不到的是,會上剛一宣布,全體學生幾乎都齊刷刷舉起手來踴躍報名。學校領導完全想不到會有這么多人要參加勤工儉學??墒?,學校哪有這么多崗位留給學生們呢?情急之中,只好先按家庭困難的學生,優(yōu)先選擇:比如飯?zhí)美锏碾s活兒,掃地、洗碗之類。這些零活兒,根本不夠學生們干的,無法滿足需要。于是,學校領導就將全校所有的臨時工辭退,完全由學生替代。

這是一個大膽的破天荒之舉。就此,等于在全校大面積鋪開了勤工儉學浪潮,這絕非那種小打小鬧。這種大面積鋪開的勤工儉學浪潮很快由低而高,形成了規(guī)模。先是清潔工,掃馬路、打掃廁所等粗活兒;后來,學生們居然包辦了所有可以掙錢的領域。最精彩的是他們大膽辦起了實驗銀行。這一下子,動靜大了,鬧得沸沸揚揚,好多有趣的人和故事就此涌現出來。

有位校領導說,當時打掃廁所的一個同學,見到他時,趕緊把頭低下,非常別扭。特別是女同學,遇到他時脖子根都漲紅了,手也不知道該往哪里擱了。那個不好意思的樣子,讓他記憶刻骨。后來見得多了,也就逐漸習慣了。甚至再見面時,學生們還會主動跟老師打聲招呼。

那些女學生進了深大,很是愛美。深圳本身就是一座花枝招展的城市,大街小巷不僅流淌耀眼的鮮花,還走動著衣著時尚的美女。這些美女是從全國四面八方涌來的,所以,深大的女學生在掃馬路時,也要把自己弄得花枝招展起來。她們還要穿著當時流行的高跟鞋。纖細的腰條,加上高跟鞋配置,一步一搖擺,風吹楊柳般在打掃地上的落葉時,就像在那里描畫。簡直就是輕描淡寫。那種忸怩之態(tài),一點不像清潔工,倒像一幅不錯的校園人物風景畫。要是外來人看到這個樣子,一定心生好奇,莫非是在拍電視???

他們哪里會想到,這些勤工儉學的大學生,好多都是大城市來的,平日在家里生活優(yōu)越,嬌生慣養(yǎng),而上了大學,竟然干起這種清掃馬路的活兒。他們的家長要是看到這種場景,真不知會作何感慨。那時候要是有微信,拍照下來發(fā)朋友圈,準保刷屏。

深大校園因荔枝樹太多而被稱作荔園。荔園那時候大興栽樹。學校給學生們講好的,挖坑栽樹是有報酬的。每挖一個坑,就掙一元錢。一般學生每天也就挖兩三個坑吧,但有個農村來的學生卻非常有本事。他叫陳林科,是管理系一年級學生。此人身強體壯,挖坑猶如探囊,一個上午竟然挖了39個樹坑。講好的按勞取酬嘛,每挖一個,就獲取1元。這樣算來,他一個上午就可以掙到39元。相比其他學生,尤其女生一上午累得直不起腰來,也不過挖一兩個坑。他可是掙大發(fā)了。這下子引起反響了。老師一個月工資才四五十元。而這個學生一上午就掙這么多,差不多有老師一個月工資了,這還了得?財務不干了?!肮偎尽贝虻搅诵iL那里。時任校長完全為學生做主,既然這么規(guī)定了,跟學生承諾了,就一定要兌現。而這個陳林科也不貪心,他挖完39個坑,把鐵鍬擱下,也不敢多挖了,他擔心挖再多也不會兌現的。然而,他完全沒有想到校長說話算話。結果,他一共挖了49個坑,貨真價實拿到了49元。在那個年月,49元對于一個農村來的學生而言,算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更重要的是為他帶來了滿滿的自信。

邵濱軍博士是個頗有風趣的人,他津津樂道當年的勤工儉學。他說有一年春節(jié)他沒有回家,在校園掃馬路,被校長撞見了。校長問他為什么不回家過年,他怯怯地說沒有錢買火車票,并說要等掙到錢再回家。他沒想到校長滿意地說,這就是深大需要的學生。這種贊賞對他的鼓勵不小。他說,后來他做很多事情時,都會想到校長當初對他的鼓勵。

他是1985年入學的。在讀本科的四年當中,他從沒有跟家里要過一分錢。入學第二年,他有過一段最煎熬的日子。有一天他突然發(fā)現沒有飯票了,偏偏他也沒有錢去買飯票。彈盡糧絕之時,也難倒了英雄好漢。他勒緊褲帶,忍了好幾天,沒有管家里要錢。他翻遍了抽屜,僅僅找到了一毛錢的菜票。這一毛錢菜票對他而言,也是彌足珍貴。他躺在床上熬著日子,不敢動彈,一動就會兩眼冒金星。他硬是挺過來了。他在日記中鼓勵自己:“一個人在夾縫中挺過來,是英雄。因為他得到了錘煉,跌倒了爬起來,才能成長?!贝撕?,他在學校打了七份工。他相當于掙了七個人的工錢。他說校園里杜鵑山上的樹,就是他們栽的。他把每個月掙來的錢,寄回老家,資助家鄉(xiāng)的窮孩子上學念書。幾年下來,他的錢居然讓一個貧窮學生把博士攻讀下來,就此完成命運改變。如今那個博士已經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

從第一次往家鄉(xiāng)寄錢,至今已有30年了。30年來,他一直為家鄉(xiāng)捐款助學。最近他又捐助了兩千萬元,用于美麗家鄉(xiāng)的基礎設施建設。他將自己小時候走過的那些泥土飛揚的小路,都修成了水泥大道。他還買了最好品種的樹,一排排種在路邊。他得意地說,那都是最美的樹。

邵濱軍現身說法,強調了改革時代深大培養(yǎng)學生的特點,以及對他一生的引領。他說到有一次在廣州火車站,他眼見一個打工妹因為飲水被罰,明顯的不公道,他當即沖上去為之打抱不平。結果遭到了治安人員的圍攻,幸虧他急中生智,掏出了工作證在手中揚了揚。他那時還在市委機關工作,這種工作證掏出來晃晃還是有用的。

他認為真正的大學教育,不是那種高分數低能力,更不是那種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讓學生能夠找到精神家園。要培養(yǎng)一種家國情懷,一種肝膽。他說如果他不在深大讀書四年,他可能是個平庸的人,是個小富即安的人。然而,深大鍛煉了他的人格,鍛煉了他對挫折感的認知和把握的能力。讀研究生時他學的是經濟和管理;讀博士時,他學的是哲學。他不斷地要求自己努力攀登,他說文化賦予了他內在之美。

有位教授告訴我,他聽到一位女學生登臺演講勤工儉學,場面非常感人。她說:三年前,媽媽把我送到村口,眼淚汪汪擔心我沒有錢花,吃不飽飯,便一再叮囑我,沒有錢就告訴家里,隨時會給你寄錢去。但是,我沒有管家里伸手要錢,一分都沒要?,F在,我完全獨立了。我還會把錢寄到家里給媽媽花的。臺下刮起掌聲的風暴,持續(xù)間,臺上的女學生潸然淚下。

這種能夠掙錢自立的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觀,他們具備了生存能力,也具有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能力。

與此相對的是另外一個故事。

新生入學時,有位女生的父母帶著她去找校領導。她爸爸媽媽都是清華大學畢業(yè)的,他們見到校領導問這個、問那個,還問可以上研究生嗎?需要什么條件?要不要考試什么的。而這個女生卻坐在一個角落里不吭一聲,就好像父母說的事情與她無關。

校領導見此情景便說,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究竟是誰要上大學啊?是你兩個要上大學,還是孩子要上大學?你們讀清華的時候是不是爸爸媽媽送去學校的?怎么孩子什么也不說,光是爸爸媽媽說?領導佯作生氣地說,這個孩子沒用,連話都不會說,我不要這樣的孩子!你們帶走吧。

哪知這個女生一下子就跳將起來說:他們不讓我說話,進門之前還叮囑我,千萬不讓我開口說話。

校領導幽默地說,原來你會說話啊。

女生說,當然會說話了。就怪他們左叮嚀右叮囑,就是不準我說話。校領導說,那行了,你們兩個人趕快出去,我跟她談。家長只好顛兒顛兒出去了,臨出門時,還不時地盯著女兒看幾眼。

校領導對這位女生說,你要自己掌握自己。女生說,老師,我也不愿意這樣,今天聽您這么說,我就解放了。

勤工儉學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這在走出校門以后更加能夠派上用場。數年后,有些深大畢業(yè)生到了國外,開始沒有經濟來源,遇到困難,他們就自己解決生活難題。有的去擺地攤,也有的去賣茶雞蛋。他們就靠這個,在國外立穩(wěn)了腳跟,贏得了讀書的權利。他們經過磨煉,跟深大的老師說,別的學校出國的留學生,絕不肯像他們這樣做的,他們怕丟面子。

勤工儉學的規(guī)模很大,波及很廣。光勤工儉學的商場就有好幾個,還有客舍、旅店、印刷廠、洗衣廠、荔枝園等,都是學生們用武之地。當年的畢業(yè)生梁鎮(zhèn)城老師給我講了好多故事。但最讓我驚訝的是,學生們竟然自己創(chuàng)辦了銀行。

辦銀行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絕不是馬馬虎虎的事情。這個審批手續(xù)極其嚴格。在報批過程中,就會有諸多難題??墒?,再難也難不倒深大。這個“實驗銀行”是打的擦邊球,屬于信用社性質,從行長到出納員,全部由學生擔任。銀行運營時,教師工資、財政資金、建筑撥款什么的,還有貸款什么的,全都放在學生自己的銀行里運行。梁鎮(zhèn)城說,這些企業(yè)雖然沒有社會上的那種營業(yè)執(zhí)照,但卻是在校園暢通的。都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管理人員都是在校學生。他說從行長到下面人員,都是在全校學生中公開招聘的。

深圳大學學生實驗銀行的開辦,等于將勤工儉學推向高潮。這是一個創(chuàng)舉,不僅前所未有,而且聞所未聞。

校領導的動機始于在清華大學每個月發(fā)工資的時候。每到開支那天,清華就派兩部小汽車,靠幾條大漢,到銀行把錢取出來,押運到清華園的一個小四合院里,然后就把那里包圍著封起來,派幾個人在那里點票子,點完就分別裝到一個個工資袋里,再由各個系、部、處,派人把工資袋取走,再發(fā)放到每個人手里。而個人在拿到工資點完數后,轉身又去了銀行排隊,再把工資送回銀行存儲起來。每個人其實就這么一點錢,卻搞得如此復雜。改革開放了,他們去國外見了世面,看到人家外國人根本不是這樣。人家說我們不用領工資,我們的錢都在銀行,隨用隨取。于是,經校方領導研究,決定開辦一個銀行,主要負責發(fā)放工資。而這個銀行,就由學生們來管理,辦一個學生銀行。然而,誰敢把工資交給學生銀行管呀?

當時反對的聲音很大,學生把錢發(fā)亂了怎么辦?別太過分了!由于校領導態(tài)度堅定,學生銀行頂著壓力辦起來了。

可是,老師們并不支持。他們都在外面的國有銀行有自己的賬戶,到了發(fā)工資那天,還是照原來的方法,先去學生銀行把自己的那份工資取出來,再轉身跑到外面的銀行存起來,他們就是不把錢存在學生銀行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了半年左右。而且當時還有謠言說,某某系的某老師,有名有姓的,他的錢被搞沒了。校方就去找那個老師問明情況,結果那個老師說,根本就沒有這回事。謠言遂不攻自破。老師們在校方要求下,也只好把錢存到學生銀行了。

過去政府撥給深大搞基建的款,都是要先存放在建設銀行里,待深大需要用錢的時候,再去建行提取。這回有了學生銀行,這筆錢就不存建行里了。這筆錢不是馬上就用,所以,先放到學生銀行里。當然是筆不小的數目,利滾利地錢生錢了。這是學生銀行的大手筆經營,也是校方對學生們的支持與信任。這個就等于提高了錢的周轉率。從金融學的角度,它實際上是一個貨幣再生過程。它在校內的乘數效應就變大了。于是,學生銀行就是這么開始賺錢了。

當時“學生銀行”還沒有計算機,都是學生們打算盤。實驗銀行的資金大概有一個多億在周轉,經濟困難的學生,還可以在銀行貸款,數年下來,基本上沒有壞賬。學生們非常擁護實驗銀行,他們一筆一筆的借款,都寫得清清楚楚。貸款由學生會擔保,當事人也很守信用。你若是沒有還貸款,學校會處理你的,起碼不發(fā)畢業(yè)文憑,這也是一種約束。

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學金融的學生來找校領導,他說,現在人們搞股票,做這個肯定會賺錢。領導說,你不是國際金融系的嗎,你跟金融系的老師、系主任說一說,請他們牽頭來搞。這位學生就去找系主任和有關的老師,卻個個都搖頭不敢干。結果,這個學生就直接找實驗銀行貸款。

這個學金融的學生比較厲害,他當時貸款50萬,由學生會出面擔保,手續(xù)齊全了,他就把巨款借出來了。校領導當時還很替他擔心,怕他賠了栽進去。沒想到只過了一個月,股票開漲,他就從賺的錢中把50萬的本錢還給了實驗銀行,剩下的幾十萬便是純賺到的錢,他就大膽地再去投資。等到畢業(yè)的時候,這個學生的股票已經有幾千萬了,他創(chuàng)造了在校生的財富紀錄。

學生銀行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還存在。最終合并到商業(yè)銀行,后來又轉到平安銀行了。那時候,每一屆的學生里都會產生一位行長。第一任是李敏,83屆的。此人因為這個“銀行行長”頭銜,不僅成了名人,而且,成了真正的銀行家。學校的勤工儉學經歷,影響他的一生。畢業(yè)后,他去了銀行工作,干得不錯,目前在江蘇銀行當行長。

賁悅是繼李敏之后,擔任學生銀行的第二任行長。84屆的?,F任深圳市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裁。還有第三任吧,不知道哪一位是末代行長。

梁鎮(zhèn)城說,他們那個班40多人,有十個競聘當上經理的,分別是餐廳、客店、保潔等部門。他競聘的是荔枝園的園長,分管1400多棵荔枝樹。日常要施肥、修剪樹枝。學生們不懂技術,就找農科所的技術人員合作。邊學習邊實踐,等于上了一門農林專業(yè)課。他們的收入,是在荔枝成熟季節(jié)賣荔枝。他帶領學生們采摘荔枝時,發(fā)現有的荔枝個兒大,又水靈,很好賣,而有的品種個頭兒很小,長得不起眼,不好賣,他們就給這個小荔枝取個很好聽的名字:珍珠米。這名字一下子叫響了,人們搶著買小的了,因為這個珍珠米是無核的,口感既甜且爽。他說很難忘荔枝大豐收的夜晚,他們組織篝火晚會,歌舞升平,吃著燒烤,熱鬧非凡的開心場面。

楊貽移教授提議我寫一下勤工儉學中的“自律”,這是“三自”校訓中的重要一項。我也聽多人說到自律中的學生自治情況,還有“學生法庭”等,很多復雜棘手的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學生法庭得以解決。其中不乏精彩故事。但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展開寫了。

不管怎么說,荔園的改革開放,尤其勤工儉學名聲大噪。一時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成了全國高等教育界矚目的焦點,也成為媒體的寵兒。從1984年起,中央和國家部委先后有數十位領導人多次來到深大,其中不乏國家領導人。全國多所高校紛紛組團前來深大學習考察。

直到今天,深大的勤工儉學還在深刻影響著這座城市。我非常贊同深大現任領導對勤工儉學的認知:勤工儉學并不是在乎讓學生掙到仨瓜倆棗,而是鼓勵一個成年人,在邁入大學校園之后,通過經濟生活上的獨立,來努力實現精神上的斷奶。

多少年過去了,這些理念和舉措像基因刻錄一樣,在深大的文化傳承中綿延不絕。許多當年勤工儉學的“學生工”,已經成長為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建設中的中堅力量。

…… 

作者簡介

劉元舉,男,曾任《鴨綠江》文學月刊社主編兼社長,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F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編審、國家一級作家。深圳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

迄今出版30部著作,600多萬字。中篇小說《黑馬·白馬》,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鋼琴夢》《爸爸的心就這么高——鋼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親》,散文《西部生命》《南人北相》等數十篇(部)獲多種獎項。多篇入選國內各類選本,其中《一條大河》等入選中學教材。在本刊發(fā)表的中篇報告文學《啼血試驗》曾獲《北京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