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衣》的經典建構與影響焦慮
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一書中將自但丁到貝克特的26位“經典作家”作為研究對象,依次闡釋了他們成為經典的特性。整體上看,“崇高性和代表性”成為布魯姆遴選作家的重要準則,這種準則一方面關系到了作家自身的文學地位及史學價值,另一方面則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之于時代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凸顯出來。經典作家,抑或經典作品在其時代通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影響著人們對文學的接受,而且對其時社會的認同機制、群體規(guī)范的形成也不可或缺。就韋其麟的《百鳥衣》而言,它作為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經典之作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對于廣西這一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形象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經典的建構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其背后隱藏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以及圍繞作品所形成的評價機制、權力關系等諸多內容。厘清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經典價值,而且對于社會整體的權力運作、結構關系等內容亦能夠形成清醒的認知。尤其就少數民族詩歌而言,經典化的研究能夠使其在詩歌發(fā)展史的整體脈絡中葆有強勁的生命力。
一、民族性:少數民族詩歌經典建構的主導因素
少數民族詩歌通常具備著鮮明的“民族性”特征,以民間故事、傳說為主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其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需要指明的是,這種創(chuàng)作并非是對已有故事、傳說的簡單整理或改寫,而是必須經由詩人自身的思考、錘煉與想象。這種“創(chuàng)作”同時回應了布魯姆對經典原因的闡釋,在他看來,作家及作品成為經典的“答案常常在于陌生性(strangeness),這是一種無法同化的原創(chuàng)性,或是一種我們完全認同而不再視為異端的原創(chuàng)性?!盵1]由此來看,“原創(chuàng)性”及經由“原創(chuàng)”而生成的“陌生性”成為經典建構的首要因素。對于少數民族詩歌來說,由“民族性”的再現(xiàn)而生成的“原創(chuàng)性”與“陌生性”是其成為經典的獨特優(yōu)勢,韋其麟的《百鳥衣》正具備了這樣的特性。
學界關于《百鳥衣》“究竟是韋其麟的整理還是創(chuàng)作”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聲音。比如肖云儒認為它是韋其麟整理而成的長詩,與其相對的還有公劉整理的長詩《阿詩瑪》。[2] 宋尤興則針對肖云儒的觀點進行了質疑,他指出:“《百鳥衣》完完全全不是根據民間原有的長詩整理出來的產物,而是韋其麟以民間故事為題材所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詩。”[3] 而洪子誠與劉登翰所著的《中國當代新詩史》談到了該詩為韋其麟“創(chuàng)作”而成:“《百鳥衣》在五六十年代,是根據民間傳說重新創(chuàng)作的敘事詩中成就較為突出的一部?!?[4]此外,韋其麟關于寫作《百鳥衣》的描述 ,[5]也從根本上說明了該詩的“創(chuàng)作”屬性。綜合來看,筆者認為《百鳥衣》由韋其麟創(chuàng)作而成。雖然該詩的創(chuàng)作原型取自“壯族民間傳說” [6] ,但韋其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加入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使得詩作本身具備了鮮明的壯民族特性。
(一)《百鳥衣》在壯族民間故事的基礎上生成,帶有強烈的壯族特色。韋其麟曾將“民間故事”定義為“勞動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體裁,通常是以通稱的人物、廣泛的背景、完整的情節(jié)來表現(xiàn)生活的散文敘事作品?!盵7] 《百鳥衣》中盡管沒有“通稱人物” ,但它有“廣泛的背景”與“完整的情節(jié)”,因此整體上屬于民間故事的再創(chuàng)作。就具體的寫作而言,《百鳥衣》更多地符合壯族民間故事中的“幻想成分占主導”的類型 ,[8]這是因為韋其麟在展現(xiàn)古卡和依娌的人物形象時,摻雜了較多的幻想性因素,如形容古卡力氣時的詩句“別人的扁擔,/一條用十年;/古卡的扁擔,/一年換十條?!薄吧锨Ы锏拇笫瘽L,/十個人才抬得動,/古卡雙手一掀,/輕輕地舉起象把草?!盵9]而依娌由“大公雞”變化而來的情節(jié)設置
——“第三個月第三朝呀,/不聽見公雞啼了,/籠子里沒有了公雞,/院子里站著個姑娘”——則更帶有幻想的色彩。
(二)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以古卡和依娌為代表的勞動人民,同以土司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者之間進行了艱苦的斗爭,這種斗爭立足于壯民族特有的歷史實際,同樣具備鮮明的壯族色彩。土司制度在廣西有著較長時間的存在,其漫長的歷史也極大地影響了廣西人民的生活?!巴了尽奔耙栏接谄涞膼簞萘υ凇栋嬴B衣》中以“反面”的典型存在,韋其麟借助“蛤蟆”“狗龍蜂”“咪屎蟲”等物種,對其進行了極端的丑化,如詩句“土司想著依娌,/口水流了三尺又三寸;/蛤蟆見了天鵝,/睡不著三天又三夜。”“狗龍蜂從糞巢里飛出,/是要把人傷;/土司的狗腿出衙門口,/是要把依娌搶?!薄凹S堆里的咪屎蟲,/滿肚子是糞;/衙門里來的狗腿,/句句是接土司的嘴?!边@些人物不僅為該詩的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其本身是壯族特定歷史時期的代表,在突出壯族的“民族性”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整體上看,韋其麟在《百鳥衣》中以其深刻的民族自覺詮釋了壯族的民間故事,使得原本較為“沉寂”的壯族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與接受,正如有學者所看到的:“解放初期的廣西,在人們眼中,還是偏僻落后之地,但《百鳥衣》的出現(xiàn),證明了廣西并非文學荒地,新中國的少數民族中也不乏精彩的文學作品。敘事詩《百鳥衣》發(fā)表后,以其濃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神話色彩吸引了大批讀者,并引起了全國對廣西文化、對壯族文化的重視?!?[10]除對壯族民間故事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外,《百鳥衣》還通過富于民族、地域色彩的抒情藝術,詮釋了壯族的“民族性”內涵。學者梁庭望曾將《百鳥衣》作為壯族反映“政治斗爭和戰(zhàn)爭題材”的重要劇本,這便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其鮮明的壯族文化特色。 [11]作為敘事長詩,《百鳥衣》通過民族文化風物的再現(xiàn)、富于民族化的修辭以及詩體形式“變奏”等方面,展示了壯民族的文化色彩與廣西地域特征。
第一,《百鳥衣》中有著壯民族文化風物的集中再現(xiàn)?!鞍嬴B衣”作為長詩的主導意象,不僅作為串聯(lián)故事的線索,而且?guī)в兄S富的文化內蘊,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壯民族的文化特性。“百鳥衣”盡管在長詩中出現(xiàn)的次數很少,但它的作用不可或缺。從依娌被土司搶走時對古卡的提醒——“古卡呵古卡,/心里別害怕,/你去射一百只鳥做成衣,/等一百天找我到衙門里!”到“百鳥衣”的生成——“一百張雉雞皮,/張張一樣美,/縫成一件衣,/羽光亮閃閃”再到古卡依憑借“百鳥衣”將土司殺死,故事被不斷推向高潮,獨具壯族特色的風俗文化也集中傳達出來。另外,作為壯族重要文化風物的“珍珠”也得到了鮮明地塑造?!栋嬴B衣》中,珍珠盡管出現(xiàn)于古卡母親訴說其父親“外出尋寶”的謊言,但客觀上表現(xiàn)出了廣西人民“求富”的普遍文化心理。他們不僅視珍珠為“寶貝”,更將其作為尋求財富的一種寄托,使其逐漸成為了廣西地域文化符號的代表。
第二,《百鳥衣》還通過富于民族化的修辭,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地域色彩。韋其麟在詩中經常運用了一種特殊性的比喻方式——以動物喻人——來表達自身的愛與恨,如:
土司想著依娌,/口水流了三尺又三寸;/蛤蟆見了天鵝,/睡不著三天又三夜。
烏鴉叫喳喳,/狗腿兩邊排,/孔雀拖進了狼巢,/依娌進了衙門口。
老馬騮你不識羞,/老馬騮你面皮厚……
畫眉關在籠子里,/有翼不能飛;/依娌住在衙門里,/有腳不能逃。
恨不得長上翅膀,/象鷹一樣飛。/恨不得多生兩條腿,/象馬一樣奔。
這些詩句中,韋其麟針對不同的人物表達了不同的情感,他用“雄鷹”“駿馬”“孔雀”“畫眉”等動物來比如勇敢的古卡與美麗的依娌,而描述土司及其狗腿時,韋其麟則以“蛤蟆”“烏鴉”“老馬騮”等丑陋的動物來形容,這便充分地表達出了他的情感傾向。筆者想要強調的是,韋其麟的這種比喻方式與壯族民間文學中“動物故事”所使用的修辭方式相互吻合。因為在他看來,“動物故事”是壯族民間故事的重要構成部分,“按形式來說,是動物故事,而它的內容,絕大多數卻是人的故事,反映的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感受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12]所以,韋其麟在《百鳥衣》中通過大量動物性比喻的運用,在表達自身愛憎的同時,也再現(xiàn)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第三,《百鳥衣》還通過詩體形式的“變奏”,再現(xiàn)出了壯族詩歌豐富的形體內蘊?!栋嬴B衣》盡管以“四行體”為主,但每行的字數并不“等同”,從而擺脫了單一寫作形式的壁壘。更為關鍵的是,詩中不時地穿插2行、5行、8行等詩節(jié),甚至還采用了12行的“大節(jié)”來描述故事情景,這就使得整首詩的形式更為靈活,而不是拘泥于“4行”的套路之中。從內容上說,這些“變奏”了的行數有不同的側重,如“2行”主要描述的是人物之間的對話,“5行”及更長的行列則將對話與敘述靈活地接連起來,使得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同時,這種詩體形式的“變奏”也賦予了詩人的感情以更為生動的變化。而在隨后創(chuàng)作的《鳳凰歌》中,韋其麟較多地框囿于“四行七言式”的詩體形式,從而限制了其豐富情感的抒發(fā),使其寫作留有一定程度的遺憾。
綜合來說,韋其麟的《百鳥衣》以“簡潔的詩句”容納了“深邃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藝術情趣” ,[13]更為重要的是蘊涵了豐富的民族情感,為壯族詩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鮮明的“民族性”使得《百鳥衣》具備了成為經典作品的基本特質,這種特質一方面指向的是其作為“壯族詩歌”的優(yōu)秀代表,由此生成了壯族身份及文化的自我認同,詩人依靠著獨具壯族特色的詩歌寫作,使得作品在當代詩歌中經由“少數民族詩歌”的身份介質獲得了較高的詩學地位,尤其形成了以“壯族”為核心的想象共同體,為經典特質的培育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百鳥衣》所再現(xiàn)出的“民族性”在與“地域性”的對沖中營構出了持續(xù)的緊張感,其中纏繞著壯族文化與廣西地域之間的內部張力,為作品傳播場的建構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抑或說壯族文化與廣西地域通過相互的借重,產生了新的詩學維度,為《百鳥衣》的傳播制造出了自主的場域空間?!栋嬴B衣》的經典建構離不開其自身的“民族性”特質,加之外部評價機制的不斷助推,使它在少數民族詩歌史,乃至當代詩歌史中最終走向了“經典”的行列之中。
二、評價機制:經典建構的權力運作空間
經典的建構一方面需要作品自身具備成為經典的基本特質,另一方面,圍繞作品所形成的評價機制同樣不可或缺。正如童慶炳所看到的,文學經典建構大體上包括六個要素: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學作品的可闡釋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權力變動;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取向;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發(fā)現(xiàn)人”(又可稱為“贊助人”)。 [14]這便首先闡釋了經典建構所需要的本體性要素——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以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與意識等。除此之外,外部創(chuàng)作語境與批評生態(tài)(主要指“六要素”的后四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作品的經典建構,它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對經典建構本身能夠產生決定作用,甚至具備著制造“偽經典”的可能性。因此,筆者在呈現(xiàn)《百鳥衣》經典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引入對由評價機制所形成的權力運作空間的審視。
《百鳥衣》最初發(fā)表于《長江文藝》1955年6月號,鑒于刊物在五、六十年代的重要影響力,這集中反映出了青年詩人韋其麟在詩歌創(chuàng)作層面的藝術成就。當然,《百鳥衣》的發(fā)表與韋其麟作為《長江文藝》通訊員的身份不無關系。該雜志社在1950年的座談會上,曾提出“廣泛征求‘長江文藝通訊員’”的基本要求,此項要求后來成了其所秉持的服務宗旨,尤其對該雜志的通訊員發(fā)表作品提供了大力的支持與幫助。同時,《長江文藝》雜志社還著力于對青年寫作者的培養(yǎng)工作。可以說,成為“長江文藝通訊員”的韋其麟獲得了發(fā)表《百鳥衣》的便利,并且該詩經由《長江文藝》的推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度嗣裎膶W》與《新華月報》均在1955年的“7月號”全文轉載《百鳥衣》。隨后,《百鳥衣》被收錄于“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中學課外閱讀資料”等書中,如節(jié)選收錄于《初級中學課本文學第五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編委會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第三分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等;全文收錄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一九五八級編的《中學課外閱讀參考資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等。同時,《廣西經貿》雜志從1999年第6期到2000年第3期,又對《百鳥衣》進行了全文的連載。從發(fā)行的單行本來看,《百鳥衣》最早于1956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后幾經再版,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蒙古文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上海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等,這也直觀地反映出了詩作自身的詩學價值與史學意義。
《百鳥衣》自發(fā)表后,學界有關它的研究工作隨即展開。整體上看,有關韋其麟的研究在五十年代均圍繞著《百鳥衣》開展。如陶陽的《讀長詩<百鳥衣>》(《民間文學》1955年7月號)、李冰的《談<百鳥衣>》(《長江文藝》1955年10月號)、賈芝的《詩篇<百鳥衣>》(《文藝報》1956年第1期)、沙鷗的《試談<百鳥衣>的浪漫主義特色》(《長江文藝》1956年11月號)、劉家驥的《論<百鳥衣>》(《語文教學通訊》1957年第3、4期合刊)、劉元樹的《詩章<百鳥衣>》(《語文教學》1957年第9期)等。就具體內容而言,研究者大都立足于作品自身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語言運用、藝術技巧等層面,較為客觀地呈現(xiàn)出了《百鳥衣》的詩學價值。陶陽的《讀長詩“百鳥衣”》是關于《百鳥衣》的第一篇研究性文章,他認為該詩是“富有人民性和美學價值的詩篇”,主要從人物形象和藝術分析兩個層面對該詩進行了分析,一方面指明了詩歌所反映的反封建主題,另一方面強調了作品所展現(xiàn)出的民族特色。[15]盡管從今天的眼光看,陶文沒有擺脫作家作品論的基調,但作為評論韋其麟詩歌的首篇文章,其在學術層面的開拓意義不容忽視。1956年,蘇聯(lián)《文學報》刊登了奇施柯夫撰寫的評論文章《李淮和韋其麟》,該文一方面認識到國內文壇對韋其麟的《百鳥衣》及其本人的高度評價:“這首長詩(《百鳥衣》),后來‘人民文學’和‘新華月報’都轉載過,刊物上出現(xiàn)過一些評論文字,高度估價了這位青年詩人——僮族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中天才的代表人物登上了全國文壇?!?[16]另一方面,奇施柯夫還將韋其麟的《百鳥衣》與內蒙古青年作家瑪拉沁夫、撒尼族的長詩“阿詩瑪”、維吾爾族及藏族等少數民族的童話和傳說并置起來,充分肯定了該詩重要的價值地位:“韋其麟的長詩‘百鳥衣’在這些作品中占有自己的一定地位。”與《玫瑰花的故事》僅被翻譯成英文和日文相比,《百鳥衣》不僅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而且還引起了國外評論界的強烈反響。至此,韋其麟的影響遍布國外,其身份也由詩歌創(chuàng)作的嘗試者轉為了“詩壇名人”。隨后,賈芝、劉家驥、劉元樹、沙鷗等評論家紛紛加入到了對《百鳥衣》的批評與研究當中,不斷拓展了詩作自身的影響力。
而到了新時期,社會語境不斷開放,學界的研究視域、理論方法等層面較之五、六十年代有著很大的不同,但研究者們對《百鳥衣》依然保持了較大的關注度。正如有學者在八十年代中期所看到的:“《百鳥衣》是新中國詩歌中比較成功的敘事長詩。從它問世至今已經近三十年了,雖經時間的淘洗,仍然葆有不衰的藝術魅力。盡管今天新詩的審美屬性比諸三十年前更加豐富多彩,但它并不排斥歷史上放射過光彩的優(yōu)秀作品。在時代的天平上,《百鳥衣》自有不容抹煞的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它在新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應該占據一定地位?!?[17]新時期以來學界對《百鳥衣》的研究維度有了較大的拓展,如莫奇的《重讀<百鳥衣>》(《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79年第3期)、楊長勛的《神話與再造神話——韋其麟<百鳥衣>新評》(《廣西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李濟中的《<百鳥衣>的修辭藝術》(《當代修辭學》1988年第4期)等。些研究在挖掘《百鳥衣》自身特質的同時,也為其在當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影響力與地位的保持做出了貢獻。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百鳥衣》逐漸進入了由文學史編輯室、大學院校等編著的文學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廣西壯族文學史編輯室與廣西師范學院中文系合編的《廣西壯族文學?初稿》(廣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一書的第四編第二章中,專門列有“長篇敘事詩《百鳥衣》”一節(jié)。該書將《百鳥衣》作為壯族詩歌的代表,與“民歌”“長篇小說”“傳記”“戲劇”等題材并論,凸顯出了它所具備的文學史意義。此外,《中國當代文學史稿》(華中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編著,科學出版社,1962年)、《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編寫組編,作家出版社,1963年)等書中也涉及到了《百鳥衣》的論述。此種現(xiàn)象盡管反映出了《百鳥衣》在六十年代的獨特價值與意義,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由于其時社會語境的特殊性,加之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于文學史寫作的“引導”與“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百鳥衣》自身的傳播與影響力。而這種局限在八十年以來的語境中得到了解決,以《百鳥衣》作為章節(jié)以及評介《百鳥衣》的文章開始進入新時期的文學史及文學類教材中,如張鐘、洪子誠等著《當代文學概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郭志剛等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華中師范學院編《中國當代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吳重陽著《中國當代民族文學概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6年)、雷敢、齊振平主編《中國當代文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洪子誠、劉登翰著《中國當代新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程光煒著《中國當代詩歌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張健主編《新中國文學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鐘進文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基礎教程》(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整體上看,盡管《百鳥衣》的評價機制在不同時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并且在某些階段還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局限性,但由評價機制所形成的權力運行空間已漸趨建構出來,這便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百鳥衣》迅速地向“經典化”的靠攏。
三、經典建構中的影響焦慮
當代詩歌史中存在著諸多詩人被其成為經典的作品所遮蔽的現(xiàn)象,如食指的《相信未來》在寫作完成后,逐步被詩界視為朦朧詩的經典之作,許多詩人都談到了此詩對自身的影響乃至震撼,而這種震撼又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該詩的經典化進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相信未來》所建構的經典化的空間逐步形成了一種“影響的焦慮”,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詩評界對食指其他詩作的認識,進而影響了評判的客觀性。正如泉子所看到的:“你(食指——筆者注)在1968年就寫下了《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海洋三部曲》、《瘋狗》這樣的詩歌。但作為朦朧詩源頭性的詩人,在很長的時間里,你是明顯被遮蔽與忽視的……” [18]可以說,泉子所指出的文學史中存在的“‘必然性’的誤讀”正指向的是經典的焦慮。又如翟永明曾看到了鐘鳴的詩“沒有得到足夠正確的認識”——“評論者和讀者都更多地津津樂道他的《畜界,人界》《旁觀者》。而被他成為‘精神的漂流瓶’的他的詩,卻沒有像他的散文隨筆那樣被認可,被傳播?!彼诜治銎渲性驎r指出:“作為中國散文隨筆界最重要和最具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他(鐘鳴——筆者注)在隨筆寫作上的成就反而遮蔽了他詩歌的光芒?!?[19]這即是說,鐘鳴的隨筆所建構出的經典空間對其詩歌造成了影響焦慮,遮蔽了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評論界對其詩歌的“正確認知”便隨之受到影響。
就《百鳥衣》而言,當代少數民族詩歌史,甚至是當代詩歌史大都將其作為韋其麟的代表作,該詩經典化的建構更加劇了自身的“代表作”性質。而此種情形影響下的批評與研究往往容易走向“輿論化”,使得詩歌寫作的“精神特質、語詞規(guī)范、表現(xiàn)內容、主題思想、風格特征等層面大都拘囿在狹小的話語圈范圍內”,從而影響了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全面認知。[20] 因此,即便韋其麟后來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多篇敘事詩,以及嘗試了不同體裁(抒情詩、散文詩等)、不同風格的詩歌寫作,但這也并未真正地改變《百鳥衣》作為韋其麟“代表作”的事實,由經典化而導致的“影響焦慮”隨之形成。洪子誠和劉登翰所著的《中國當代新詩史》在闡述韋其麟的創(chuàng)作時,盡管提到了《玫瑰花的故事》、《尋找太陽的母親》等敘事詩,但作者用筆更多的則是對《百鳥衣》的介紹,該著不僅點到了《百鳥衣》的創(chuàng)作來源,還對詩歌本身的主要情節(jié)、藝術方法等內容做了詳細地梳理,這便在客觀上突出了《百鳥衣》的“經典地位”,也因此影響了讀者對韋其麟創(chuàng)作的其他敘事詩的認知。[21]吳重陽在《中國少數民族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中不僅介紹了《百鳥衣》的生成過程與主要內容,而且還說道:“《百鳥衣》是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詩壇的重要收獲之一,被譽為‘經過整理和改編的民間創(chuàng)作的珍品’?!栋嬴B衣》曾被翻譯成多種國家文字,在世界上產生廣泛的影響。” [22]“重要收獲”“珍品”“廣泛影響”等詞匯足以表達出了論者之于《百鳥衣》的溢美之情,該詩的“經典性”則不言自明。從《百鳥衣》的評論與研究來看,論者更多地將其置于少數民族敘事長詩——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彝族的《阿詩瑪》、蒙古族的《嘎達梅林》等——的寫作譜系中進行審視,如高文升等的《<阿詩瑪>、<百鳥衣>等民間敘事詩》(載《中國當代文學史稿?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劉文田的《<百鳥衣>、<阿詩瑪>、<格薩爾王傳>等敘事詩》(載《當代中國文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黃子建等的《敘事長詩《<阿詩瑪>和<百鳥衣>》(載《中國當代新詩發(fā)展史》,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譚偉平和龍長吟的《重拾與再造:<百鳥衣>、<阿詩瑪>等南方少數民族敘事長詩》(載《現(xiàn)代中國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這便直觀地展現(xiàn)出了《百鳥衣》的“經典化”空間。由此來說,《百鳥衣》不僅成為了韋其麟的代表作,更作為少數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的經典為評論界所熟知。但需要指出的是,《百鳥衣》的經典建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界對韋其麟的全面認知,他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百鳥衣》上,而相對忽視了詩人其他方面的創(chuàng)作探索。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是,韋其麟進入新時期以來的詩歌寫作盡管有著內容與形式的雙重“變奏”,但從通常意義上的理解來看,學界仍將其視為“五十年代的少數民族詩人”,作為經典代表作的《百鳥衣》在這一過程中則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據此而言,韋其麟在其寫作中無疑遭遇到了由經典化而導致的影響焦慮。
如何擺脫《百鳥衣》的影響焦慮是韋其麟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必須思考的問題,盡管他的敘事詩創(chuàng)作與多元的探索實踐并未撼動《百鳥衣》的“經典地位”,但這種探索依然在諸多層面呈現(xiàn)出了擺脫焦慮的可能性。在《百鳥衣》發(fā)表后,韋其麟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了《鳳凰歌》、《尋找太陽的母親》、《莫弋之死》、《岑遜的悲歌》等敘事詩,與此同時,他還進行了多維的創(chuàng)作探索,出版有抒情詩集《含羞草》(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苦果》(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散文詩集《童心集》(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依然夢在人間》(廣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等。正如有學者看到的:“……無論從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語言藝術,還是從作品所展現(xiàn)的民族特質與地域特征來看,韋其麟在新時期的創(chuàng)作較之五六十年代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多元化與豐富性?!盵23] 可以說,韋其麟隨后的創(chuàng)作并未框囿于敘事詩的寫作與民族性表達,他在與時代語境的相互對話中,進行了多元的藝術探索,這些均可視為他擺脫經典作品“影響焦慮”的嘗試。
以敘事詩為例,在1964年發(fā)表的《鳳凰歌》(《長江文藝》1964年1月號)中,盡管韋其麟主要塑造了壯族姑娘達鳳的藝術形象,但他將人物置放到了“革命”的語境,將民族性的“小我”拓展到“大我”的民族性之中,極大地拓寬了原有的藝術境界,也使得詩作本身跳出了“民族性”的話語范疇,從而在與以革命性、政治性話語的相互交織中建構出了多元的寫作空間。韋其麟在新時期創(chuàng)作了《尋找太陽的母親》一詩,盡管該詩的用力點在于凸顯壯族英雄代表——“母親”形象,但他并未局限于壯族自身的民族性書寫,而是通過“追日”“移山”等形象的塑造,將對壯族傳說的敘述交織于其他民族傳說之中,從而擺脫了民族性的專制化空間。此外,韋其麟在九十年代還寫有一部長篇詩劇《普洛托!昂起你的頭》,與前述的敘事詩不同,該詩在寫作形式層面有了極大地拓寬,這尤其體現(xiàn)在“詩劇”的藝術表達上??梢哉f,《普洛陀,昂起你的頭!》是韋其麟在新的社會語境中所做出的新的嘗試,“詩劇”形式的選用也表明了其敘事詩的寫作并沒有停滯,而仍處于不斷的探索中。早在四十年代,袁可嘉就看到了新詩寫作中所出現(xiàn)的“戲劇化”傾向,他將“詩的戲劇化”的第三類傾向看作是“詩劇”,認為詩劇的寫作配合了現(xiàn)代詩追求“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tǒng)”的主潮,“詩劇給予作者在處理題材時,空間、時間、廣度、深度諸方面的自由與彈性都遠比其他詩的體裁為多”,同時,“詩劇又利用歷史做背景,使作者面對現(xiàn)實時有一不可或缺的透視或距離,使它有象征的功用,不至于粘于現(xiàn)實世界,而產生過度的現(xiàn)實寫法。”[24]由此來說,“詩劇”形式的采用一方面使得韋其麟在寫作中獲得了“空間、時間、廣度、深度諸方面的自由與彈性”,拓寬了詩歌的綜合表現(xiàn)力;另一方面,此種形式幫助韋其麟在處理壯族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的同時,也使其在現(xiàn)實世界的書寫與揭示中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批判色彩,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位聯(lián)系中結構出了詩學的思辨與張力。
韋其麟擺脫《百鳥衣》“影響焦慮”的另一途徑則需要依靠評論家們的批評“自律”,他們不應局限于現(xiàn)有的批評態(tài)勢,而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挖掘出韋其麟的更多詩作與詩作本身更為多元的藝術價值。根本上說,評論家們尤其要建構批評的“獨立意識”,這不僅是批評的本質所在,更關乎到批評的效力與影響。當然,韋其麟所遇到的“批評問題”并非其自身所獨有,這更多地指向了當前批評的現(xiàn)狀。就此而言,這種由批評所導致的焦慮成為了當前的普遍性問題,問題的解決則需要批評者自我“獨立意識”的養(yǎng)成與建構。
綜上所述,韋其麟的《百鳥衣》作為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經典之作,其自身形成了經典化的空間。經典的建構一方面依賴于作品自身的“民族性”優(yōu)勢,另一方面則與評價機制所內蘊的權力運作空間關系緊密相關。根本上說,經典建構固然肯定了《百鳥衣》自身的詩學價值與地位,但這同時帶來了更大的影響焦慮,限制了評論界對韋其麟詩歌創(chuàng)作認知的客觀性與全面性。擺脫經典的“影響焦慮”不僅是韋其麟個體的問題,更為根本的則是問題本身所關乎的詩歌批評在當下的活力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2頁。
[2] 肖云儒:《西部文藝的三次高潮》,《廣西日報》2000年10月13日。
[3]宋尤興:《韋其麟的長詩<百鳥衣>究竟是創(chuàng)作還是整理?》,《廣西日報》2000年11月3日。
[4]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159頁。
[5]參見韋其麟《寫<百鳥衣>的一些感受和體會》,《長江文藝》1955年12月號。
[6]民間故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取其廣義,即民眾口頭創(chuàng)作的所有散文體敘事作品,不具體區(qū)分神話、傳說與故事。前引文中保留原表述,不予統(tǒng)一。
[7]參見韋其麟《壯族民間文學概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1頁。
[8]韋其麟曾把壯族民間故事分為了“幻想成分占主導”與“現(xiàn)實成分占主導”兩大類。參見韋其麟《壯族民間文學概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2頁。
[9] 韋其麟:《百鳥衣》,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穩(wěn)重所引原文皆出于此,不再另注。
[10]劉偉盛:《韋其麟:用壯族文學織就傳世<百鳥衣>》,《南寧日報》2007年9月19日。
[11] 參見梁庭望《壯族文化遺產》,載陳理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集粹》,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3頁。
[12]韋其麟:《壯族民間文學概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5—126頁。
[13] 莫奇:《重讀“百鳥衣”》,《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
[14]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15] 陶陽:《讀長詩“百鳥衣”》,《民間文學》1955年7月號。
[16] 奇施柯夫:《李準和韋其麟》,楊華譯,《長江文藝》1956年5月號。
[17] 張俊山:《<百鳥衣>賞析》,載吳開晉、王傳斌編《當代詩歌名篇賞析》,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705頁。
[18] 食指、泉子:《食指:我更“相信未來”——答泉子問》,《詩探索》2007年第3期。
[19] 翟永明:《旁觀者:鐘鳴》,載《最委婉的詞》,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第171頁。
[20] 張凱成:《詩人寫作轉型的發(fā)生及焦慮——以鄭小瓊為例》,《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21]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159頁。
[22] 吳重陽:《新中國文學:多民族的百花園》,載《中國少數民族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28頁。
[23]鐘世華:《韋其麟研究綜述——韋其麟詩歌系列研究之二》,《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24]袁可嘉:《新詩戲劇化》,《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第28頁。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學院;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2015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韋其麟年譜長編”(項目編號:15EZW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