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吳巖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來源:“科幻世界SFW”微信公眾號 | 顧備  2020年03月31日08:30
關(guān)鍵詞:吳巖 訪談 瘟疫 科幻

科幻圈專注于科幻學術(shù)研究的,很少有不知道吳巖老師的,因為他是近些年來,始終引導中國科幻領域?qū)W術(shù)研究的帶頭人,也是一直在開拓新科幻研究方向的領路人。

吳巖

吳巖老師曾經(jīng)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書。早在1991年,他就開設了全校公選課“科幻閱讀與研究”,首創(chuàng)科幻文學課程。2003年,吳巖與王泉根等,在國內(nèi)首次開設科幻文學碩士方向;2015年,吳巖又成為中國唯一的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生導師。飛氘、石黑曜、姜振宇、張凡、肖漢、彩云等等,都是他的學生,楊鵬、星河、劉洋等也都旁聽過吳老師的課。至此,高??苹梦膶W學科架構(gòu)趨于完善。同時,吳巖老師還通過寫作、翻譯、編著的幾十部科幻理論著作,構(gòu)建了中國科幻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他的研究基礎性地位。

這些年來,吳巖老師為科幻培養(yǎng)了十幾屆碩士和四屆博士。他培養(yǎng)的很多學生已成為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新鮮血液,正在用作品豐富著當下文壇。他門下“中國首位科幻博士生”姜振宇,如今是四川大學科幻研究院的主要籌備者;另一位弟子張凡,則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建起了以作家培養(yǎng)和作品創(chuàng)作為主的釣魚城科幻中心;與姜振宇同時畢業(yè)的肖漢則留守北師大,準備重新在北師大扛起科幻大旗;原本學習凝聚態(tài)物理學的劉洋,在北師大讀研期間選修了“科幻電影賞析”課程,沒想到是吳巖老師開設的科幻寫作課程,于是被帶上了科幻之路,不僅寫出了爆款科幻小說,還被吳巖老師拉進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當了教科幻的老師。

而這兩年,吳巖老師揮師南下,成為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教授,主持成立了國內(nèi)首家研究想象力開發(fā)、未來預測,以及科普和科幻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跨學科研究機構(gòu)——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據(jù)吳巖老師介紹,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要研究的是三個問題:

1.想象力是什么,也即通過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基礎方法,來探索人類想象力。

2.探討科技和社會的前沿,主打未來學,研究科技和社會的未來會往什么方向發(fā)展。

3.科幻作品研發(fā),即基于前兩者的研究結(jié)果,如何把科幻、科技、社會和人類想象力結(jié)合起來,開發(fā)更多優(yōu)秀的科幻創(chuàng)作。

而就在2020年3月,吳巖老師牽頭編寫的《科學幻想——青少年想象力與科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教程》,已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問 答

1.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吳巖:科幻是一種含有強烈擔憂的文學。瘟疫,其實是作家的一個題材。無論是科幻作家也好,還是其他作家也好,瘟疫都是一個重要題材。但是科幻作家更希望在瘟疫題材里試驗一些極端情況。例如,既然可以寫宇宙的盡頭,可以寫時間的盡頭,那為什么不可以寫人類作為一個種群,走到盡頭的時候,是怎么樣兒?而瘟疫則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所以從威爾斯的《世界大戰(zhàn)》到王晉康的《四級恐慌》,等等,都是由于大家對于種群滅絕的關(guān)注。

另外,瘟疫題材還常常會跟著戰(zhàn)爭題材,相伴一起出現(xiàn)。比如,顧均正的《倫敦奇疫》,就是伴隨戰(zhàn)爭而來的瘟疫。在很大程度上,戰(zhàn)爭或者地震之后,都會有瘟疫伴隨,所以瘟疫也有可能以伴隨性題材出現(xiàn)。

總的來說,科幻中涉及到瘟疫的部分,往往都充滿陰影的,令人不快。事實上,相對于太空題材,與瘟疫相關(guān)的科幻作品并不多,而且,并不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種直觀的瘟疫,而是涉及更廣泛的主題,表現(xiàn)形式也更多彩多樣。

2.瘟疫對人類社會除了負面影響,還有哪些推動作用?

吳巖:瘟疫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我個人覺得,負面影響可能更多,尤其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驚懼和恐慌。例如,黑死病、天花,等等。我還記得,當年講日本731細菌部隊散播鼠疫,看了以后感覺就很恐怖。最近,我去澳大利亞時候看到一些報道,當?shù)赝林藙傞_始被殖民的時候,如果被殖民者發(fā)現(xiàn)一個村子里鬧瘟疫,就會把整個村子滅掉,真的就是一個村子,整村的土著被滅掉。所以,到現(xiàn)在為止,對澳大利亞的原住民而言,那段歷史都是一個深深的痛。

至于正面影響,就是經(jīng)過瘟疫以后,人類會對很多問題做出自己的反思。比如,從哲學角度,從人生角度,從種群的發(fā)展角度,從物種與大自然的共存角度,等等,做出很多反思。這些反思,再加上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來的進步,那么,在下一次瘟疫到來時,就會有一些提升。大概,這些就是能夠帶來的正面推動作用吧。

3.未來的瘟疫會是什么形態(tài),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對此有過設想嗎?

吳巖:科幻作品里的瘟疫,之前我做過一個直播課《科幻作品中瘟疫的長長影子》。在科幻作品中,比起我們真正遇到的這種大自然造成的瘟疫,所涉獵的內(nèi)容和題材,都會廣泛的多。比如,我寫的那篇《針水大侵襲》,寫的是來自太陽的微生物,為了跟人類通訊,才制造了瘟疫。一旦通訊的目標達到了,疫情就解除了。還有顧均正先生的《倫敦奇疫》,所描述的并不是真正的瘟疫,只是外表看著像,其實描述的是戰(zhàn)爭。瘟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思路,它這種形態(tài),或許可以套用在一些別的事情上,而這些東西,如果能夠預先有所思考,有所防范,也許就會給人類帶來一些利好的收益。

總體來說,一旦遇到某種病毒,只要種群中一定數(shù)量的人還能活下來,那么通過科學技術(shù),或是其他相關(guān)措施,一點一點去克服這種瘟疫是有可能的,但是,新事物的出現(xiàn)是層出不窮的。所以,瘟疫這件事本身和群居生活有關(guān)。除非人類群居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才會有改進。即便是像黑客帝國一樣,將來每個人都生活在缸里,也很怕缸和缸之間的水有污染,那大腦有可能就壞死在那兒了,或者是瘋了。

4.科幻作家眼中,最讓人擔心的瘟疫是什么樣?

吳巖:我覺得科幻作家眼里,倒沒把瘟疫當成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來看,肯定還有更厲害的危機。如果只是從生物特征和傳染性來講,包括傳染能力、致死能力,等等,這些并不可怕。還有現(xiàn)在說,瘟疫可能會永遠伴隨人類的生活,成為季節(jié)性傳染病,等等,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都會讓人覺得可怕。另外還有人說,發(fā)現(xiàn)病毒和宿主之間有更頻繁的基因交換,那就更是可怕。因為我們不太懂啊,不是專家,不懂就會想,就會越想越怕。

那么,為什么科幻小說中會出現(xiàn)瘟疫長長的陰影,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滅種的擔憂,我們?nèi)祟惪偸怯幸环N生物本能,作為獨特的物種,擔心被滅種的擔憂。宇宙中到現(xiàn)在為止,在我們的認知范圍內(nèi),只有我們自己是高等智慧生物。那既然我們是得天獨厚的存在,就必然會擔心滅種。其實,科幻小說中關(guān)于滅種的類型很多,不僅是瘟疫,也有彗星撞地球,關(guān)于大災難的小說和電影都很多,其實反映的是同一個擔憂。

其次,是對于群體崩潰的擔憂。人類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定的關(guān)系,正是這種關(guān)系讓我們產(chǎn)生一種舒適感。因此我們會擔心,當社會關(guān)系崩潰,人與人隔絕,就會極度不適。

第三,對科學的能力的擔憂。最近二、三百年的科學飛速發(fā)展,但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太多我們無法掌控的科學技術(shù)。

其實,我一直強調(diào)的一點??苹米骷也⒉缓ε挛烈撸苹米x者以及科幻迷也并不害怕瘟疫,因為他們看了太多的瘟疫,所以反而會產(chǎn)生面對恐懼的免疫力。所以我會推薦更多的人要看這種作品,看電影,看小說,包各種各樣的災難電影、災難小說。這些并不是負能量,而是給予人類去應對未來的一種最基本的免疫。應該多看。

5.有何作品與瘟疫相關(guān)?當初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什么?

吳巖:《針水大侵襲》是一部短篇,應該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最早是1991年發(fā)表在《星際警察的最后案件》這本合集里,序還是鄭文光老師寫的。最近,安徽少兒出版社的《引力的深淵》也收入了我這篇小說。此外,我們還把它編入了《科學幻想:青少年想象力與科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教程》的初階版。

作家簡介

吳巖,北京人,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科幻世界(少年版)》特邀主編,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1979年開始發(fā)表科幻小說,著有《心靈探險》《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淵》《心理亡國歷險》《中國軌道號》(即將出版)等小說和《科幻文學論綱》《中國科幻文學沉思錄》(即將出版)等著作。作品獲得多項獎勵。是中國科幻教育的早期倡導者和實踐者。

作品簡介

《科學幻想——青少年想象力與科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教程》,2020年3月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是目前國內(nèi)第一套覆蓋小學至高中階段的科幻教材,該叢書分為初階、中階和高階,初階注重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中階注重引導學生建立科學認知方式,高階從審辯式思維角度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已出版四冊。

該叢書配有作為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范例,《未來是怎樣的》,展示了世界科幻名家創(chuàng)作技巧與科幻理念。同時,該叢書還包括教師用書《科幻應該這樣教》,以引導教師如何加強想象力教育。

推薦詞

吳巖老師的科幻創(chuàng)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橫跨兩個時代。其后他更多從事科幻研究,他所在的北師大是公認的中國科幻研究重鎮(zhèn),培育了不少科幻研究專業(yè)人才,為中國科幻事業(yè)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最近他揮師南下,來到深圳,相信他會開拓出一塊新天地。

——科幻作家王晉康

我認識吳巖有很多年了,在我成為一個科幻編輯前,他就給過我許多幫助。多年前我在東北一個小村里創(chuàng)辦《星云》雜志,吳巖除了給我供稿,還熱心地幫我把這個雜志帶到美國去,作為中國科幻的代表雜志參加展會,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熱心,樂于幫助很多科幻迷和作者。而在學術(shù)方面,他也作了許多貢獻,在中國科幻文學理論和學科體系的架構(gòu)建設上有許多創(chuàng)舉。同時,他對中外科幻學術(shù)交流也做了很多貢獻,讓中國科幻不再是一個孤島。

——《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

吳巖老師在科幻界的地位,總讓我想到劉歡在歌壇的地位,而且他們似乎也很相像。吳巖老師赤誠、慈愛、智慧、溫和、包容,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他寫的科幻小說是一流的,像《生死第六天》和《滄?!?,都是經(jīng)典。他培養(yǎng)了很多學生,現(xiàn)在活躍的一批科幻年輕血液,許多是他的學生。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科幻專業(yè)的博士教學,而且建立起了中國科幻的理論體系,有巨大的深度和容量。他是中國科幻的精神導師,而且他的豐富思想已經(jīng)外溢在科幻之外。我們都受益于他。如果中國科幻沒有吳巖,真的很難想象。

——科幻作家韓松

公眾號文章來源于上海浦東新區(qū)科幻協(xié)會,轉(zhuǎn)載時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