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適:中國古典文人書法新境
靜靜凝視高二適的書法遺墨,那靈異的墨線,似高猿悲叫,亂水潛奔,這是流淌在古典詩文和經(jīng)典碑帖中的心靈對晤,是意與古會的神異契合。在筆力彌滿、意態(tài)天矯,行氣淋漓的筆勢中透映出一位傳統(tǒng)文人的自我風神。從“赴速急就稱奇觚,鬼哭神驚運思初”的詩句里,流露出他作書時“筆所未到氣已吐”的豪邁心象。高二適的書法意象以氣勢開張、書蘊“詩意”為基調(diào),以其精湛的筆墨古法、深厚淵深的文史修養(yǎng)和特立高潔的文人風骨幻化熔鑄,開古典主義之新境,堪稱傳統(tǒng)書法草書一脈的浪漫主義大師。
讀書多節(jié)概,養(yǎng)氣在吟哦 高二適
高二適生于1903年,江蘇姜堰人。原名錫璜,后易二適,曾署瘖盫、舒鳧、磨鐵道人等,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近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有“當代草圣”之譽。他一生追求人格獨立,不隨人作計,學術上溯本求源,書法上高揚帖學,力追晉唐,尤嗜唐太宗父子書法。他曾自言:“予篤嗜唐太宗、高宗父子書,顧久不得佳搨,心焉憾之。今夏忽于舊肆獲此,摩挲石墨,益發(fā)臨池之興矣。”他亦嗜書如命,勤讀不止。所讀碑帖皆隨感而發(fā),反復題跋,其眉批、評注、題記跋語皆為一時一境之感悟心得,各體書法、各種筆調(diào)有機結合,呈現(xiàn)出敏于思考的學者風范。
怎樣師法古代經(jīng)典法帖?
從高二適所批注的《李貞武碑》來探尋其書學觀念和思想,概而言之有以下幾點:筆墨之道,臨池要勤;筆朗神清,俊美為上;刀筆互見,筆勢為先;言其出處,對比異同;立體讀帖,兼及文字。
書法,首先是書寫的技藝。高二適崇尚書寫之功自勤而來,后天的努力和功夫積累至關重要。曾言:“此事(書法)非紙成堆、墨成冢,不克見功效?!弊?952年到1974年,22年間他十數(shù)次題跋此碑,朝夕臨習不輟,用功至勤。從“予常間月臨摹,便覺有餐霞飲露之概”“朝夕臨此”等語便可得見,他對《李貞武碑》是傾注了極大心力的。因此可以說,臨摹中量的積累是書法學習產(chǎn)生質(zhì)變的前提和基礎。
致陶白手札(鼓樓病夫怕聞蟬) 高二適
書法中的神采是作品傳達出的風神、氣韻、意趣,是書家精神氣質(zhì)、個性情懷的筆墨體現(xiàn),也是最動人之處。南齊王憎虔《筆意贊》序:“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备叨m批注此碑,亦先重書神。他認為:“書法無俊秀之氣,不得謂為藝事?!币虼耍诒咎惺褂么罅俊翱∶馈薄扒逍銦o對”“樸茂之至者也,秀勁”“清氣撲人,古今無對”等描述來闡發(fā)他對高宗書法最為直接的審美感受。
而書法墨跡和碑帖拓本是學習書法的兩大取法源頭,在面對刻鑄文字的時候,必須結合對墨跡欣賞的經(jīng)驗,把點畫的筆鋒使轉及其復雜的運動形象地補充其中,這才足以重現(xiàn)完整意義上的書寫過程。如高二適批注云:“(出)筆鋒活現(xiàn),(緒言)諸字如見真跡,所謂毫芒畢露也。如見真跡,而無一筆輕忽,骨肉停勻?!敝T如此類的語句都可看出其透過刀鋒力追筆意的識見和力圖想象回放書寫原貌的能力。“寫此要有斫陣筆勢,方為合作也”一語,更加道破了此碑最突出的斬截爽健的用筆特征,足見其對碑帖理解的準確和敏感。
劉楨公讌詩一首 高二適
高二適在讀帖臨摹的過程中,不僅細心研讀每個字的形質(zhì)、神采等書法本體要素,在縱向上還考其由來,從文字書體的演變上探其原委。與此同時,橫向上則以不同書家進行比較,使得各自的書風特點更加清晰明了。如“高宗行草大似晉賢風格,其綿中裹鐵之勢,絕可慕愛。文皇多剛,天皇格多柔,此兩言決耳。”“《貞武》可與文皇之《溫泉銘》合參?!薄案咦谧址?,(點)尤厚重出神入化,高宗有之矣。”
同時,高二適研習碑帖,不僅關注書法藝術本身,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研究,他還關注碑帖所蘊含的文字內(nèi)容,如“銘詞至佳”“其四文佳” 。這種方式一方面使得每一通的臨帖學習都變得富有新意,始終以一種鮮活的狀態(tài)享受書法,這也是當代書家缺乏書卷氣和自然氣息的問題所在。
從大量散見于各個碑帖中的題跋感受經(jīng)典書法的魅力,這正是作為學者、書家、詩人的高二適研究書史、書論、書家以及書法形式技巧、風格流變的最為真實的記錄。同時,高二適不囿陳見,往往對歷史上公認的經(jīng)典名作提出質(zhì)疑,重新思量,詳加評說,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閃耀著獨立思想者的光芒,這對當代書法研究者解讀經(jīng)典碑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如何進行個人書法面貌的創(chuàng)造?
中國文人歷來推崇人格精神的獨立,尤以風骨高逸、氣象獨張為畢生之追求。那彌漫在詩文書畫中的清逸氣息和高古格調(diào),是一個文人生命氣格的彰顯和流露,是精神世界的濃縮和菁華?!敖细呱m,巍然一碩書也?!闭滦袊涝@樣贊許高二適。
綜覽高二適的文藝成就,主要是由詩文和書法這兩大部分有機組成的。詩文是他藝術氣象的源泉和動力,書法是他才思馳騁的神駿,這兩項是他治學的畢生主張和一貫目標,二者血脈貫通、相互融匯。
高二適的文章主要是學術論文,如《蘭亭序的真?zhèn)务g議》《蘭亭序真?zhèn)沃亳g議》以及《新定急就章及考證》等,此外文史著作有《〈劉夢得集〉校錄》《劉賓客辨易九疏記》等。其他書札則主要敘事,而抒發(fā)性靈之作則全在于詩,詩在他的總體文藝成就中是重中之重,也最能見其心志。
七絕兩首 高二適
致莊希祖手札 高二適
作詩或讀詩古稱吟哦,高二適曾有自撰聯(lián)書作云“讀書多節(jié)概,養(yǎng)氣在吟哦” 。吟哦養(yǎng)氣亦成為他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他的詩隨情抒發(fā),隨手著錄,極見其堅毅個性和特立獨行之修養(yǎng)。著名詩人俞律評其詩歌云:“他意氣自許,觀世事,察人生,發(fā)為歌詠,其與世向背,歷來一以貫之,因而其詩無一首不志高言潔,志大辭宏,志遠旨永,乃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第一等真詩?!币虼斯P者認為:高二適的書法就是他詩歌氣象和文人品格的濃縮和筆墨映現(xiàn),是他書如其人的真實流露。
高二適一生愛詩,常朝夕吟哦,作詩無數(shù),有黃山書社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之《高二適詩存》刊行于世。他讀古人詩廣取博收,尤宗法江西詩派,故用典較多,尤其對唐代杜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宋代陳后山等都曾下過相當?shù)墓Ψ?。而他郁勃、孤傲、耿介的氣質(zhì)與杜甫詩作、江西詩派的神韻一拍即合,而這些詩意精神正暗合了他書法審美理念的生發(fā),杜甫詩作“書貴瘦硬方通神”“草書非古空雄壯”中的“瘦硬”“入古”“雄壯”正是他草書審美理念的追求所在。1966年高二適“臨《宋拓祖石絳帖》,專攻瘦勁一派”和題《李貞武碑》“此碑結體瘦勁,久寫有益,見清剛之氣生于毫端,其高妙大為獨步云,能于細致中求莽放尤難?!睆闹锌梢钥闯鏊皶酪栽娒罏樯?,二者美美與共”的大美情懷。
給寶松、延午詩 高二適
蘭亭繭紙入昭陵 高二適
至此,我們似乎恍然頓覺,高二適的書學正是根植于中華經(jīng)典文化的精華,以王羲之為書法之基,化以文史浩淼的詩文之蒙養(yǎng),并將詩、書、文這三大領域的傳統(tǒng)精魂融為一爐、深入堂奧,走出一條真純敦厚的書法正道。只有對傳統(tǒng)文化如此高深理解和把握者,方可臻此妙境。如其所言,高二適晚年的書法確實也完全達到了“轉動回旋,強弱高下,無施而不可的最高境界” 。
當今書壇,亂象雜生,各種流派層出不窮,有你方唱罷我登場者、有徒有手技胸無點墨者、有浮華流俗不堪入目者等等,與高二適那傲然獨立的文人風骨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以及高昂的藝術才情和正大氣象形成了強烈反差。蘇軾曾言:“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這正說明:書法不僅需要技能,它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需要見識、學養(yǎng)去涵養(yǎng)。高二適亦曾慷慨高呼、啟悟后學云:“凡人有作,須有所寄托,不然,則字匠之為,有識者定嗤之以鼻也?!?/p>
羅曼·羅蘭曾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倍叨m以一種卓然獨立的人格氣象和風骨,似一座燈塔照亮前行的路,感召后學,讓當代書家撥開迷霧,看清人文之道,不斷續(xù)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