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鮑國華:魯迅《小說備校》??痹?/em>
來源:《魯迅研究月刊》 | 鮑國華  2020年05月06日09:49

在魯迅輯校的幾種小說古籍中,《小說備?!肥荜P注的程度較低。這源于該書的篇幅較短和學術(shù)含量的相對不足,也與其未能最終完成有關。無論是正式出版的《小說舊聞鈔》和《唐宋傳奇集》,還是雖未出版、但已大體完成的《古小說鉤沈》1,其學術(shù)價值與《小說備?!肪豢赏斩Z。不過,將《小說備?!返氖指灞竞团庞”炯右詫保钥赏癸@魯迅的學術(shù)研究及其著作出版中的若干問題。

魯迅《小說備?!方翊媸指?,最早的排印本見于唐弢編《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版。以下簡稱“續(xù)編本”);后經(jīng)重新點校整理,收錄于林辰、王永昌編《魯迅輯校古籍叢編》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簡稱“叢編本”)。這是現(xiàn)今最為通行的版本,影響較大。

《小說備?!肥指瀣F(xiàn)存44頁,是魯迅輯錄《搜神記》《搜神后記》《十洲記》《神異經(jīng)》《異苑》《拾遺記》《洞冥記》(依照手稿的排列順序)等七種古小說書中的佚文散句,以備他日繼續(xù)整理校勘之用,故題名“備?!?。主要輯自《北堂書鈔》《初學記》這兩部類書,個別文句輯自《酉陽雜俎》。《小說備?!肥指宄浻诮B興府中學堂的試卷紙上,據(jù)此可推斷該書的輯錄時間約為 1910—1911 年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職期間,與《古小說鉤沈》的輯錄時間大致相同。2于諸書標題,《搜神記》作《干寶搜神記》,《拾遺記》作《王子年拾遺記》,其余無異。手稿無標點,字跡不甚工整,書寫也不求規(guī)范,并多有異體字和簡體字出現(xiàn),如“搜”作“摉”、“卻”作“卻”、“沉”作“沈”,“禮”作“禮”、“東”作“東”、“獻”作“獻”等??梢?,這部手稿可能只是魯迅計劃中的一項古小說輯校工作的階段性成果,除輯錄、簡單校勘并撰寫校記外,對小說文句及其書寫方式都沒有進一步整理和規(guī)范,并時有涂改,手民誤植亦屢有出現(xiàn),保留了抄寫本的原初狀態(tài),后續(xù)的校正、謄抄等工作尚未開展?!缎≌f備校》手稿中,有周作人手跡32行,與魯迅手跡相間雜,對異體字、簡體字的使用,也和魯迅相近似,可知抄錄于同時。魯迅在辛亥革命前后輯校的幾種古籍,如《古小說鉤沈》《會稽郡故書雜集》等,周作人多有參與。3《小說備?!芬嗳缡恰V茏魅藚⑴c抄錄,或奉魯迅之命,為乃兄之輔助;或出于自家對輯校古籍、尤其是古小說書的濃厚興趣。無論如何,《小說備校》手稿都有周作人的貢獻。

在《小說備校》手稿的眉批中,對輯錄的五種古小說書有編號,具體為:二《搜神記》、三《搜神后記》、五《十洲記》、六《神異經(jīng)》、八《異苑》,《拾遺記》和《洞冥記》則未編號。《異苑》編號為八,可見《小說備校》(計劃或完成)輯錄的古小說書當不止于七部。編號不連續(xù)且有缺失,可知今存手稿很可能不全。4當然,也不能排除魯迅尚有輯校其他古小說書的計劃,甚至已經(jīng)編號(一、四、七),但未能著手。《拾遺記》和《洞冥記》未予編號,則更體現(xiàn)出《小說備校》的未完成狀態(tài)。

與《古小說鉤沉》相比,《小說備校》輯錄的七種小說書并未亡佚,魯迅關注的是各類古籍中收錄的與諸小說書通行本中文字存在差異、或通行本中失收的佚文散句??梢姡欈r(nóng)先生提出“《古小說鉤沉》專收已經(jīng)亡佚的古小說的遺文,而《小說備?!穭t是為未亡諸書拾遺補缺”5這一判斷是準確的。事實上,《小說備?!返牧⒁馍胁恢褂谳嬝秃唵蔚奈淖中??。魯迅對小說書中的某些條目,注重兼收來自不同類書中的文字存在差異的諸種版本。如《神異經(jīng)》中某條,據(jù)《北堂書鈔》作:

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但月飲天酒五斗,不食五谷。6

據(jù)《初學記》則作:

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余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注曰:“天酒,甘露也?!?

兩相對照,后者更為詳細生動。《小說備?!穬H僅停留在輯佚階段,未能對文句進一步加以整理。倘若相關工作能夠繼續(xù),《小說備校》很可能和《古小說鉤沈》一樣,將輯自不同類書的同一條目的諸種版本相嫁接,從而整合成一段更為詳盡豐贍的文句。而魯迅嫁接與整合的主要憑借,則是現(xiàn)代小說的概念及其諸要素。8以西來之現(xiàn)代小說觀念為標尺,考察中國古代“小說”文本,魯迅及其同時代人具有明顯的自覺性,卻又不自覺地以“西例律中國小說”,其理論洞見與盲點均值得關注。9

總之,《小說備校》作為一部保留了原初狀態(tài)的抄寫本,于古小說輯佚與研究雖不無參考價值,但相關工作遠未完成,遑論完善,其成績自然無法與《古小說鉤沈》相頡頏,未受廣泛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在《小說備?!返膬煞N排印本中,“續(xù)編本”在手稿基礎上稍加整理,將手稿眉批中的文字也編入正文,但整體上仍以手稿為據(jù),七部小說書的順序也和手稿一致,只是沒有顯示編號;“叢編本”較之手稿,則有一定的差異。首先,七部小說書的順序有明顯調(diào)整,并在書名之下補充了撰者的朝代和姓名。詳情如下:

《神異經(jīng)》 漢·東方朔撰

《十洲記》 漢·東方朔撰

《洞冥記》 漢·郭憲撰

《搜神記》 晉·干寶撰

《搜神后記》 晉·陶潛撰

《拾遺記》 晉·王嘉撰

《異苑》 宋·劉敬叔撰

不難發(fā)現(xiàn),“叢編本”對七部小說書的排序,依據(jù)的是撰者所處時代的先后,較之手稿可謂秩序井然。其次,依據(jù)《北堂書鈔》《初學記》和《酉陽雜俎》的權(quán)威版本重新??绷唆斞篙嬩浀呢纳⒕?,糾正了手稿中的抄寫錯誤,同時規(guī)范了字體,修改了異體字和簡體字,并補充了標點。前文已述,《小說備校》手稿原無標點,且多用異體字和簡體字,抄寫錯誤亦較多?!皡簿幈尽钡闹饕幮U吡殖较壬?jīng)過艱苦的努力,對手稿的校正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皡簿幈尽钡牧硪晃痪幷摺f(xié)助林辰先生工作的王永昌先生曾撰文介紹《魯迅輯校古籍叢編》的??痹瓌t:

(一)校補舛奪字句,便于通讀

(二)改正形近錯字,便于理解內(nèi)容

(三)審改同音錯字,便于理解史事

(四)校正倒置文字,以便事理通達

(五)查清人名別字,理順人際關系 10

除第五條外,其余諸原則均體現(xiàn)在對于《小說備?!肥指宓男?闭碇?。校補舛奪字句,《神異經(jīng)》第24條中有句,手稿作“雅飲酒,好游山海”,句末脫“間”字;《洞冥記》第7條,手稿作“(天皇)一姓十三人”,句末脫“也”字;“叢編本”均予以補充。改正形近錯字,《十洲記》第9條,手稿作“天漢三年,月氐國獻神香”,“月氐”當為“月氏”之誤,“叢編本”改正。審改同音錯字,《神異經(jīng)》第11條,手稿作“西北海外有神”,“神”當作“人”;《十洲記》第15條,手稿作“扶桑,在北海中”,“北”當作“碧”,“叢編本”均予以改正。校正倒置文字,《神異經(jīng)》第28條,手稿作“恒居火中,時時外出”,“外出”當作“出外”,“叢編本”改正。以上諸例,僅可略窺“叢編本”學術(shù)價值之一斑。總之,“叢編本”的價值,不僅在于對《小說備?!肥指宓男?闭恚€在于繼續(xù)了魯迅未能完成的工作,在諸小說書的標題、撰者、文字、標點、次序等方面均補充良多,從而將一部較為簡約潦草的抄寫本,提升為可供閱讀與研究的較為精善的排印本。

不過,“叢編本”也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這七部小說書,除《搜神記》和《異苑》外,其余五種的撰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爭議,特別是《神異經(jīng)》《十洲記》之于東方朔、《搜神后記》之于陶潛、《拾遺記》之于王嘉,均屬假托;撰者存疑,成書時間也就不能斷定為假托的撰者所處的時代。“叢編本”依撰者所處時代先后為序,無異于默認了七部小說書的撰者及成書的先后順序,這一處理不甚謹嚴。其次,在編輯手稿的過程中,遺漏了兩處文句。一是《搜神記》中,遺漏“元康中,婦人飾五兵佩。又二十六”11一則(此則抄錄于手稿的眉批中);二是《拾遺記》中,遺漏“炎帝所感,陸地丹蕖,香露滴瀝,下澑成池。同上”一則。再次,手稿中的個別錯誤,“叢編本”未能改正。如《拾遺記》第95條,手稿作“太初二年,月氐貢雙頭雞”,“月氐”當作“月氏”,“叢編本”一仍其舊,未能予以更正。又次,手稿無誤,“叢編本”誤改。如《拾遺記》第57條,手稿作“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叢編本”將“介子推”改為“介之推”。該條目引自《初學記》,查閱該書,作“介子推”,可見魯迅手稿無誤,當從之。以上種種不足,均屬瑕不掩瑜,無損于“叢編本”在魯迅著作、尤其是輯校古籍的整理與研究領域取得的杰出成就。林辰先生和王永昌先生甘于“述而不作”,憑借深厚的學術(shù)功底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奉獻出“叢編本”《小說備?!愤@一魯迅輯校小說古籍之善本,可謂嘉惠學林,功莫大焉。

注釋:

1 林辰先生對該書有深入研究,參見《魯迅計劃中的〈古小說鉤沈〉原貌》,載1960年10月30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chǎn)》;《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沈〉的成就及其特色》,載《文學評論》1962年第6期。

2 參見林辰:《關于〈古小說鉤沈〉的輯錄年代》,載1950年《人民文學》第3卷第2期。

3 參見顧農(nóng):《周作人:魯迅整理古籍的重要伙伴》,載《魯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2期。

4 5 參見顧農(nóng):《讀〈魯迅輯校古籍手稿〉札記》,載《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8期。

6 7 林辰、王永昌編:《魯迅輯校古籍叢編》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501頁。

8 魯迅留學日本期間即閱讀并翻譯了大量西方小說,熟悉并接受了來自西方的現(xiàn)代小說觀念。

9 《小說備?!穬H僅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無法充分呈現(xiàn)魯迅的古小說輯佚與研究背后的小說觀念和小說史意識。開展相關研究的絕佳范例當屬《古小說鉤沈》。筆者對此有專文論述,此不贅言。

10 王永昌:《林辰先生與魯迅古籍整理工作》,載《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4期。

11 標點為引者所加,下同。

附錄:魯迅《小說備?!沸?庇?/strong>

??闭f明:本??庇泴Ⅳ斞浮缎≌f備?!返氖指灞竞蛥簿幈荆ㄊ珍涭丁遏斞篙嬓9偶畢簿帯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予以對勘,以叢編本爲底本,呈現(xiàn)兩個版本之間文字的差異,以校正脫文、衍文及錯字。手稿本無標點,叢編本標點由編者林辰先生所加,因此??辈簧婕皹它c。叢編本對手稿本中異體字和簡體字的規(guī)範,無關正誤,故不列入校勘記。手稿本中“廿(卄)”,叢編本中或作“二十”;手稿本中“卅”,叢編本中或作“三十”,也不列入??庇洝?/p>

??庇洠?/p>

一、《神異經(jīng)》

1、叢編本第449頁第1行:漢·東方朔撰

手稿本:無

2、叢編本第500頁第5行:西北海外有人

手稿本:西北海外有神

案:手稿本誤

3、叢編本第500頁第8行:又百五十六

手稿本:又百五十五

案:手稿本誤

4、叢編本第501頁第6行:張華注曰

手稿本:張華云

案:手稿本誤

5、叢編本第502頁第3行:好遊山海間

手稿本:好遊山海

案:手稿本誤

6、叢編本第502頁第4行:一名神

手稿本:一名仁

案:手稿本誤

7、叢編本第502頁第10行:時時出外

手稿本:時時外出

案:手稿本誤

8、叢編本第503頁第7行:又二十九引東方朔神異記

手稿本:同上

案:手稿本誤

二、《十洲記》

1、叢編本第504頁第1行:十洲記

手稿本:十州記

案:手稿本誤

2、叢編本第504頁第1行:漢·東方朔撰

手稿本:無

3、叢編本第505頁第1行:圖書集成引十洲記如此

手稿本:圖書集成引十州記如此

案:手稿本誤

4、叢編本第505頁第3行:月氏國獻神香

手稿本:月氐國獻神香

案:手稿本誤

5、叢編本第506頁第2行:在碧海中

手稿本:在北海中

案:手稿本誤

6、叢編本第506頁第11行:又十一

手稿本:又十

案:手稿本誤

7、叢編本第507頁第4行:昆吾割玉刀下引云云

手稿本:昆吾切玉刀下引云云

案:手稿本誤

8、叢編本第507頁第5行:面方千里

手稿本:而方千里

案:手稿本誤

9、叢編本第508頁第4行:又二十九

手稿本:又二十八

案:手稿本誤

三、《洞冥記》

1、叢編本第509頁第1行:漢·郭憲撰

手稿本:無

2、叢編本第510頁第7行:(天皇)一姓十三人也

手稿本:(天皇)一姓十三人

案:手稿本誤

3、叢編本第511頁第4行:一根而百條

手稿本:一根而白條

案:手稿本誤

4、叢編本第513頁第5行:簾下有連煙之綉四字

手稿本:簾下有連煙之錦四字

案:手稿本誤

四、《搜神記》

1、叢編本第515頁第1行:搜神記

手稿本:干寶摉神記

2、叢編本第515頁第1行:晉·干寶撰

手稿本:無

3、叢編本第519頁第4行:初學記三十

手稿本:初學記

案:手稿本誤

4、叢編本第519頁第5行:會稽鄴縣

手稿本:會稽縣

案:手稿本誤

5、叢編本第521頁第5行:刲以祠之

手稿本:封以祠之

案:手稿本誤

6、叢編本第521頁第10行:門將欲縛之

手稿本:門將欲縛

案:手稿本誤

7、叢編本第523頁第6行:初禱者持一百紙

手稿本:初禱者持一百錢

案:手稿本誤

8、叢編本第524頁第2-3行:缺

手稿本:元康中,婦人飾五兵佩。又二十六。1

案:叢編本缺

9、叢編本第524頁第5行:又二十七

手稿本:同上

案:手稿本誤

五、《搜神後記》

1、叢編本第526頁第1行:搜神後記

手稿本:摉神後記

2、叢編本第526頁第1行:晉·陶潛撰

手稿本:無

3、叢編本第526頁第7行:便放令還矣

手稿本:便放還矣

案:手稿本誤

4、叢編本第527頁第3行:明旦

手稿本:明

案:手稿本誤

5、叢編本第528頁第3行:劉即於他家煮冶葛

手稿本:劉即於他家煮治葛

案:手稿本誤

6、叢編本第528頁第5行:又二十六引續(xù)記

手稿本:又二十六引續(xù)

案:手稿本誤

7、叢編本第528頁第10行:以刀斫獲之

手稿本:以刀斫獲

案:手稿本誤

8、叢編本第528頁第10行:以爲脯

手稿本:以工鳥脯

案:手稿本誤

六、《拾遺記》

1、叢編本第530頁第1行:拾遺記

手稿本:王子秊拾遺記

2、叢編本第530頁第1行:晉·王嘉撰

手稿本:無

3、叢編本第530頁第2行:卷一作鬚

手稿本:作?見卷一2

4、叢編本第531頁第8-9行:缺

手稿本:炎帝所感,陸地丹蕖,香露滴瀝,下澑成池。同上。3

案:叢編本缺

5、叢編本第533頁第8行:黃河清而聖人生

手稿本:黃河清聖人生

案:手稿本誤

6、叢編本第534頁第9行:員嶠山有陀移國

手稿本:員嶠山有陀遺國

案:手稿本誤

7、叢編本第535頁第5行:釣魚臺下

手稿本:釣魚臺下

案:叢編本誤

8、叢編本第537頁第7行:晉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

手稿本: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

案:叢編本誤

9、叢編本第539頁第7行:其枝屈曲似游龍

手稿本:其其枝屈曲似游龍

案:手稿本誤

10、叢編本第540頁第9行:有柰

手稿本:有奈

案:手稿本誤

11、叢編本第542頁第3行:月氐貢雙頭雞

手稿本:同叢編本

案:“月氐”當作“月氏”,叢編本及手稿本皆誤。

七、《異苑》

1、叢編本第543頁第1行:宋·劉敬叔撰

手稿本:無

2、叢編本第544頁第11行:有湖

手稿本:有湖色

案:手稿本誤

3、叢編本第546頁第7行:以烏角如意與之

手稿本:以烏角如意與

案:手稿本誤

4、叢編本第552頁第9-10行:自審死日

手稿本:自審日

案:手稿本誤

注釋:

1 標點爲??庇涀髡咚?。

2 此條手稿本有兩處,一作“作?見卷一”,一作“卷一作?”。

3 標點爲校勘記作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