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那年初夏,改變了四個女孩
來源:北京晚報 | 李崢嶸   2020年05月10日10:23

《那年初夏》是新蕾出版社“中國女孩”系列的最新作品,正如兒童文學評論家、叢書主編李東華在序言里寫道:“新蕾出版社的中國女孩系列,將一個個平凡女孩置身于一次次歷史浪潮中,將虛構的小說情節(jié)與客觀的歷史現(xiàn)實相結合,這無疑帶給兒童文學一次有益的嘗試。”

《那年初夏》通過兩條線索,講述了身處云南和濱海兩地的4個女孩的友情和成長。故事開始于大城市常見的升學大戰(zhàn)。在濱海發(fā)達城市有三個五年級的女孩,提前進入了小升初的焦慮。

婭婭是在媽媽安排的各種培訓班里泡大的,小時候還學鋼琴畫畫,升入五年級突然變成了小升初培訓班的達人,甚至要報很貴的考前面試班就為了千方百計擠進最有名的重點中學。婭婭的鄰居程程從小有過敏癥,12歲了還被媽媽當成三歲的小毛頭,從頭管到腳,媽媽對她要求不高,只要在家門口上學就行了。程程有藝術天分,因為被限制出門,就在家玩抖音、開公眾號,在網絡施展自己的才華。

程程最好的朋友逸宙則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有數(shù)學天分,獲過奧數(shù)的大獎,還有足球特長,肯定是進入重點中學的種子選手。暑假她跟著媽媽去給云南山村的孩子支教,認識了早熟而有美術特長的山村女孩西西。

作家周晴塑造了城市里的三個性格迥異、學業(yè)成績不一、各有特長的女孩。在五年級的這個夏天,在面臨小升初的最后拼搏一年,她們和自己的父母一起通過了成長的考驗。又通過逸宙支教這條線,讓濱海發(fā)達城市的三個女孩和云南女孩西西產生了交集。

透過《那年初夏》清新文筆編織的曲折故事,我們會感受到大時代的變遷。首先真實反映了支教扶貧大背景下鄉(xiāng)村的發(fā)展。經過多年的支教和扶貧,山村學校的硬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大山里的孩子經過教育也同樣能被挖掘出絲毫不遜色于城市孩子的藝術才能。相比大城市孩子的升學壓力,山里的孩子臉上充溢著自然、淳樸和單純。作家塑造了一個自尊自愛自信的山村孩子西西,立志要像母親一樣大學畢業(yè)后回來建設家鄉(xiāng)。她對來支教的逸宙說:“我學會了與所處的環(huán)境相處相知相融,可以從大山里汲取到足夠的養(yǎng)料,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就像你有大海,我有大山,它們都是大自然美麗的饋贈?!?/p>

《那年初夏》還反映了發(fā)達地區(qū)教育觀念的變化。濱海的三個女孩成績分別處于三個層級,但是她們各有特色,傳達了作者的觀念:每個孩子的潛能都需要啟發(fā)。婭婭的母親開始很在乎女兒能否升入重點中學,但是她還是把女兒的健康成長放在第一位,女兒不愿意參加面試培訓班就退掉了,自己偷偷看各種升學信息但是一直咬著牙不去干擾女兒。逸宙的母親最開明,長期堅持去山村支教,對孩子包容尊重,從不看孩子的電腦、手機和日記。程程的母親是最有控制欲的,不讓孩子出門交朋友,但是還是信任孩子,讓她通過網絡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最后,學霸逸宙和中等生婭婭都升入了重點中。雖然婭婭的成績并不突出,但溝通能力吸引人,特別是跟流浪貓的故事、對音樂的熱愛,都讓招生老師印象深刻。這個情節(jié)的設計表現(xiàn)了新的教育觀念:不是一考定終生,而是鼓勵每個人發(fā)揮自己的特色。

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已經到了拼個性的階段,而鄉(xiāng)村教育資源依然不足,如何彌合二者的差距?《那年初夏》的設計巧妙又符合時代特色——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大山曾經經濟落后,學習環(huán)境惡劣,精準扶貧政策幫助那里建起了嶄新的學校,但還是缺老師,缺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書中講到除了有持續(xù)不斷的志愿者來支教,還需要本地培養(yǎng)人才,當然最快捷的方法是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最后是濱海地區(qū)最好的學校準備通過網絡把優(yōu)質的課程送到山里。而通過三個小學生的公眾號的傳播,有同齡人愿意加入捐款,幫助大山里的孩子來看海。也是通過網絡的傳播,有相關人士愿意為大山的孩子們辦一個畫展:大山的眼睛。也是通過網絡,濱海的孩子看到了大山里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明凈而清澈,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美。

城鄉(xiāng)觀念不是對立,而是互相補充。書中還通過塑造婭婭奶奶這個鄉(xiāng)下來的奶奶改變了大城市各掃門前雪的觀念。婭婭跟程程住在一個樓同一層,相聚不到半米,卻互相不認識,奶奶卻說遠親不如近鄰,總有互相需要照顧的時候,還用做菜打比方,做宮保雞丁如果沒有姜絲和蔥段就不會好吃,人的事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厲害的地方,街坊鄰居要互相交朋友,互相幫襯。結果真的因為奶奶的一盤香菇餡的菜饅頭讓婭婭和程程結識了。奶奶每天在小區(qū)里散散步,幫這個帶菜,幫那個取快遞,給孤獨的退休教授送吃的,幫樓里的小孩介紹家庭教師,徹底改變了小區(qū)的人際關系。

《那年初夏》會讓我們對小學生刮目相看,無論是玩手機的還是喜歡繪畫的孩子,都可以改變世界。既可以用畫筆來歌頌家鄉(xiāng)的美好,也可以通過抖音、公眾號來募集善款。就像書中支教阿姨們給山村小姑娘過生日的時候演唱的歌曲:

每一個夢想都值得灌溉,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

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同一天空底下相關懷,

這就是最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