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彈幕:一個奇特的屏幕現(xiàn)象
來源:光明日報 | 南帆  2020年05月13日08:48

屏幕之中的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絡繹不絕地馳過。某些字符甚至懸空飄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場?!皬椖弧笔沁@些字符獲得的形象稱謂——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擊的炮彈在夜空展開了眼花繚亂的一幕。

彈幕發(fā)源于日本網絡文化,由niconico網站首先推出。這個網站的主要用戶是所謂的“御宅族”,屏幕上方密密麻麻的字符是一個足不出戶的社群顯示存在感的方式:隱居于某一個寓所,僅僅與屏幕相對。但是,他們上傳的字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從視覺經驗、商業(yè)數(shù)據(jù)調查到溝通與交際,彈幕的特殊效果出人意料,以至于一些主流網站陸續(xù)引入這種形式,例如A站(AcFun)和B站(Blilibili)。于是,所謂的“彈幕文化”在某一個圈子開始流行。

彈幕的評論對象往往是作品的一個短暫碎片

彈幕通常是屏幕之中劇情的即時評論,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兩句話,甚至一個詞。即時評論的內容五花八門,從崇拜、感嘆、喜悅、劇透,到不解、調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許多彈幕文化的暗語行話,例如“前方高能反應”“大豬蹄子”“勸你善良”,如此等等。還有一些彈幕字符僅僅記錄一時的情緒反應,借助“美爆了”“帥”“好想你”這些詞語打卡。

盡管彈幕被納入“評論”范疇,但是,彈幕文化與傳統(tǒng)的文藝批評存在巨大的鴻溝。傳統(tǒng)的文藝批評來自閱讀之后的深思熟慮,作品的整體觀照與解讀、分析、闡釋構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通常,批評家遵從某種既定的理論觀念,一批基本的文藝命題成為考察作品的前提。作品的形象構造與文藝命題之間的緊張,往往是文藝批評褒貶的回旋空間。盡管金圣嘆、毛宗崗、張竹坡等擅長的評點式文學批評與彈幕存在某種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細讀以及品鑒、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對地說,彈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時”。彈幕的評論對象往往是作品的一個短暫碎片,譬如一個角色的相貌,出場那一刻的步態(tài),他或者她的服飾、表情、語調,一句臺詞,一個鏡頭,道具是否逼真,如此等等。彈幕評論帶有明顯的即興意味,令人矚目的是現(xiàn)場、此刻與交互性的狂歡氣氛,而不是嚴肅的反思與真知灼見。

彈幕的吸引力在于即時性、交互性與視覺經驗

人們首先可以想到,彈幕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只有神奇的互聯(lián)網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聲音即時互動。互聯(lián)網不僅集合了種種電子傳媒技術,同時,各種貌似無法交集的社會關系迅速地在虛擬空間聯(lián)結起來。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擬的。

印刷文化的節(jié)奏相對緩慢,思想的交換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與配送體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號。文字符號的閱讀、理解、闡釋形成一種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與深度的恰當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為范本?;ヂ?lián)網以及電子傳媒的傳播方式與哲學或者詩的深度格格不入——它們開啟的是另一種性質的空間,譬如視覺經驗。盡管彈幕的即時評論訴諸文字符號,然而,這些字符已經脫離印刷體系而被加工為另一種奇特的屏幕形象。

互聯(lián)網的相當一部分內容訴諸視覺,視覺經驗接收信息的速度很大程度地轉換為彈幕文化。對于年輕的一代說來,互聯(lián)網以及電子傳媒的傳播方式正在隱蔽地重塑他們的感官、軀體和意識,這種狀態(tài)與世界范圍的另一些文化性質不謀而合,這些性質通常歸結于“后現(xiàn)代”的稱謂之下?!吧疃取敝脫Q為“速度”的同時,個性、零碎化、平面化、喜劇精神,與反諷、拒斥精英趣味均是“后現(xiàn)代”的另一些表征。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已經擁有強大的陣容,niconico網站為什么還要耗費成本開發(fā)一種與眾不同的評論功能?網站的主持者顯然意識到,某種異于傳統(tǒng)的需求正在醞釀。事實也是如此:即時性、交互性與視覺經驗構成彈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許多人覺得,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無法企及這種吸引力,甚至“深度”也無法替代生氣勃勃的喧嘩產生的號召。

niconico網站察覺,眾多用戶并非默不作聲地享用播放的二次元世界或者偶像視頻,他們的內心存在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盡管加入動漫影片的生產團隊可能遭遇種種條件限制,但是,發(fā)表即興評論并非多么困難的事情——只要設置一個容納評論的空間區(qū)域。傳統(tǒng)的批評家是一個令人仰視的頭銜:擁有名牌大學授予的學位,而且博學、深刻、犀利、擅長思辨。他們的成見令人惱火。大眾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坦陳自己的快樂或者嫌惡,只要真實即可,沒有必要羞澀地附加“不揣淺陋”“拋磚引玉”之類的自謙之辭。精英主義往往以系統(tǒng)的知識為資本,以傳統(tǒng)審定的經典為圭臬,高高在上,子曰詩云,不食人間煙火。然而,精英主義的陣地局限于學院圍墻之內,網站開拓的是另一種空間。相信自己的感覺,彈幕形式慫恿他們保持這種的自信。也許,他們不存在輕慢經典的觀念??墒?,經典供奉于遙遠的文化殿堂,無法呼應此刻的心情。此刻的心情是將瞬間的感覺置換為一句話投射到屏幕之上,不論深刻還是膚淺。出場遠比說了什么更為重要。彈幕不僅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而且顯示了一個不無意外的場面:如此之多的人內心藏匿著相同的愿望。

彈幕破壞了“如臨其境”的劇場幻覺

彈幕文化是否是標準的“后現(xiàn)代”版本?這個問題無足輕重。但是,人們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沿襲已久的文化成規(guī)遭到了侵蝕。彈幕被納入“評論”范疇,然而,評論與作品創(chuàng)作區(qū)分是否仍然有效?許多人毋寧認為,彈幕字符已經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紛至沓來的彈幕字符與屏幕之中的影像形成另一個別具一格的小劇場,文字與形象、文字與劇情、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多重交織產生了種種錯綜同時又意外的意義,繼而制造出狂歡的氣氛。事后的評論通常是獨立于劇情的反思,相對地說,“即時”的評論往往被現(xiàn)場情景吸收,不知不覺地補充了現(xiàn)場。

顯然,彈幕破壞了“如臨其境”的劇場幻覺。盡管屏幕之中的悲歡離合驚心動魄,然而,屏幕上方的字符反復提示劇場之外的世界堅硬地存在。除了懶散地靠在座椅上嚼爆米花,劇場之外的某些觀眾同時還在勤勉地敲鍵盤。從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效果”到后現(xiàn)代小說的“元敘事”,阻止人們沉浸于劇場幻覺成為一種美學時髦。

彈幕文化的“間離效果”帶來了什么?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當然,另一些人可能抱怨彈幕形成的干擾:如此之多的字符涌上屏幕,穿插于進進出出的人物之間,視覺是否不堪重負?然而,那些彈幕積極分子欣然回復,他們的眼睛從未覺得吃力。他們的感官如此自如地存活于電子傳媒之間,會不會帶來另一種感覺世界的方式以及另一種復合型的意識?

彈幕不過是互聯(lián)網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設計

彈幕的即時評論與劇情的結合制造出某種狂歡氣氛,很大程度源于彈幕文字的戲謔與喜劇風格。相對地說,引人矚目的往往是令人一粲的“神評論”。所謂的“神評論”,往往意味著創(chuàng)意、出人意表、跳躍、張冠李戴,還有二次元作品之中種種典故——行話稱為“?!薄钠嫣剡\用。某些語境之中,一個懵然無知的發(fā)問也可能引出一片笑聲。這無形地鼓勵了彈幕的逗樂氣質。許多人熱衷于利用彈幕賣弄機靈、聰明與俏皮話。當然,當屏幕上演一些沉重的悲劇時,機靈的俏皮話可能顯示出輕佻的意味?!按藭r無聲勝有聲”——或許,悲劇或者正劇與彈幕文化存在不可彌合的距離。彈幕文化的流行再度表明,作為一種美學類型,喜劇正在贏得愈來愈多的青睞。如果意識到這個世界的悲劇并未減少,那么,喜劇的如此盛行成為一種耐人尋味的文化動向。

“彈幕”這個詞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狀態(tài):電光石火,只言片語,率真,機智,反諷,偶爾一兩句奇思異想,還有相當一部分表態(tài)式的感嘆。碎片化狀態(tài)缺乏作品的整體理解。嚴格地說,作品的整體理解并非彈幕的即時評論愿意考慮的問題。沉浸于彈幕就是拋開種種復雜思辨,利用短兵相接體驗即興的樂趣。作品的整體理解包含了多維的分析與衡量,不得不動用相當數(shù)量的知識貯存,并且與生活整體以及歷史構造相互呼應。這些冬烘先生的思想游戲太累人了。遁入二次元世界開心一笑,不就是回避那個嘈雜的生活和沉重的歷史嗎?常識顯示,屏幕、二次元世界和彈幕字符本身即是生活配置的一個角落,技術、器材、經濟收入、居住空間等眾多因素構成了配置的基本條件。然而,二次元世界或者彈幕通常無視這些紛雜的俗務。視覺經驗從置身的社會關系之中切割出來,那些單純的快樂、機智乃至妙語連珠從不溢出屏幕,這是不言自明的默契。

彈幕文化顯示出既豐富又單調的雙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踴躍,圖文并茂,另一方面似曾相識,彼此重復。事實上,這也是相當一部分大眾文化產品的雙重特征。與生活或者歷史脫鉤,文化生產仿佛更簡單了——面壁虛構,隨心所欲,從武俠、外星人到平行世界的穿越。然而,不無意外的是,隨心所欲的想象往往面目雷同,如出一轍。很大程度上,一些預設的模式潛在地操控了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機制。沒有理由否認彈幕文化的狂歡氣氛,若干小創(chuàng)意甚至耳目一新。然而,也沒有理由否認另一個事實:眾聲喧嘩的表象不是來自思想的真正激蕩,而是來自互聯(lián)網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