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楊碧薇:未來、當代藝術及新詩之可能
來源:《漢詩》 | 楊碧薇  2020年05月25日16:33

今年七月,在北京海淀美術館“青春的力量”全國青年藝術展上,我看到了陳靈剛的作品《閱讀系列》。這是四幅80×80cm的綜合材料裝置。其中兩幅由橙+黃、藍+黃的小方塊鑲嵌而成,乍一看,就像是馬賽克的盛大集會。走近了,我才注意到小方塊都是被書籍(也可能是雜志)的紙頁包起來的。裁切好的紙頁隨機地包在方塊上,紙上的漢字清晰可辨;在紙頁之上,每個小方塊都被扭成十字形的金屬絲緊緊釘住,動彈不得。另外兩幅裝置是草綠、玫紅的單色背景板,亦被密不透風的金屬絲釘著。和前兩幅裝置一樣,緊扭在一起的金屬絲構成了方格狀網(wǎng)絡,將背景板制轄在它們的強行插入中。更有意思的是,策展人王建飛掀起其中一幅裝置,讓我們看背景板的反面。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反面,所有金屬絲仍保持著一種結構性的序列,仿佛在暗中流露:它們對整個背景板的“控制”,是有計劃、有“組織”,也是有執(zhí)行力的。

和其他的當代藝術作品一樣,《閱讀系列》有豐富的解讀空間。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說文字象征著自由,那么金屬絲則意味著對自由的控制。無處不在的金屬絲將文字牢牢鎖縛,消解了文字攜帶的意義;事實上,這些零散的文字雖然清晰可讀,但它們已無法表達連貫的思想。這正是一種典型的現(xiàn)代景觀: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原子式的文字被制度化的管理抽空了所指,徒剩軀殼。當文字的能指淪為空虛的符號,原子便失去反叛的力量,作為一種權力的現(xiàn)代性則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其次,《閱讀系列》也體現(xiàn)出當代藝術本身的困境:當代藝術正處在某些“金屬絲”的封鎖下;“金屬絲”可能是他者,也可能是當代藝術本身。在整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結構中,如何建立一種與外界對話的有效方式,既是當代藝術面臨的問題,也是新詩之難。盡管在當下,當代藝術與詩歌,尤其是與新詩的互動并不算多,但毫無疑問,二者都置身于孤獨的境遇中,像一對八百年不見面的難兄難弟。

在這對難兄難弟身后,有一雙手,親自將他們推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其中一只手是觀念。早在1929年,雷內(nèi)·馬格里特(René Magritte)就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形象的叛逆》(The Betrayal of Images),畫面的中央是一個大大的煙斗,煙斗下方是一行大方且得意的文字,“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不是一支煙斗”)。是的,這并不是一支真正的煙斗,只是畫上的煙斗;出現(xiàn)在你面前的,也不是煙斗,而是一幅畫。這個道理并不難,人人都懂??墒?,如果有人把這幅畫抬到你面前,問你“這是什么”時,你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幅畫”呢,還是“這是一支煙斗”?同理,兒童識物卡片上也印著各種動植物、食物、日用品,當大人們把卡片放到孩子面前時,希望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一只蘋果”“這是一輛汽車”呢還是“這是一張卡片”?通過《形象的叛逆》,狡黠的馬格里特把有關“觀念”的問題拋了出來,這幅畫所展現(xiàn)的多重含義,讓人聯(lián)想到老祖宗柏拉圖(Plato)的“摹仿說”:理式(Idea)的床、實物的床與畫家畫出來的床本不是一張床。從柏拉圖到馬格里特,經(jīng)過了整整兩千多年,藝術從內(nèi)容、形式走向了觀念,故安·蘭德(Ayn Rand)有言,“藝術是人形而上學的一面鏡子”[1]。但藝術顯然不等于形而上學,藝術還指向情感,指向美。

而在遙遠的中國,比《形象的叛逆》還要略長十來歲的漢語新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觀念的產(chǎn)物。以古典漢詩為參照系,我們可以看到新詩最肉眼可辨的不同,首先在于形式。新詩使用的語言是白話文,并且沒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胡適說的“詩體的大解放”。他認為,“文學革命的運動,不論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因為有了這一層詩體的解放,所以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復雜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詩里去”[2]。在詩體大解放的前提下,胡適又提出了“作詩如作文”“詩的經(jīng)驗主義”的建設性意見。新詩的產(chǎn)生與這些觀念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而以新詩為急先鋒的新文學,整個的發(fā)生背景,正是現(xiàn)代性與啟蒙的雙重要求。新詩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非常出色地保留并延續(xù)了古典漢詩的抒情傳統(tǒng),但是對新詩來說,單有抒情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說抒情帶有偶發(fā)性,依托于特定的情境,那么觀念剛好相反,它并非依賴于偶發(fā),而是依靠系統(tǒng)的思考、長期的積累,甚至需要體系性。即使是一再被大眾文化神話的海子,其寫作背后也是有嚴格的詩學理念為支撐的。是時候放下對神秘兮兮的“天才論”的迷信了,在當代,只依仗抒情而不具備清晰詩學理念的詩歌寫作,都是值得懷疑的,(在很多時候)不值得談論的,也是走不遠的。

正是觀念,使當代藝術成為當代藝術,使新詩成為新詩。也是觀念,推著這對難兄難弟不斷追問自身:究竟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詩?在這樣的疑問下,元藝術(Meta-art)與元詩(Meta-poetry)產(chǎn)生了,這種面向自身的形而上學,也正是藝術與詩在這個時代的一種元敘述(Meta-writing)??偠灾?,觀念與當代藝術、與新詩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但這并不代表觀念能取代一切,成為藝術與詩的唯一標準。藝術與詩是如此特殊的事物,它們最可悲的命運莫過于被觀念徹底綁架,變成觀念的簡單圖解;而在一個觀念已輻射一切的不可逆的現(xiàn)代場域內(nèi),藝術、詩歌不得不與觀念相愛相殺,既要有觀念,又要有超越觀念之處。從這個角度來說,觀念又是危險的,它與藝術和詩之間始終有一種緊張的關系。

第二只手是不理解原則。很多人對藝術與詩的理解,還停留在“懂不懂”“好不好看”“優(yōu)不優(yōu)美”上,對于此種愚鈍,我只能擠出一個無奈的表情了。在我看來,對當代藝術的闡釋,前提是認可藝術不理解原則。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論者指出,“許多人都說‘不懂’,并且以‘藝術應該讓人懂’為理由,對作品加以責難。這正巧違背了藝術的本質——人的創(chuàng)造。也正巧妨礙了藝術發(fā)展的基本條件——精神自由”、“大藝術家從不尋求觀眾的理解,而是創(chuàng)造理解的觀眾”[3]。依朱青生之見,追求理解,對藝術來說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藝術不是一種思想的語言或科學的符號(雖然它經(jīng)常與這些功能相混用)?!坏┍焕斫獾乃囆g,實際上是理解了藝術中承載的意義,理解的并不是藝術本身”。藝術不理解原則的第二層意思是:有的藝術在當下不被理解,但時過境遷,又能為人所理解了。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體現(xiàn)了先鋒(Avant-grade)的一面。先鋒能帶來新的東西,但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對此,程一身指出:“毋庸置疑,先鋒的必要性與危險性是并存的?!盵4]

這里還要區(qū)別的是:藝術不理解原則,并不是說所有的當代藝術都神秘莫測,永遠不會向觀者呈現(xiàn)出確定的一面。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對當代藝術的認知不夠,源自對其背景的無知。一旦弄清楚創(chuàng)作的背景,對作品的認識就不至于一頭霧水。也是在這次全國青年藝術展上,我看到了王曉琳的《錦婉》,在這組雕塑里,四位低眉細眼的美人戴著四種動物頭飾:魚、蛇、狐貍和貓頭鷹。如果不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觀念,觀者對《錦婉》的闡釋是可以有無數(shù)種面向的,不同的闡釋甚至有可能完全相悖。但王曉琳自己解釋,她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的初衷,是基于一個關鍵詞,性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魚、蛇、狐貍都與女性有關。(例如,經(jīng)過《聊齋志異》等文學作品的書寫,狐貍形象與女性身份的互文被一再強化。)《錦婉》里的魚、蛇、狐貍,亦可視為與女性身份的互文。王曉琳認為,在現(xiàn)有的社會結構中,女性依然處于弱勢地位;而在與人類的較量中,動物也是弱勢的。但在遠古時期,人類曾有過母系制社會,人對動物也有過畏懼與敬仰(因此才會產(chǎn)生圖騰)。她希望這組作品能追蹤“本真”,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新的思考。同時,她指出這組雕塑多運用中國傳統(tǒng)圖紋,如忍冬花紋、云紋、蔓草紋等。于是我又想到:傳統(tǒng)圖紋對弱勢形象的覆蓋,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本位。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另一層意義:蛇、貓頭鷹等動物,在“弱小”之余又有一重“危險”屬性,而女性的欲望恰恰被視為危險。在傳統(tǒng)文化里,女性的欲望處于被遮蔽狀態(tài),一旦釋放,必然帶來巨大的危險,破壞既有的性別秩序和文化結構?!拔kU的事固然美麗”(張棗:《鏡中》),這些柔美、寧靜的造型,正包含了某種危險,這正是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解構力量的危險。

當代藝術的不理解原則,同樣也適用于新詩。以臧棣的詩歌為例,不少人認為他的詩很難懂,但臧棣自己說:“我說句不客氣的話,目前的詩歌文化中所指認的晦澀的詩,都是讀者巨嬰癥的一種幼稚的反應?!盵5]他還認為,“詩的本意,特別是優(yōu)秀的詩歌引發(fā)的解讀的詩意多重性,本來就是詩的表達所追求的一種東西。詩的晦澀,其實更多是詩歌閱讀文化中的一種現(xiàn)象。既然是現(xiàn)場,它就因人而異。”如果說造型為藝術闡釋帶來困難,那么,再難理解的新詩也會或多或少地在語言中留下闡釋的入口,哪怕這個入口只是一道細小的裂縫。這并不是說新詩的理解就比藝術的簡單,請注意:語言也是能玩花招的,而且會玩得相當精彩。詩歌的“不理解”,不僅包括我在前文提到的“先鋒”問題,還源于一套新的文學審美機制并未建立起來。自波德萊爾(Baudelaire)以來,“審丑”已是現(xiàn)代審美的基本共識,但就連這基本的常識,在中國的貫徹和接受都是不徹底的。對于那些只以傳統(tǒng)“審美”為圭臬的初級讀者來說,首先連“審丑”都無法理解,更不用說“詩的晦澀”。長期以來失敗的語文教育,只教會愚鈍者們在詞與意義之間苦尋一一映射的聯(lián)系,這更是給新詩的理解打上死結。而讀者/觀眾因不理解而產(chǎn)生的自卑心理,反過來又向一部分詩人/藝術家送上了故弄玄虛的特權。有的時候,讀者/觀眾明明在被詩人/藝術家抱著游戲心態(tài)耍弄,卻不自知,非要在作品中敷衍出一點意義來才算了得。在《頑主》中,三T公司的員工假扮詩人、作家,就是這樣來忽悠觀眾的。近期的事件則有英國油管博主TazAdam用惡作劇的方式作畫,還像模像樣地辦起了一場名為“Shega”(保加利亞語:惡作劇)的畫展,居然還賣出了不少作品。這一過程,可視為一場針對于藝術本身,反思藝術行為的行為藝術。她揭示的問題正是:到底什么是藝術“不理解”的界限?

從語言上來看,當代藝術與新詩的關系也頗有趣。自現(xiàn)代以來,藝術就在不懈地反文學性。文字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表意工具,正在為藝術所拋棄。放眼望去,繪畫、音樂、攝影和電影等,都舉起過反文學性的大旗。其中,攝影和裝置的反文學性相對而言是最有說服力的,尤其是綜合裝置的興起,把藝術的反文學性推到了新的層面。失去文字的“身份證”后,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波普藝術(Pop Art)等都在嘗試構建有別于文字的新的藝術語言。但縱有多樣的實現(xiàn)媒介,當代藝術對文字的擺脫依然是不徹底的。在此,我想談談肖希的《太行老兵》。和看陳靈剛的《閱讀系列》一樣,在看《太行老兵》時,我首先使用了遠觀的方式,看到了老兵們的臉龐。接下來,我湊近去看,只見藝術家用文字代替了點線面,使之成為肖像的載體——極細小的漢字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極有耐心地勾勒出老兵的面貌。2017年深秋,肖希曾到太行山區(qū)采訪老兵,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他繪制老兵肖像,用的正是這些文字;每一幅肖像上的漢字,就是關于這位老兵的采訪手記和生平述傳。漢字的加入,加強了繪畫的可讀性和闡釋性,也展示了一種實踐方向。自電影產(chǎn)生以來,視聽語言(影像+聲音)逐漸取代了文學和傳統(tǒng)繪畫,成為主要的媒介。文學與繪畫被迫在日益逼仄的空間里一再突圍,盡管我對二者在語言方面的更新是存疑的,但不可否認,它們?nèi)跃哂幸暵犆浇闊o法取代的價值。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以大眾為主體的)視聽媒介與(以精英為主體的)文學繪畫本不在一個平臺上,從來就沒有可比性。在我看來,《太行老兵》最有趣的一點,正在不同媒介的粘貼之處:文字為繪畫疊加了史的厚度,史的維度(過去時)與老兵肖像(現(xiàn)在進行時)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意義空間。再進一步看,這些文字的意義是在于其儀式感,并非用于閱讀,因為它們緊密疊加的部分是肉眼難辨的,因而作品仍是立足于繪畫本體,力圖復蘇已經(jīng)“壽終正寢”的繪畫語言的活力。

與當代藝術相比,新詩可使用的語言載體就少得多。文字是新詩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新詩也曾“放下身段”,效仿古代的圖像詩,在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框架下進行新的圖像實驗。眾所周知,20世紀90年代,人文學科領域提出了“圖像轉向”(Iconic turn)。把這個時間再往前推二三十年,在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圖像詩里,新詩曾非常積極地構筑自己的身形,發(fā)揚新月派“建筑美”之精神,進一步思考形與意的關系。毋庸置疑,圖像詩的探索是有意義的,它使?jié)h語直面自身形象、身段乃至動作姿態(tài)。用時下的話來說,這里面有再明顯不過的對漢語之“顏值”的追求。但對于圖像詩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厚度,我是持保留意見的,至少現(xiàn)階段看來,它并非漢語新詩的終極出路,也不可能成為正途,僅僅是旁門左道。繼圖像詩之后,在我的觀察范圍內(nèi),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在一些與當代藝術聯(lián)系較為緊密(如直接從事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策展等工作,或長期關注、吸收當代藝術)的詩人那里,語言的變革尤為明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如韓東、顏峻、夏宇、宇向、衣米一、葉蔚然、余幼幼等,都傾向于使用較為簡單的語言形式,甚至是口語形式。也有一些受當代藝術影響較大的詩人,如朱朱、呂德安、張曙光、張維、馮晏、蔣浩、玉珍等,并沒有把語言放逐到徹底的口語中,仍然講究語義空間的復雜性,注重語言的張力。以上兩種情況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嘗試語言的“越界”和詩意的突圍。而在受當代藝術影響較小的詩人那里,語言可能更保守,更“規(guī)范”,詩意也如此??傊?,“這世界變化快”(崔健語),而語言仍然是詩歌最重要的現(xiàn)實,如何使用語言(即“怎么說”)仍是詩歌本體層面的最基本任務之一,這是詩歌區(qū)別于小說的地方,詩歌永遠有“怎么寫”的困惑,這種困惑與“寫什么”是并行的。正如余怒在《個人史》中所示,詩人首先提問“今天寫什么”,然后他自問自答“今天寫絕望”。接下來整首詩歌都是圍繞著“絕望”主題展開的書寫,演繹了“寫”本身。因此,我有必要補充一下石一楓的話,他說“在文學這個門類里面,言說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來說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言說的內(nèi)容變成更重要的東西”[6],我認為他心目中的“文學”應該主要是指小說,因為詩歌的現(xiàn)狀并非如此。新詩正在被“寫”所困擾——詩歌與當代藝術一樣,都強調創(chuàng)造過程本身,這個過程中即包含著觀念。

在當下中國,同處一個歷史大環(huán)境中的當代藝術與新詩,并未實現(xiàn)在同一個語境中的有效對接。視察二者對“時代”的理解,能清楚地看出更多東西。自八五新潮以來,中國的當代藝術在走向綜合化的同時,嘗試著媒介的跨界、打通與重組,還緊追時代,將高科技、新媒體都運用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梢钥闯觯敶囆g在堅定地追尋著一種“藝術烏托邦”,試圖以藝術為紅線,對整個社會生活、當代政治、公共議題、人類文明進行貫穿和連結,這是一種新的編織,讓我想到王雷的編織裝置《東方紅》。他將老版紅寶書的內(nèi)頁拆下,裁成細條,又將這些細條編織成精美的掛飾,四角綴以同樣是編織而成的中式盤扣。掛飾的紋路使我想起毛衣編織里的針腳,有正針、平針和細致的鎖邊。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認為,文本具有編織性,文(Texte)的意思就是織物(Tissu);他指出“自構成方面文與書寫編織在一起(文就是書寫物),或許因為文字的先天本身之故,雖是處于線狀,卻引人聯(lián)想到言說,將其交織為一件織品”[7]。從這個意義上說,《東方紅》正是對文本編織性的一次肉身演繹:通過改裝,紅寶書經(jīng)歷了“變形記”,有了嶄新的生命力;書上的字也被重新排序,獲得了新的闡釋空間。因為織條極細,即使是湊近,也很難看清上面的字了,只能看到點點斑斑的灰色與全新的意義型構(掛飾)。這一編織、跨越和重組,正是當代藝術自身的一種寫照。

“當代”是一個自帶時間感的詞,暗含于其中的歷史維度,對藝術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藝術可能會因“當代”而獲得更多意義,也可能死于這一限定。與當代藝術的“介入”不同,新詩與時代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在李敬澤看來,“文學必須把自己放回當代的場域上,并與其他藝術、與當代的其他知識生產(chǎn)進行對話。一些當代藝術中存有的重要精神,對文學而言是寶貴的,且可能是已經(jīng)失去的東西。比如‘行動’的意識,以行動來介入世界的藝術在文學中往往是稀缺的”[8]。然而,每當新詩對時代的“介入”到了一個臨界點,馬上就有新詩本身的力量對此進行反撥,將新詩拉回到“不介入”的原點上。在介入與不介入之間,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實際上也是緊張的,它既表明了新詩對外部世界的困惑,又呈示出新詩追求自身獨立性的決心。

盡管我對眼前的人類文明充滿悲觀,仍愿以無限的美好暢想藝術和新詩的未來(這是唯一的出路)。在知識日益豐富、學科日漸細化的今天,綜合性發(fā)展是一個大的趨勢。李川的《星空下的山海經(jīng)》系列就展示了繪畫的綜合性努力。這個系列的每一幅畫都對《山海經(jīng)》里的故事有新的解釋。畫面的營造植根于《山海經(jīng)》,但并不秉持保守的復古傾向;畫家靈活化用古今中外的種種元素,使形式與內(nèi)容更富彈性。我在畫中看到了大佛、長城、比薩斜塔、滅火器、坦克、玫瑰……這個系列尚未完成,從已完成的部分來看,它們體現(xiàn)了藝術家嘗試構建一種龐雜的當代文化體系的野心。其中有一幅《當扈》。當扈是《山海經(jīng)》中的異鳥,“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李川讓這只鳥翩躚在相關經(jīng)文中的漢字(草、木、楉、榛、硌等)之上,它周圍還飄蕩著點、橫、豎、撇、捺等漢字筆畫。這幅畫帶給我一種既新鮮又古老的體驗:仿佛世界是新的;而這新世界正在垂聽遠古的召喚。原來漢字可以被這樣堆疊在大地上,在堆疊中它們拉伸、擠壓、變形,最終茁壯地成長起來——這不正是萬物生長的樣子嗎?李川自己也說:“構思《當扈》時,……誰都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瓭h字的結構多么美妙,它本存在于存在的宇宙之中。”[9]穿越時空,在漢字的遙遠召喚下,這幅畫獲得了一種原初性的魔力。

在江蘇常熟的虞山當代美術館,我又看到了另一個與漢字有關的裝置作品,這是書法家張耀山的《虛舟之渡》:地上是一片黃砂,一塊嵌入砂中的木板上寫著《華嚴經(jīng)集解》。木板左邊的木片上有《論語》《莊子》。又一根木樁上寫著《心經(jīng)》。抬頭一看,還有懸在半空中的木片,分別寫著“發(fā)愿”、《佛說大乘無量壽經(jīng)》、《普賢十大愿王》。所有的字體都是章草。這些木材曾做過船板、桅桿,甚至是豬圈柵欄。在批評家姜豐看來,“這是書法藝術的場域……是在一個幽靈場域中對著歷史、自然、宇宙大有保持了對談姿態(tài)的,喚起了縱貫博大的書法歷史當中一個章草斷片的瞬間,幽古而現(xiàn)代,肅穆又靈動”[10]。勿需再多舉例,在當代藝術那里,綜合性已是一個突出的趨勢,其中也包括對新詩的吸收。曹喜蛙堅定地認為,“尤其是對于當代藝術而言,眾多的門類,五花八門,沒有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基本上搞不懂,但無論如何變換花樣,當代藝術都逃離不了詩意,一個現(xiàn)代詩人是當代藝術的天然欣賞者、闡釋者與同謀”[11]。確實,不少藝術家都有寫詩的經(jīng)歷。畢加索(Picasso)、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等人的詩早已有中譯本。而在國內(nèi),尤倫斯藝術商店(UCCASTORE)和Dorm by UCCASTORE曾于2017年6月24日至2017年7月31日聯(lián)合舉辦“縫合:當代藝術從業(yè)人員詩選”展覽;重慶大學城虎峰山界外美術館也曾于2018年6月23日至2018年7月9日舉辦“喃喃詩會”,集中展出藝術家的詩??梢钥闯觯诖蟊娢幕I域,新詩雖然榮光不再,但在一定的專業(yè)范圍內(nèi),它仍是一種(相對)有效的公共話語范式。藝術家的詩往往不受(或很少受)同時期新詩語境的制約,代之以自己擅長的言說方式,突出個體性,側面展示出個人的審美偏好。例如,從文本上來看,韓三之的詩《讓語言抵達不到的響著水聲的夜的大地》,并沒有受到他同時期任何一種新詩寫法的顯性影響,卻包含著八十年代抒情詩的影子(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在新詩場域以外,新詩的傳播和接受往往需要一段“間隔期”,即傳播和接受總有遲緩性,是后發(fā)的)。他使用的是一套自己能嫻熟掌控的語言,詩中躍動著創(chuàng)造的靈光,在“玫瑰的玻璃之夜敲響”、“這噴發(fā)著異性香味的腰部之夜呵”等句子中,他輕盈、靈巧地擺出自己的視角。這給我?guī)淼膯l(fā)是:閱讀、理解藝術家的詩,可能需要有別于當下新詩批評的另一種批評機制。而從藝術家的詩里,我們能拈取出“詩性”“詩意”的最大共性,并側面梳理、檢驗新詩發(fā)展的成果。

如果說當代藝術本身就趨向于綜合,那么,新詩的綜合又是另一回事。以文本為界,新詩的綜合有文本外的綜合,也有文本內(nèi)的綜合。先看文本外的綜合,這是新詩與他者的綜合,強調文化學、社會學等各層面,通過一種綜合思維“為大文化背景招魂”(安琪:《輪回碑》)。其中,新詩與當代藝術也碰撞出過火花。夏宇曾親自設計并印刷個人詩集,接著她將它們?nèi)夸N毀,只給自己留了一本;她也曾把詩集做成毛邊書,讀者必須把紙一頁頁裁開,方能閱讀;她還把自己的詩集剪成一個個的詞,把它們重新拼貼,組成新的詩。而顏峻的詩集《不可能》,在裝幀設計上也花了番心思。書的左邊正常膠封,右側則打了孔,用繩子穿上。因此單看右側,《不可能》像是一本古代的線裝書,讀者要剪掉繩子,才能翻看書頁進行閱讀。不過,全書基本都是空白頁,只印了幾首詩。用這種形式,顏峻表達了閱讀之不可能、言說之不可能乃至文化之不可能。顏峻還有一本《羅萬象:100首》(羅萬象是他的筆名),每首詩都印在一張卡片上。這種印刷方式,使我想到了新詩是個體的,斷片的;而新詩與當代之間也存在某種斷裂與錯位。另有頗具先鋒精神的車前子,曾在《今日先鋒》發(fā)表《傳抄紙本》,這也是新詩行為藝術的重要個案。他在書里專門列出了“傳抄方法”,聲稱讓每一位閱讀者依序傳抄下去,最后由他對九十九種抄本進行比較研究。為方便傳抄,他在詩中留下了許多空白和方框,供傳抄者自己發(fā)揮填補。對于車前子的這一實驗,胡亮在其秀外慧中的《窺豹錄》里總結:“片斷,拼貼,脫落,無意義,能指游戲,語言上的無政府主義?!娙俗髌分械淖晕?,僅僅是一件藝術品’,車前子甚至如是渴望,由受眾來參與和完成這個藝術品,以至于,連寫作也蘸上了行為主義的油漆?!盵12]此外,陳黎的《戰(zhàn)爭交響曲》本是一首圖像詩,詩中整齊排列的“兵”字逐漸變?yōu)椤捌埂薄芭摇保詈笞兂伞扒稹?。這首詩經(jīng)多媒體演繹后,不僅視覺效果得以增強,還疊加了音效。湖北武漢也一直在做詩歌走進地鐵站的活動,具體做法是征用公益廣告牌,將新詩印制到廣告牌上,投放到各地鐵站。這一實踐加強了新詩與公共空間的聯(lián)系,擴大了新詩的傳播。

再看文本內(nèi)的綜合,這是針對于新詩本體而言的。長詩正體現(xiàn)了新詩的綜合性努力。近年來,長詩寫作已成為新詩的一種“迷信”。極端的認識莫過于:如果一個詩人沒有寫過長詩,那他/她作為詩人的身份就是不成立的。不少詩人都揣著長詩之夢,總覺得這輩子應該寫出點像樣的長詩,才算是功德圓滿,為此心心念念,更兼苦不堪言。這種想法,其實是將長詩作為個人寫作的終點,是對寫作的設限,也是一種觀念的綁架(在此,觀念再次顯示出其狡滑和雙面性?。┨镩g的《趕車傳》很可能是新詩史上篇幅最大的長詩,但其藝術性、啟示性又有多少?近日,我與敬文東先生有過一次交流,在他看來,長詩亦是可疑的。他提到,詩歌體式的選擇應同具體的語言相結合。在西方,鴻篇巨制的史詩不是問題,《荷馬史詩》便是一份屬于全世界的耀眼瑰寶。而在中國,古典漢詩始終未能真正處理好敘事問題,雖有《孔雀東南飛》《長恨歌》等優(yōu)秀的敘事詩,可敘事并沒有蓋過抒情的風頭;直至晚清詩界革命,在大量敘事詩涌現(xiàn)的同時,古典漢詩的制式也徹底暴露出其短板。隨后新詩的發(fā)生,就證明了詩體變革的必要。而我認為,單從身體性上來看,長詩的形成就是困難的。詩歌需要一以貫之的氣流和力氣,這就好比一個人說話,若要一口氣地說下去,很難保持氣息的連貫性、穩(wěn)定性,長詩亦如此。要在拉長的篇幅內(nèi)維持詩意的、抒情的、思想的、美學的平均力,除非兼具大量的儲備、深邃的思考力和成熟的技巧,才能把詩歌往大處寫,往深處寫,李建春的《基督誕生記》《臥游錄》正是這種綜合素質的優(yōu)秀范本,他能將信仰、現(xiàn)實、個人史、家族史和大歷史進行有效勾連,并在敘事與抒情之間穩(wěn)當?shù)厍袚Q。然而放眼整個新詩寫作現(xiàn)場,更普遍的情況是:長詩雖多,成立者少。

最后,我想提一下三個有代表性的長詩文本:趙思運《麗麗傳》、蕭開愚《內(nèi)地研究》和李莊《預言》。其中,趙思運的詩集《麗麗傳》是一次“文體探險”,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是“‘版本研究’系列筆記”。詩中共收錄了九十八則原初文本的筆記,在詩性統(tǒng)領下,所有材料共同構筑出文本、時代和詩學的多重景觀。在行文上,詩人一以貫之地保持著原生態(tài)的言說方式,氣息運轉自如流暢,為長詩實驗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與方法。蕭開愚的《內(nèi)地研究》有著近乎完美的完成度,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人詩學面貌,詩人使用一種類似于田野調查的方式,以河南為中心,總寫“內(nèi)地”的社會、歷史及詩這一文體本身的現(xiàn)實,具有俯瞰萬象之勢。在詩中,隱藏的詩歌主體云游大地,又能時刻抽離其間,恍兮惚兮,如“瞳孔清涼,發(fā)生原諒”[13]、“天色如泣,如落魄”[14],這種詩歌神態(tài)的片刻恍惚使人著迷。姜濤評價,《內(nèi)地研究》“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白夾雜、駢散交替的特殊語體,它的伸縮性、擴展力極強,能波瀾運勢……在自然與歷史的宏大現(xiàn)場與慢悠悠的個體剪影的交疊中……如此密集地放送、傳遞”[15]。李莊的《預言》構思奇特,借科幻之體總寫人類歷史文明。各種材料(如詩歌片斷、微博文字、網(wǎng)站報道、廣告招貼、互動百科)的拼貼,為全詩架出一個超現(xiàn)實的語境,從中反映出來的文明景觀,看似荒誕不經(jīng),實則真實無比。對于所言之物,詩人有著整體的、細節(jié)的、技藝的嫻熟把握;整個敘事結構面向未來,實則又是對既有歷史的總結與反思??偟膩碚f,三部長詩的質地都是重的、密的,覆蓋在文字之下的內(nèi)核也都是痛徹心扉的?,F(xiàn)在,我從《預言》中摘選三個片段,作為全文的收尾,它們并不能完整地呈現(xiàn)出全詩的面貌,但正好符合此文的標題,并表達我(鼓足勇氣)的美好愿景——

片段一:

文明號飛船起航準備完畢:10、9、8、7……

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男女老幼揮手告別地球

片段二:

再見舊人類們,再見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飛船將抵達凈土,請把手邊的垃圾丟下吧

片段三:

“再見/老不死的地球——人類開始了新生活”

2019-12 陜西、江蘇、北京

注釋:

[1]安·蘭德:《浪漫主義宣言》,鄭齊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

[2]胡適:《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

[3]敘畋:《不理解原則》,《美術》,1986年第12期。

[4]程一身:《何謂先鋒?何以先鋒?》,李之平主編:《新世紀先鋒詩人三十三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第2頁。

[5]張垚仟:《臧棣:以詩歌捍衛(wèi)想象的自由》,微信公號“現(xiàn)代快報讀品周刊”,2019年12月23日。下同。

[6]虞婧:《文學和藝術,如何分享同一個“當代”?》,中國作家網(wǎng),2019年7月19日。

[7]羅蘭·巴特:《文之悅》,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5頁。

[8]虞婧:《文學和藝術,如何分享同一個“當代”?》,中國作家網(wǎng),2019年7月19日。

[9]李川:《李川李不川繪畫作品:星空下的山海經(jīng)(三)》,微信公號“李川李不川與星空之城”,2019年5月18日。

[10]姜豐:《〈虛舟之渡〉的問題——我看張耀山裝置藝術〈虛舟之渡〉》,微信公號“虞山當代美術館”,2019年12月27日。

[11]曹喜蛙、李擎:《春節(jié)專稿|曹喜蛙&李擎對談》,微信公號“LQ藝術谷”,2018年2月16日。

[12]胡亮:《窺豹錄》,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第192頁。

[13]蕭開愚:《內(nèi)地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頁。

[14]蕭開愚:《內(nèi)地研究》,第27頁。

[15]姜濤:《“歷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幾部長詩的閱讀札記》,《文藝研究》,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