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獨龍江
一條江,奔騰不息,就像一個民族的血脈。她總是以昂揚的姿態(tài),奔向光明和春天。
一個人,奮斗不止,就像一條江,踏響大地之鼓;就像一座山,高舉天空之藍。
這條江,叫獨龍江。
這個人,叫高德榮。
至高榮譽
高德榮,獨龍族,其貌不揚,穿著樸素,個子不高,身材也不算魁梧。如果把他放入人群中,很容易會被忽視。你把他視為農夫,視為牧民,視為筑路工,都情有可原,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看出他是領導干部。他長期與老百姓“混”在一起,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干活,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老百姓也不把他當“官”看待,視他為親友和兄弟。
他看似不起眼,但在獨龍江、在貢山、在怒江,甚至在云南和中國,不知道他和他先進事跡的人很少,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關于他的報道真是鋪天蓋地,他的名氣很大,他的影響力很廣泛。他在艱苦的基層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yè),國家三代領導人都親自接見過他,作為基層干部,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實在不多。
“高德榮同志致力于獨龍江發(fā)展、致力于少數(shù)民族脫貧致富,長期駐守在半年以上大雪封山、條件極其艱苦的獨龍江工作,為推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傾注了大量精力、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當?shù)馗刹咳罕娮u為‘人民的好縣長’?!边@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時代楷模”的表彰決定》中對高德榮的授獎詞?!皶r代楷模”,一個沉甸甸的榮譽,也是一個至高的榮譽。此外,高德榮還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少數(shù)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等榮譽稱號。
這些榮譽,高德榮當之無愧,也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可跟他聊到這些榮譽時,他卻表現(xiàn)出一些不自在,與他在工作中的那種雷厲風行和不畏艱險的態(tài)勢形成強烈的反差,他說:“與其他地方比起來,還做得不夠好,有點害羞了。”沒想到他會如此謙虛,而他的這種謙虛沒有一絲客套的意味,從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來。正是他的不自滿,才讓他不斷地努力奮斗,帶領獨龍族同胞走出落后和貧窮,走進新時代的春天。他頭頂?shù)墓猸h(huán),是用腳步磨出來的。
天路與生命通道
1954年3月,高德榮出生在獨龍江邊一個貧困的獨龍族家庭。1984年~1990年,他先后擔任獨龍江區(qū)(鄉(xiāng))副區(qū)長、區(qū)長、鄉(xiāng)長、黨委書記,1990年調到貢山縣人大常委會任法紀科科長,之后又任貢山縣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委副書記和縣人民政府縣長。都說人往高處走,2006年2月,高德榮被推選為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又可以到州府工作,待遇和環(huán)境更好??伤俅巫龀隽艘粋€讓所有人感到驚訝的選擇,辭去州上的職務,要住進獨龍江,全身心投入到獨龍江的發(fā)展事業(yè)上。辭職沒有獲得上級部門的批準,但進行了靈活處理,辦公室還是在州府,他工作可以駐扎在獨龍江。
稱高德榮為開路人和筑路人,一點沒有抬高之意。他在“路”這個字上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實在太多,他好像生來就與“路”捆綁在一起,難以解開和分離。
獨龍江正因為沒有路,才與世隔絕;獨龍族同胞正因為沒有路,才貧窮落后,才被人欺壓。以前有小道與外面相通,但隱藏在深山峽谷里,加之原始森林和大雪覆蓋,小道就像繞進迷宮,還時有時無,危險重重,一般人不敢行走。當年,解放軍費盡周折,才走進獨龍江。
后來,解放軍發(fā)動民眾,開始修建茶馬驛道。但條件限制,所修驛道很窄,有些艱險的路段只容得下一匹馬行走,稍有不慎,就會掉進波濤洶涌的江中,連尸骨都找不到。高德榮到縣城和州府讀書,走的就是這條茶馬驛道。個中艱辛,不言而喻。每年大雪封山,有半年的時間,里面和外面被隔離。最主要是公路的不通,直接制約了獨龍江各方面的發(fā)展。
從州府回到獨龍江工作,雖然這時中國已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可獨龍江仍然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qū)之一。看到自己的獨龍族同胞依然居住在茅草房、木頭房里,出行靠徒步,過江靠溜索,運輸靠馬幫,高德榮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著急。他知道,要解決這些問題,要改善獨龍族同胞的居住環(huán)境,首先必須修通公路。公路就人體里的血脈,血脈暢通無阻,生命才會充滿活力,一個地方的發(fā)展也是一樣。
可要修一條獨龍江連通外面的公路,比登天還難。缺資金、缺項目是一方面,最主要的難題是如何去攻克高黎貢山的阻擋。高黎貢山海拔最高處有5128米,山體陡峭,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氧氣稀薄,氣候惡劣,要想征服高黎貢山,高德榮也沒有底氣,但他從未放棄過修路的念頭。遺憾的是,1990年他離開獨龍江到貢山縣城工作時,心中的那條公路在現(xiàn)實中還沒見到一點蹤影,困擾著獨龍族同胞的交通問題還沒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高德榮的人生夢想之一,就是要為獨龍族同胞修一條公路,打破與外界割裂的歷史現(xiàn)狀。為此,他一直在四處奔走,尋找機會。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1997年,高德榮的呼吁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重視,由國家交通部投資修建的獨龍江公路正式開工。這條公路全長96.2公里,不算很長,竟修建了三年時間,可見其難度有多大。剛開始,光施工隊就換了3次,很多施工隊都“啃”不下這塊硬骨頭。有人做過統(tǒng)計,獨龍江公路上有23公里的一段路,就有400個轉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边@是清代畫家、詩人鄭板橋的詩《竹石》。高德榮就像把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的竹子,無論有多少磨難,無論吹來多大的狂風,他都堅韌不拔。為了打通獨龍江的生命線,他幾乎每天都親臨修路一線,他要做好指揮和監(jiān)督工作,因為高黎貢山的地形、地貌他最熟悉。有時,他還要參與撬石頭、挖土等體力活,還常常給工人們燒水做飯。身為領導干部,他做好表率作用,不遺余力地付出,修路工人們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都以他為榜樣,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不然感覺對不住他,對不住獨龍族同胞。
1999年9月,獨龍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不通公路的歷史。獨龍族同胞從此走出了大山,實現(xiàn)了與現(xiàn)代文明的對接與融合。之前,來回縣城需要走六七天,而現(xiàn)在只需要十四五個小時。
公路修通,獨龍江的發(fā)展步子邁得更快。但隨著時代進程的加快,獨龍江公路已有點跟不上了,路面窄,易塌方,給出行帶來很多不便。另外,獨龍族同胞的心頭還壓著一座山,沒有移走,那就是長達半年的大雪封鎖。獨龍江公路沒有繞開這個季節(jié),一到大雪封山,里外又被隔離。高德榮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解決獨龍族同胞被大雪圍困在里面的千年難題,當他接到負責獨龍江公路的改擴建工程的使命時,覺得機會來了。
云南省交通運輸廳經(jīng)過實地調研后,提出獨龍江公路的改擴建方案,方案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要在高黎貢山打通一個長達6.68公里的隧道,這樣可以避開之前積雪的封山路段。該方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列為“三年行動計劃”的控制性工程。
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出口端建設任務由武警交通部隊三支隊承擔和完成。該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除氣候和環(huán)境惡劣外,還要攻克“大斷層、裂隙多、強涌水、高縱坡”等諸多世界性技術難題。但這些并沒有難倒官兵們,他們都是精兵強將。為了保證該工程能夠順利完成,很多官兵連續(xù)三年都沒回家過春節(jié),堅守在工地上。施工期間,官兵們先后成功規(guī)避塌方300余起、泥石流79起、雪崩52次,19人次被巖爆、飛石擊傷。面對險境和險情,官兵們從未退縮,臨危不亂,最終不負使命,圓了獨龍族同胞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一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