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泰州學派”一代宗師—— 李贄晚年寓居通州
通州西海子公園里的李卓吾墓。白繼開攝
如今通州西海子公園西北處,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有一處墓葬,是游人常去憑吊之處,那便是李卓吾墓。
李卓吾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贄(1527-1602)。在明代,李贄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他以孔孟傳統(tǒng)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nóng)抑商以及一些假道學之流大加批判,甚至提出了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的觀點。這在那個時代,是驚世駭俗的言論。李贄的觀點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但同時,因為他的觀點受到朝廷的打壓,很多人又離他遠去。
李贄七十多歲時,因為一位忘年好友的鼎力相助,得以寓居通州,他人生最后的歲月在通州度過,死后也葬在通州。
坎坷求仕路
李贄1527年出生于福建晉江,嘉靖三十一年(1552)考中舉人,但是他兩次考進士都不中,四年后,李贄出任河南共城(今輝縣市)教諭(類似教育局局長)。做了三年教諭,嘉靖三十九年,李贄任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嘉靖四十三年任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嘉靖四十五年任禮部司務(wù)。萬歷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雖然做著官,但生活仍然清貧。
嘉靖三十九年,父親去世,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的李贄回鄉(xiāng)治喪,依禮制丁憂三年。此時,正值東南沿海倭亂,他與妻女遇上倭寇圍城。服喪期滿,李贄攜帶全家三十余人遷居北京,一時又得不到任職,只好找些塾師之類的活路。十個月后好不容易得了個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從八品教官),又傳來祖父辭世的噩耗,他再次攜家?guī)Э诨卦匦?。?jīng)此一番折騰,本來就不寬裕的他更為拮據(jù)。
當他把祖父的喪事安排好之后,回到共城去接妻女,才得知更悲慘的消息:當時他將妻子與三個女兒安頓在當?shù)?,為他們買了幾畝田,豈知后來河南大災(zāi),當?shù)刭c濟緩慢,兩個小女兒竟被活活餓死。
痛苦的經(jīng)歷,再加上在擔任禮部司務(wù)期間,開始研讀王陽明的學說,這些因素促使李贄思想發(fā)生極大的轉(zhuǎn)變。李贄此時也結(jié)識了泰州學派(王陽明去世后,其弟子王艮回到泰州講學,后人稱他們?yōu)樘┲輰W派)重要人物如王畿、羅汝芳、耿定向等人,他們注重社會底層人的感受,致力于開啟民智,這些思想深得李贄的喜歡。
萬歷九年(1581),李贄從云南辭官,先后寄寓湖北黃安、麻城等處,講學著述。在麻城講學時,從學追隨者男女數(shù)千人。常發(fā)表驚世駭俗言論的李贄,在行為上同樣反叛:他于萬歷十六年(1588)夏在麻城一座寺廟落發(fā)出家。
因為有過短暫的京城做官的經(jīng)歷,而通州是南方到京城的水路要沖,他與通州有過多次交集。第一次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李贄偕夫人和孩子到北京等待朝廷新的任命;第二次是在隆慶元年(1567),李贄到北京,在禮部當差;第三次是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李贄逃難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他在《續(xù)焚書·與潘雪松》中寫道:“彷徨未定,復(fù)同肖川至潞河登舟,獲遂見老丈于城下,雖非仆之得已,然亦可遂謂仆之無可奈何哉?!边@是李贄第三次到北京,他從潞河下船,來到通州城,再到北京,暫住到西山極樂寺。第二年春天,他又乘船沿大運河離開北京。據(jù)記載,李贄在72歲前,至少有6次到過或路過通州。
生死之交馬經(jīng)綸
而李贄晚年寓居通州離不開他的一位生死之交:馬經(jīng)綸。因為李贄驚世駭俗的言論,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馬經(jīng)綸當時就是李贄的“鐵桿粉絲”之一。
馬經(jīng)綸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字主一,號誠所,順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馬經(jīng)綸從小就聰明好學,27歲考取己丑科進士,最初在工部實習觀政,萬歷十七年(1589)至萬歷二十二年(1594)任山東肥城知縣,為民愛民,政績顯著。萬歷二十三年,馬經(jīng)綸升任監(jiān)察御史,因事抗疏,被免職回到家鄉(xiāng)通州。
他終日誦讀經(jīng)書史籍。在家鄉(xiāng),耿直仗義的馬經(jīng)綸,做了很多好事善事,先后遷葬工部左侍郎李欽,安葬老師李春雩、摯友武含春等。他又置立義地,埋葬窮人,而且每年要接濟貧士。他為通州林氏婦女撰寫的《列婦林氏墓碑記略》收錄在光緒《通州志》卷十《藝文·墓志》中。
還在做官的時候,比李贄小三十多歲的馬經(jīng)綸,就對李贄仰慕已久。而在罷官后,潛心研讀典籍的馬經(jīng)綸對李贄那些“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越來越認同。他們常詩文往來,由此建立了牢固的友情。
李贄第三次離京(1597)后,寓居在好友山東濟寧漕運總督劉東星府宅。在此期間,馬經(jīng)綸到山東去找李贄,賡續(xù)友情,期間二人對《周易》再次進行了研討。后來馬經(jīng)綸有事要回通州,七十多歲的李贄堅持以老邁之身千里相送,一直送到天津直沽。當經(jīng)過大運河臨清閘時,李贄感慨萬千,賦詩《同馬誠所出臨清閘》,慨嘆他們的友情:千艘萬舸臨清州,閉閘開關(guān)不自由。非利非名誰肯在,唯君唯我醉虛舟。
1600年夏秋之際,李贄結(jié)束山東濟寧、南京等地的游歷,再次回到湖北麻城,這次他遭遇到了麻煩。因為李贄離經(jīng)叛道的學說,引起了當?shù)剜l(xiāng)紳的極大不滿,他們散播李贄會妖術(shù)的謠言,煽動普通百姓圍攻李贄。
聽說李贄遭受迫害,馬經(jīng)綸長途跋涉三千里到湖北,去救援李贄。為了便于照顧李贄的生活,馬經(jīng)綸決定將李贄接到自己通州的家中。
萬歷二十九年(1601),李贄到通州后,每日與馬經(jīng)綸研讀《易經(jīng)》。李贄繼續(xù)寫作《易因》這本書,并與馬經(jīng)綸共同讀《易經(jīng)》,他常引蘇東坡的話,“經(jīng)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來表明他做學問的態(tài)度。閑暇之余,馬經(jīng)綸還陪同李贄及隨行人員到周邊地區(qū)游玩。李贄在《溫泉酬唱有序》中記錄了他來通州后的一次外出情景:春日余同馬誠所侍御北行,路出湯坑,商城張子直舜選,攜其甥盛朝袞,其小友陳壁,俟我于此,連飲三日,然后復(fù)同往……
這一年,“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也到通州拜訪李贄,當年李贄在湖北講學時,袁中道深受李贄的影響。
李贄在《書小修手卷后》中說:“歲辛丑,余在潞河馬誠所,又遇袁小修三弟,雖不獲見太史家兄,得見小修足矣,況復(fù)見此卷乎!”交談中,袁中道因為聽聞李贄喜好食肉,認為過多食肉不利健康,所以就勸他少吃肉,但是李贄沒有聽從。這年夏天,好友劉東星也多次派人來接李贄,他婉拒了劉東星的好意,只是抄寄給他所寫的雜記以示紀念。
也許是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飄搖無定的生活,李贄對通州的生活感到很滿意,在來到通州后不久,就寫了一首詩《夏至后二日馬歷山園池小集》:只在此通州,居然足勝游。清陰迷釣叟,曲水系荷舟。面細非燕麥,茶香是虎丘。今宵有風雨,我意欲淹留。
在通州,李贄抓緊時間寫作,繼續(xù)修改《易因》。據(jù)他自己記載:“與馬公讀《易》,每卦千遍,一年而《九正易因》成?!边@是他最后的學術(shù)著作,寫完《易因》書稿后,他請馬經(jīng)綸提建議,馬經(jīng)綸建議將書名改為《九正易因》。聽到好友的建議,李贄非常高興,他把這件事記錄在本書的《自序》中。
當李贄在通州度過他難得的閑適時光時,朝廷中一些人對李贄的迫害沒有停止。萬歷皇帝將李贄投入京城大獄。馬經(jīng)綸多方營救,多次幫助李贄辯解開脫。馬經(jīng)綸在《與李麟野都諫轉(zhuǎn)上蕭司寇》中說:“(李贄)平生未嘗自立一門戶,自設(shè)一藩籬,自開一宗派,自創(chuàng)一科條,亦未嘗抗顏登壇,收一人為門弟子。”大意是說,李贄也不拉幫結(jié)派,也不反抗朝廷,這樣的人何罪之有,朝廷應(yīng)該馬上釋放李贄。也許是馬經(jīng)綸的努力起了作用,朝廷不打算繼續(xù)關(guān)押李贄,而是要將他發(fā)回原籍。李贄得知消息,覺得這是對他的莫大侮辱,決定以死表達自己的抗爭。
袁中道對李贄之死有這樣的記載:“一日,呼侍者剃發(fā)。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氣不絕者兩日。侍者問:‘和尚(李贄的自稱——編者注)痛否?’以指書其手曰:‘不痛?!謫栐唬骸蜕泻巫愿??’書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絕?!崩钯椆室夂舄z中侍者剃發(fā),趁機奪剃刀割喉自刎,且在血泊中輾轉(zhuǎn)兩日而亡,李贄的剛烈,令人慨然敬佩。
李贄的去世,最悲痛的莫過于馬經(jīng)綸,他費盡周折,把李贄遺體運回通州,并安葬在城北迎福寺西側(cè)的一個高坡上,這是李贄此前與馬經(jīng)綸討論后挑選的地方,李贄生前好友焦竑題寫了“李卓吾先生墓”六個字。八年后,李贄的學生汪可受、梅掌科、蘇侍御捐資為李卓吾樹碑。李贄去世后,當時的很多文人學者到京城來,都要到李卓吾墓前悼念。崇禎八年(1633)由劉侗和于奕正合著的《帝景景物略》中記載了李贄墓的情況:“冢高一丈,周列白楊百余株。碑二:一曰李卓吾先生墓,秣陵焦竑題。一曰卓吾老子墓,黃梅汪可受撰,碑不志姓名鄉(xiāng)里,但稱卓吾老子也。”
數(shù)百年來,李贄墓歷經(jīng)變遷,遷到了現(xiàn)在西海子公園的位置。李贄也成為了通州歷史文化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