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光亮——紀念英國作家狄更斯逝世150周年
2020年6月9日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時至今日,《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等作品仍被列入書單,人們依然在閱讀狄更斯。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他的作品受眾已十分廣泛,上至女王,下至窮人,都被深深吸引。狄更斯富有智慧和同情心,對當時的社會問題理解深刻。他既是19世紀文學的代表之一,也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頗具影響力的發(fā)言人。
19世紀,隨著工業(yè)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英國經(jīng)濟日益繁榮,大規(guī)模人口進入城市尋找工作,社會危機凸顯。狄更斯作品更多地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努力追求社會正義。在狄更斯逝世150周年之際,各國學者通過撰文對他進行紀念,并進一步挖掘狄更斯作品中散發(fā)的人道主義光輝以及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提高公眾對兒童困境的認識
狄更斯產生的最大影響應該是讓小說成為一種流行的娛樂形式,對后世小說出版量的激增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美國波士頓大學人文學科教授娜塔莉·麥克奈特(Natalie McKnight)認為,狄更斯是最早支持工人階級、對導致貧窮和腐敗的體制進行批判的小說家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廣受歡迎。此外,狄更斯用藝術對抗社會不公和腐敗問題,而當今時代也需要一位“狄更斯”,來強調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
狄更斯對兒童問題的關心與自身經(jīng)歷密切相關。他11歲開始在一家鞋油廠上班,從小體驗了世態(tài)炎涼,并了解大量貧困兒童的生活現(xiàn)實。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放射學系教授理查德·B. 岡德曼(Richard B. Gunderman)表示,狄更斯在提高公眾對兒童困境的認識方面,可能比其他任何作家做得都要多,為之后各類社會改革奠定了基礎。想要研究兒童貧窮與剝削問題,很難找到比狄更斯的小說更具豐富見解的作品,代表作包括《霧都孤兒》《大衛(wèi)·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與《小杜麗》。
狄更斯的文學作品呼吁人們關注對兒童的忽視和虐待問題,并取得了實際成效。在狄更斯的努力下,英國第一家兒童醫(yī)院大奧蒙德街醫(yī)院于1852年成立。狄更斯作品的教育價值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甚至有人建議把《霧都孤兒》用作預防兒童虐待的教科書。小說列舉酗酒、家庭暴力和精神疾病等易產生虐待行為的風險因素,并對虐待行為進行詳細分類,同時描述了生理疾病、自卑感和易被剝削等許多虐待后遺癥。
推動基礎教育受到重視
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維多利亞女王講師馬修·英格比(Matthew Ingleby)表示,狄更斯涉獵廣泛,教育是他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少爺返鄉(xiāng)》中,狄更斯通過描寫多斯博伊斯學堂(Dotheboys Hall),暴露了約克郡寄宿制學校的種種不堪。在《艱難時世》中,狄更斯提出了學校課程過于功利主義的問題。
狄更斯還把文盲問題作為他小說的主題,他的作品中許多人物都是半文盲,甚至有一些人根本沒有閱讀能力?!痘臎錾角f》中的人物喬(Joe)就是完全文盲,他因無法識字受到更多剝削。當?shù)腋构P下不識字的角色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劣勢時,他們通常會采取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例如,《我們的共同朋友》中的文盲伯菲先生(Mr Boffin)突然變得有錢之后,迅速雇人教他如何閱讀。狄更斯通過這一系列的故事,呼吁人們重視教育,認識教育的價值。
然而,狄更斯也認識到,掃盲并非解決不平等社會中所有弊病的靈丹妙藥,受教育程度與道德水平也不一定呈正相關。在《我們的共同朋友》中,人物查理(Charlie)在接受教育之后,性格沒有變好,反而更差;《遠大前程》中也有類似的案例。這兩種情況都是未接受教育的人物繼續(xù)保持了道德方向,而識字的親人卻在社會聲望的誘使下對自我出身產生厭惡。但無論如何,狄更斯在許多小說中提及教育問題,反映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從而才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甚至影響社會變革。
1870年英國通過的《初等教育法》就受到了狄更斯作品的影響。這是英國首次以國家力量干預教育,使英國的教育逐步邁上正軌。該法律要求英國在部分基礎教育不足的地區(qū),建立由國家提供部分資助的公立學校;全國劃分學區(qū),各學區(qū)有權實施兒童的義務教育;學校里的普通教學與宗教分離。《初等教育法》的實施,推動了此后半個世紀英國識字率的迅速上升,被公認為是英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