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與北京人藝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
新中國成立后,率先上演《雷雨》的是北京人藝。那是1954年6月30日,演出地點是北京劇場(如今的中國兒童藝術劇場)。距今已有66年。如果從《雷雨》誕生起算,這出戲在中國的話劇舞臺上已演出了87年。
《雷雨》在北京人藝前后共演出過三個版本。1954年的首演陣容是:
四 鳳——胡宗溫、陳國榮
魯 貴——沈 默、童 超、李大千
魯大?!?翔、呂 齊
周 沖——董行佶、杜澄夫、金 昭(女)
蘩 漪——狄 辛、呂 恩
周 萍——蘇 民、于是之
周樸園——鄭 榕、刁光覃
魯侍萍——朱 琳、趙韞如
首輪演出了60場,大受觀眾歡迎。到1955年第二輪演出時,所有B制C制演員全部取消了,蘩漪一角改由呂恩演,周萍一角由蘇民演。這兩輪演出史稱《雷雨》的第一版。其中第二輪演出把于是之撤換下來令有些觀眾感到奇怪。實際上這并不難理解,我認為于是之的確沒有演好周萍,主要原因是他從未有過“大少爺”的生活體驗。于是之是城市貧民出身,這方面的生活積淀極豐富,所以他演《龍須溝》中的程瘋子、《駱駝祥子》中的老馬得心應手,“手拿把兒攥”;而演大少爺就有些找不到感覺了,舉手投足都希望導演示范。這說明每個演員,即便是優(yōu)秀演員也有他的局限性。記得1978年我曾與于是之一起到山東體驗生活,在青島海濱公園散步時,他向我講起過拍攝電影《青春之歌》時的一些情況。當時他指著一塊草坪上的石頭對我說:“這就是我和林道靜談‘戀愛’的地方。余永澤這個人物我演得不好,臉譜化了。主要是我沒有上大學的生活,怎么可能演好胡適的學生呢?”這雖是題外話,但佐證在理兒。
這一版的《雷雨》在“文革”前除1958年“大躍進”時期外,每年都會演一兩輪,一直演到1963年的1月29日至2月28日的末輪,共演出了221場。其中1955年5月22日是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的。劉少奇主席看后稱贊說:“深刻,深刻,很深刻?!?/p>
盡管受到了觀眾和領導的認可,但該版演出始終未能擺脫階級斗爭的影響。在那個年代,誰敢在“人性”二字上大做文章呢?后來周恩來總理也看了戲,說“這個戲是反封建的”,大家聽后心才放寬了一點點,但還在犯嘀咕,因為實在是讓“政治運動”搞怕了。那時不光北京人藝,就是全國其他話劇院團在演出此戲時,也都盡量突出周魯兩家的“階級矛盾”。我曾聽說某劇院在演《雷雨》時,把結(jié)尾處理成了魯大海托著四鳳的尸體一步步走向臺口,以此表示對以周家為代表的黑暗勢力的控訴。可見,思想得不到解放,原著的精髓就難以體現(xiàn)。這基本上是“文革”前《雷雨》演出的狀況。那時的觀眾由于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也就認可了那種演法和演員對人物的詮釋。
1979年5月4日,“文革”結(jié)束后北京人藝又恢復上演《雷雨》。說來也巧,第一版《雷雨》是北京人藝以演出“五四”以來優(yōu)秀劇目的名義率先上演的,而恢復上演此劇又恰逢五四運動60周年這一天。此次演出演員陣容略有變化:
四 鳳——胡宗溫、張 馨
魯 貴——英若誠、李大千
魯大?!?翔、譚宗堯
周 沖——米鐵增、叢 林
蘩 漪——謝延寧、呂 中
周 萍——蘇 民、韓繼明
周樸園——鄭 榕
魯侍萍——朱 琳、林東升
這版號稱“原班人馬”的演出仍算是第一版。只是A角中,周沖的扮演者之一董行佶換成了年輕演員米鐵增,而此時的董行佶則轉(zhuǎn)到《王昭君》劇組去扮演反面人物溫敦了。
恢復版再排時,大家的思想應該說已解放了許多,都在努力地向原著靠攏,注重挖掘人性,挖掘人物的真實思想,挖掘復雜的人物關系??梢哉f恢復版比之前強了許多,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演員的實際年齡比角色設定的年齡大了不少,以致有觀眾反映:“兩個演員加起來都一百多歲了,還談戀愛?人藝就找不出合適的年輕演員來了嗎?”觀眾的意見也不無道理。
這一版直至1980年共演出了約40場,其珍貴的舞臺錄像至今仍保存著。自夸地講:這與本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這里可以說幾句題外話。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央電視臺用的設備都是德國進口,錄像帶也是如此,數(shù)量有限、經(jīng)費也有限,無奈時帶子便反復使用。那時電視臺曾錄制過北京人藝的《蔡文姬》《茶館》《雷雨》《駱駝祥子》等劇目。但是后來《蔡文姬》的帶子被洗掉錄別的用了,待我去搶著復制時,《蔡》劇早已經(jīng)沒有了,真是很大的遺憾哪!后來該劇拍成了電影版的藝術片,可是舞臺演出時許多精彩的導演處理再也看不到了。
恢復版一直到1988年的8年時間里,再也沒有演出過。
到了1989年,老導演夏淳提要以全新的年輕陣容重排《雷雨》。從7月4日建組到10月24日首演,歷時共三個半月。這也是排演此劇的一貫用時,否則難以排好。這版演員陣容如下:
四 鳳——鄭天瑋
魯 貴——韓善續(xù)
魯大?!獜埜T⑼?剛
周 沖——高冬平
蘩 漪——龔麗君
周 萍——濮存昕、吳 剛
周樸園——顧 威
魯侍萍——周鐵貞
這版《雷雨》史稱第二版。該版從1989年到1992年共演出4輪,近60場。
對于這版《雷雨》,夏淳導演給予了全新解釋。譬如他曾講:周樸園對魯侍萍是真心愛過的;他對蘩漪也是愛的,只是愛的方式方法讓蘩漪難以接受;對魯大海,周樸園心里也有對兒子的親情等。夏淳甚至還打破了讓周樸園一貫穿長衫的傳統(tǒng),讓演員在第一場就穿上了西裝,以體現(xiàn)其曾在德國留過洋的背景。
這版《雷雨》的演出效果卻沒有達到預期的估計。對此,就有待后人評說吧。從1993年至1996年,這一版也不曾再演出過。
1997年12月曹禺逝世一周年,人藝為懷念老院長推出了一版老中青演員相結(jié)合版的《雷雨》,并特意邀請了鄭榕和朱琳兩位老藝術家再次登臺獻藝,在劇中仍然扮演周樸園和魯侍萍。這一輪演出共12場。后來,由于夏淳導演不幸于1996年9月去世,復排的任務便落到了顧威肩上。出于對恩師的敬重,顧威堅持將導演夏淳寫在宣傳冊上,而僅稱自己是復排導演或重排導演。
2004年7月22日,顧威推出了一版幾乎全新的《雷雨》,演員陣容上只保留了龔麗君扮演的蘩漪。這版陣容如下:
四 鳳——白 薈
魯 貴——王大年
魯大海——孫大川
周 沖——徐白曉
蘩 漪——龔麗君
周 萍——王 斑
周樸園——楊立新
魯侍萍——夏立言
這一版《雷雨》即是史稱的“第三版”。后來基本上每年都演,至今已演出約148場。這當中,2012年魯貴的角色改由張萬昆扮演,其他角色基本沒有變化。
顧威在闡述這版導演構思時曾講到:“第三版《雷雨》的最高任務確定為‘人性的掙扎與呼號’,將蘩漪‘扶正’為第一主角,更加突出了劇中的第九個人物——雷和雨。這是在敬畏經(jīng)典中向前輩學習,是在尊重前人創(chuàng)作基礎上的深入挖掘,是在繼承劇院優(yōu)秀傳統(tǒng)上的有益創(chuàng)新?!?/p>
在人藝歷史上,這一版演員的實際年齡與劇中角色的規(guī)定年齡也最為接近,因此在觀眾的印象中也更有“活力”。我這樣說絕非外行。演員當然應有可塑性,有演年齡跨度較大角色的能力,但無論如何這是有著生理局限的。想象一下讓七八十歲的老演員去演十七八歲的小伙子,腿腳再怎么利落也不可能了。最近我在看《石揮談藝錄》,其中也明確說,演員是有極限的。我贊同這樣的觀點。
第三版中由王斑飾演的周萍太帥了,蘩漪能不愛他嗎?朱琳老師曾在一次會上大聲贊揚過王斑:你演的周萍真好哇!在我印象中,極少聽到過朱琳老師在公開場合這樣講話。
總之,我個人認為第三版《雷雨》是北京人藝演出史上最放光彩的一版。雖然曾發(fā)生過“觀眾笑場”事件,但那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這個問題今后還有待繼續(xù)解決,我相信有一定生活和文化積淀的觀眾是一定能夠理解的。
北京人藝的《雷雨》至今已演出60余年了,總場次達586場。與超過600場的《茶館》和《天下第一樓》還有一步之遙。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