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泉記
董泉記
董泉位于青秀山北麓的半山腰上,離邕江邊不足300米。從水月庵正門出來不遠(yuǎn),上一段斜坡,在擷青崖南側(cè),有塊寫著“董泉”二字和畫了一支箭頭的石頭路標(biāo),按著指示沿著古道往下走,過一段蜿蜒崎嶇石板路,便可見到一處舊亭臺,亭子下方就是董泉了。
擷青崖這一帶曾是佛教寺庵云集之處,地勢雄壯,卷石縱橫,山路婉轉(zhuǎn)曲折,林木蒼翠茂盛得把地面遮掩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有點幽靜清涼。擷青崖刻有“陰陽先生過化之地”,志書說崖下還建有普賢庵、孤獨廟(也叫青山寺)。傳說崖頂曾有仙人煉丹,現(xiàn)今煉丹巖上“金剛?cè)痢钡哪ρ驴套秩员4嫱旰?。這地方很少有人光顧。所以董泉原先也只是一眼普通山泉,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連個泉名都沒有,直到機(jī)緣巧合讓它遇到了一個重要人物。
此人便是董傳策(1530—1579),南直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嘉靖進(jìn)土,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七年(1558)上疏彈劾奸相嚴(yán)嵩,慷慨激昂地表示:“陛下誠不惜嚴(yán)氏以謝天下,則臣亦何惜一死以謝權(quán)奸”,引起世宗震怒,橫遭迫害,貶謫南寧。南寧古屬百越之地,東晉建晉興郡,建制從此發(fā)端,至今已有1700年歷史。唐貞觀年間設(shè)邕州都督府,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名南寧路,有南疆安寧之意,南寧始得名。到董傳策被貶謫南寧時,南寧之名已經(jīng)在朝廷那里備案了230多年。
董傳策一路南下,暢游山水,留下了《全州大雨》《游桂林諸洞巖記》等名篇。抵南寧時,映入眼簾的是數(shù)十里平坦之地中突兀起一脈青山,緩坡起伏,連綿邕江邊數(shù)里,草木蒼翠,滿目蔥蘢,其形宛如鳳凰展翅,這便是青秀山了。青秀山地處邕江畔,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89米,在明代即為南寧八景之一。《古今圖書集成·職方點·南寧府部》載:“青秀山,一曰泰青峰,在城東二十里。嵯峨秀拔,障邕之水,口拱揖望?!鳖櫜簧下猛緞陬D,董傳策立馬登山賞光,足足游了九天。其在所作《青秀山記》中驚呼:“(青秀山)廣袤幾數(shù)里,厥背負(fù)陰,厥面迎陽。厥陰介陸,厥陽臨江??陀沃鄱R者,良便云。山勢自東南來,連亙西北,迤若蛟蟠,矯若鳳翔。”從朝中被貶外放,董傳策原本心情悲涼復(fù)雜,然徜徉山水間,異域一樣的廣西風(fēng)物,使他對文字的狂熱得到重新激活。在茫然失措的輾轉(zhuǎn)反側(cè)中,董傳策以文字取暖,自得其樂,精神找到了皈依。沿途所見所聞,都被董傳策收進(jìn)了《奇游漫記》一書中,給廣西這樣一個被歷代朝廷冠以蠻荒的地方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董傳策在青秀山寓居十年,雖屬貶謫身份,但官民對他崇敬有加。
一天,董傳策與友人到青秀山游玩,發(fā)現(xiàn)有泉水從石中出,水質(zhì)清澈微甜,于是取名“混混泉”。為方便取用,董傳策讓人鑿一石龍頭,置于泉口處,讓水從龍口流出,所以此泉也稱“龍涎井”。山泉潺潺,源源不斷,終年不涸。董傳策很喜歡,常常流連忘返于泉水邊。其在《詠青山泉》中道:“泉水濯人纓,斯泉濯其志。濯纓去外塵,濯志安汝止。泉水洗人耳,斯泉洗人心。洗耳驅(qū)外響,洗心湛天真。有源委大廓,源清流不濁。本來非物染,無污亦無濁。”寄寓了自己不染俗塵的曠達(dá)心志。
嘉靖四十年(1561年),董傳策的朋友,南寧郡守郭華溪、同知張貫在泉邊建了個小亭子,請他起名。他說“原泉混混,可喻學(xué)有本”,于是取名“混混亭”。嘉靖四十一年夏,廣西僉事徐浦到此,久聞董傳策大名和為人,便欣然鐫刻于泉邊巖壁上,改“混混泉”為“董泉”,“混混亭”也隨之改為“董泉亭”。清泉冠名姓董,足見徐浦對董傳策品格意志的肯定。從此,一股清泉便與一位名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聲名遠(yuǎn)揚。
董傳策在《青秀山記》中補述了董泉及其泉名的來龍去脈:“道上行可三十步,有泉從石中出,清若水晶,甘若露凝,泠泠然晝夜注不舍。村民汲以烹炊,視汲郁江水便數(shù)倍。游客尤藉之解酲,濟(jì)暍渴云。即余所尋得盛石龍口者也。歲辛酉,夏,郡守郭君、守貳張君,以余故為亭其上。余以原泉混混,可喻學(xué)有本,命之曰混混亭。未幾,分巡兵憲徐君,行部至境,謂余雅好斯泉,鐫泉畔石,曰:董泉,遂更亭名為董泉亭,刻詩其上?!?/p>
后來,董傳策在亭下筑臺砌池,在池內(nèi)種蓮花,放養(yǎng)數(shù)只鯉魚,取名“青蓮池”,頗有“鯉魚跳龍門”的意境。為方便登高攬勝,董傳策在董泉亭往上不遠(yuǎn)處修筑觀景臺,取名“白云臺”??梢姡瓊鞑唠m然已遠(yuǎn)離廟堂之上,但仍憂其君,仍抱有“跳龍門”的心志,幻想有朝一日能繼續(xù)為朝廷效力。
嘉靖四十二年秋,徐浦和南寧郡守方瑜共同出資,在白云臺為董傳策筑造三間居室,取名曰“白云精舍”,在其左右兩邊的石頭上分別鐫刻上“青山白云”和“海天一覽”字樣。董傳策很高興,于是給精舍題聯(lián):“天空海闊中原界,云白山青萬里心?!贝藭r董傳策貶謫萬里之外,憂國憂民之心只能寄予青山白云之中。徐浦《白云精舍記》云:“惟山有松,勁節(jié)凌空。惟山有泉,令名屬公。惟山有云,瞻彼昊穹。有山有巖,仰止攸同。嗚呼!先生之風(fēng),忠孝之衷,與山并崇,永世無窮?!毙炱终J(rèn)為,董傳策品格高尚,忠君愛國,不僅清泉要姓董,青山也應(yīng)姓董,如此方可世代弘揚先生之情懷。董傳策置身世外,縱情山水,白云精舍常常成為鴻儒往來浩歌長嘯之所。徐浦等友人又在白云臺上方的一處山頂上蓋了一座涼亭,可遠(yuǎn)眺城區(qū)及邕江之勝景,董傳策為之命名“浩浩亭”。其在《青山亭記》云:“余每坐而心賞其中,郡因為作小亭,通四面,余復(fù)命之曰浩浩亭。蓋然浩浩其天之義,庸戴明時浩蕩恩云。”已為貶謫之身,董傳策仍感念皇恩浩蕩,還寄望朝廷早日清除奸黨,還世間以浩然正氣。此等堅貞忠義實屬可貴。
有一次,董傳策和友人在山頭避暑,無意中看到絕壁頂處有洞隙,其間好像有泥土堵塞,便請人將塞土挖去,即現(xiàn)出一個天窟。當(dāng)?shù)厥考澯衷谄渲車ㄍぶ_,徐浦為亭題寫“洞虛”匾額。董傳策在《洞虛亭次韻》中云:“高峰青不斷,小洞妙堪過。石壁分秋爽,禪心失梵魔。清風(fēng)松外颯,鹿劫望中磨。拈出虛生白,靈修并雅歌。”“洞虛”乃道教術(shù)語,意為地上的仙山。洞虛亭乃仙山上的亭榭,徐浦借此喻董傳策品格之高潔,已達(dá)到了神仙的境界,也暗示先生所寓居的青秀山就是人間仙界。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點·南寧府部》亦對上述事略進(jìn)行記載:“嘉靖間兵憲徐公浦為董傳策筑二亭,曰:洞虛;曰:董泉。作室曰:白云精舍,俱圮?!敝豢上н@些文物現(xiàn)在已毀壞倒塌。
現(xiàn)今董泉流量不多,冬日只有筷子細(xì)小,夏季則稍微好些,用于接水的池子很難有水溢出。這與《南寧府志》“池溢則下流溉畦圃”的表述相差徑庭。我聽聞宋朝狄青開掘的雙孖井,在現(xiàn)今城區(qū)友愛路與人民路交會的附近,終因城市建設(shè)需要,被水泥預(yù)制板蓋封了。相傳,狄青曾駐軍雙孖井一帶,開挖了一口水井,北方將士因水土不服多染瘴氣,服此井水頗有療效。我還聽聞現(xiàn)人民路置地廣場一帶曾有沉香井,開挖于清乾隆年間,傳說井挖好后游來一對錦鯉,于是得名,十幾年前由于污水浸入,水質(zhì)變差,被棄用,繼而也被封蓋了。后來聽說被封閉的井所在的街區(qū)院落,誰誰又得了什么病,誰家又發(fā)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哪個單位又發(fā)生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傳言種種不足信,但至少說明人們對封井行為的不悅和對井泉的無限眷戀。
城市的鄉(xiāng)愁,或許就在這一古井里;城市的魅力,或許就在一滴井泉水中。清代納蘭性德作詞云:“井沸生瀾通海氣”,說的是井泉是人類與大海山川相銜接的根脈,是我們尋根問祖的地方,是生命深處的故鄉(xiāng)。如今根脈被封堵了,我們就是背井離鄉(xiāng)的無根的人了。人無根無脈如行尸走肉,出點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足怪矣。
南寧地下水系豐富,是個井泉眾多的地方。民國《邕寧縣志》記載,南寧有古泉井104口。除了雙孖井、沉香井外,還有其他眾多古井今何在,那一汪汪清涼的甘泉還在流淌嗎?逝去的已經(jīng)不可回頭,往后只要少些沖動,塵世間那種鄉(xiāng)土氣、人情味、市井味就不會隨著斗轉(zhuǎn)星移而發(fā)生太多變質(zhì)。
讓我們高興的是,南寧正在著手進(jìn)行保護(hù)性修建雙孖井街景花園,并立碑紀(jì)事,至少能給這座城市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尤其值得慶幸的是,如今泉眼旁石壁上摩崖“董泉”二大字仍赫然清晰。泉左上方石壁上“一脈甘泉瀉石涌,石龍暫臥此山中,商霖自是蒼生澤,祗令邕南憶董公”的刻詩亦歷歷可辨。泉上方“董泉亭”雖多次重修,但仍是避暑怡情的好去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還可以從時任南寧郡守方瑜特寫的《青山亭館記》“當(dāng)因抑之時,而抗思于煙霞之外,居荒遠(yuǎn)之境,而寓跡于山水之間,自非超然卓識,浩然正氣,涉閱之深,學(xué)力之至,末足以及此?!舳呖芍^之賢也已”,以及徐浦《詠董泉亭詩》“青山山上董泉亭,為有高人筑始成,直節(jié)漫夸群岳并,流風(fēng)長共此泉清。塵纓濯處凡俗慮,杖屨看來豁吏情。好事盡饒君做去,登臨深愧逐虛名”中,讀懂南寧名仕對董傳策的詠贊和評價,也拉近了我們與那段歷史的距離。
董泉因董傳策而得名,也因董傳策鑿石龍頭置泉口而得名“龍涎井”。正應(yīng)了劉禹錫那句話——“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傳,這里也是古時向天求雨的地方?!赌蠈幐尽份d:“歲旱,官詣(董泉)取水禱雨,立降?!鼻迩∧觊g南寧知府蘇士俊在《龍涎井建亭碑記》中記載:“南寧之青山,有泉曰龍涎井,相傳龍神著靈,遇旱取其水禱雨輒降。余蒞郡之明年,歲在庚申,時當(dāng)播種,久不雨,禱三日弗應(yīng),因詣泉取水,返而祝之,大雨立霈,三日乃止,郊原霑足,是獲有秋?!比藗兩钚盘旖蹈柿厥且驗槎瓊鞑叩木\所至,為紀(jì)其功,便在董泉亭的楹柱上刻一副對聯(lián):“勺水為霖,四野咸歌歲稔;一亭志感,千秋永記神功?!贝寺?lián)至今仍保存完好。禱雨乃舊時迷信做派,不足以為信,但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董傳策之功可感天動地。
董傳策足跡遍布廣西山山水水,寫下了不少詩詞佳句,其中關(guān)于青秀山及董泉的詩文最多。《響水歌》云:“聽之使我心神清,忽然萬木皆春聲。落花游絲如有情,林間好鳥相和鳴。游魚出聽大樂成,高山流水傳遺音。覺時觸處道心生,堪作義皇世上人?!比暤男?,可見一斑。《青山歌》則更絕妙:“青山高,千峰石筍插層霄。青山下,江水平鋪村影射。青山小,卷石嶙峋竹啼鳴。青山大,五象星羅吹響籟。青山晴,波光萬頃盤蛇城。青山雨,煙靄微茫罩松樹。青山風(fēng),蛟龍吼怒凌長空。青山月,青螺一點銀盤突。青山暝,漁歌欸乃搖江鈴。青山曉,玉露瀼瀼斷林杪。青山清,一股泉飛石上聲。青山四時嘗不老,游子天涯覺春好。我攜春色上山來,山花片片迎春開。仙人去蓋飄亭子,泉水之清洵且美。我愛泉清濯我纓,白云裊裊銜杯生。披云直上昆侖頂,鞭龍一決翻滄溟。卻洗塵氛破炎昊,路上行人怨芳草?!痹娋壡殡S景,生動細(xì)膩,既點染了青秀山,又烘托了整個南寧,是迄今抒寫青秀山風(fēng)光最有名的作品。除《響水歌》《青山歌》,先生還抒寫有《青山雜興》十首和《青山泉》《青山構(gòu)白云精舍》《青秀山記》等關(guān)于青秀山的詩文共38篇,占?xì)v代青秀山詩文的一半。地處荒遠(yuǎn)之地的青秀山,就這樣被賦予人文氣息,從此聞名遐邇,一發(fā)不可收拾。
青秀山作為旅游勝地,隨著董傳策及其友人的光顧和寫意,迎來了一段發(fā)展的小高潮。1564年,董傳策攜徐浦、郭華溪、吳時來、方瑜、張貫等名仕,聚首青山,抒發(fā)情懷,留下了豐富的詩文名篇。他們還為青秀山勝景命名,現(xiàn)今的青山松濤、滄嶼蓬瀛、煙霞石屋、天南赤壁、松風(fēng)水月、雙斗巖、遲仙巖、仙人履、玄玄門、天池、天窟等名勝,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命名的。原本只有一座破舊古廟的青秀山,就這樣被董傳策一幫人琢磨打造,使其籠罩在一個詩意濃濃的意境里。
1562年,嚴(yán)嵩被推翻。1567年,皇帝召董傳策回京,官復(fù)原職。但先生之風(fēng)如清泉一樣源遠(yuǎn)流長,對南寧地方的熏陶教化影響致遠(yuǎn)。萬歷年間,禮部右侍郎、南寧淡村人蕭云舉在青秀山“白云精舍”處建造龍象塔、秀山山房、元圃亭、息機(jī)亭、涼云亭,重修青山寺,整理匯編青秀山詩文,為世人留下《青羅集》一書。崇禎年間,南寧埌邊村舉人陳瑾,在龍象塔旁建竹味庵?!豆沤駡D書集成·職方點·南寧府部》對此都有記載:“萬歷間郡人蕭云舉建塔于上,名曰龍象寺,曰秀山山房,曰元圃,曰息機(jī),曰涼云度……崇禎間郡人陳瑾於塔旁建竹味庵,前置舍利塔下,有粼玉泉石,有蕭文瑞詩……兵燹之后……咸毀,所存一塔而已?!焙芏鄤氽E如今蕩然無存,只留下文字記載。
隆慶五年,董傳策改任南京大理卿,進(jìn)南京工部右侍郎。萬歷元年改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同年九月言官劾其受人賄賂,遂被罷歸田。著有《奏疏輯略》《采薇集》《幽貞集》《奇游漫記》等。明代傳奇名劇《鳴鳳記》和清代小說《綠野仙蹤》等都記述了董傳策的事略。
董傳策如山泉般清澈透亮的一個人,為人純粹而光明磊落,本應(yīng)得上天垂愛,可歷史卻跟我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先生因?qū)ζ蛷囊筮^于嚴(yán)厲,于萬歷七年(1579)五月被仆人活活打死,實為痛心。
突然覺得,世事有時候就這樣偏頗,但有些人和事只要洞明于學(xué)問之中,便可怡然以樂了,便可長留天地間了,便可不患得失了。如今,因為董傳策的緣故,董泉已成為青秀山的一處名勝,在蔥蘢的林木包圍之下,悠揚肅穆,古樸蒼桑,空靈中透著某種神圣的氣勢,讓有心之人蕭然敬仰。游人至此,一邊貪婪地享受著清涼微甜的泉水,洗滌心靈的疲憊和塵埃,一邊憑吊著一位與這方水土深深結(jié)緣的文化名賢。
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我想,世間萬物就像一星點火苗,只要沾上了人文的氧氣,就不會在時光的隧道里失去光芒,反而越發(fā)燎原生輝,從而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召喚并照耀著一座城市前行的路。一泉如此,一人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應(yīng)如此。
狀元泉記
離開紛繁的城市,我常常拖著疲憊的步子走到邕江邊上,南寧大橋往西北不足一里的青秀山腳下,總能看到有人在排隊接山泉水。據(jù)說這是狀元泉的水。相傳有一書生,在進(jìn)京趕考路上又饑又渴,于是就到此泉喝水,后來中了狀元,狀元泉因此得名。有人深信孩子喝了狀元泉的水能金榜題名,所以慕名前來取水的人不少。只見水從一條高懸的塑料管子口嘩啦嘩啦流出,被接入事先備好的水壺里,再通過私家車運走,帶到各自家中,一邊享用甘泉水,一邊等待金榜題名。
沿著管子往上尋索,到了半山腰的慈母閣,就見到泉井了,一汪泛著日光的清澈泉水,被一條粗大的水管從井底引走,這大概就是狀元泉的源頭吧。慈母閣一帶屬青秀山帽子嶺,山勢極為陡峭,其下方百余米的地方就是一處平地,一股拇指大小的泉水從崖壁邊的一堆壘石縫里緩緩流出,在一塊碩大的石頭壁上鉆成一汪一米見方的小池子,再通過其中一條彎彎曲曲的石縫小道溢出,注入前面的蓮池里。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今所能見到的比較直觀的狀元泉了。
狀元泉水溫和而甘甜,常年流淌不枯。前面的蓮池呈倒葫蘆狀鋪開,周邊圍著渾圓的石子,此境固若金湯,暗藏著某種懸壺濟(jì)世的信念。水是碧綠碧綠的,倒映著瓦藍(lán)瓦藍(lán)的天空和蔥蔥郁郁的樹木,正是“半畝方塘一鑒開,山光水色共徘徊”。蓮是睡蓮,也叫水浮蓮,其花則亭亭玉立伸出水面,潔白無瑕,宛若少女出浴,楚楚動人。池中小魚七八一群,八九一伙,兩鰓撲閃撲閃的,或靜靜地呼吸,或悠閑地游逛,或浮出水面捧一把綠色的空氣。端坐冰冷的石頭上,你會聞到池里魚兒輕微的呼吸和微風(fēng)拂來的蓮花淡淡的清香,一段清幽的時光就這樣很快過去了。
蓮池的周圍,是南方特有的幾蔸垂葉榕,樹皮灰黑光滑,枝葉繁茂蔥郁,小小的葉子往下垂,整棵樹像一把大傘,把池邊的世界遮掩得嚴(yán)實清涼。一邊是榜眼軒,一邊是魁星亭,在池的兩側(cè)相互輝映著,加上一池蓮花和碧水,讓游人差點走不出這樣一幅山水墨畫。
籍以狀元泉,這里建成了狀元泉文化園。碑文長廊,輯錄著我國科舉制度及廣西歷代狀元事略,還記有蘇東坡“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故事,周敦頤《愛蓮說》名篇佳句,昭示學(xué)子既要發(fā)奮苦讀,又要廉潔處事。泉的上方半山腰向外延伸部分,是狀元坊,在坊中瞭望臺上俯瞰,整個狀元泉文化園盡收眼底,遠(yuǎn)眺可一覽邕江,視野遼闊,心曠神怡。
這里,不得不提一段傳說。據(jù)傳廣西的第一位狀元趙觀文曾路過青秀山,并在狀元泉歇腳讀書,止渴充饑,后考中狀元。后人在泉眼周圍立碑建園,以激勵八桂學(xué)子勤奮求學(xué),成就功名。此傳無從查證,但其中卻反映著邊疆民族對融入中原主流先進(jìn)文化的迫切心情。
趙觀文,桂林臨桂蘆笛巖橋頭村人,10歲能作詩文,13歲熟讀儒家經(jīng)典,唐乾寧二年(895年)狀元及第。原主考舞弊,取25名進(jìn)士,趙列第八,其余大部分不按標(biāo)準(zhǔn)錄取,引起群憤。唐昭宗不得不另擇主考主持重試,并親自閱卷,不由感慨“(趙觀文)才藻優(yōu)瞻,義理昭然,深窮體物之理,曲盡緣情之妙。所試詩賦,辭藝精通,皆合本意”,遂欽定為第一,授官侍講學(xué)士。無奈大唐剛經(jīng)歷近10年的黃巢起義,國力衰弱,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政治黑暗。趙觀文深感官場腐敗不堪,不肯同流合污,于是托病辭官,終未復(fù)出。趙觀文雖在仕途上無所作為,但在家鄉(xiāng)起到了開風(fēng)氣之先的作用,特別是他點燃的是廣西無數(shù)讀書人心中的希望之火。所以趙觀文回歸故里,官民對他敬重有加。桂州長史朱韞在新修堯舜祠時,請他作文,其《桂州新修堯舜祠祭器碑》一文后來收入《全唐文》。其《冠群論》為當(dāng)時名士所贊賞,惜已失傳?!豆鹆诛L(fēng)土記》載,唐人因趙觀文狀元及第,改坊名為進(jìn)賢坊。清代于凌漢等人在其故居立了“趙狀元故里”石碑?,F(xiàn)今政府在其故里建起了文昌閣,皆為激勵后人。其辭世后,被尊為“桂州五賢”之一,并建“五賢祠”紀(jì)念。宋朝詩人劉植《靜樂趙觀文挽詞》云:“大星隕地寂無光,硯席凝塵閟野堂。一老海濱天下憗,百年江左恨空長。家傳遺稿歸中秘,帝錄元勛紀(jì)太常。路遠(yuǎn)生芻來未得,淚乾門下老劉郎?!?/p>
山渾然不動乃為仁,水靈動自如乃為智。智者樂水,思如泉涌,泉水自古以來都被賦予某種崇高智慧的存在。我國有很多被冠以狀元的福地,福州有狀元峰,蕪湖有狀元坊,張家港有狀元山,揚州有狀元巷,泉州有狀元街,株洲有狀元橋等等,而偏居南疆一隅的青秀山狀元泉更是難得。要知道,科舉制度作為封建時代讀書人邁入仕途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始于隋煬帝二年(公元606年),到唐乾寧二年(895年)近三百年,廣西才出現(xiàn)了第一位全國狀元。嶺南文化自古比中原落后,何況當(dāng)時朝廷還規(guī)定:嶺南及周邊地區(qū)每科選進(jìn)士不得超過7人,比中原地區(qū)人數(shù)少了一半以上,中狀元的幾率很低。所以,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以來近三百年,廣西居然無人中狀元,這種尷尬局面直到趙觀文一舉奪魁。唐朝詩人褚載聞訊特作《賀趙觀文重試及第》云:“一枝仙桂兩回春,始覺文章可致身。已把色絲要上第,又將彩筆冠群倫。龍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zé)D(zhuǎn)更新。今日街頭看御榜,大能榮耀苦心人?!?/p>
與此同時,廣西人以不服輸?shù)男闹敬罅Πl(fā)展文化,大興書院建設(shè),尤以桂林為甚。自唐以來,桂林開辦的學(xué)堂、私塾多如牛毛。每年鄉(xiāng)試時,整個廣西的秀才都云集桂林,靖江王府西華門旁的西華里甚至發(fā)展成了“讀書一條街”,讀書人絡(luò)繹不絕,逐步筑起了廣西乃至嶺南地區(qū)文化的基石。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將明代靖江王府舊址改建成廣西貢院,作為廣西考生鄉(xiāng)試的考場,最具規(guī)模時考間達(dá)5500間。清代246年間廣西共考出5075位舉人,到京城參加會試和殿試后有585人中進(jìn)士,其中桂林就有298人。這些進(jìn)士中,有12個中了狀元,其中桂林占8個。
一口泉眼,被賦予狀元的名號,其中蓄存著多少辛酸與無奈,流傳著金榜題名的美麗傳說,寄托著人們“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期待和學(xué)習(xí)中原先進(jìn)文化的強(qiáng)烈愿望。
人間正道是滄桑,科舉已成往事,“狀元”只遺泉名。歷史上那種不合時宜的歧視性做法已一去不復(fù)返。如今的狀元泉,一汪清澈的泉水,一股透心的清爽甘甜,正流入尋常百姓家。1400多年來學(xué)子們傳承并縈繞于八桂山水間的文心文脈,正在給南寧這座面向東盟的綠色的城市獻(xiàn)上一份美好的祝福,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jī)會,每一個日子都像甘泉一樣清澈而豐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