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20年第4期|張煒:語言的熱帶雨林
1
所有的寫作者和閱讀者,與當下的文學世界都會發(fā)生一種關系。無論是疏離還是密切,超越還是深陷,自覺還是不自覺,與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都是不可避免的。這種關系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不可選擇性。因為文學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人無一不在某種文化系統(tǒng)中存在,所以人與文學的關系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如果將“寫作”和“閱讀”狹義化,專指文學領域,那么二者的關系就更緊密更直接了。
有人可能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既不是寫作者也不是閱讀者,而且從來不讀文學作品,那么就一定與文學毫無關系了。事實遠非如此,這只是從表面上看,深層的關聯(lián)是任何人都無法擺脫的。文學不過是一種生命本能,文學的表達和接受只是普遍的生命現(xiàn)象,特別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已經(jīng)滲透和交織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程度不同地浸潤其中。一個人只要未能超越自己的族群文化和世界文化,也就不能脫離所謂的“文學”?!拔膶W”正以潛隱或凸顯的方式,參與一個社會的文化建構。
即便是狹義地談論文學,也不會是一個冷僻的話題。因為它畢竟不像一門專業(yè)技術,而是具有更深刻的非專業(yè)的心靈屬性。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人們常常產(chǎn)生幻想:如果能夠恰逢一個適合自己、激動人心的文化與思想的時代、文學的時代,該是多么幸福。這多少類似于文學寫作中的虛構和想象,而非現(xiàn)實?,F(xiàn)實只能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和不可選擇的時代。由于它包含了一切,所以常常不能用簡單的是與非、好與壞來回答。事實上無論愿意與否都得面對它,并與之發(fā)生深層的關聯(lián)。
我們總是要論斷一個時期的文學,這似乎是難以避免的。文學是一種復雜的事物,要概括它評說它是非常困難的,一般的意氣用事也許容易,但并不能解決問題。這既需要理性地歸納分析、觀察和量化,還要更多地感悟,并在實踐中參與定義。因為一切預言式的、果斷決然的鑒定最后都難免走空,擲地有聲的話語也會輕輕滑過,說過即過,除了口舌之快,根本留不下什么痕跡。因為文學判斷要依仗審美感悟,從來不會那樣簡單。探究的對象一直在生長變化,找不到可供依憑的僵固的模板,一般來說總是呈現(xiàn)茂長的蕪雜和色調(diào)的斑駁。我們?nèi)绻嬉钊胩綄?,就必須沉浸其中,細細地咀嚼和品味,感受個中滋味。這種耐心是不可或缺的。
說出一些痛快的結論并不困難,聽上去也直接干脆,有時還會獲得不少共鳴。但這往往只是一時的效果。一個人面對極為繁復的文化與文學現(xiàn)狀,難免煩躁和畏懼,所以就容易輕擲大言。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認為眼前的一切都不值得施予熱情,不必認真,于是就草率和敷衍起來,或者干脆一言以蔽之。其實這不過是為自己的懶惰和不求甚解尋找借口。且不說我們面對的思想與藝術絕非那么淺薄,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礙個人的求真和專注,因為這是不同的兩碼事。
這讓我們想起當年的魯迅,先生晚年把大量時間放在雜文寫作上,以至于把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計劃扔在了一邊。有人替他惋惜,覺得與一些小人物打沒完沒了的筆仗實在不值。但魯迅卻不這樣看,在他眼里,論爭的意義在事不在人,問題本身才是重要的和沉重的。就在這種仔細和認真的剖析之中,魯迅先生完成了一生中另一種華麗而深邃的寫作。
為自己的慵懶和怯懦尋找口實,往往是人的一種習慣做法。只要具備面對真實的勇氣,理性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埋在某個口實里。我們要說出自己的理由,而不是在自嘲或譏諷中退卻。
2
一個勞作了近半個世紀的寫作者,也會是一個勤奮的讀者,在漫長的文學生涯中,肯定有許多感觸可談。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生人會有特別的、屬于自己的經(jīng)歷,這大概是很難重復的記憶:童年饑餓,求學困難,“上山下鄉(xiāng)”和“文革”等,一路走來的許多重大社會變動跌宕,不可謂不大。后來又是對外開放時期,是商業(yè)化網(wǎng)絡化時代。文學在劇烈起伏的社會思潮中演變,高潮低潮,前進倒退,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記憶中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年最多出版三兩部長篇小說,散文和短篇小說集也只有不多幾部,文學刊物少極了。能夠從事寫作和出版的人只有不多幾位。所以那時候這些書籍和這些作家,影響之大無與倫比。現(xiàn)在許多人還記憶猶新,甚至以那個時期與今天作比,認為現(xiàn)在的文學和作家影響力小得多,因此遠不如那個時期更有成就。這種毫無理性的言說竟然獲得了一些贊同,可見昏聵。當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基本上截斷了外國文學輸入,同時禁止了大多數(shù)作家的寫作權利,那么僅有的一點“當代文學”想沒有影響都做不到。這不是一種正常狀態(tài)。實事求是講,如果按起碼的詩學標準來評判,當年那些影響巨大的文學出版物,相當一部分極為粗陋拙劣,連基本的文從字順都做不到,又何談“文學”?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家們重新獲得了寫作的權利,年輕作者紛紛涌現(xiàn)。被壓抑的精神突然得到釋放,無數(shù)意見得到表述。這是傾瀉般的語言洪流,與之匹配的就是大量文學雜志。出版社也十分活躍,古今中外各種作品得以面世。此刻的文學仿佛具備了一種呼風喚雨的力量,影響之大簡直空前。人們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強勢存在。一個作家發(fā)表一篇作品便可名滿天下,全國上下爭讀一部一篇、街頭巷尾口耳相傳一位作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書籍的印刷量大極了,幾十萬上百萬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那個特殊的時期,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從文學作品中尋找答案,文學既是教科書,又是訴求狀,更是呼吁文。大家積壓了幾十年或更長時間的激情、痛苦或欣悅,都堆積和貯存于文學之中。那些長期封閉和沉睡的一部分審美力,這時候也一并呼喚出來??傊膶W喊出了許多心聲,讓人獲得前所未有的審美愉悅。但后者是初步的或退后一步的,人們得到的欣悅主要還是社會道德層面的。當然這也與審美連在一起、不可分剝。
那是一個長長的文學狂歡節(jié)。在這個節(jié)日里,寫作者和讀者都是深度參與者,他們將把這種激越長久地保留在記憶中。
3
轉眼就迎來另一個時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學寫作和閱讀狀況急劇改變。一方面原有的社會表達已經(jīng)沒有了噴發(fā)態(tài)勢,另一方面無數(shù)的文學品類蜂擁而至,讓人猝不及防。外國文學加快輸入,各種文學實驗和模仿日益增多,各類出版物比以往多出幾十倍上百倍。就文字本身而言,花色品種及數(shù)量已經(jīng)超出了幾代人的記憶。寫作者要適應版面的擴張,一時泥沙俱下。人們不得不接受讀物泛濫和選擇困難這樣的現(xiàn)實,目不暇接,一部作品引起轟動的情形絕無僅有。文學作為一個話題正在冷卻,由視野的中心漸漸移向邊緣。
從專業(yè)角度論,“邊緣”說當然是不通的。因為文學只能置于審美的位置,它從不屬于行政律令,當然沒有令行禁止的功能和使命。就現(xiàn)實的有效性來看,文學在人類歷史上從未處于“中心”。審美依從心靈,屬于生命感奮,也只能裝在心中,而“心”這個器官一直處于身體的“中心”,所以說文學永遠不會退到“邊緣”。審美具有差異,一個地區(qū)或族群之間的區(qū)別很大,它將決定野蠻與文明、完美與粗拙,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不同。文學當然會讓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具有精神的優(yōu)越性,讓其變得更自信和更有力量。
隱隱地希望文學具備強大的號召力,甚至法令一樣的現(xiàn)實規(guī)定力,這不僅幼稚,而且是對所有藝術的誤解。正像文明本身需要日常的證明與注解一樣,文學也同樣如此,它是更加寬廣的事物,包含日常并溶解于日常。它將化為無數(shù)小項和分項,呈現(xiàn)于生活中。也正是平時那些細小的事物,輻射出文學的功用和力量,我們可以說,它們的痕跡無處不在。
有人曾經(jīng)設問:“‘文學’是不是‘文化’的核心?”這算是大膽一問,但真要回答卻需復雜的論證。不過幾乎可以肯定,文學一定是文化傳承的核心部分?;赝麣v史,離開詩書典籍,一個族群的文化精神載體就要去掉大半。沒有詩,沒有散文和小說,我們的文明何以傳承?歷史上不斷發(fā)生巨大的社會動蕩,外族入侵,吞并中原,整個民族的治理體制一再更迭,最后起到統(tǒng)一作用的決定因素還是文化。文化不僅維護了文明的版圖,而且維護了地理的版圖。文化版圖的核心是文學,這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角度講,文學不可能退居邊緣,它一直牢牢地植于思想與心靈的中心。
在網(wǎng)絡時代,寫作和閱讀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人們開始熱衷于碎片化閱讀,在小小屏幕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內(nèi)容蕪雜,主要是社會信息的流動。人類的好奇心首先需要得到滿足,審美也就放到其次。人們愿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更多消息,雖然大多無關于自己。它們作為意趣而不是意義被人接納。這就占用了大量時間,受到傷害的不僅是文學閱讀,而是整個的精神空間、生存空間。
這種特異時期形成的視覺侵占引起了普遍的憂慮,這不光是文化的憂慮,而是更多方面的擔心。一旦深度滲透的數(shù)字生活走向了極端化,我們也就失去了深入關注事物的能力和機會,而所有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都離不開這種關懷力和探索力。我們不再專心,而審美力是更高一級的,它即將渙散。最可怕的是生命品質(zhì)的改變,是集體無意識地陷入輕浮和草率,喪失理性思考力。這最終引起什么后果,似乎不難預料??梢姅?shù)字傳播引起的改變,已經(jīng)遠遠不是閱讀本身的事情。同理,也不僅僅是文學本身的事情,它關系到更本質(zhì)和更久遠的未來。
4
碎片化瀏覽占據(jù)整個閱讀生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種趨勢還在加重。智能手機的危害與功用同在,隨身跟命,不再分離。人們不分場合地使用,在候車候機廳和一些休閑場所,甚至是會議或行走中都在滑動屏幕。人幾乎不能讓眼睛閑下來,也不能沉思。屏幕上的閃爍跳躍具有傳染力,會像病毒一樣入侵,讓我們上癮,產(chǎn)生從未有過的依賴。我們從此把與生命同等寶貴的時間耗損一空,卻少有回報。
大量的電子片段堆積在大腦中,損害無可估量。某種神經(jīng)依賴癥一旦出現(xiàn)就無法治愈。說到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便利,那是另一個話題,就讀取這個單項來看,它造成的后果是始料不及的。無法阻止的流言,難以辨析的消息,聳人聽聞的事件,淺薄與惡意,淫邪和罪愆,都在小小熒屏上匯集。欣悅少于沮喪,絕望大于希望,人一天到晚淹沒在極其惡劣的心情和接二連三的恐懼中。這里流動的文字大多是即興的、未經(jīng)打磨的,語言品質(zhì)之低下,心緒用意之陰暗,幾成常態(tài)。這種氣息熏染下的精神生活使人向下,而不是向上。
生活中的認真態(tài)度需要嚴謹?shù)奈淖秩ヅ囵B(yǎng),失去了起碼的語言標準,社會精神就會淪喪和消散。至于文學,它要求更多的接受條件,比如相應的視覺觸及方式。傳統(tǒng)閱讀通常為紙質(zhì)書,它經(jīng)歷了從宣紙木刻到現(xiàn)代印刷線裝膠裝,質(zhì)感已經(jīng)變化很大。很早以前的線裝書舒放柔軟,變?yōu)槲魇綍耐ǎ伯a(chǎn)生了感受差異。即便是現(xiàn)代印刷,從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讀者也需要適應。
就文學欣賞來看,熒屏這個窗口未免太小。主要還是質(zhì)地的改變,這與書寫效果相去太遠。聲光技術的遙不可及,阻隔了人的情感。我們雖然在讀文綴句,意思也能明白,但總有一種不夠踏實的感覺。文字和書是這樣成形的,先是寫于樹葉和龜板陶片,進而是棉帛和紙;筆由動植物身上取來的材料做成,最后才是鉛筆鋼筆。人的情感一筆筆記下,手工連接的心思有一種天生的淳樸,感染力代代延續(xù);直到印制成書裝訂起來,其物理還是接近原初。而今通過無線信號接收數(shù)字,于掌中演變成形,走得太遠。一種無法言喻的飄忽感,很難在心里植根,來去匆匆,像一層灰塵,輕輕一拂就沒了。
就語言藝術享受來說,看似小小的區(qū)別,后果卻是嚴重的。有人說這種很難察覺的差異會在習慣中克服。可是不要忘記,這個根性深植于生命之中,不可能在一代或幾代人中改變。我們的閱讀方式延續(xù)了幾千年,人眼適應反射光歷經(jīng)了幾萬年的進化。
在閃爍的光標下,文字的判斷力會出問題。事實上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一樣,對語言藝術的誤判這樣大,有時大瞪雙眼就是分不出拙劣與精妙。我們對語言變得遲鈍,實際上是麻木。詞匯在機械連綴和光電運行中失去了生命。就文學來說,這種損傷是根本性的。
5
由于語言的使用趨于機械復合的性質(zhì),所以人人都可胡亂堆砌。即便在一些莊重的場合,也經(jīng)??吹讲萋视字伞⒏静煌ǖ臅鴮?。人們已經(jīng)沒有審慎操練語言的意識,更不會發(fā)生生命的關系,只是程式化地、無關痛癢地使用。
一般的文字工作是這樣,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則產(chǎn)生了災難性的結果。我們?nèi)绻陨宰⒁?,就會發(fā)現(xiàn)隨處都是文字垃圾,它們正日夜?jié)L動在屏幕及各類印刷物上。興之所至的涂抹,昏妄的囈語,不知所云的喧嚷,以及惡意的發(fā)泄,晦暗不明、意思曖昧、稀奇怪異,全都出現(xiàn)了。正常的人只要耽于這種閱讀區(qū)區(qū)十分鐘,就會心生感嘆:怎么會有這么多無聊、陰暗丑陋和惡意?美與善何在?它們?nèi)匀挥?,可是已遠遠不夠,難道在堅硬的金屬容器中密封起來?污濁和拙劣與一個時期的商業(yè)主義和利益集團結合,運用金錢向前推進,生出錐心之痛。
語言藝術最后連一個口實都算不上,在一部分人那里只是胡言亂語的代名詞。需要垃圾填充的版面太大,以前是紙質(zhì)的,現(xiàn)在則是由無限量的光電承載。胃口無限,可以連骨帶肉吞下去。所以現(xiàn)在需要一大批喪心病狂的人,去做人世間最不堪的營生。
中國古人有一個說法,叫“敬惜字紙”,說的就是對文明承載物的尊重,這表明了一個民族的高度文明自覺。而今既已如此,其他也就不必奢談。什么“未來”之類,它不屬于我們。
縱觀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的事實:從未有如此多的人參與涂抹。幾千萬人從事廣義的“文學寫作”,歷史上沒有發(fā)生過這種情況。有人不愿正視這個事實,好像一切照舊。散文,詩歌,書評,短篇、長篇,各種題材和體裁相加,多到前無古人。各種文字像潮水一樣涌來,不是目不暇接,而是直接淹沒。無論是網(wǎng)絡平臺還是紙質(zhì)媒體,文字的潮汐無時無刻不在涌動。午夜和凌晨都有新作發(fā)表,黎明時分已閱讀十萬,跟帖八千,不知刷新了多少次?!拔膶W”洪流滔滔不絕,與其他文字一起洶涌。敏感一點的作者和讀者,面對此等情狀可能覺得恍若隔世。
這么多人參與“文學”,還能說文學“邊緣化”?如果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只有三兩個作家和三兩部作品,某些人也視為盛況,而今這一切又該如何評價?即便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雖然寫作者和閱讀者成倍增加,但比起現(xiàn)在也只算個零頭。有人會說那些只有三兩個作家的年代,人數(shù)雖少影響巨大。是的,不過如果把文學比作一場體育賽事,賽場上只允許兩個人參加,那么這些選手想拒絕當冠亞軍都難。
實際上就是如此,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無論一個“選手”天資如何優(yōu)秀,都不準上場。要談文學的“中心”和“邊緣”,那時候的文學才真正退到了邊緣。今天的一些人之所以把“邊緣”掛在嘴邊,是因為參照出了問題。只記住某位作家引起的巨大反響,卻沒有分析這種影響緣何而生。千萬人寫作和三兩個人寫作,毫無可比性。
在萬馬奔騰的寫作中,文學關注力的分散和瓦解,是一定要發(fā)生的。
6
事物變化的速度和幅度,在不同領域里差異很大。新科技發(fā)生遽變,有關數(shù)字產(chǎn)品的刷新頻率快到驚人。在我們的記憶中,從電視到智能手機,從電子圖書到閱讀器,再到大小網(wǎng)站、音頻視頻、微信平臺,文字與圖片的海量承載交錯重疊。這種類似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形式遞進正未有窮期,考驗著人類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這一切與我們這一代記憶猶新的閱讀饑渴,形成了兩個極端。那時候要找到一本新書多么難,即便是東部沿海省會城市也只有一份文學刊物,甚至連這僅有的一份也曾停刊。這樣的經(jīng)歷,四五十年代或部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陌生。這其中的一部分人至今仍然活躍,正深度參與當代文化活動,包括文學閱讀和寫作。他們并沒有退場,依然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專業(yè)影響力。以前的道路和印象全不是空白,那是相當龐大的積累和貯備。經(jīng)驗的再處理是一個極其沉重的任務,無論愿意還是不愿意,都要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蛻變。
由長期的生命體驗換取的認識無比寶貴,但的確陳舊了。有些結論來自另一個時代的參照,有些情感也屬于昨天,它們正在高科技時代里以加速度的方式后撤。今天必須正視的是近在眼前的這個世界,是別一種精神生態(tài)。僅就寫作和閱讀來看,作者與讀者共同面對的不再是兩三個,也不是幾十個上百個,而是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的龐大群體。這些人魚龍混雜,以至于成為荒誕的聚合體。十幾年前有媒體曾刊過一條新聞,嘲笑西歐和東亞的某些國家,說那里幾乎人人都在寫作,個個想當作家。話音剛落就到了網(wǎng)絡時代,自媒體產(chǎn)生了,于是那種被譏諷的現(xiàn)象不是照抄和復制,而是在當?shù)丶颖斗毖埽焊鱾€階層都在碼字,隨時隨地出版發(fā)表。這是人們從未經(jīng)歷過的一個時代,讓人恍惚奇異,好像從人煙稀少之地突兀地空降到了人山人海中。
有人把網(wǎng)絡時代日夜翻涌的語言文字比作一場“沙塵暴”,透露出十足的悲觀和恐懼;也有人喻為語言文字的“瓢潑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點,確像遭遇了一場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災令人惶恐。如果能夠再達觀一些,是否還可以有另一種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們正走進一片語言文字的“熱帶雨林”?這里是一個強旺生長的、繁茂重疊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各種各樣難料的狀況,更不乏巨大危險。這樣說似乎比“沙塵暴”和“瓢潑大雨”要準確一些,也較為直觀形象。
進入了這樣的“熱帶雨林”,那么所有的行進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當過硬和周備齊整的行頭。因為這里有大動物出沒,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食人樹,還有藏了怪獸的沼澤水汊。當然這里還有美到驚異的花卉和果實,有驚人的繁殖和生長,高大的綠植鋪天蓋地。
每個寫作者都是這樣的“行進者”,他如果按照過去的方式毫無準備地踏入?yún)擦?,可能連半途都無法抵達。他將從頭設計重新選擇,強化手中的器具,應對茂密的縱橫交織;扎好營地點起篝火,將利器打磨鋒銳;極其謹慎地行動,許多時候以靜制動,在合適的時刻出擊。方法和機會多種多樣,或是絕路,或是另一種生存。
一個心神篤定的寫作者不會在這樣的時刻放棄。他會再次出發(fā),開辟自己的路徑,而不會追隨潮流。一個經(jīng)過了漫長勞作,同時又親歷過諸多風云變幻的長旅者,自會冷靜堅卓。他會愈加嚴苛地對待筆下的每一個字,濾掉一切泡沫,壓緊每一方寸。身處這樣一片雨林,干練和警覺,操守和禁忌,還有必要的給養(yǎng)輜重,力求一無疏失。既不存幻想又遠離悲觀,與輕浮草率劃清界限,對誘惑保持最大克制。不堆積,不急切,不趨時,不彷徨,更不能困頓,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
憑借熱情的青春時代已然過去,這里不是指生理年齡,而是說心靈的步伐。數(shù)字時代是使人加速蒼老的光陰,這時候尤其不適合稚兒般的躁動。時髦的追逐既無盡頭,又耗失中氣,最后什么都留不下。誰如果僥幸融入滾滾洪流之中,誰就早早地消失。停留,站立,久久打量,直到變成一塊化石。如此一來,在往復交織的潮流中就不易破碎和潰散。這讓人想到了一個老舊的比喻:每一位作家都如同一座精神的島嶼,如果由泥沙構成,即經(jīng)不起浸泡拍擊;如果是一整塊頑石,那就足夠應對眼前的潮水了。
必須具有堅硬的本質(zhì)和錘煉精神。文學的表象即語言,要把它冶煉成一種鋼藍色。這是一個緩慢的、收斂的、緊縮和匯聚的狀態(tài)。最終形成強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潮。一切急速追趕,踉蹌狂奔,都將倒在帶刺的葛藤下邊。在渾茫的陰影里必須止步,不要迷戀,不要倨傲;不要急躁,也不要散漫。把真正的價值放在時間里,卻又不能把時間當成敷衍的說辭。生存的彈性不能變成策略,而是要彎成一張弓,讓其具備強大的發(fā)射力。
7
一個寫作者當然會放眼于漫長的時間,但是無論多么高遠的功利目標,都不應該主宰自己的工作。如果說不為眼前寫作,不為當下的榮光和價值寫作,只把目光投向未來,即為歷史為永恒為不朽,那也有點空蕩和虛幻了。一切還需要敲打到細節(jié)和局部里去。因為凡事沒有說說那么容易,看起來光芒閃爍的大目標,也會是鑲了金邊的功利。一個寫作者最好的狀態(tài)還是先安靜自己,先讓自己滿意,先自回到心靈。在這個悲傷多難的世界上,還有什么比妥放自己的靈魂更為重要?這種自我注視和自我滿足,不自覺地就會將專業(yè)標準和精神標準設定到一個高處,那個高度,外部施予的善意和惡意都難以觸摸到。專業(yè)本位與讀者本位相比,前者當然更可靠一些。安寂快樂而又不乏辛苦地工作,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接近了最初的理想。既不為小功利,也不為大功利,而專注于個人職業(yè)生涯中生成的那個越來越平淡、實際上卻是越來越高聳的指標。
據(jù)說現(xiàn)在的某些網(wǎng)絡寫手一天敲擊一萬多字都不算快。有的一邊聽著音樂,就可以打出幾萬字。而人們經(jīng)驗中的書寫是鋼筆一筆一畫刻記,狀態(tài)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每天兩千。這讓人有些疑惑了,懷疑這會兒是不是在談文學。是的,已經(jīng)走離了話題,這與文學沒有一點關系。但我們前邊說的既是“熱帶雨林”,也就包括各種異象,并沒有排除種種滋生和隱伏。這正是問題所在。時代變了,我們要一再提醒自己進入了全新的境域,這是一個立體交錯、眼花繚亂、怪異迭起、昏暗茂密的陰濕空間。
而今人人擁有一個小小魔器,它被握在手中,時時對視,上面閃爍文字和圖形,消息趣聞及其他,應有盡有。內(nèi)容差異大到天壤,獲取工具卻如此單一。這就帶來了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思想深邃、風格迷人的語言藝術,只能是沉靜默守的獨對,是一次心靈相遇。它需要一種起碼諧配的形式,比如捧起一部紙質(zhì)書。熒屏上的文字無論多么逼真清晰,仍然與深入的領悟相對沖,折損詩意,排斥幽思。
我們千萬不可任性,試圖借助一個小小的現(xiàn)代魔器進入堂奧,領略其獨有魅力。這不是面對經(jīng)典的態(tài)度,不是享用語言藝術的方法。
此刻的謹慎持重是必要的。閱讀作為一種生活的不能割舍,在任何時代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選擇。我們不難想象有多少人隨波逐流,日夜抓拾碎片,不忌粗拙,解除寂寥。但一定有一些人避開嘈雜,退回閉塞的角落,關閉魔器,享受書香。他們甚至要在不同的紙質(zhì)印刷物中再加挑選,對字體和紙張有一番權衡,以便有最好的享用。就這樣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者。
對于經(jīng)典而言,紙質(zhì)閱讀是一種標配。經(jīng)典是由當代寫作一點點積累下來的,所以經(jīng)典也不能取代當代寫作。經(jīng)典之路如果不能與當下交接,也會走入迷途。好的寫作者一定與經(jīng)典對話,好的閱讀也是如此?,F(xiàn)代科技催促我們尋找時尚,其實是犯了大錯。將經(jīng)典放在手邊,它們常讀常新。
8
人是一種奇怪的生物,最容易遺忘,一二百年過去就感到遙不可及了,認為那時的書也十分老舊。追逐國內(nèi)外最新的流行物,以新為好。藝術恰恰相反,它們并不是越新越好,而要依賴時間的檢驗和甄別。時下的藝術經(jīng)過時間之水的沖刷,至少過去一個世紀才會凸顯出來。精神和藝術的歷史,一二百年真的不算長,也不過歷經(jīng)兩三代人。我們遺忘了十九世紀前后那些經(jīng)典,更不要說再早一些的,多么可悲。這實際上已經(jīng)是離我們最近的積累了?!对娊?jīng)》《楚辭》之類的作品以千年計,也沒有顯得特別遙遠。這么快就疏離了人類的杰出創(chuàng)造,怎么能令人信賴?怎么能積蓄偉大的文明?不可能。
被眼前的時新強烈地吸引,其實其中絕大部分只是泡沫,是光線下的泛光。某個時代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突然破掉一個基線、一個局限和概率,產(chǎn)生出山一樣的杰作,是不可能的。參與者增多,理論上發(fā)生奇跡的概率可以提高,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偉大作家和作品,一百年也就那么多,不會更多??v觀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史,幾千年下來,以一百年為最小單位,一個世紀也不過如此,這是古老的規(guī)律。網(wǎng)絡時代的參與人數(shù)空前,卻未必能打破人類的歷史紀錄。百年之內(nèi)關于精神和藝術的結論,無論怎樣鑿定有聲也會大打折扣,懷疑和挑剔在所難免。
即便那些已成定論的文學藝術經(jīng)典,也要經(jīng)過后人多輪選取,接受沒完沒了的質(zhì)疑。像《在路上》《尤利西斯》這一類,像畢加索后期的創(chuàng)作,許多人認為它們實在被高估了。
不要以為參與藝術的人多了,就一定是藝術的大時代。隨著消費主義、娛樂主義、物質(zhì)主義的盛行,參與者的數(shù)量和品質(zhì),還有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都會受到影響。以某些淫書為例,它們作為禁書,一致判為有害人類文明,卻在網(wǎng)絡時代受到推崇。許多類似的書都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評價,就此可以明白一個時代的偏嗜。有人強調(diào)它們的“認識價值”,但這里或可反問:這種價值能夠獨立并代替其他?另外,所有的人間大惡都有很大的“認識價值”,我們卻不會拿來審美。
今天,對精神敘事保持一種敏感的、更高的要求,是至為重要也是至為困難的。文學不能走向物質(zhì)化和娛樂化,它畢竟不是可樂也不是漢堡。我們每天被各種荒唐離奇的信息、無數(shù)悲喜交集的事件所淹沒,正常的情感已經(jīng)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文學即便一再提高自己的分貝,哪怕變得聲嘶力竭也無濟于事。數(shù)字荒漠中,悲慘的不覺得多么凄愴,奇跡也懶得贊嘆,神經(jīng)刺激過度了。也正因為如此,當今的文學究竟該怎樣書寫,就變成了一道費解的難題。精神的起伏跌宕,情感的兩手顫抖,不可忍受無比喜悅、夜不能寐的愛與恨,仿佛都不再動人了。
毀滅情感和自尊的高科技加物質(zhì)主義,走到了一個極處且無法遏制。作為文學,尾隨就是墮落,就是一錢不值,類似的文字不讀還好,越讀越亂,引起厭惡,覺得卑賤。一個民族擁有這樣的文學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們曾經(jīng)專注于精神,寫人的失敗、勇敢和抵抗,寫人的尊嚴。人受到侵害之后多么痛苦不安,他們退于絕地,日日獨思。而今,僅僅獨坐沉思當然不夠,且起而做工,著手從未有過的復雜而艱巨的事項吧。
作者簡介
張煒,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2014年出版《張煒文集》48卷。作品被譯為英、日、法、韓、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羅、意、越、波等數(shù)十種文字。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書》《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21部;詩學專著《也說李白與杜甫》《陶淵明的遺產(chǎn)》《楚辭筆記》《讀詩經(jīng)》等多部。作品獲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茅盾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南方傳媒杰出作家獎、京東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