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一個鄉(xiāng)村孤女的生命體悟
《葡萄》周靜著/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4月版/29.80元
呈現快樂,還是表現苦難?這曾是我國兒童文學寫作者的一大困惑。隨著對兒童文學的深入了解,人們意識到兩者都是兒童文學書寫的應有之義,是構成兒童文學的一體兩面。然而從整體上看,我國兒童文學的苦難敘事稍顯薄弱,特別是當下一些意圖描繪苦難的作品缺乏生命的力度和深度,人為地制造感動和同情,難以在藝術層面和精神層面實現升華。
周靜的長篇小說《葡萄》給我們帶來了驚喜。該書通過對湖湘孤女葡萄與阿公生活日常的觀照,探討了鄉(xiāng)村少女如何與人世間的不如意周旋,如何在一次次觸碰苦難的同時理解人生和生命。周靜想要傳達的是:在兒童文學中,我們不需要回避苦難??嚯y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建構生命的一部分。
小說中,少女葡萄的苦難在于她的身世和生存境遇。葡萄的父母在她幼時外出打工而亡,阿婆則在這一悲劇和村民的閑言碎語中去世,只剩下身體并不好的阿公與葡萄相依為命。阿公是葡萄的天地,祖孫濃厚的感情是家之為家的基底。盡管祖孫兩人靠著一點薄田和捕魚為生,但葡萄依然能穿透物質的困境,感受到親情的溫馨安樂,體會到鄉(xiāng)鄰的善意關懷。
但是,讓葡萄內心最恐懼的是阿公可能棄她而去。小說后半部分的高潮都與阿公每況愈下的身體相關,阿公虛弱的身體、家無閑錢的窘境,這些生活中的不易從暗處翻涌到了明處。而葡萄第一次切身經歷可能的死亡,也是小說中最震撼的描寫。在阿公久病初愈的一個午后,葡萄陪著阿公捕魚,然而沉悶酷熱的天氣讓許久沒有收獲的老人暈倒在了水里?!斑@個沉悶的正午,這一聲沉重地砸在我心頭。很多年以后,想起這一聲,我依然心驚肉跳。每到盛夏雷雨的季節(jié),我總會準備很多很多蠟燭……他不知道,我不怕打雷,我怕的是那‘砰’的一聲”。這是葡萄在面對身邊唯一親人溺水時的恐懼,這種恐懼經由這一聲“砰”生長在葡萄的心頭。
葡萄在經歷了阿公重病、溺水和肚痛倒地后,慢慢接近生命真相,開始主動思考“死是什么”。阿公會像阿婆一樣變成一張相片嗎?隨著葡萄一次次地遭遇突發(fā)事件、拒絕被他人收養(yǎng)并思考出多種謀生方式、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她對死亡的認知也逐漸清晰,隨之也能夠以平和的態(tài)度對待死亡。
小說結尾處,葡萄與阿公坐在火塘邊,死亡變成了一個閑聊的話題,不再沉重:我停下來,看著漁網那無數個擠成一團的小洞,突然又想起了那個問題?!鞍⒐?,死是什么?”“死啊……”阿公打了個哈欠,“死就沒了,就是你得開始新生活。”“那時我長大了嗎?”“你肯定比現在大?!彼劳?,在這里可以視作多種指向,還可以象征葡萄所遭遇的苦難。通過周靜塑造的寧靜安詳的談話氛圍,死亡變得并不可怕,它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周靜通過葡萄對死亡的思考和認識,讓葡萄完成了一次心理的新生。由此,我們確信她能夠從容有力地擁抱明天。
周靜堅持以葡萄作為事件主要觀察者和敘述者的書寫,讓小說在葡萄的個體體驗中聯結了兒童對苦難的真實感受。她始終將葡萄的視角置于主要地位,在葡萄與阿公、金鳳等人的往來溝通間,與自家屋子、菜園以及指甲花等物的感知中,描繪出一個鄉(xiāng)村孤女切實的生命體悟?!镀咸选丰樐_細密,綿綿而具后勁,既展現出極佳的文學底蘊,又讓人感知到兒童文學天然的人文主義情懷。周靜的童話,按照她自己的話來講是以幻想來對抗一切的“不可能”,那么《葡萄》則是通過理解生命來包容一切的“不如意”。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曾認為兒童文學要給孩子們以溫暖,還要教給他們不怕寒冷?!镀咸选肪褪侨绱耍c亮了一束火光,真正傳遞了直面苦難的勇氣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