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借“文學才能”炒作神童可以休矣
來源:中國藝術報 | 胡一峰  2020年08月28日11:28

近日,有一位“神童”橫空出世。這個16歲的岑姓女孩,號稱一天能“作詞300首、詩2000首、寫15000字小說” ,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已經(jīng)出版3本書,參加4次演講比賽并獲獎,還是品牌創(chuàng)始人,并擁有某雜志社記者、地方運營中心副主編等頭銜。這樣“輝煌”的成績著實令人驚嘆,可惜的是,在輿論的關注和追問下,“神童”的光環(huán)如肥皂泡般迅速破滅,露出了引人深思的真相。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岑某某并非孤例,除了她之外,還有5歲開飛機、小學生進行基因研究獲得大獎等消息。在這些炒作出來的“神童”背后,其實是一些人扭曲的“成功”渴望。毋庸諱言,成功是人人向往的,追求成功也無可厚非,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更讓人們希望盡早盡快獲得成功。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條件下所謂“眼球經(jīng)濟”的影響,使得有些人把制造新聞、吸引注意、流量變現(xiàn)視為生產(chǎn)“成功”和營銷“成功”的三部曲。

殊不知,真正的成功從來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更與投機取巧無緣。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對于青少年而言,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尤為重要,因為這不但關系到個體的前途,而且關系到社會的未來。因此,以“成功”的名義對孩子拔苗助長式的“催熟” ,是令人遺憾的,販賣這種“成功”更讓人感到可悲。這不但對孩子成長無益,還有可能加重社會焦慮。

退一步講,即便孩子確有異于常人的稟賦,比如說對文學的敏銳性和寫作才華、對自然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或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并以得當?shù)奈淖旨右员磉_,正確的做法也是因勢利導,通過科學的教育,循序漸進地激發(fā)其“小宇宙” ,而不是忙于“包裝” ,四處展覽,否則,只會扼殺孩子的天才,使其“泯然眾人矣” 。這個道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早已做了生動的闡釋,今人更應懂得。

值得注意的是,炒作“神童”之“神”者常會選擇詩歌和小說等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目標” ,個中原因耐人尋味?;蛟S由于文學所包含的創(chuàng)造性意味,與“神童”人設比較合拍,又或許是因為炒作者認為人的才華的各種表現(xiàn)中,文學是與社會大眾比較接近和易于引起注意的一種??陀^地講,文學確實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也容易引起仿效的欲望。也正因為如此,文學“神童”促使我們反思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標準問題,同時,也不得不強調(diào)在基礎上提升社會的普遍審美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心靈與時代、與生活碰撞的火花,是發(fā)自肺腑的真情,也是源于生活的積淀。如果把文學創(chuàng)作僅僅視為“碼字” ,把電腦鍵盤噼噼啪啪的敲擊聲等同于創(chuàng)作,一味追求字數(shù)、篇數(shù)的增長,這樣生產(chǎn)出的“作品”大多是廉價的快餐甚至文字垃圾。這種做法,不但無助于文學創(chuàng)作,反而會消解和剝奪文學的神圣性,敗壞社會大眾的審美品位。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而言,如果受到誤導,使這樣的“作品”成為他們對文學的初印象,那更是貽害無窮。

而詩歌,更是文學殿堂里最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明史不可缺失的內(nèi)容。古往今來,多少經(jīng)典的詩歌發(fā)揮了滋養(yǎng)心靈、匡正世風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具有更高的藝術感受力和表達力。特別是我國擁有悠久而厚重的詩詞藝術傳統(tǒng),從詩三百到漢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從清麗的山水田園詩到激昂慷慨的邊塞軍旅詩,從典雅雋永的古代詩詞到自由活潑的現(xiàn)代詩,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形象和意境,不但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幾乎成了其代名詞。詩人們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執(zhí)著沉淀生活、錘煉字句,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用功把詩歌藝術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不但為我們留下了傳之久遠的不朽之作,而且告訴人們文學創(chuàng)作應有的精神追求。捍衛(wèi)文學以及詩歌的藝術性和神圣性,實際上是對人類美好心靈世界的堅守。

因此,炒作神童之風可以休矣。以“文學”的名義炮制神童的做法更應盡早杜絕,為孩子們健康成長,也為保護人類美好的情感使其充分涌流,存一片潔凈的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