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芫 凌嵐:“我并沒有寫得更好,我只是寫得更多” ——理解門羅的不同嘗試
來源:青年文學雜志社(微信公眾號) | 王芫?凌嵐  2020年09月17日08:39
關鍵詞:門羅

凌?嵐:我知道你譯過門羅的小說集,為了譯書,你還去過門羅的家鄉(xiāng)。另外你以前錄過一個五集的音頻課,談的是門羅的小說集《逃離》。你為什么要講《逃離》呢?

王?芫:是去過她家鄉(xiāng),在我熱愛門羅的高峰期。不過,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不是我的最愛了?!短与x》這本書不是門羅最好的作品,然而《逃離》這本書在中國影響最大。即使從未讀過門羅的人,只要知道她的名字,基本上就知道《逃離》。換句話說,門羅的名字是和“逃離”這個意象綁定在一起的。逃離這種情緒,這種行為,這種意象貫穿了門羅一生的創(chuàng)作,彌漫在她的每本書里。所以《逃離》雖然不是她最好的作品,它的名字卻也因此而打響了。我覺得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執(zhí)念。門羅的執(zhí)念就是想讓她的主人公逃離。在《逃離》這篇小說里,女主人公(門羅自己的化身)起勁煽動另一個女性(門羅心目中尚未開化的女性)逃離。

凌?嵐:對,逃離是貫穿門羅小說的主題。這個逃離具體說就是年輕女性離開自己成長的家庭,遠離父母和丈夫的羽翼。門羅小說中多次寫到這種年輕女性。逃離的原因多種多樣,像《逃離》中那種為跟男友同居而私奔離家的,還有《奎妮》;另外一種逃離是因為不能忍受家里貧困勞碌而跑出來找出路,比如名篇《梁與柱》。門羅自己的逃離屬于后一類,她獲得大學的獎學金以后離家,讀了兩年大學,實在沒有錢繼續(xù)讀,于是選擇嫁人,隨丈夫搬到溫哥華北部建立小家庭,重返父母居住的小鎮(zhèn)已經(jīng)是二十年以后,其間母親過世她連葬禮都沒有回去參加。

在門羅筆下眾多的女性中,《好女人的愛情》是例外,它寫的恰恰是一個不愿逃離的女性,是加拿大社會中上層的富裕家庭出身的“好女人”。該小說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九六年的《紐約客》,同名小說集出版于一九九九年,該小說集獲得吉勒獎和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門羅晚年自選集《傳家之物:艾麗絲·門羅自選集》中,《好女人的愛情》被列為開篇之作,可見其藝術成就。門羅一九三一年出生,《好女人的愛情》發(fā)表時她已經(jīng)過了花甲之年,所以這篇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少年成名之作。這個故事的題材取自她熟悉的家鄉(xiāng),故事中的小鎮(zhèn)是安大略省西南部偏僻的威利(Walley),威利這個小城在門羅小說中出現(xiàn)過多次,實際上就是門羅給自己的家鄉(xiāng)虛構了一個名稱。《好女人的愛情》基本故事是以一個本地謀殺案為線索,寫年輕女性伊內(nèi)德的內(nèi)心成長,最后做出改變?nèi)松倪x擇。

王?芫:那我就有點不明白了。你剛才說她是一個不想逃離的人。從這個情節(jié)上看,我同意她不是一個毅然做出逃離行為的人,但她也不是一個安心做無聊淑女的人,她還是有逃離之心,只是她不能付諸行動,無逃離之力。是不是這樣?

凌?嵐:這篇不太能按照逃離的框架來理解作為女兒的伊內(nèi)德。她跟父母的關系是全篇里很長的隱線,這條隱線看似全部是背景交代,沒有人物沖突,平鋪直敘,這種家庭成長戲要到全文進入“殺人案”的正戲時,它的影響才顯山露水?!粋€受正統(tǒng)教育的良家女子怎么去說服自己的內(nèi)心,去接受自己愛的人是殺人犯。

《好女人的愛情》開篇是威利的歷史博物館,其中有一套保存完好的便攜式眼鏡驗光裝置,屬于本地的驗光師魏倫斯醫(yī)生。第一章“板爾角”是一個很長的序曲,一九五一年魏倫斯醫(yī)生連人帶車溺亡在游隼河里,被三個野游的頑童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相當長的時間的猶豫后,其中一個男孩把河里的汽車的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報警,魏倫斯醫(yī)生的遺體才被警察從河里打撈出來。這段就是故事的序幕,三個男孩子帶出威利鎮(zhèn)的三個家庭內(nèi)部對話、家庭的秘密,也帶出小鎮(zhèn)上社會風景?!臁⒕乒肀P桓的廉價酒吧,以及體面友善的眼科醫(yī)生太太。第二章“心衰竭”引入一組新的人物,年輕的病入膏肓的奎恩太太,她鮮少露面的丈夫魯博特,前來照顧奎恩太太的家庭護士伊內(nèi)德。伊內(nèi)德是當?shù)鼐人婪鰝氖ヅ?,不僅做照顧貧苦人家的病人這種苦活兒,還把自己那點菲薄的薪水給窮人家的孩子買玩具和衣服。伊內(nèi)德出自富裕家庭,相貌美麗,她怎么會甘愿做這么一個差事呢?故事回溯到十幾年前,伊內(nèi)德讀護士學位,因父親臨終前的一句話而中斷學業(yè)。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的伊內(nèi)德,因為家境富裕,沒有迫切需要掙錢,從此走進一個愉快的閑蕩期。到后來伊內(nèi)德堅持要去做又苦又累的家庭護士,伊內(nèi)德母親攔不住便告誡她不要嫁給一個農(nóng)民。這個警告有一點預言性質,伊內(nèi)德母親預感到女兒會跟這些她幫助的貧苦家庭發(fā)生瓜葛。小說到這里,女主角的人生來路,性格形成已經(jīng)完全建成。這時門羅轉到第三章。

王?芫:對伊內(nèi)德放棄學業(yè)這一段,我的理解和你不同。你可以說她是應父親的要求放棄,那么我們就得探討父親為什么要她放棄。這一點我倒是覺得可以理解,她父親生病住院,每天接受護士貼身照顧,他一想自己女兒將來要做這個,他接受不了,于是就要求女兒放棄。也就是說:父親要求她放棄的是護士這個職業(yè),并不是獨立的人生。她完全可以換個職業(yè)。她母親也不是阻撓她尋找自我的人。母親曾經(jīng)建議她換個專業(yè)去上大學,她也不肯,就待在家里過一個淑女的生活,給別人安排婚禮,安排嬰兒洗禮,陪母親打牌。你說這個事件對女主人公的人生產(chǎn)生打擊,我倒覺得她本來就不想過獨立的人生,是借著父親的要求順坡而下了。

凌?嵐:“順坡而下”是作者制造出來的效果,這就是我前面說的一個不顯山不顯水的人物成長。對于一個二十歲不到、從未涉世的少女來說,在生活富裕、人生沒有大風大浪的情況下,她的確就是這么過下來的。伊內(nèi)德待字閨中,等于是一個延長的兒童期。兒童期是無性狀態(tài),無自我意識,吃飽喝足后對生活很滿意。伊內(nèi)德在很長時間也是這么做的。唯一感覺到韶華已逝,十年過去了,是在她母親問她要不要到學?;貭t再讀一個學位,她不肯,因為不想再跟一群小屁孩兒做同學。小說寫到這里時,伊內(nèi)德一直是聽話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主動的要求,天真無邪的狀態(tài)。但這種“天真無邪”在她做家庭護士以后很快就被打破,一是在垂死的病人身上看到人性惡,二是她總做性夢。伊內(nèi)德從小受到的性禁忌教育,是第四章的高光點之一。

王?芫:“順坡而下”的意思,難道不是我本來就想下坡,正好前面有個坡,于是我就下了?

凌?嵐:我以為“順坡而下”指的是路前面遇到坡也就下了,并無選擇。對于伊內(nèi)德,父母的決定,對她學業(yè)的干涉,甚至再早前的性禁忌的童年——已經(jīng)是她人生的一部分了,已經(jīng)是既成事實。整篇小說的視點,是在伊內(nèi)德三十一二歲這個年齡段,也就是她高中畢業(yè)十幾年后這樣一個時間坐標上。她的人生,在遇到奎恩太太時已經(jīng)基本成型,“父母皆禍害”已經(jīng)是往事的一部分。門羅小說有復雜的敘述結構和大幅度的視點轉換,這也是她的中短篇小說的先鋒性所在。

王?芫:我看出咱倆的主要分歧了。我覺得伊內(nèi)德放棄學業(yè)是她的選擇,并不是在父母壓力下做出的。你覺得她放棄學業(yè)是出于父母的干涉。不過我同意你關于性禁忌的說法。她的父親不想讓她做護士,主要就是因為不想讓她接觸男性的身體。

凌?嵐:伊內(nèi)德在故事中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是三十多的大齡單身女。無論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她父親呢還是她自己的選擇,可以有很多爭議,但這些爭議已經(jīng)改變不了什么,她現(xiàn)在的身份就是一個家庭護士,所以我說是done deal?!耙皇聼o成”是她自己需要承受的現(xiàn)實,另外一個現(xiàn)實就是她生活中的性匱乏。從開篇到小說的前兩章合起來構成一個漫長的開場。

王?芫:我覺得開場有啰唆之嫌??傮w來說,我認為這個小說是門羅的失敗之作。咱們還是先討論一下“好女人”是什么意思吧。你覺得門羅用“好女人”這個詞時,她心里想的是什么?

凌?嵐:好女人是指她們母女吧。明里是寫伊內(nèi)德這樣的圣女,暗里寫她母親這種“為了你好”的偽君子母輩。第二章不止一次寫到她的圣女理想,甚至“想去傳教”,doing missionary work。這種在第二章里反復寫到的“為圣理想”,基本可以看作這個小鎮(zhèn)的社會道德框架?!跋肴鹘獭边@句非常損,黑了一把加拿大社會價值觀的基石。伊內(nèi)德是個十全好女人。伊內(nèi)德對愛/性的追求導致她有可能違背人倫第一忌諱,去愛一個殺人犯。

好女人也指夫唱婦隨,對丈夫言聽計從不惜耽誤女兒事業(yè)和青春的伊內(nèi)德的母親。伊內(nèi)德母親在鎮(zhèn)上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小說中有多處筆墨寫她行善,幫助窮人。好女人還意味著對丈夫的拈花惹草裝聾作啞。伊內(nèi)德在四歲時無意中走進父親的辦公室,看到父親跟一個赤裸上半身的女人在偷情:“她胸的前部像橫放的冰淇淋,消失在父親的嘴里?!辈幻魇朗碌男∨⒁羶?nèi)德向母親轉述自己所見,母親說她撒謊。注意幼女向母親描述那個情景時用的詞是“前部(front)”,她連“胸(breast)”這個詞都還不知道。伊內(nèi)德的母親聽到年幼的女兒這么說,當即揭開自己的上衣,把乳房掏出來亮在女兒面前,幼女眼里看到的是“顏色遲鈍的一團東西”。母親問女兒是不是這樣,女兒說不是這樣,于是母親就斷言女兒在撒謊。“撒謊”/“謊言”這個詞就是從“撞見”的橋段開始。

王?芫:我對她母親的評價和你不同。我認為她母親是明智但無力的。明智,指的是她一眼就看穿伊內(nèi)德自己不想做護士;無力,指的是后面她要求伊內(nèi)德保證不嫁給一個農(nóng)民,因為她已經(jīng)看到伊內(nèi)德必然要嫁給一個農(nóng)民。至于她丈夫有外遇,被女兒撞見,她又能怎么做呢?她只能說女兒看錯了。當然,她不是說女兒看錯了,而是說女兒“撒謊”,這就有點惡毒了。

凌?嵐:我沒有覺得她母親明智,或者能看穿什么。伊內(nèi)德非常想做護士,否則也不會在晃了多年以后不改初衷去做家庭護士照顧臨終的病人。這又回到我們之前的分歧所在,所以不再重復。

王?芫:其實我想問的是,當門羅說好女人的時候,她是在談論自己的標準,還是談論伊內(nèi)德內(nèi)心的標準,還是談論鎮(zhèn)上人們的標準?

凌?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明的。

王?芫:我不覺得這個問題是不言自明的,因為我接著要問的就是:門羅的價值觀和鎮(zhèn)上人們的價值觀一致嗎?當門羅說好女人的時候,她也是和鎮(zhèn)上的人們一樣的語氣嗎?按照這個標準,這個小鎮(zhèn)上的其他女人基本也都是好女人。就像第一章里寫到的那幾個男孩的母親,只是她們好的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母親勤勞,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有的母親懶一點,每次做完飯不洗鍋,直接就著鍋里的剩油炒下一個菜。那么伊內(nèi)德的父母是希望她過這樣的人生嗎?

凌?嵐:這我沒有想過,我覺得伊內(nèi)德父母的期待不是這篇小說想探索的,他們是造成事實者。伊內(nèi)德是可以改變的。

王?芫:伊內(nèi)德的父母是鎮(zhèn)上收入高的階層,她的父母也想讓伊內(nèi)德過鎮(zhèn)上那三個男孩子的母親那樣的生活嗎?顯然不是。我能理解她父親不想讓她當護士,那她父母對她接下來的人生是怎么打算的呢?我看不出。你說你沒有想過她父母的心理,我覺得門羅自己也沒想清楚,但是她以高超的寫作技巧把這個問題糊弄過去了,而你也順坡而下了。

凌?嵐:伊內(nèi)德的母親在她一開始說自己五歲的女兒撒謊的時候,她的價值觀已經(jīng)一清二楚了。伊內(nèi)德四歲撞到父親偷情是小說的重頭戲,讀者可以看到她的性禁忌的家教是怎么開始、怎么養(yǎng)成的。

王?芫:對,她家有錢,家里的錢可以讓女兒過日子。過后她拿著微薄的薪水做沒有執(zhí)照的護士,她母親還倒貼錢,把病人家里的臟衣服拿到洗衣店去洗。但她家里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她的“性?!?。她可以靠著家里的經(jīng)濟支撐去鎮(zhèn)上做圣人,這可以解決她的大部分人生需求,但是解決不了思春這個問題。所以她母親才警告她不要嫁一個農(nóng)民,說明她母親知道一個女子嫁人,除了經(jīng)濟的因素之外,還有性的因素——雷峰塔早晚得倒掉。那么問題就來了:她母親當初是怎么打算的?為什么眼看著她窩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凌?嵐:我不知道。

王?芫:對呀,好的小說不會給讀者留下“我不知道”的遺憾。

凌?嵐:性和謊言,在伊內(nèi)德追求的圣人人生所造成的張力,就好像水沸騰前的狀態(tài),表面平靜,底下洶涌。《好女人的愛情》中“謊言”有多重含義。第四章的標題就是“謊言”,這個詞跟人原初的動物本能——暴力和色情有關。這個詞在《好女人的愛情》的后半部頻繁出現(xiàn),像一個不停閃動的黃色信號燈。每一次信號燈一閃,你就知道無辜的伊內(nèi)德的性本能在沖擊她的家教。所以,她母親指責她的“l(fā)ies”回答了你關于好女人標準的所有問題。

王?芫:也就是說,你讀出了你想讀的東西。但是“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發(fā)問,需要批評的。

凌?嵐:批判性思考是要從文本出發(fā)的,不是查人物的三代家譜。你避開伊內(nèi)德四歲那段經(jīng)歷不說,這不是理解故事的理性態(tài)度。

王?芫:很明顯,我沒有被門羅說服,而你被她說服了。你被說服的表現(xiàn),就是你拿出伊內(nèi)德四歲那段經(jīng)歷來證明門羅是前后一致的。我也認為這一段體現(xiàn)出了門羅的前后一致,所以我就不提了。我想討論的是門羅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凌?嵐:你始終在質疑伊內(nèi)德父母對女兒人生的打算,你把這個當作全文的出發(fā)點。你難道一點都沒有想過:如果這種打算或者說全盤計劃,根本不存在呢?

王?芫:我想過。所以我才問:是門羅想清楚了,認為她父母對她根本沒有全盤計劃,還是門羅也沒想清楚,于是給讀者留下這么一個疑問?我們讀小說要做兩層分析:作者的意圖是什么?作者是否實現(xiàn)了他的意圖?好的小說,這兩點是一致的;不好的小說,這兩點是不一致的。

凌?嵐:咱們先把爭議擱置,繼續(xù)讀。第三章的標題是“錯誤”,視點變成垂死的奎恩太太。在離世之前,奎恩太太做了一回講故事的山魯佐德。這個故事中的故事,很黃很暴力:眼科醫(yī)生借著上門驗光的機會,摸奎恩太太的腿,被從側門進來的丈夫魯博特撞到,身強力壯的魯博特把醫(yī)生擊打致死,“他嘴里冒出的紅色帶泡沫的黏液,那種顏色和質地,是做草莓果醬時鍋里煮草莓水沸騰時的顏色”。然后她和丈夫拖走尸體,把它裝進車里并把車開進河中心?;丶液笏氉源驋叩厣系难E,把帶血跡的衣服換下來并放到爐灶里燒掉,帶血跡的衣服在燃燒時發(fā)出甜膩的惡臭,熏得她惡心。

僅僅是摸了一下腿就被打成“草莓醬臉”還送了命,至于嗎?奎恩太太是全篇中最明顯的動機可疑的敘述人。她病入膏肓,對周圍人尤其對丈夫充滿怨毒。丈夫魯博特住在姐姐的家里,每天拖到很晚才回家,而這時重病的妻子往往已經(jīng)服藥入睡,這讓奎恩太太心里不爽。身體敗壞,跟丈夫關系冷淡,對自己的一雙小兒女漠不關心……奎恩太太生無可戀,她說的話有多少可信度呢?講完殺人故事過了一天她就撒手人寰。

墜入愛河,對男主人魯博特日久生情的伊內(nèi)德,是另一個隱性的動機不純的敘述者。她跟魯博特相處的時光撩起她心中強烈的欲望。平素對奎恩太太的厭惡讓伊內(nèi)德更有理由懷疑這個刻薄女人的胡言亂語。更何況,殺人故事死無對證。

文中出現(xiàn)了一段眼科醫(yī)生壓在奎恩太太身上的描述,“像老山羊一樣撞著她……”這段話真是奎恩太太說的嗎?還是禁欲已久的伊內(nèi)德的性幻想?門羅對伊內(nèi)德性夢的描寫頗費了一番筆墨。從伊內(nèi)德的性夢,她醒來對性夢的羞恥心,可以看到她父母那套“非禮勿視”的灌輸對她的約束力。在性夢里,伊內(nèi)德一改平時的賢淑,她的性夢把她生活中的權威人和事——父母和宗教內(nèi)化成她自己的聲音。在那些暴力混亂的性夢里,伊內(nèi)德像一個強奸犯那樣,口氣冷靜,公事公辦,對那些不肯配合的對象(哼哼唧唧哭個不停的嬰兒、父母)說“好了好了”……伊內(nèi)德在夢中是一個內(nèi)化父權的中性人。

第四章“謊言”中奎恩太太喪事后,伊內(nèi)德晚上打扮得漂漂亮亮上門找魯博特。她很經(jīng)歷了一番心理斗爭,怎么跟魯博特對質,怎么考驗他……小說的結局是開放式的,伊內(nèi)德的人生決定只是一個大概率的猜測。這個猜測的線索根據(jù)要往前翻,開篇提到的小鎮(zhèn)地方史博物館中的“驗光器具箱”,“由無名者發(fā)現(xiàn)并捐贈”,這是一。其二,伊內(nèi)德和魯博特出門劃船前,魯博特幫她找一雙防水靴,隨手翻開一個儲物箱子,在其中掏出許多舊物。伊內(nèi)德站在一邊,當時的心里話是:“如果她住進這個家以后,她就會把家中邊邊角角的地方都查一個遍。”這句話不是閑筆,門羅小說里沒有一句話是閑筆。其三,醫(yī)生的尸體被拖走處理掉以后,為了不引起注意,魯博特步行,奎恩太太獨自開車回到家中。她發(fā)現(xiàn)忘記處理驗光箱。她立刻藏了這個醫(yī)生的遺物,然后拼命打掃家里。為掩蓋地板上血跡她決定重新油漆地板。慌張中,奎因太太吸入油漆的有毒揮發(fā)氣體而致病,拖成重病。其四,再回到小說開篇時的博物館標簽說明:“驗光箱的主人,魏倫斯醫(yī)生一九五一年在河中溺亡?!薄澳缤觥币辉~說謀殺案從未曝光,在地方志中他的死一直被定性為“溺亡”而不是“謀殺”,眼科醫(yī)生被殺真相從來沒有浮現(xiàn)。

綜合這四點,我猜測伊內(nèi)德并沒有去揭發(fā)魯博特,相反,她極可能是嫁了老同學魯博特。

王?芫:聽完了你的意見,現(xiàn)在我來說說我為什么認為這是門羅的失敗之作。我認為在英美文學傳統(tǒng)里的story(也就是我們中文里的“中短篇小說”)有一個模式,那就是:主人公在故事結尾一定要走向他/她的動機的反面。另外我前面也講過,分析一部作品要問兩個問題:一是作者想寫什么?二是作者是否實現(xiàn)了他的意圖。

在這篇小說里,門羅打算寫什么呢?我認為她打算寫一個好女人的墮落。這就涉及什么是好女人的問題。在門羅看來,鎮(zhèn)上的人(包括伊內(nèi)德父母在內(nèi))都認為:好女人不是不結婚不生兒育女,而是不能有自己的性意識。也就是說,女人要履行自己的性義務,但不能有性意識。這就是她父親阻止她當護士的原因。父親生病住院,接受了護士的悉心照顧,他反而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女兒可不能干這個工作。你前面提到,一直到五十年代,在加拿大以及整個歐美社會,性對于“好女人”來說都是不可公開談論的,也是沒有話語明確性。我覺得我還可以給你補充一點:在伊內(nèi)德父親那一代男性看來,女性的性別特征只能由自己的丈夫來欣賞。女性不能拋頭露面,被別的男人欣賞。她父親為什么早不阻止晚不阻止,偏要自己得了重病才阻止呢?因為只有當他自己躺在醫(yī)院,他才意識到護士的職責范圍。作為一個年輕時就有外遇的人,我們可以想象她父親對護士的垂涎,然后他反躬自問:我愿意自己女兒處在這個角色上嗎?當然不愿意。所以他阻止女兒做護士。但作為一個垂死之人,他無法想到更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伤赣H作為一個女性知道事情不是這么簡單,所以她才對女兒說:(大意)你現(xiàn)在可以答應他,讓他安心就好,至于你以后想做什么照樣可以做什么。

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她父親不想她做護士,可沒有說不想她做別的職業(yè),更沒有說不想她嫁人。她母親作為一個有常識的人,還曾經(jīng)勸她出去上大學,不做護士可以做別的。但伊內(nèi)德自己就是不想去。小說沒有寫清楚她為什么不想去。然后十多年過去了,就像你說的,一切都是done deal,生米煮成熟飯了。伊內(nèi)德三十多了,沒有職業(yè),靠著家里的經(jīng)濟支撐到處去做好人好事。這時她母親又看出來了,這是一種性活力的騷動,于是她母親警告她:你可不能嫁一個農(nóng)民。但是警告也是白警告,小鎮(zhèn)就這么幾個人,除了牙醫(yī)、眼科醫(yī)生、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務農(nóng)的。就算她想嫁農(nóng)民都不容易,根本沒有適齡的單身男農(nóng)民。就在這時,她接受了一個任務,去照顧一個病入膏肓的女子,而對方的丈夫正好是她當年的同學。于是她心里展開了情欲與正義的交戰(zhàn),最后,正如你指出的,她肯定沒有揭發(fā)魯博特,也就是說她的情欲占了上風,放棄了正義。

我認為門羅想寫的是情欲的原始力量。她設計了一個人物動機與行為的翻轉:伊內(nèi)德一開始壓抑情欲,后來卻為滿足情欲而犧牲正義??紤]到我前面講過的模式:主人公在故事結尾走向主人公的動機的反面。我的問題就是:門羅想表達的是她父母的失敗,還是她本人的失敗?是她父母想培養(yǎng)一個好女人,最后她成了一個壞女人?還是她自己想當一個好女人,最后卻成了一個壞女人?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才要討論:是她父母要壓抑她的情欲,還是她自己要壓抑她的情欲?你認為她父母要壓抑她的情欲,從而造成了她的悲劇。如果按照你的理解,我就必須要搞清她父母對她一生是怎么設想的。她父母作為明事理的人,可以強行不讓她當護士,但他們絕不會想讓她一輩子待在家里“啃老”。尤其她母親,很清楚女大不中留。那為什么他們(主要是她母親)不早點安排她相親呢?趁鎮(zhèn)上還有門當戶對的未婚男青年早點把她嫁出去呢?抑或她母親出于自私的目的,就想讓她陪伴自己一輩子?還是說她母親自己婚姻不幸,所以不希望女兒嫁人?反正家里有足夠的錢,可以獨身一輩子?似乎都有點像,又似乎都不像。

我認為門羅還是要寫伊內(nèi)德的失敗,而不是她父母的失敗,可是又沒有寫清這個失敗命運的必然性。她父親不想女兒拋頭露面,不讓女兒當護士,而伊內(nèi)德的反應是順從,這個不能說服我。我認為是門羅強行把人物安排成這樣的。接下來,她也不上大學,也不找工作,就那么在家待著做好女人,我也看不出必然性。你前面講過,當伊內(nèi)德在故事中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是三十多歲的大齡單身女。無論是什么原因,現(xiàn)在她的人生就是一個家庭護士,所以你說是done deal。這個我同意。門羅是想達到這個效果,也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給你描述一個人物,她現(xiàn)在就是這么個兩難處境,故事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這個是我不能接受的。我不能接受門羅強行安排出這么一個人物,強行把她放在這個處境里。因為我對這一點不能接受,所以我對接下來的矛盾沖突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凌?嵐:問題是,人類并不是一直照著事前想好的全盤計劃去行動的??!恰恰相反,人是愚蠢的,沖動,說謊,自圓其說,自相矛盾,不能承擔后果,自憐,容易灰心喪氣,事前看不清事后捶胸頓足……才是真實的有血肉的人??!所謂失敗命運的必然性,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偶然性。舉另外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李爾王》開篇,老父王一時昏聵,聽信長女和次女的花言巧語把江山國土給了她們。這個一時之錯釀成整個悲劇,文學史上最佳悲劇。但這個突如其來的通過表忠心來劃分王國,你也可以說編得很厲害。李爾王到底為自己的女兒怎么打算?對李爾王動機的質疑,就跟哈姆雷特為什么遲遲猶豫不殺母親為父報仇一樣,是貫穿了整個莎士比亞研究史幾百年的老問題。但這種質疑并不影響《李爾王》的悲劇成就。

王?芫:我的原話是:“我認為在英美文學傳統(tǒng)里的story(也就是我們中文里的‘中短篇小說’)有一個模式,那就是:主人公在故事結尾一定要走向他/她的動機的反面?!薄独顮柾酢肥情L篇,它的內(nèi)容很龐雜,但如果硬要理出一條線的話,這個結論也是成立的。李爾在故事開始時的動機是什么?是退休并且享受女兒們的愛。結果怎么樣呢?他的退休生活過得顛沛流離。兩個起初阿諛奉承他的女兒事后證明不是真愛。真愛他的女兒又死了。故事在結尾時全部走向了主人公動機的反面。李爾憑借女兒們表忠心的言辭來分國土,是一時之錯嗎?當然不是。他為女兒怎么打算的?這個在劇里說得清清楚楚:他打算把國土分給最愛他的女兒,讓女兒去打理朝政,自己當甩手掌柜,去女兒們的國土上輪流居住。我不是說我那個論斷百分之百準確,我相信文學總是有反例。這個反例也許可以在現(xiàn)當代文學里找到。再回到《好女人的愛情》,如果我不考慮前因,直接接受門羅的安排,我就會看到這么一個女人:出身富裕家庭,吃喝不愁,還到處助人為樂;只是性的需求無法解決;她有性意識,她要思春,正巧遇到一個當年的同學也是現(xiàn)在的農(nóng)民;她眼見他的太太病入膏肓,開始幻想等人家太太死了,她去這個家庭做主婦;不想這個太太看穿她的小心思,臨死前給她設個套,告訴她自己的丈夫殺過人。——于是她就面臨選擇:是告發(fā)這個男人實現(xiàn)正義,還是不聲不響嫁給她?因為如果她想嫁人的話,在小鎮(zhèn)這個環(huán)境,已經(jīng)找不到適齡的單身男子了,只能嫁給這個死了老婆的人。

可是伊內(nèi)德為什么一直窩在小鎮(zhèn)上呢?是誰造成了她的兩難處境?我還是要問這個問題。我始終不能接受門羅的安排。門羅似乎是想說因為父母的干涉,也就是你理解的;又似乎想說,這是她自己的選擇,也就是我理解的。其實,我認為兩種理解都比較牽強。如果要我來猜的話,門羅是想寫社會(包括父母)在壓抑伊內(nèi)德,而伊內(nèi)德也把這種外在的壓力內(nèi)化成了對自己的要求。但是門羅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這個故事不能承載她的思考。那么為什么這個故事不能承載她的思考呢?我認為根本原因是門羅選錯了故事,也選錯了人物。我沒有把門羅的作品全部讀完,但在我讀過的篇章中,我發(fā)現(xiàn)門羅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她寫知識分子女性往往是成功的;一旦她寫非知識女性,她筆下的人物往往就有那么一點不合理。顯然她不了解非知識女性想要什么。

“逃離”是門羅一生的主題,這主題首先是從自己的親身感受中提煉出來的。門羅是一個知識女性,從二十歲到四十多歲,她掙扎在兩種身份之間:妻子、母親的身份,與作家的身份。當她在中年離了婚,過上自己渴望的專業(yè)作家生活之后,她寫過這么一句話:“我并沒有寫得更好,我只是寫得更多。”這句話就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這么獨特與尖銳的感受,這么一種無奈,這么一種毫不留情的對自己的解剖,是只有門羅這樣掙扎過的女作家才說得出的,也是門羅對文學的獨特貢獻。而我讀到這句話,也是心有戚戚焉。我一直對自己的寫作不滿意,總覺得為照顧家庭、孩子做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如果沒有家庭、孩子,我就能寫出諾貝爾文學獎水平的作品嗎?顯然也不是??墒沁@么想并不能安慰我內(nèi)心的不平衡。這就是知識女性的內(nèi)心。

但這篇小說里寫到的伊內(nèi)德的心理與命運之間的張力,就沒有給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伊內(nèi)德出場時的兩難處境,怎么看都是人工安排的,是不合情理的。如果你接受這種人為的安排,接下來她會遇到的戲劇沖突又是順理成章的,并沒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我說這篇是門羅的敗筆。當然,要說清這篇小說是門羅的敗筆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必須承認門羅是高手。雖然整體架構不合理,可是她的很多小細節(jié)都合理,有很多閃光點。就以開頭來說,我雖然覺得她啰唆、炫技,可是也不得不承認她對那三個男孩的家庭生活的描寫非常精彩,盡管刪掉一半也不影響整個小說。

凌?嵐:故事是“動機反轉”的過程這種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你的分析至少讓我理解為什么有人對門羅不感冒。這種“隔”在英國也很普遍,比如詹姆士·伍德對門羅的贊美就是言不由衷,草草了事,他說門羅作為小說家的盛譽就像都市“上只角”的一個地址,意思是你一看到那個地址就知道房子肯定不便宜。這叫什么話???他并不想細讀門羅的小說。

王?芫:我沒有看到詹姆士·伍德的原話,不知道他的上下文是什么。但是我很理解一些男性作家對門羅的不屑。這種不屑有些就是你說的對門羅筆下的女性心理的一種“隔”,因為不理解而不屑,有些是雖然理解但也不屑。我對門羅的批評和他們的不屑是不一樣的。我曾經(jīng)很喜歡門羅,主要就是因為她寫出了我的掙扎和心聲。但是讀得多了,我又對她有不滿,因為我發(fā)現(xiàn)她只能寫一種類型的人物,就是她自己。我覺得這是女性作家的通病,是應該克服的,當然門羅在挖掘自我內(nèi)心方面達到了一個高度。門羅的小說都在“金線”以上,大概就是一看郵政編碼就知道房子不便宜的意思吧。

原載本刊2020年第9期“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