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對生命教育思考的兒童文學表達
《知心姐姐》主編祝薇心靈成長小說(3冊),祝薇/著,接力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89.40元
接力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祝薇的系列心靈成長小說《我是最棒的小核桃》《我是媽媽的好朋友》《我是自己的CEO》。關于成長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很多,甚至可以說,幾乎所有敘事類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會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涉及到成長的主題。因為孩子是成長中的群體,他們的生命活動過程,其實也就是成長的過程,講述他們的故事,不能不涉及到成長的主題。但深入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專注于表現(xiàn)孩子的心靈成長歷程、甚至明確定位于“心靈成長小說”的兒童文學作品,卻并不多見。也正因為這樣,祝薇系列心靈成長小說的出版,其意義不僅在于為2020年暑期依然籠罩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陰影下尚顯清冷的少兒圖書市場貢獻了一套令人期待的新書,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值得少兒出版界認真關注、深入開掘的新領域——兒童精神生命的成長。
成長是生命走向成熟的過程。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的生命除了與動物一樣,都是有機體的存在方式外,還在于人有意識,人是社會的人。所以,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孩子生命成長的過程,自然也就包括了身體的發(fā)育即自然生命的成長、心靈世界的構建即精神生命的成長、個體的社會性融入即社會生命的成長這三個方面。在這三個方面中,精神生命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精神生命的成長,是孩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信念、理想等價值體系的形成過程,決定著他們自然生命的質(zhì)量和社會生命的發(fā)展方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p>
在《我是最棒的小核桃》《我是媽媽的好朋友》《我是自己的CEO》三本小說中,我們看到,高年級小學生佟筱婧和她的小伙伴們,正是一群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用精神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上進少年。佟筱婧原來是一個敏感、內(nèi)向、缺乏自信、自我封閉、內(nèi)心充滿小小憂愁的孩子,從外表到內(nèi)心都像一顆皺巴巴的核桃,因而有了“小核桃”的外號。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她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來自父母、老師這些大人們的忽視和傷害。在新來的班主任小新老師和夏令營老師胡小姐的啟發(fā)、幫助下,在與小伙伴們的交往中,在參與班集體和夏令營活動的過程中,佟筱婧逐漸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長處,在集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重建了自信,也改善了與媽媽的關系,學會了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成為“最棒的小核桃”“媽媽的好朋友”“自己的CEO”,完成了她在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次升華。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都渴望得到來自父母、老師的肯定。但每個孩子又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麻煩,出現(xiàn)波動和反復。大人們的教育失誤在于,看不到孩子的個體差異,看不到孩子成長中問題發(fā)生的個性化成因,而習慣于用分數(shù)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把一切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歸結為孩子不努力。其實,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大人們最需要做的是付出愛和耐心,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等待和尋找教育的時機與方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這套書的自序中,祝薇說小新老師、胡小姐等大朋友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用心地陪伴孩子們,認真地尊重孩子們,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是她心目中大人們應該有的樣子。祝薇接受過系統(tǒng)的師范教育,還擔任過少先隊專職輔導員,現(xiàn)在是中少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總監(jiān)兼《知心姐姐》雜志主編,長期接聽“知心姐姐”電話咨詢專線,為家長、教師開了幾百場講座。以她的經(jīng)歷和背景,我想,她期待的可能不僅是大人們應該有的樣子,而且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應該有的樣子。
大約在50年前,針對青少年中日益嚴重的吸毒、自殺、校園暴力等嚴重危害生命的現(xiàn)象,美國學者華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主張“教育并不只是要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yè),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是要引導人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后來這個主張發(fā)展為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教育強國普遍重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生命教育強調(diào),教育要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和唯一性,追求生命的價值,成為最好的自己,為終生的幸福奠基。與功利性、標準化、以分數(shù)為衡量標準的應試教育相比,生命教育更加強調(diào)教育的個性化,更加強調(diào)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素質(zhì)教育。
我國教育界從1996年開始進行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生命教育在教育界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但總體上看,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還局限于教育界,還沒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力推進的機制。
少兒出版是為民族未來鑄魂的工程,閱讀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關注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長,是少兒出版應盡的責任。目前已有不少關于兒童成長的文學作品和繪本、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動物小說、關于生命和兒童安全防護的知識讀物,但總的來說,少兒出版對生命教育主題的開掘還不夠自覺、不夠深入、不夠系統(tǒng)、不夠充分。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生命教育教師手冊》(馮建軍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一書認為,“繪本與生命教育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書中按照安全、健康、交往、自然、價值、生死等主題,推薦了適合生命教育的132種繪本,其中原創(chuàng)繪本只有21種,其余都是引進的?!渡逃趺唇??100本圖畫書告訴你》(王蕾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精選了100種適合用于生命教育的圖畫書,并按生命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生命、人與自然四個維度進行歸類,原創(chuàng)圖畫書入選的只有15種。作者對推薦書目的選擇是根據(jù)生命教育理論、作品的文學價值與教育功用以及幼兒園教學的實際需要來進行的,入選的本土原創(chuàng)圖書數(shù)量偏少,至少說明在教育界看來,少兒出版在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原創(chuàng)出版方面,還不足以為生命教育的實踐提供支持。
2019年底以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到目前為止,全球確診病例已經(jīng)超過了1500萬,因病致死人數(shù)超過了60萬。疫情不僅奪走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對人類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全方位地重塑人類生活和世界格局。
在這場疫情中,孩子們學習、生活的節(jié)奏被徹底打亂了。他們雖然有一個超長的假期,但卻不能跟父母外出旅游、不能上興趣班、不能參加夏令營,大半年的時間內(nèi)幾乎只能待在家里和小區(qū),疫情嚴重時甚至足不出戶。在疫情中,孩子們的生命存在方式幾乎換了個模樣,完全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孩子們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和社會交往也都在這樣的生活中被重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對生活、對世界的認知。
我們對疫情給孩子們帶來了怎樣的生命體驗,又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怎樣的印記,現(xiàn)在還缺乏具體、深入、系統(tǒng)的了解。但撇開個別孩子在疫情中自殺的極端案例不說,從媒體上看到的一些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就足以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了。有些孩子在這大半年中,由于無人陪伴和監(jiān)管,起居無常,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晝夜不分地追星、追肥皂劇,上網(wǎng)絡課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倘若他們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今后還能不能繼續(xù)完成自己的學業(yè),成長成才?
疫情還沒有過去,什么時候結束我們不知道,結束了會不會反彈我們更難以預知。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情勢下,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幫助他們發(fā)展、完善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項十分緊迫、十分重要的任務,少兒出版理所當然應當作出自己的貢獻。祝薇的心靈成長小說雖然不是直面疫情的,但確實是她對生命教育思考的文學化表達,毫無疑問為少兒出版關注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長,做好生命教育主題圖書的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