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偉 蔡家園:《生命之證》創(chuàng)作記
歷經(jīng)四個多月的艱辛采訪與寫作,《生命之證》這部作品終于劃上最后的句號。
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我們奔走在熟悉的武漢三鎮(zhèn),仿佛穿行在硝煙彌漫的陌生戰(zhàn)場。與無數(shù)的醫(yī)生、護士、患者、志愿者、社區(qū)工作者、公務人員、普通市民傾心交談,一次又一次見證生命奇跡,一次又一次沐浴人間大愛,一次又一次領悟人生真諦……毋庸諱言,起初我們也恐慌、憤怒和沮喪,但是,在持續(xù)的“逆行”之中,我們不斷加深理解、同情和憐憫,也日益獲得了溫暖、力量和希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中確證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的價值。是的,只要摒棄定見,走出書齋,真誠直面生活,融入人民大眾,必然會有理性正大之感。
那也是一段提心吊膽的日子。每次采訪完回家,我們都要在停車場逗留半個小時,讓冷風吹散身上可能沾染的病毒,然后才進家門。一進門就趕緊閃入自己的房間,剝下外衣晾在陽臺上通風。每天,我們在家中都戴著口罩,盡量不和家人同處一室,更不敢同桌吃飯……幸運的是,我們順利完成了采訪計劃,我們和家人都安然無恙。
穿越寒冬飛雪,揮別春日繁花,一路走到初夏,我們以自己的方式參加了武漢“封城”抗疫戰(zhàn)斗。作為親歷這場疫情的武漢人,作為寫作者,我們必須用“心”記錄這一段非常歷史。這不僅是責任,更是義務。當然,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記錄可能存在著諸多局限。但是,我們自始至終堅守了一個原則——真誠書寫。我們完成了當初對良知的承諾。
我們希望通過《生命之證》為社會留檔?!胺獬恰笨挂邲]有先例,對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帶來全面挑戰(zhàn),也對個體生存帶來全新考驗。我們試圖以在場的姿態(tài)全景記錄國家、社會、個體在疫情中的反應,以文學的方式留存原生態(tài)抗疫檔案,為未來的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一手鮮活材料。
我們希望通過《生命之證》為歷史存真。親歷者未必能看清真相,也未必能寫下關鍵事實;而自媒體時代,各種信息魚龍混雜、似是而非。對于事實,除了充分的聽到和看到,更需要秉持科學精神,進行調(diào)查考辨,厘清邏輯,還原本來,呈現(xiàn)意義。我們認為調(diào)查式寫作有助于探尋真相,捍衛(wèi)真理。
我們希望通過《生命之證》為民族鑄魂。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悲壯斗爭中,中國人、武漢人英勇無畏、大義擔當,書寫了最生動的“中國故事”,展現(xiàn)了最深刻的“中國精神”。我們關注各個層面的人物,力圖以新的美學方式揭示豐富多彩的人性內(nèi)涵。我們將更多的筆墨留給了“小人物”,著力刻寫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是沉默的行動者,是社會的支柱,是民族的脊梁。
我們希望通過《生命之證》為人類問道。病毒攻擊沒有國別、種族、階層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武漢人的遭遇就是人類遭遇的縮影。瘟疫始終是不常有的“常態(tài)”。只有理性地以總體性視野來客觀審視這場疫情,我們才能更全面地思索“瘟疫與人類”的課題,包括人類究竟應該怎樣與病毒相處,包括后疫情時代的社會、心理問題,也包括人的生命觀、生存觀與價值觀。
人類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遇新冠疫情突襲,我們謹以此書為證。
需要說明的是,《生命之證》所述事件和采用的數(shù)據(jù)截止于2020年6月9日。
《生命之證》的采訪、寫作與發(fā)表(出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心和幫助,我們永遠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