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太洋:漫畫始終占據(jù)日本科幻的中心位置
原標題:漫畫始終占據(jù)日本科幻的中心位置——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專訪
藤井太洋,日本科幻作家,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第18任會長。曾從事劇場美術與平面排版制作、展覽視覺總監(jiān)等工作,后在軟件公司任職,業(yè)余時間進行科幻創(chuàng)作。2012在日本亞馬遜Kindle等平臺出版發(fā)布處女作《基因設計師》,其作品《軌道之云》獲第35屆日本SF大獎,同時入圍第46屆日本星云獎。其代表作還有《公正的戰(zhàn)斗規(guī)范》等。
一、從東日本大地震開始的科幻生涯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寫科幻的,成為科幻作家的契機是什么?
藤井:是2011年的秋天,東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半年后。那時,約有8000人在地震中因海嘯喪生。但日本的新聞媒體卻沒有對這個數(shù)字著重報道,取而代之的是對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的報道?!案u很危險”“福島的菜不能吃”之類的報道持續(xù)了半年之久。
其實,這次核泄漏沒有導致大面積人員傷亡,每天嚇唬民眾的只有新聞。半年后大家才知道,福島核電站泄露的核輻射量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相比是極微量的,不到它的 1%,不是特別嚴重的事故。這點輻射量不會導致任何人的死亡,最多也就是讓30年后 因癌癥死去的人增加十萬分之二或三。
然而,報道中還一直在說“住在福島很危險”“福島的農(nóng)產(chǎn)品不能吃”……我聽了之后想,也許殺人的不是核輻射本身,而是那些虛假的報道——一些福島人因為不能回家而自殺,還有一些來自福島的轉校生在學校受到歧視,最后自殺了。根據(jù)5年后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這樣死去的人已經(jīng)超過500人。盡管現(xiàn)在這個數(shù)量還不到海嘯遇難者的1/10,但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增加。
這一情況讓我想到:人們需要從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科學技術,不只是單純的恐懼或推崇。于是我就開始寫科幻了。此外還有另一個契機,就是當時電子書在日本已經(jīng)有要流行的趨勢。我想,如果自己的作品能通 過網(wǎng)絡輕易地被人熟知,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此,我寫了第一篇小說《基因設計師》(Gene Mapper)。
記者:這篇小說是什么主題的?
藤井:《基因設計師》的主題是“轉基因”。在最開始的一部小說里,我還是不太敢用“核輻射”這個題材,我當時對它還很陌生。但對于“恐懼能殺人”這一點,我想 我充分地表達出來了。
記者:日本的科幻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受地震、核泄漏等災害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呢?
藤井:受到直接影響的作品我目前還想不到。我能想到的是野尻抱介發(fā)表在ILC/TOHOKU(一本有關國際直線加速器的作品集)中的小說《在嶄新的塔上眺望》(『新しい塔からの眺め』),這篇小說非常出色地描寫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還有收錄在長谷敏司小說集My Humanity中的《父親們的時間》(『父たちの時間』),其描寫了人類在災難過后艱辛漫長的復興之路,這部作品和我的小說《軌道之云》(『才ービタル·クラウド』)同在2014年獲得了日本SF大獎。
二、多數(shù)日本人最早接觸科幻是從漫畫、動漫開始的
記者:和其他國家的科幻相比,日本科幻有什么特點?
藤井:大多數(shù)日本人最早接觸科幻是從漫畫、動漫開始的。而在其他國家,科幻迷可能是從兒童文學、青少年文學開始了解科幻的。日本科幻文學的地位處于漫畫的外圍,感覺是在挑漫畫沒有觸及的東西寫。日本的科幻漫畫大多不是來自文本改編,而是由漫畫家直接創(chuàng)作的。一部漫畫往往會連載很長時間,從而成為這位漫畫家的代表作。
其實從一開始,漫畫就占據(jù)著日本科幻的中心。1945年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鉄腕アトム』)誕生之后,漫畫家紛紛對其進行效仿,創(chuàng)作了很多科幻漫畫。之后,當代日本作家才開始寫科幻。人稱“日本科幻之父”的小松左京也曾經(jīng)追著阿童木的熱潮畫過科幻漫畫。星新一、筒井康隆、小松左京的文學作品,都是在揀漫畫里沒有的東西去寫——星新一寫超短篇,筒井康隆挑戰(zhàn)文藝風格,小松左京則是寫更硬核的、更適合成年人閱讀的科幻。
記者:您認為日本的科幻輕小說和所謂的“本格SF” [2]是不同的嗎?
藤井:我不喜歡這樣區(qū)分。在我看來,科幻輕小說和“本格SF”只有兩點區(qū)別:一是輕小說是作家與插畫師共同創(chuàng)作,而“本格SF”僅由作者獨立寫作;二是兩者的出版機構不同,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輕小說中也有很多可以流傳很久的科幻杰作,如“涼宮 春日”系列的《涼宮春日的消失》(『涼宮ハ ルヒの消失』),第1卷就能讓人沉迷其中,希望中國讀者有機會一定要看看。
三、日本科幻與中國科幻
記者:您讀過哪些中國的科幻作品?有沒有哪部印象非常深刻?
藤井:我看過《三體》,第二部讀了英文版,第三部只是粗略翻了翻。我還看過《荒潮》的英文版,這本書的日文版會在2019年12月出版。還看過《看不見的星球》(Invisible Planets:Contern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in Translation)的英文版。
這些作品各有特色,我都很喜歡。如果非要選一部的話,我很喜歡陳楸帆在《荒潮》和《鼠年》里描繪的中國式烏托邦。小說寫的是游戲世界中的烏托邦,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卻讓人感覺很真實,我讀的時候很享受。
記者:您的作品都在哪些國家發(fā)表過?日本科幻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情況如何?
藤井:我的長篇小說《基因設計師》《軌道之云》都在美國出版過,《軌道之云》還出版過法語和繁體中文版?!赌愫檬澜纭罚ā亥膝愆`·ワールド』)2020年將在法國出版。
日本科幻向中國譯介的相對較多。譯成英文的日本推理小說正在逐漸增加,目前每年五六本的樣子,但譯成英文的科幻小說數(shù)量要少得多。
記者:中國科幻界現(xiàn)在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個作家的作品比較優(yōu)秀,就會有文化公司來找他談這部作品的衍生品開發(fā)。日本也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嗎?
藤井:日本科幻從文本轉化為漫畫的很少,日本漫畫大多是原創(chuàng),而想要做動畫的人會直接去找漫畫家,一般都是由漫畫改為動畫,很少會去找作家。
記者:但是據(jù)我所知,《涼宮春日的憂郁》(『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刀劍神域》 (『ソードアート·オンライン』)等科幻輕小說都是先有小說,后來才有了衍生漫畫和動漫,這些是例外嗎?
藤井:開辟小說變身動漫之路的正是那些封面配圖好看的輕小說。這樣的例子還有高千穗遙的《搞怪拍檔》(『ダーティーペ ア』)、冰室冴子的《海潮之聲》(『海がきこ える』)、神崎一的《秀逗魔導士》『スレイ ヤーズ』、森岡浩之的《星界的紋章》(『星界の紋章』)等。最近,長谷敏司的《沒有心跳的少女》(『BEATLESS』)也被改編成了動漫。但是與由漫畫改編成動漫的案例相比,這種例子還是很少的。
最近,輕小說轉變?yōu)閯勇陌咐杂性黾?,但多是因為這些小說已經(jīng)有了衍生漫畫。小說不經(jīng)過漫畫這一步就直接被改編成動漫 是很少見的。不過,伊藤計劃的三部長篇小說《尸者的帝國》(『屍者の帝國』)、《和諧》(『ハーモニー』)、《屠殺器官》(『虐殺器官』) 已經(jīng)被改編成動漫了,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本文原刊于《科普創(chuàng)作》2020年第1期
注釋
[1]采訪者簡介:田田,95后科幻迷,日本科幻作品譯者。
[2]本格SF:日文詞匯,指有嚴格科學技術推演的、古典的或傳統(tǒng)派的科幻,類似于中國科幻迷所說的“硬核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