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童趣”
一位兒童文學雜志的編輯告訴我,說是有位讀者寫信來,認為他們雜志上推薦的一位“兒童詩人”及其作品讓人很是疑惑:第一,一個兒童寫首詩動輒被封為“兒童詩人”,猶如炮制“小天才”,實屬捧殺;第二,“兒童詩人”寫出來的童詩完全不符合他的年齡,聱牙佶屈,故弄玄虛,毫無童趣,他和他的孩子都不喜歡。盡管這位讀者對“兒童詩人”有認知誤區(qū),但這樣的“歧義”其實隱藏著一個童詩創(chuàng)作應當正視的問題——至少讀者表達了對童詩創(chuàng)作的不滿,而且直指“毫無童趣”。
不管承認不承認,我們在評判一首童詩時,總是把“童趣”作為一個十分靠前、不可或缺的考量的,就像褒獎童詩的評論文章里,比比皆是“充滿童趣”。既然童趣如此重要,那問題就來了,童趣是什么?童趣在童詩里如何表現?成人作家與“兒童詩人”誰最有可能接近童趣的考量指數?
與其在《辭海》里找標準答案,還不如通過清代文學家沈復在《浮生六記》里的《童趣》篇來認識人們普遍認可的“童趣”:即兒童對大千世界滿是好奇的想象的妙趣、兒童在觀察事物時產生的為之激動的奇趣、兒童在生活中發(fā)現的意想不到而又十分愉悅的樂趣、兒童時期所特有的天真爛漫的童真情趣……可以看到,所有這些趣味都是冠之以“兒童”的,是有設限的,至少要有兒童的意味。關鍵的是,這種帶有兒童特質、特性的童趣,必須具有兒童的感覺、感受和感知。我覺得,這是對“童趣”很好的定義。延伸到童詩創(chuàng)作,自然也要呈現這樣的童趣。說到底,不是冠以“兒童”兩個字,就可稱之為童詩的,如同以兒童視角切入甚至以兒童為主人公的小說和電影,不是因此就等同于“兒童小說”“兒童電影”的。所以,詩歌寫作者不應明明表現、表達的是成人的感覺、感受和感知,可出于某種考慮,故意借用“兒童”作為敲門磚而達到進入詩歌圈的目的。
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劉崇善先生在《兒童詩隨想》一文中認為被選入《給孩子的詩》中的一首詩并不適合兒童閱讀的意見。的確,雖然這首詩其實有不錯的意象和哲思,比如“在路上/我們用頭行走/我們用腳思想”,但這不是童詩,原因很簡單,若以評判童詩的重要標準“童趣”來做度量衡,說這詩句“充滿童趣”,恐怕連作者本人都不相信,何況這個選本并沒有告示所選的均有童詩的標簽。我讀過一首作者自己標識為童詩的詩:“頭朝上/站在地球上/也可以是/頭朝下/站在宇宙里/頭朝上/坐在板凳上/也可以是/頭朝下/坐在狐貍的洞里/頭朝上/一起發(fā)發(fā)呆/也可以是/頭朝下/望望東西南北”(童子《頭朝下,站在宇宙里》)。雖說還可以寫得更加活潑恣意一點,但我認同作者的自我主張,這是一首童詩,因為稱得上“充滿童趣”——里面有兒童的感覺、感受和感知。如果一首詩的根本動機源自成人作家觀照世界的表達,只不過有意制造一些兒童因素,由此貼上兒童的標簽,沒有我們真正看重的“兒童的感覺、感受和感知”,那就真的不是童詩,說得尖銳些,就是“偽童詩”。其實,誰都知道,孩子與成人看世界是不一樣的,正是這樣的不一樣,才有了作為詩歌分支的童詩,不然都歸成一類好了。歸根結底,童詩就是呈現這種“不一樣”的,硬要混為一團,也就沒有童詩了。
當然,童趣不是評判童詩的惟一標尺,但是,沒有童趣,絕對不是一首好的童詩。不要以為童趣是一種淺薄的東西,事實上,在童詩以量產出籠但卻得不到讀者普遍的認可和喜歡,因而造成創(chuàng)作尷尬的局面下,我們已經或正在賦予“童趣”更為豐厚豐滿的內質。童趣,不是云里霧里虛幻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可以觸摸到的,不要自以為是地以為今天讀童詩的少兒讀者對童詩沒有辨別能力,沒有基于廣闊視野的接受能力,恰恰相反,今天的少兒讀者通過新科技帶來的各種新的閱讀手段和閱讀方式,接觸到了比我們想象的更多的古今中外的詩歌,我們總是號稱童詩是為兒童寫的,那么,由兒童來評判是不是童詩倒是順理成章的,由不得我們太多的自說自話。我和幾位童詩界的同儕策劃過幾次童詩創(chuàng)作大賽,我們將我們選出的作品讓童詩的接受端——少兒讀者來作評判,令我們驚訝的是,他們以自己的直覺給童詩作出了極為苛刻的定義,在他們那里不可能像我們這樣,給予童詩以幾無邊界的容忍,他們對童詩有嚴格的限制和限定,而我認為,這種限制和限定是對童詩乃至其他文學樣式的尊重和推進,沒有限制就沒有難度,沒有難度的寫作是不可靠的,也是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有位兒童詩詩人說,不應停留在某種僵化的程式里,不要總是那些直白的、淺顯的、薄弱的詩,童詩不是簡單的識字讀物,需要有文學因子。這話聽上去沒有錯誤,但落實到童詩本身,卻很容易為自己寫的語言朦朧、語意模糊、語境混亂的詩歌貼上“童詩”的標簽,以此為自己的詩歌找到“彎道超車”的機會,卻與少兒讀者根本無關。這是值得警惕的。
我們做了一個實驗,讓少兒讀者對童詩設一個評判標準,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童趣”;我們繼續(xù)讓他們對“童趣”做出闡釋,他們的釋解竟然與沈復的不約而同:妙趣、奇趣、樂趣、情趣……而且還加上了優(yōu)美的語言,溫暖的情感,明亮的景象,動人的力量;當然,還必須要在整體上呈現兒童的感覺、感受和感知。這是讓人欣慰的,因為我們畢竟有著很高素養(yǎng)的既認可守正也認可開創(chuàng)的童詩讀者。有意思的是,我們匿名將成人作家和少年兒童自己寫的童詩放在一起,請成人評委和少兒評委進行評選,結果,脫穎而出的大多是少年兒童的作品。這讓我不由得聯想到,還是暫且先讀讀由小小年齡的“兒童詩人”所寫的“童詩”吧,相比較成人作家,也許他們更加自然,更加貼合,更加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