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評《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條條大路通羅馬
重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中篇名作《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以下簡稱《兇殺案》)。
毋庸諱言,好小說對作家來說是非法的,它要跳出你的預設,要溢出,因為人物和故事有自己的邏輯。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結束時,安娜成了另外一個人。這一個安娜肯定比托翁當初構想中的那個安娜要動人,要自然和符合人性,她水到渠成地成為了自己。由此,有識之士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別想得太清楚,主觀意志不能太強大,要貼著人物寫。
說得非常對。但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不這么干,他要準確,甚至準確都不夠,要精確。在《兇殺案》里,他手執(zhí)羅盤,精確地操控著小說的航向,寫完了他說:“……我所希望寫的東西百分之百地、準確無誤地達到了。”這話倘非出自大師之口,肯定會招致一片罵聲。文學不是科學,卷尺、量杯和數(shù)字對它是無效的。但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堅持用此類工具寫出了《兇殺案》,你不得不承認,它依然是小說,而且是絕對一流的小說。他在這個小說里證明了,小說家可以是上帝。
掌控力之強首先在結構?!秲礆浮防锍錆M了各種環(huán),大環(huán)套著小環(huán)。整部小說是個大環(huán)。開頭就寫圣地亞哥·納賽爾的死。被殺死的那天早上,他五點半起床,然后出門,從外面回來時,在家門口被殺倒下。這是一個封閉的環(huán)形結構。進入小說的細部,依然是環(huán)形的小結構,從某一處開始講,且走且退,倒敘中又有前進,繞了一圈情節(jié)又回到出發(fā)點。如此一個個小環(huán)往下推,最后成就了一個大的環(huán)形。對一個訓練有素的作家,講個好故事不算難,難的是給故事找一個精妙的結構。一個匠心獨運的大環(huán)結構已是相當不易,加西亞·馬爾克斯還在小說內部整出了比奧運五環(huán)還多的諸個小環(huán),確實是讓人驚嘆。
然后是巧合。在現(xiàn)代小說里,巧合其實是個忌諱,它意味著匠氣和作家的偷懶,好小說要依賴情節(jié)和邏輯的必然性展開,而不是命懸一線在某個巧合上。加西亞·馬爾克斯不管,拼命地在小說里使用巧合。他就是要證明巧合是如何導致一樁大家事先都知道的兇殺的發(fā)生,他要證明巧合在這里就是不可避免,如同宿命和規(guī)律。他做到了,依仗對每一個巧合的掌控,以及對通篇無數(shù)的巧合的精確謀劃。
小說的可能性源于開放和歧義,小說的可能性也可以來自封閉與精確。所謂天馬行空,所謂文無定法,所謂破后能立,說到底都不是亂來,你要在藝術上足夠強大,方能隨心所欲、步步蓮花。
刊于《民族文學》漢文版202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