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雨花》2020年第10期|劉瓊: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
來源:《雨花》2020年第10期 | 劉瓊  2020年10月23日07:24

窗外已是北京的秋。北京的秋最美。老舍先生有篇著名散文就叫《北平的秋》,古都味道躍然紙上。生活中的詩意,往往是文人墨客用詩文的形式展示之后,才被大多數(shù)人發(fā)現(xiàn)、欣賞并內(nèi)化為一種習(xí)慣和樂趣。所以,美好的東西也需要不斷地言說。

北京今年由夏入秋,以一場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為標(biāo)志。從春到夏,大大小小已經(jīng)下了五十六場雨。庚子年雨水多。早晨起床,天高了,空氣透了,地上也濕了,濕得像南方的夏季。這在北京,是極少有的事。南方不稀罕。南方的三月,一下雨,就有了詩意,是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是詩人中的建筑家,精通音律,講究句式,這首《雨巷》也是中國新詩百年的代表作之一。它貢獻了三個獨特意象:“雨巷”“油紙傘”和“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甚至比“雨巷”還要引人注目,成為中國美學(xué)的典型意象?!坝晗铩焙汀坝图垈恪钡钩闪恕肮媚铩钡呐阋r。

把“丁香”作為“姑娘”的前綴,是戴望舒的發(fā)明,寫出了少女情竇初開、含苞待放的樣貌。把“結(jié)著愁怨”綴在“丁香”后面不是戴望舒的首創(chuàng)。丁香花朵纖弱,未開之時花蕾密布枝頭,搖搖欲墜,民間早有丁香結(jié)、百結(jié)花之稱。清代學(xué)者厲荃依據(jù)大量文獻“考辨源流”,專門編撰了一本《事物異名錄》。這本關(guān)于事物名稱的工具書總共四十卷,提供了多方面的常識和名物線索,既有意思,也很珍貴。談到丁香,《事物異名錄·花卉·丁香》寫道,“江南人謂百結(jié)花”。我雖為江南人,倒不知道這種叫法。這也不奇怪。物質(zhì)在橫向和縱向流傳過程中,隨著地域變化、語言變化和歷史實踐變化,同實異名成為普遍現(xiàn)象。有時同一種事物甚至出現(xiàn)幾十種叫法,有的源自民間方言,有的則是文人墨客自創(chuàng),二者之間時有交叉。比如,關(guān)于江南一帶把丁香叫作百結(jié)花的記載,目前所見,最早只有這本《事物異名錄》。這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江南早有此說法,但只是作為方言,不登“大雅之堂”;一種是這種說法在江南也只是局部流傳,厲荃本人的田野調(diào)查做得比較詳備,才有可能把大大小小各種有用的信息“一網(wǎng)打盡”。可以看得見的事實是,隨著《事物異名錄》一書的傳播,在“丁香”的名錄下,自此加上了“百結(jié)花”這一別稱。這大概也是“立言”的一種表現(xiàn)。

嬌小柔弱的東西比較討喜。這是文人式的審美。文人式的審美漸漸也影響了普羅大眾,成為中國式審美。中國式審美對于年輕女孩是百般寵愛,所以有“花季少女”之說?!叭缁ㄋ朴瘛?,大概率說的也是妙齡女孩。妙齡女孩即便愁鎖雙眉,也美妙動人,甚至另有一種不能言傳的美。成語“東施效顰”里的“顰”,是皺眉的意思。《紅樓夢》第三回,寶玉初見黛玉為其取號“顰顰”,此后“顰兒”成了黛玉的昵稱。借寶玉之名,將“顰”字贈予黛玉,是曹雪芹的偏愛。這個皺眉的始作俑者是美人西施。西施心口痛,估計是缺鐵性貧血所致,便用手按著心口,皺著眉頭。西施皺著眉頭的樣子也很美,被可憐的東施看見了,于是學(xué)她的樣子,也按著心口,皺著眉頭。東施估計不僅容貌丑,年齡只怕也不小,皺著眉頭的觀賞效果可想而知。

對于瘦弱、纖細、哀愁表現(xiàn)出的這種特殊的關(guān)愛,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叫“我見猶憐”。以惆悵、憂愁比喻丁香,是對丁香“我見猶憐”姿容的一種特殊嘉許。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寫過兩首《攤破浣溪沙》。一首是《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寫道:“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fēng)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青鳥在文化傳播中一直有信使之名,“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把丁香比喻成癡情守候遠方來“信”的姑娘,不免令人產(chǎn)生種種遐想。這句寫丁香和春愁的詩,是千古名句。我其實更喜歡李璟的另一首《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拜蛰滔沅N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睂懞蓺埡颓锼迹m是愁緒滿懷,但用典自然,節(jié)奏流暢,各種物象的運用既恰切、生動,又跳躍、豐富。中主李璟與后主李煜還不同,李煜更愿意做太平君主或者享樂君主,而李璟有一定的政治抱負,在位時曾經(jīng)征戰(zhàn)邊關(guān),但才干有限,用人又不當(dāng),本人也奢侈荒淫,以致在其手里,南唐疆域一度有所擴大,后又大幅縮減,并不得不對宋稱臣,被迫遷都南昌。各種郁積難解,自然遣懷入詩入詞。李煜作為李璟的第六子,原無江山之圖,偶然做了君主,直接經(jīng)歷失國喪權(quán)之辱之痛,成了階下囚,受盡各種委屈,但性子較軟,更具有文人氣。父子二人皆詩詞大家,提筆行文包含的真意本意,常人往往難以猜度。一旦起了縫,被猜度,也便出了大事。相傳李煜最終斃命就是因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這首詞是李煜被囚禁開封后第三年所作。李煜雖然不像其父有“帝國情結(jié)”,似乎是一心一意地做文人,寫字、畫畫、填詞,然而,填著填著,還是掩飾不住地流露出真心,寫出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類詞句。把故國之思比作春愁,比作無法回流的一江春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為李煜帶來了殺身之禍。根據(jù)北宋王铚的筆記體文集《默記》記載,寫這首詞之前,李煜曾對前來探訪的南唐舊臣徐鉉嘆息,后悔當(dāng)年不該錯殺忠臣良將。宋太宗趙光義聽聞徐鉉告密之后動了殺心。李煜寫下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后,趙光義立刻派人送去牽機酒。所謂牽機酒,據(jù)說是泡了中藥馬錢子的酒,人喝下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被破壞,抽搐,劇痛,頭腳縮成一團,立時斃命。送酒給李煜的人也有名有姓,是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趙廷美曾與李煜談詩論藝,兩人交情不錯。李煜死時年僅四十二歲。真實死因,宋史當(dāng)然不會記載。好在有《默記》?!赌洝穼iT記錄北宋朝野遺聞,共三卷,被《四庫全書》收到子部小說家類。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铚熟于掌故,所言可據(jù)者多矣”。原因就在于這位王铚不僅出身世家,做過樞密院編修官,而且學(xué)問真的很好,是北宋著名的史學(xué)家。《默記》的寫法略略有點像小說,注重細節(jié)和人物描摹,對于研究北宋歷史很有幫助。

李煜當(dāng)皇帝不稱職,作為文人倒是相當(dāng)優(yōu)秀,藝術(shù)造詣高,詞好,書和畫也不錯。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又是廢君,我們今天已經(jīng)萬難看到李煜書畫的真容,對于其書畫才情,只能依據(jù)古人的評價,依稀想象了。

根據(jù)北宋太原畫家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所寫,“江南后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除了林石、飛鳥,李煜其實更擅長畫竹。所畫之竹無緣得見,但所寫之竹不妨枚舉一二。比如《虞美人·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中的“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dāng)年”,又如《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的“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還有五言絕句《三臺令》,“不寐倦長更,披衣出戶行。月寒秋竹冷,風(fēng)切夜窗聲?!睆睦铎犀F(xiàn)存于世的三十八首詩詞里,能找到的大概就是這些,看來寫竹不及畫竹用力。

《圖畫見聞志》是中國繪畫史的重要著作,包括史論、畫傳、畫事三部分。郭若虛的曾祖即為當(dāng)年率兵平定金陵、勸說李煜前往開封的北宋名將郭守文。所以,郭若虛說“嘗觀”李煜書畫應(yīng)是可信的。前兩年曾在某雜志上看到研究李煜書法的文章,隨文還展示了相傳李煜行草所書《入國知教帖》局部。由此,才第一次看到李煜的“金錯刀”筆法以及帖后米友仁的跋語。李煜的行草確實美不勝收,清雅瀟灑不言,居然還有溫柔敦厚之意,放得開,也守得住,像他后期的詞一樣,品格卓然不群?!度雵烫穪碜浴抖Y記·經(jīng)解》。該帖曾于1975年在香港《書譜》雜志完整刊發(fā)?!稌V》雜志由于右任的弟子梁披云創(chuàng)辦,在書畫界影響很大,后來據(jù)說停辦了。

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后,北宋包括前朝的詩文保存和傳播確實容易多了。李煜流傳至今的詩詞,主要分降宋前和降宋后兩部分。降宋前的詞,是典型的“花間詞”風(fēng)格。降宋后所作諸詞,文辭清麗,意境深遠,后世有詩評家認為開了蘇軾一派詞風(fēng)的先河。今天流傳較廣的李煜的詞也是這一類。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為例,不僅在歷朝歷代的教坊中廣泛傳唱,即便到了當(dāng)代,也不斷有作曲家重新譜曲,許多著名歌星包括鄧麗君在內(nèi)都有翻唱。鄧麗君唱這首叫《幾多愁》的歌時,大概是20世紀90年代初,正逢錄像廳、卡拉OK盛行,從城市到鄉(xiāng)鎮(zhèn)的大街小巷似乎都飄著“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歌聲。一首歌曲的流行,讓一首古典詩詞活在了當(dāng)下,這是大眾文化的優(yōu)勢。當(dāng)然,詞在其生成的年代宋代,本身也是大眾文化的一種。

還有一個跟大眾文化傳播有關(guān)的故事。1947年,蔡楚生、鄭君里以抗戰(zhàn)為背景,拍了一部中國風(fēng)格的經(jīng)典電影,沿用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叫《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表現(xiàn)的也是離亂之苦。敘事時間長達十幾年,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zhàn)結(jié)束,借由“家國一體”敘事模式,講述民族的內(nèi)憂外患和家庭的悲歡離合。即便以今天的審美標(biāo)準來看,這部電影的故事結(jié)構(gòu)和人物塑造也非常出色。電影插曲叫《月兒彎彎照九州》,很好聽,改編自同名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這是民歌原詞,南宋建炎年間出現(xiàn)在江蘇一帶。明末馮夢龍編輯的《山歌》曾收錄了這首民歌。成為民歌,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首歌曲的最高待遇了。一首歌能流傳,旋律要好聽、好唱,歌詞要形象、好記??偠灾?,要有令人愉悅的節(jié)奏和打動人的歌詞。這些年,對于古典詩詞的推廣傳播,電視臺作了各種各樣的努力,什么“經(jīng)典詠流傳”,什么“中華好詩詞”,什么“詩·中國”,什么“鄰家詩話”,什么“詩意中國”……這些電視節(jié)目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取得了不錯的傳播影響,但比較起流行歌曲和電影的沉浸式影響,還是小巫見大巫,差得遠了。

大眾文化也要講歷史邏輯。歷史的邏輯也是現(xiàn)實的邏輯,推己及人,不能講通的道理顯然不會符合歷史邏輯。就拿近來很受關(guān)注的電影《八佰》來說,盡管導(dǎo)演管虎非常有想法,也善于調(diào)度戰(zhàn)爭大場面,鏡頭語言特別生動,許多細節(jié)令人難忘,可以看出中國導(dǎo)演的才華,但是,有人批評“管虎浪費了一個絕好的題材”,不是沒有道理。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也是致命之處,就是“隔岸觀火”這個對比情境概念化的表現(xiàn)。對面是戰(zhàn)場,日軍轟炸機不斷逡巡,僅僅隔著一條窄窄的蘇州河,租界這邊不僅歌舞升平,還扶著欄桿談笑風(fēng)生。這種看熱鬧的情形,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洋人,從人性的角度看,都是不合理的。從受眾接受的角度,也是不可信的?!鞍艘蝗变翜麜?zhàn),中國士兵折損近三十萬,侵華日軍的殘暴無恥暴露無遺,租界里的中國人能夠不害怕、能夠不憤怒、能夠面不改色地隔岸觀火?子彈不長眼睛,租界里的各國洋大人能夠事不關(guān)己地看熱鬧?在一部嚴肅的歷史題材影片中,簡單化和類型化地處理歷史里的人和生活,讓影片大大減分。家國一體,對于民眾來說,南宋絕大部分時光都是痛苦的時光。節(jié)節(jié)退讓,割地求和,許多人從此流離失所。這也是南宋詞人大多生活在長江以南特別是浙江一帶的緣故。

“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闭\齋是楊萬里的號。生于南宋建炎年間的著名詩人楊萬里,寫了一組《竹枝歌》。第一首直接步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舊韻,“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guān)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本胖菀布粗袊?。“幾家歡樂幾家愁”是南宋中國的實況直播。在山河破碎的時代大背景下,又有幾人能高枕無憂,能吟風(fēng)弄月?所以,近年來網(wǎng)絡(luò)上包括線下出版界突然泛濫起來的“宋朝情結(jié)”,恐怕還是今人對于歷史不切實際的想象。

晚唐李商隱的《代贈》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之類詩句。百結(jié),也即愁結(jié)??梢?,丁香與“愁”早就結(jié)緣,丁香的愁主要指春愁和愛愁。如果真的到了哀愁和憂傷的地步,通常都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怨懟的因素大于愛了。只有春愁,如同春信,燃燒著期待和熱力,所以代表春愁的丁香,也被稱為情客。這是南宋姚寬的發(fā)明。才華橫溢的姚寬不僅是卓有成就的詩詞家,還是當(dāng)時的著名學(xué)者。作為學(xué)者的姚寬,不僅格物致知,而且善于命名。收入《四庫全書》子部的唐宋史料筆記《西溪叢語》,即為姚寬所著。這部筆記體著作分上下卷,共一百四十一條,文字素樸,包羅萬象,信息量大。上卷談到花卉植物時,將花分為三十客,把牡丹稱為貴客,把梅花稱為清客,把丁香稱為情客,等等,如此富有創(chuàng)意的分類,充分展示了一個詩人學(xué)者的情懷和想象力。通過這些分類,約略可以知道,在長期的流傳中,花卉們也形成了人格化的“社會身份”。當(dāng)然,有些說法也很牽強,甚至反應(yīng)了一種社會偏見,比如把桃花稱為妖客。從《詩經(jīng)·周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到杜甫的“癲狂柳絮隨風(fēng)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再到“桃花眼”“爛桃花”之類帶有貶義的說法,桃花的寓意在有名無名的文學(xué)言說中被不斷篡改,桃花的“社會身份”急劇下降。桃花的寓意發(fā)生根本性轉(zhuǎn)變的節(jié)點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姚寬往后,“情客”成為丁香的別名。

姚寬號西溪,會稽人,即今紹興人。西溪是古名,在杭州,從老浙大的后門出去不遠即是。我讀書的時候,西溪還不叫西溪,叫“留下”。傳說當(dāng)年宋高宗趙構(gòu)路過此地,贊不絕口說“西溪且留下”。金口玉言,“西溪”于是易名“留下”。與歷史傳說或歷史人物有關(guān),這也是事物命名的常見方式。由“留下”改回“西溪”是近年的事。大約十年前,“西溪住房一套”曾經(jīng)寫進廣告,成為杭州引進高端人才的一個誘人砝碼。作家麥家、劉恒似乎就住在西溪。

起名是學(xué)問。漢字是象形字,形意具備,這樣的名字方為上品。丁香就是好名。一種解釋認為,丁香花形似釘,故曰“丁”。這個解釋雖然勉強,但“丁”字形狀纖細清秀,也能說得通。“香”是身份證,表明是花卉或植物。從發(fā)聲方法看,“丁香”是開口呼,念起來響亮,這也是構(gòu)成好名字的要素。對于姓名的講究,大概是漢文化的固有習(xí)慣。少數(shù)民族就要好得多。老外更不講究了,祖孫可以同名,每次讀《百年孤獨》,都會被“一世”“二世”搞糊涂?!爸M名”“誨字”是漢儒文化的發(fā)明。不僅不能與先輩同名,而且禁止與當(dāng)朝皇帝同名。史書文獻里,往往一個人會在中途改名,原因就是皇帝變了,名字犯忌了。丁香確實好,好聽,好寫,意思也好,因此,以“丁香”為姓名的人還真不少,網(wǎng)上甚至還有一款“丁香醫(yī)生”APP。

柔美的事物不一定都生長在水草豐茂的土地上。以丁香為例,雖然當(dāng)年戴望舒寫《雨巷》,以從小生活的杭州大塔兒巷為原型,但丁香的原籍卻是華北地區(qū)。西北也有。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丁香的“馥郁”,是到蘭州讀書之后,春天的夜晚,從教室到寢室的路上,突然就聞到莫名的香氣,濃烈,舒適,讓人歡喜。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植物。以華北和西北為例,守著黃河,黃土高原東西橫貫。守著黃河,理論上不缺水,但黃土高原塌陷式黃土存不住水,植物通常無法生長。三十年前的蘭州就是這樣,哪怕是公園,也看不到什么鮮花和綠植。古老的五泉山公園略微好點,樹木主要是楊樹,年頭長,根扎得深,相對繁茂。只有盤旋路上的蘭大校園例外,仿佛是整個城市的花園。亭臺樓閣,噴泉假山,有江南園林的玲瓏剔透,也有北方院子的規(guī)整講究,但也不足為奇。珍奇的是各種奇花異草。江隆基校長的雕塑就矗立在草坪上。江校長的背后是大片榆葉梅林,春天開花。不開花的季節(jié),讓人誤以為是桃樹,因此也叫小桃紅。人工湖周邊,包括逸夫藝術(shù)館前面,是葳葳蕤蕤、綢緞一樣富有光澤的紫藤,從藤到葉到花,“暮春時節(jié),燦若云霞”,如同瓊瑤小說里的主人公,美得很不真實。我對紫藤最初的認識由此開始。多年以后,單位樓下小廣場上也種了紫藤,西北尊貴的紫藤,到了北京的大院,就變成了灰頭土臉的二丫頭。只有開花的季節(jié),碰巧下了場大雨,蒙塵已久的紫藤才有可能露出真容?!白咸賿煸颇?,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fēng)留美人”,是李白筆下的紫藤。自古以來,在顏色的鄙視鏈里,紫色都位于高端,神秘、高貴?!白蠚鈻|來”,紫禁城,等等,似乎只有皇家貴族才能擁有這種顏色。紫丁香似乎也比白丁香出名。至于丁香,如果只談審美,我還是喜歡白丁香。白丁香,更接近純凈,更像花季少女。

植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丁香花美,但丁香樹卻極其普通。不開花的季節(jié),從樹下走過時,甚至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丁香花雖美,但純就顏值而言,顯然不及紫藤花曼妙。然而,沒有人能忘掉丁香的姿容和香氛。叫丁香的丁香花,其實也有兩種不同的來源,科目也不同。古詩詞里的丁香,是專門觀花聞香的紫香,屬于木犀科。這是中國丁香,南北朝時期就有人工栽培記錄,到了隋唐,已是常見園林花木。唐朝詩人中,白居易種花和吟花出了名。他的前輩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旁的草堂時,寫了七首跟花有關(guān)的絕句,從尋花、惱花寫到賞花,移步換景,意趣橫生,取名《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包S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就是其中名篇,輕快,從容,飄逸,風(fēng)趣,一反杜甫詩慣常的沉郁、頓挫。杜甫這類風(fēng)格的詩我最喜歡,更接近杜甫的本性。杜甫在《江頭五詠·丁香》里寫到,“丁香體柔弱,亂結(jié)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深栽小齋后,庶近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边@是詩圣杜甫眼里的丁香,多少可以看出詩人的審美意趣?!叭嗥泣S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fēng)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jié)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同樣是丁香,到了南宋李清照筆下《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恐怕就成了粗使丫頭,沒那么美好了。

對了,還有一種藥用丁香,也叫丁子香,花蕾叫公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屬,是名貴藥材和食用香料。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更適合生長在熱帶。印尼一地的產(chǎn)量就占世界總量的百分之八十。

劉瓊,藝術(shù)學(xué)博士,中國作協(xié)小說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現(xiàn)居北京。曾獲《文學(xué)報·新批評》 優(yōu)秀評論獎、《雨花》文學(xué)獎、《當(dāng)代作家評論》優(yōu)秀評論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著有《聶耳:匆匆卻永恒》《通往查濟的路上》等專著。劉瓊女士2020年在《雨花》開設(shè)“花間詞外”專欄,此為專欄第十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