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做最好的人
來源:《民族文學》漢文版2020年10期  | 潘琦  2020年10月29日09:28

今天是國雄大哥逝世三周年紀念日。三年前那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樣早早起來散步晨練,突然手機響起來,打開一看是北京侄女小梅發(fā)來的信息:“叔叔,我父親已于今天早上五點走了!”當時我一下子就懵了,心里一團糟,沉浸在悲痛之中。當天晚上一個人坐在書桌前,想寫篇悼念他的文章,可是望著面前攤開的稿紙,卻寫不出一句話。我痛苦地想,國雄大哥的逝去,仫佬山鄉(xiāng)失去了第一代仫佬族大學生,國家失去了一個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我們家族失去了一個才華橫溢的親人!萬分悲哀之下,理不出一個頭緒來。我索性放下筆,先什么也不寫了。

三年過去了,我的心情早已平靜下來。最近清理一下多年的書信,發(fā)現(xiàn)國雄大哥給我寫過好幾封書信,其中一封是2003年寫的:“潘琦弟,這次回來參加宜高同學聚會,看到家鄉(xiāng)的變化,內(nèi)心里涌現(xiàn)出難以表達的興奮。記得我小時候,看見村上春鸞家大門掛著那塊‘進士’的牌匾,內(nèi)心有一種亢奮的情緒,它是一種為我們家族、民族感到無比榮耀的心境……”字里行間,看得出他從小就有一種為國家、為民族爭光的雄心壯志,讓我想起許多他的往事。

我們的家族按輩分排行。潘國雄1936年出生,比我大8歲,通常叫他大哥。我上小學時,他在宜山讀高中,很少見面。但他讀書刻苦用功,智慧超群,在學校如何聰明過人,成績拔尖的傳聞,耳濡目染,我從心底里欽佩他,村里的年輕人都以他為榜樣,決心好好讀書,走出大山,光宗耀祖,報效國家。他1955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新中國仫佬族第一代大學生,當時轟動整個仫佬山鄉(xiāng)。1962年他研究生畢業(yè),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從此與中國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利用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一個出生于大山里的仫佬族兒子,憑著自己純潔的愛國之心,民族之情,以超凡的才智和毅力,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投身于國家高精尖科技項目的研究,極不尋常,難能可貴!

有人才專家認為,如果一個人被擺到了適當?shù)奈恢蒙希臐撛谥腔郾銜?chuàng)造出雙倍的奇跡。剛剛走上科研崗位的潘國雄,在研究所里受到重視,讓他參與中國第一支平面晶體的研制、中國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測試與開發(fā),此兩項成果均獲國家科技大獎。后參與中國第一臺機載計算機所需要的集成電路器件的研制和生產(chǎn),并擔任電路測試組負責人。還先后參與國家大型高速計算機的新型器件的研制,其研究成果得到錢學森、朱光亞等科學家的肯定。

他刻苦鉆研,細心謹慎,認真負責。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他參與了耿氏器件疇雪崩弛豫振蕩的研究,為解決大功率晶體管微波器提供了新途徑,其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后來又讓他專門從事半導體器件的計算模擬,1978年在耿氏器件靜止疇的計算機模擬中,首次發(fā)現(xiàn)器件端電壓提高到一定值,靜止高場疇將轉(zhuǎn)變?yōu)閯討B(tài)疇,這一計算機模擬得出的結(jié)論后來又為實驗所證實,這一研究成果凝聚著潘國雄等優(yōu)秀專家汗水和心血,獲中科院科研成果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剛開始使用,他立即轉(zhuǎn)入微機軟件的研究和開發(fā),先后為國內(nèi)多家大公司和企業(yè)研究應用軟件。其中研制和開發(fā)的“時空醫(yī)學診治軟件系統(tǒng)”在解放軍總醫(yī)院等六個單位使用,都得到好評。他曾擔任過北京中聯(lián)計算機系統(tǒng)工程公司總工程師,負責公司對東南亞、獨聯(lián)體等國家、地區(qū)和組織的計算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出品貿(mào)易。

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國雄大哥不斷總結(jié)升華為理論學術成果,他先后在《中國科學》《半導體學報》《半導體通訊》等刊物發(fā)表研究成果以及論文、譯文。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計算機研究會成員。

把一生獻給國家的科研事業(yè),他豐碩的研究成果,豐富的研究論著是一份珍貴的財富。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的新時代,他那種堅韌不拔的研究精神,勇攀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國雄大哥近二十歲便離開仫佬山鄉(xiāng),但他時時都牽掛著家鄉(xiāng)的人們,關心、關注著家鄉(xiāng)的建設,常抽空回家鄉(xiāng)走走看看。我和他偶有見面,他個子蠻高,一身富態(tài),有學者氣質(zhì),還能講一口流利的仫佬話,話頭不多,講起來很有條理,語氣平穩(wěn),時不時露出和藹的笑容。他常給我們講述小時在村里生活的故事和在外面知道的奇人趣事。他說,有一次家鄉(xiāng)有親戚去北京,帶他們在天安門廣場參觀,都講仫佬話,游客以為他們是外國人,問是哪國的?當他說明是廣西仫佬族時,游客們馬上圍過來,十分好奇地問這問那。這事對他觸動很大,常感慨地說,我們仫佬族要邁出廣西,走向全國,沖向世界,一定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國內(nèi)外的人都了解仫佬族,一個封閉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作為老大哥,他十分關心年輕一代的成長,希望我們早日成才。常叮囑我們,好好讀書,刻苦學習,做學品兼優(yōu)的學生。

1963年我和他堂弟潘國強高中畢業(yè),準備考大學,當時我們對考上大學信心不足,如何復習迎考,考什么學校?心里沒有一點底。碰巧他從北京回家探親,得知我們心中的迷茫。有一天他和七叔代業(yè)約我們一起去野游,那天清晨,我們沿著山鄉(xiāng)崎嶇的公路步行。三月的南國,陽光明媚,滿目綠蔭,惠風和暢,心曠神怡。一路上他倆不停地講述自己考大學的經(jīng)歷,描繪大學里優(yōu)美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繪聲繪色地講大學生活的故事,生動風趣,引人入勝,深深地打動和吸引著我們。末了,鼓勵我們,高考一定要有自信,有良好的心態(tài),有足夠的功課準備,考場上能正常發(fā)揮,做到了這些,考上大學不是一件難事!過后我才感悟到,他們是用這種方式指導和激勵我們考大學,用心良苦啊!心里無比感激!在他們的精心指導和鼓勵下,那一年全縣四十多名同學參加高考,考上4名,我和潘國強分別被中南民族學院和華南工學院錄取,成為仫佬族新代大學生。這些事雖然已經(jīng)過去幾十年了,但我還記得清清楚楚。每當想到這些,心情依然十分感動,身上總有一股暖流。在國雄大哥身上我深切地感到,一種仫佬族人本質(zhì)的真誠,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和質(zhì)樸的親情。

他很愛家鄉(xiāng)。我到自治區(qū)工作以后,常上北京開會,每次在北京見面,他都問起家鄉(xiāng)的事,一說起村里的人,講起家鄉(xiāng)的變化,他不勝神往,對鄉(xiāng)親們的殷勤和吃苦耐勞十分感慨。每當家鄉(xiāng)人去北京,不管是近親還是遠鄰他都盛情接待。寒暄之后,便囑咐家人備好酒菜邊吃邊聊。大嫂是個賢惠大方,熱情好客的北京人,從不嫌棄家鄉(xiāng)的客人,每次都買了很多北京特產(chǎn),大包小包讓鄉(xiāng)親們帶回去。大哥的家庭是我見到的最和氣的家庭,時時都洋溢著親切和諧氣氛,令人羨慕。

他退休那年寫了封信給我:“退休后,我便很少參加單位和社會活動,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我一直有看書學習的習慣,每天時間安排得頗為充實。前段看了你寫的《五彩八桂》一書,才知道家鄉(xiāng)竟有如此豐富的旅游資源,有那么多山水風光美景,我要帶你大嫂回去看看。待南池子街的四合院拆遷后,回家鄉(xiāng)買個房子,在山清水秀的家鄉(xiāng)安度晚年……”后來因他生病,這事沒辦成,但看得出他那一份濃濃的鄉(xiāng)愁!

國雄的女兒小梅告訴我,她父親這一生工作勤勉,兢兢業(yè)業(yè),事業(yè)上從不松懈。她小時候,常常半夜醒來,還看見她父親的房間還亮著燈。她說,老人家一生孜孜不倦,退休后,不甘寂寞過平庸生活,自學電腦各種軟件、英語和攝影,真是“活到老,學到老”。老人常給她叨著一句話:“我做人,就要做最好的人!”而他正是用自己一生的勤奮與善良無私,努力踐行著這句諾言!

天有不測之風云,人有朝夕之禍福。2OO8年的一天晚上,他和家人正在看電視,突然說話感到吃力,語句不清,大嫂覺得不對勁,立即叫車把他送到醫(yī)院,送到醫(yī)院時已神志不清,當即送進ICU病房。醫(yī)生檢查以后說:“老先生是突發(fā)腦出血!”并當即下了病危通知書。在住院期間,醫(yī)生告訴他家人,老先生即使這次能挺過來,最好的情況也是半身不遂,大嫂和小梅都十分擔憂。但國雄大哥有著頑強的求生意志,從lCU轉(zhuǎn)到普通病房后,病情逐步穩(wěn)定,當醫(yī)生看到他坐在病床上能自己削蘋果時,都不禁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