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笑偉 栗振宇:寫在“長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際
來源:解放軍報 | 劉笑偉 栗振宇  2020年10月30日08:58

原標題:向著榮光與夢想——寫在“長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際

當《解放軍報》“長征”副刊標記到“第5000期”字樣的時候,一個醒目的路標又在我們眼前高高矗立。

路標,承載的是記憶,銘刻的是征程。此時此刻,站在它的身邊,我們情不自禁把目光回望,深情回望一段獨特的生命旅途,細細體悟那經由歲月積淀的榮光與夢想。

副刊,是一張報紙的重要陣地。作為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在創(chuàng)刊號上就開始刊登文藝作品。之后,《解放軍報》逐漸有了自己的副刊品牌。從最初的“文化副刊”,到1961年1月6日易名的“進軍號”,到1962年7月2日再次更名的“文化園地”……這些都是“長征”副刊的源頭和血脈。

1975年11月9日,在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40周年的日子里,《解放軍報》在當天第3版的右上角上刊發(fā)了一篇短文——“致讀者”,宣告“長征”副刊正式誕生。從這一天開始,第1期、第2期……“長征”副刊一天一天、一步一步積淀自己的生命厚度。

截至今天,5000期“長征”副刊,已然跨越45年的光華。

輕撫那一張張帶著時間質感與溫度的新聞紙,回看那一次次反復出現(xiàn)的“長征”二字,我們內心充滿了深深敬意。

“長征”副刊從誕生那天起,就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領導的關懷與厚愛。毛主席有多首詩作在“長征”副刊上與讀者見面;朱德、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開國將帥的文藝作品,不時在“長征”副刊上發(fā)表。肖華、肖克、張愛萍、楊得志、楊成武、秦基偉、洪學智、呂正操、廖漢生等戰(zhàn)功卓著的將軍們,也將自己的作品寄給“長征”副刊。長期以來,軍委領導或作出批示指示,或推薦惠寄稿件,或對“長征”副刊給予關心支持。這是“長征”副刊享有的特殊榮光,也是激勵“長征”副刊不斷邁向新境界的不竭動力。

與此同時,一大批軍內外作家藝術家為“長征”副刊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劉白羽、廖沫沙、徐懷中、李瑛、林默涵、葉楠、馮牧、徐光耀、李國文、鄧友梅、金敬邁、黎汝清、閻肅、孟偉哉、莫言、李存葆……這一串廣大讀者非常熟悉、十分親切的名字,記載著“長征”副刊在軍事文藝史上的輝煌。那一篇又一篇精品力作,通過“長征”副刊走進讀者心田,也不斷夯實著“長征”副刊的底蘊。當然,數(shù)十年來,還有無數(shù)讀者從“長征”副刊開始起步自己的文學人生。他們在“長征”副刊發(fā)表的作品,或被國內有影響的報刊轉載,或因此獲得全國全軍大獎。他們中還有不少人逐漸走向文藝界的前沿,成為享譽軍內外的文化名家。所有這些,都讓軍內外讀者一次次領略了“長征”副刊的文化魅力,也是“長征”副刊之所以被譽為“軍事文化高地”的重要原因。

回首5000期一路走來的足跡,我們愈加深切地感受到,“長征”副刊的榮光,是一代代作者、讀者共同托起的榮光。這份榮光永遠閃耀在“長征”二字上,也永遠留存在一代代“長征人”心里。

目光回望,我們一邊感受榮光,也一邊在認真思考:那一個個清晰可見的足跡背后,到底凝聚著什么?那一篇篇哪怕過去多年、今天讀來依然仿若初見的文字,對我們這支軍隊和廣大讀者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這是歷史的文學日歷,也是時代的壯麗詩篇?!伴L征”副刊自誕生以來,就始終與國家和軍隊向前邁進的腳步同頻共振,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重大事件。國防和軍隊改革、邊境作戰(zhàn)、搶險救災、維和護航、聯(lián)合軍演、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里,人民軍隊的旗幟在哪里飄揚,官兵的身影沖到哪里,“長征”副刊的眼睛就會在哪里聚焦,文學的號角就會在哪里吹響。在那些難忘的日子里,“長征”副刊以“新聞的速度,昂揚向上、大氣莊重的文學品質”,給時代、給今天的我們都留下難忘記憶。這是我們黨的新聞和文藝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長征”副刊的精神堅守。正因為這種堅守,5000期的“長征”副刊就像一面面鏡子,從不同側面映照出我們國家和軍隊的點滴變化,映照出代代英雄兒女為國家軍隊建設犧牲奉獻的萬千風采。

這是廣大官兵共有的精神家園。2013年7月10日,“士兵面孔”這個欄目在“長征”副刊上誕生了。開設這一欄目的靈感,來自于“長征”與基層戰(zhàn)士的一次邂逅。烈日下戰(zhàn)士黝黑的臉頰,成為“士兵面孔”的中心意象。于是,一個以“看到的是面孔,感觸的是心靈”為主題的新欄目來到了全軍基層戰(zhàn)士身邊。這樣的創(chuàng)意,是5000期“長征”副刊始終以貼近官兵、服務官兵、為官兵構建精神家園為己任的縮影。45年來,“長征”副刊始終把軍委首長機關和基層官兵的心緊緊連在一起,用每一個浸透著忠誠與本色的印記,高高擎起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精神火炬,在無聲中燭照代代子弟兵的心靈世界。在“長征”副刊累積的文化高地上,巍然站立著人民軍隊燦若群星的英雄方陣。官兵們通過這些作品,更加立體地認識了英雄,更加理解了英雄的精神,也從中汲取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高擎精神火炬,堅守文化高地,永遠為偉大時代書寫、為人民軍隊書寫、為廣大官兵書寫,或許這就是5000期“長征”副刊,在今天留給我們最多的啟示。

回望來路,是為了迎接明天更美的朝陽。

今天,走過5000期的“長征”副刊,已經邁入新時代?!伴L征”副刊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肩負起自己的使命與擔當?這塊中國報紙副刊界的老品牌,如何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迸發(fā)出新的活力?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必須深入思考和不斷實踐的課題。

前方是強軍興軍的獵獵戰(zhàn)旗,是廣大官兵勠力奮進的鏗鏘足音。在這個實現(xiàn)中國夢強軍夢的偉大時代,我們深知,牢牢聚焦部隊中心工作、聚焦練兵備戰(zhàn),既是“長征”副刊的一貫本色,更是“長征”副刊需要埋頭進取的方向?!伴L征”副刊只有真正把“軍味”“戰(zhàn)味”“硝煙味”落實到版面上,才能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近些年來,“長征”副刊圍繞國防和軍隊改革、傳承紅色基因、聯(lián)合作戰(zhàn)等重大主題,深入挖掘強軍故事、禮贊強軍英雄、記錄部隊戰(zhàn)斗力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推出了眾多有影響力的稿件。未來,我們仍將在這些方向上不遺余力地下功夫?!伴L征”的目光,永遠向著強軍興軍聚焦;“長征”的戰(zhàn)鼓,永遠為備戰(zhàn)打仗擂響;“長征”的頌歌,永遠為時代英雄高唱。

當然,作品是文化副刊立足的根本,持續(xù)推出精品力作也是堅守文化高地的關鍵所在。對于人民軍隊來說,無論未來戰(zhàn)爭形態(tài)如何變化、武器裝備如何更新、生活條件如何改善,我們都必須有在關鍵時刻能凝聚軍心士氣、點燃英雄激情的恢宏作品。今天,在文化市場更加繁榮、官兵文化需求更加多樣,而軍事文藝創(chuàng)作遭遇沖擊的背景下,“長征”副刊如何推出更多佳作新人?如何讓“長征”副刊推出的作品,更加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這是我們面臨的壓力,也是激勵我們不斷進取的動力。從一年一度的“長征文藝獎”“長征人物獎”評選,到各類大型征文活動等,再到涵括“強軍文化”“文藝評論”“烽火影視”“軍史發(fā)現(xiàn)”“迷彩書屋”等眾多板塊的“大副刊”格局,目前“長征”副刊正在向著打造精品力作、著力提升文化影響力的目標,做出扎扎實實的努力。相信這些努力,在未來必將結出應有的果實。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

“長征”副刊是為紀念長征勝利而誕生的。從80多年前紅軍完成那段艱苦卓絕的偉大征程開始,“長征”就成為人民軍隊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文化意象,它意味著理想信念、英雄壯舉、勇往直前……“長征”副刊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就是因為其始終秉承著與長征精神一樣的價值追求,把長征精神自覺融入了不斷延伸的“文化長征路”。

此時此刻,我們再一次想起在“長征”副刊第一期《致讀者》中說的,“希望大家都來關心和支持這個??顾蔀槲覀冊谛碌拈L征路上的親密戰(zhàn)友”。隨之,耳畔仿佛又傳來那熟悉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