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如何打造科普“爆款”
什么是科普“爆款”?2019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隨手為女兒畫的幾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繪無疑可以歸入此列。短短幾天,幾幅手繪就獲得了1億多的閱讀量,登上微博熱搜。
“我研究大數(shù)據的一篇論文,用了7年的時間,被下載7萬多次,這在科學界已經非常難得。但遠遠比不上那幾幅手繪。”王元卓對比說。他也因此被人稱為“硬核科學家奶爸”,并入選當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做科普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個群人看得懂,一定有另一些人不感興趣,應該按照基礎知識來分,針對受眾‘精準投放’?!蓖踉空f。今年,這位科學家又忙里偷閑出版了一本科幻電影科普手繪——《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再次引起轟動。
制作的科普視頻80%的播放量超過100萬次,有些甚至達到數(shù)千萬次,科普大V“奧卡姆剃刀”、原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張弛無疑是制造“爆款”的高手。那么,從高校教師轉為科普網紅的他究竟有什么秘辛呢?
“做好科普,必須要走群眾路線?!贝舜沃袊嬎銠C大會科影融合論壇上,奧卡姆剃刀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首先,做科普要“講人話”,堅決杜絕專業(yè)術語,敘事論理要舉例子、講故事,引發(fā)同感;其次,通俗再通俗,定位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鄉(xiāng)村初中生”,這些人占群全中國的70%以上;此外,緊跟時事熱點,專業(yè)熱點要“馬上搶、使勁搶”,幫助公眾在關注社會熱點的同時,發(fā)現(xiàn)更有價值的科學視角。
在他看來,當前的科普生態(tài)還不夠接地氣,仍然是一幫熱衷科普的博士,在給北上廣深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做科普,這些受眾普遍屬于國內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人。而他認為,只有當科普主體是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的的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輕人,得到他們的認同、理解和贊賞,自然會有“爆款”,并會讓科普在基層落地、扎根。
同時,奧卡姆剃刀表示,科普要打動人心,獲取受眾的共鳴、共情?!拔以鲞^很多科普視頻,個人覺得水準都一致的,但傳播效果大相徑庭。有的播放量是過千萬,有的不過一兩萬?!彼J為,這跟學術水準無關,其原因是有的引發(fā)了公眾共鳴,而有的則偏離了公眾的心理期待。
“做科普不能把自己當作是高級專家,總用專家思維,一定要有洞察力,和公眾互動,沒有互動就沒有熱度?!眾W卡姆剃刀對互動的重要性深有體會。曾經,他對自己發(fā)的帖子“感覺良好”,但卻未引起互動。有“鐵粉”吐露心聲,才讓他意識到自己構建了一個“穿著燕尾服拿著香檳的場景,里面的人都不敢說話。必須是大排檔,互動就熱鬧起來了?!?/p>
從事網絡科普十余年,奧卡姆剃刀越來越感覺到,不能把科普做成科研——用科研的態(tài)度來對待科普。越是習慣于科學研究范式的科學家,就越難以做好科普。而要拋棄以科學內容為主體的思維,轉變?yōu)橐允鼙姷男枨鬄橹黧w,與目標受眾建立起交流與對話的平臺,這是開展的科普的基礎。
對于共情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學者高慶一也有同樣的感觸。作為脫口秀欄目《奇葩說》的辯手,有一次他參與了一個社會情感話題“你努力過什么?”他舉例說博士階段的經歷曾讓自己痛徹心扉,但因共情門檻較高,并未引起受眾共鳴。而當他把話題轉向自己的戀愛經歷中的努力時,卻被觀眾記住了,并送給他“霸道總裁”的外號。
今年,在策劃、主持科普綜藝節(jié)目《叩響明天》時,高慶一謹記這一點,并試圖通過引起觀眾共情和互動讓節(jié)目“破圈”。怎么樣讓“90后”產生共情,愿意了解科技對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呢?他與團隊選用了雙線互動模式:互動故事片《真AI將至》展現(xiàn)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2025年,人們對于情感的態(tài)度和選擇;互動紀錄片《明日將啟》則連線音樂人、企業(yè)家、美食家等探討未來智慧生活,引發(fā)觀眾對科技的興趣。
“對科學界來說,科普有助于行業(yè)被社會認知?!痹趭W卡姆剃刀看來,如果生態(tài)不友好,科學界未必能夠真正認識到科普的作用,公眾也未必會把科普看作是“形成正確認識和培養(yǎng)辨析能力的重要社會資源”。要讓科學文化真正成為具有最大社會共識的文化,就需要注重科普生態(tài)的建設。只有擁有完整的生態(tài)鏈,各個鏈條或環(huán)節(jié)上的科普從業(yè)者和科普內容才能真正地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動科普的持續(xù)發(fā)力。
一直以來,“薩根效應”被認為是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顧慮。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當上科普“網紅”后,不但受到同行的排擠,還失去了很多學術生涯的重要機遇。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在逆轉。王元卓希望,更多科學家主動、積極投身科普,為提升全民族科學素養(yǎng)、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發(fā)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