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當(dāng)代》2020年第6期|祝勇:歐陽修的醉與醒(節(jié)選)
來源:《當(dāng)代》2020年第6期 | 祝勇  2020年11月11日08:03

環(huán)滁皆山也……

歐陽修被貶到滁州,涉嫌“生活作風(fēng)”問題。

宋代多貶官,我想與“臺諫”制度有關(guān),因為御史臺、知諫院,這一“臺”一“諫”,就是用來監(jiān)督和牽制行政官員權(quán)力的,免使“重文抑武”的宋朝出現(xiàn)相權(quán)專制,像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做過諫官,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四諫”之一。但屁股決定腦袋,一俟他們進入行政團隊(范仲淹曾任右司諫,慶歷三年即公元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fā)起“慶歷新政”),就知道了“臺諫”官員手起刀落、用文字“殺”人的厲害。來自他們的“批判”火力,常讓行政官員畏首畏尾,如臨大敵。因此,一方面,宋代“臺諫制度”可以制約權(quán)力;另一方面,又使宋代政治以求穩(wěn)為主,不敢越雷池一步,稍有不慎就會受到貶謫。這就是宋代政治積弊難改的原因之一,所謂成也“臺諫”,敗也“臺諫”。近讀吳鉤先生《宋仁宗——共治時代》一書,見有這樣一段論述,頗得我心:“在慶歷年間,即使仁宗與范仲淹想放手一搏,但制度終究會讓他們束手束腳。更何況,仁宗并不是一名具有殺伐決斷魄力的雄主,相反,他優(yōu)柔寡斷,雖然親擢范仲淹、富弼等生力軍執(zhí)政,想要‘干一票大的’,但當(dāng)反對的聲音越來越響時,他又動搖了。慶歷新政草草而終,是可以想象的?!?/p>

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杜衍、范仲淹、富弼、韓琦四名新政主力紛紛“落馬”,被轟出朝廷,“慶歷新政”已經(jīng)氣息奄奄。支持新政的歐陽修,已在劫難逃。但誰也沒想到,歐陽修被貶,是因為一則“桃色新聞”。

來說說這段八卦吧。歐陽修有一個妹妹,嫁與襄城張龜正做續(xù)弦。不幸張龜正去世,留下歐陽修的妹妹,還有他與前妻所生的七歲女兒張氏,孤苦無依,歐陽修便把她們接到汴京,與自己一家共同生活。十年過去了,張氏長大成人,出落得明眸皓齒、貌美如花——我們姑且稱之為張美女吧,于是歐陽修做主,把張美女嫁給了遠房堂侄歐陽晟,這樣,歐陽修的外甥女(歐陽修妹妹的繼女)又成了他的侄媳婦。自她遠嫁,相隔千里,音訊杳然。

故事到這里本該結(jié)束了,但故事之所以成為故事,是因為故事里往往潛伏著某些事故,使本已塵埃落定的故事沉渣泛起。慶歷五年六七月間,就在朝廷風(fēng)聲鶴唳、新政氣息奄奄的敏感時刻,歐陽晟家出事了。他從虔州司戶卸任后,攜妻子回汴京,隨行的男仆生得俊俏,歐陽修的外甥女或曰侄媳婦張美女竟與他私通,被丈夫歐陽晟發(fā)現(xiàn),送交開封府右軍巡院處置。剛好開封府尹楊日嚴與歐陽修有仇(楊曾因貪污瀆職被歐陽修彈劾),逼迫張美女供出在汴京居住時與歐陽修有染,“慶歷新政”中曾被歐陽修批評的宰相賈昌朝、陳執(zhí)中知曉此事,立刻如獲至寶,命諫官錢明逸上書彈劾歐陽修與張美女有亂倫之情,而且圖謀侵吞張家財產(chǎn),還拿出歐陽修一首詞做“證據(jù)”,詞是這樣寫的:

江南柳,

葉小未成蔭,

人為絲輕那忍折,

鶯嫌枝嫩不勝吟。

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

閑抱琵琶尋。

階上簸錢階下走,

恁時相見早留心。

何況到如今。

有人說,這首詞是后人附會的,但我在《全宋詞》里找到了這首詞,歸在歐陽修名下。這首詞,原本是描寫少女情態(tài)的,那么單純,那么優(yōu)美,被生拉到案子里,怎么越看越“黃”?可見漢語本身有太強的多義性,像“你在干什么”這樣一句普普通通的話,放在不同的語境里,用不同的語氣去說,意思大相徑庭,而宋詞的含蓄凝練,又為讀者留下了太多的“余白”,一旦得到某種心理暗示,就可能順著暗示走,許多的想象空間會被開啟,許多被“遮蔽”的“潛臺詞”會被瞬間“激活”。

這世界上恐怕沒有什么比“桃色新聞”更吸引眼球,讓人血壓升高、腎上腺素飆升。對于“桃色新聞”的喜好,古今皆然。哪怕“桃色新聞”是假的,人們也大多“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這時幾乎成為人的本能——以歐陽修而論,誰能相信面對著窈窕淑女,他會無動于衷呢?

盡管負責(zé)監(jiān)勘此案的宦官張昭明沒有認同這些七拼八湊的“證據(jù)”,認為歐陽修與張氏所謂的私通一事無從證實,但歐陽修還是受這件事的牽連,被解除河北路都轉(zhuǎn)運按察使的職務(wù),貶往滁州擔(dān)任太守。

慶歷五年秋,歐陽修離開鎮(zhèn)陽,灰溜溜地趕往滁州貶所。渡汴河時,驀然抬頭,他看見青藍的天空上,一行南飛的大雁與他同行,于是寫下一首詩:

陽城淀里新來雁,

趁伴南飛逐越船。

野岸柳黃霜正白,

五更驚破客愁眠。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歐陽修從帝王之都奔向閉塞荒涼的小城滁州,心情就像帝國的前景一樣無比晦暗。此前,范仲淹罷參知政事,知邠州;富弼罷樞密副使,知鄆州;杜衍罷為尚書左丞,知兗州;韓琦罷樞密副使,知揚州。隨著歐陽修被貶,雖然一些新政措施仍在帝國的土地上暗中發(fā)酵,被寄予厚望的“慶歷新政”基本上成了秋風(fēng)落葉,四散飄零,大好形勢,毀于一旦。慶歷五年的冬天,是他心里最寒冷的冬天,初到滁州,歐陽修的心情怎么也晴朗不起來,那基調(diào)就像他過汴河時寫在詩里的,“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

歐陽修被貶的真實原因是他支持新政,卻因這樣一種道德“惡名”被政治對手收拾,這一定讓他感到意外、窩囊、惡心。盡管所謂私通之事被認定子虛烏有,但這樣的事,終究說不清道不明,別人不問,他也就沒法說,即使說了,恐怕也是“越描越黑”,回應(yīng)他的,只有“黑暗中的笑聲”。直到今天,這段“私生活問題”仍然是史學(xué)家們聚訟紛紜的公案。這是他的尬尷處,也是私生活抹黑容易得手的原因。

我們常說恢復(fù)名譽,其實名譽是不可恢復(fù)的,因為毀譽猶如毀容,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旦損毀,再難修復(fù)。一切盡在不言中,那不言中,又似乎含納了無盡的深意。他被小人包圍,被流言所傷,仿佛被成群的蚊蟲圍攻,“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一切都在暗地里運行,“在黑暗的時刻出現(xiàn),在陰晦的角落聚集”,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要人命,縱想反抗,也無從下手,像歐陽修說的:“手足不自救,其能營背腹。”

站在荒野上,猶如陷入“無物之陣”,歐陽修心里堵著一口悶氣,他一定很想透氣,想?yún)群?,想咆哮,但他的呼喊,很快被曠野吸納,聽不到任何回聲。

只有少數(shù)人能理解他,遠在江西的曾鞏是少數(shù)的例外。他相信歐陽修的人格,他在給歐陽修的信中寫:“至于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謗,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賢,不顧四方人議論,不畏天地鬼神之臨己,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憤痛切,廢食與寢,不知所為。噫!二公(指歐陽修、蔡襄——引者注)之不幸,實疾首蹙額之民之不幸也!”

曾鞏的幾行字,讓他在悲涼中感到一絲暖意,卻無法改變他的現(xiàn)實處境。他決定逃離那張由流言蜚語編織起來的大網(wǎng),逃離那些閃爍著某種幸災(zāi)樂禍的、曖昧的眼神。他愿意去滁州,像他《滁州謝上表》所寫:

論議多及于貴權(quán),指目不勝于怨怒。若臣身不黜,則攻者不休,茍令讒巧之愈多,是速傾危于不保。必欲為臣明辯,莫若付于獄官;必欲措臣少安,莫若置之閑處。使其脫風(fēng)波而遠去,避陷阱之危機。雖臣善自為謀,所欲不過如此。

或許,只有遠去滁州,才能平息這所有的非議。

所幸,他去的是滁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的一座小城。到了那里,他才發(fā)現(xiàn)這里竟是陽光明媚、雨水充沛、大地潤澤、山巒起伏,滁河及清流河貫通境內(nèi),通江達海,讓他的目光變得幽遠而澄澈,連呼吸都一下子清朗起來。他千里迢迢奔波而來,抵達的,竟然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

就像他在《豐樂亭記》里寫的,五代干戈擾攘之際,這里曾歷經(jīng)戰(zhàn)火。公元956年,時任后周大將的宋太祖趙匡胤與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將皇甫暉、姚鳳會戰(zhàn)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軍隊敗入滁州城。隨后趙匡胤在東城門外親手刺傷皇甫暉,生擒二將,攻占滁州。如今,百年已逝,但見山高水清,昔日戰(zhàn)爭的瘡痍已經(jīng)消泯無痕,滁州變成了一個封閉安定的世外桃源。由于不在水陸要沖之地,當(dāng)?shù)匕傩栈静涣私馔饨缢l(fā)生的一切,安于耕田種地、自給自足,快樂恬適地度過一生。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嗎?人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為什么非知道它們不可呢?

這是一塊沒有被政治污染的地方,政治如泰山壓頂,讓人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滁州卻讓人的身體變爽,精神變輕,輕得可以飛起來,飛越屋頂,飛越田野,飛越山川河流。在滁州,連文字都是干凈的,不再涉及黨爭、攻訐、表白、謾罵,不再有火氣,要有,也只有煙火氣。那是人世的氣息、生命的氣息、讓內(nèi)心安妥的氣息。他感到自己的身體無限地敞開了,猶如一棵樹,在大地上默然生長,渾身通透地伸展著枝葉。他寫《秋聲賦》,其實他不僅聽見了秋的聲音,包含了風(fēng)雨驟至的聲音、草木凋零的聲音、蟲鳥唧唧的聲音,他還聽見了萬物的聲音——這世間的一切,其實都是會說話的,但尋常人追名逐利,神經(jīng)功能被遮蔽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才對它們閉目塞聽。只有像歐陽修這樣,把自己變成了零,才聽得懂這所有的語言。他的語言,不過是復(fù)述了萬物的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滁州不僅撫慰了歐陽修,而且養(yǎng)育了歐陽修,讓他的生命意義變大了,語言的世界也隨之壯大。它讓一個語言銳利的諫官,一步步成為文學(xué)史里的大家,變成世人皆知的“醉翁”。

他書寫的神經(jīng)被激活,讓九百多年后的我們,在書頁間讀到了這樣的文字:“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滁州給他的一切,朝廷不會給。朝廷可以給他官職,卻從來不像這樣讓他的生命變得如此充沛和豐饒。

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我一直很想去滁州,去拜會醉翁亭,看醉翁是否還在那里醉著,但又很怕去,擔(dān)心看到另外一個滁州,一個現(xiàn)代的、擁擠的、充滿商業(yè)趣味的滁州,把世界上所有的新鮮事物在城市里一一羅列,以彰顯它的“與時俱進”,更擔(dān)心看到滁州像許多地方一樣,把“名人效應(yīng)”發(fā)揮到無孔不入,讓歐陽修成為無數(shù)品牌的代言人,說不定有各種以歐陽修命名的門票在等待著我。這幾乎已經(jīng)成為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通病,在很遠的距離之外,在抵達之前,我們就可以嗅到它的氣息。

假如有時光飛船,我還是愿意回到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的滁州,去看歐陽修看見過的豐山,去飲歐陽修飲過的醴泉,“俯仰左右,顧而樂之”。然后,擺酒,我們相對而坐。不是在什么華堂美廈,而就在山水林泉。據(jù)說,他在揚州任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會攜客到平山堂,派人采來荷花,分別插于盆中,放在來客之間,叫歌妓取荷花相傳,依次摘花瓣,誰摘掉最后一片,就罰酒一杯。

歐陽大人說了,他不善飲酒,“飲少輒醉”,估計不到半斤的量,所以我把他弄醉應(yīng)當(dāng)不是件什么難事。但歐陽修的魅力,正在于醉。沒有醉,就沒有“醉翁”了。醉是一種幸福,醉是一種境界,甚至,醉也是一種醒——你看,“醉”與“醒”,都是“酉”字邊,都與酒有關(guān)。沒有酒哪來的醉?沒有酒哪來的醒?其實,醒就是醉,醉也是醒。該醒則醒,該醉則醉。世人皆醒我獨醉,世人皆醉我獨醒。只有真正的智者,能夠在醉與醒之間自由地往返。

歐陽修的醉與醒,總讓我想起蘇東坡的那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

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yīng),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

醒復(fù)醉,就是醒來之后又醉,是一場接一場的醉,其后當(dāng)然是一次接一次的醒。醉了又醒,醒了又醉,誰又能分清,他寫詞的當(dāng)下是醒還是醉?就像我們常常把夢當(dāng)作現(xiàn)實,或者把現(xiàn)實當(dāng)作夢。我二十多年前讀過史鐵生先生的一個短篇小說,至今印象很深,名叫《往事》,就是講述夢的。他在夢里回到了過去,當(dāng)夢里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到最緊要的環(huán)節(jié),他突然醒了,于是在“現(xiàn)實”中,開始“經(jīng)歷”另外一件事情,又到了關(guān)鍵時刻,他再一次醒了,發(fā)現(xiàn)那還是夢。他就這樣,從一個夢跌入另一個夢,他已分不出夢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只能在不同的夢里徘徊,每一場夢都好似生命的一個輪回,以至于讀到他最后終于醒來回到了“當(dāng)下”,我忍不住要問:他還能不能再醒一次?

古來卓越的藝術(shù)家,都是醉與醒之間的自由往返者。沒有醉,哪來王羲之的《蘭亭序》,哪有曹孟德的《短歌行》?從商周青銅器到唐詩宋詞,我從中國古代藝術(shù)里聞到了絲絲縷縷的酒精味兒。所以李白說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痹诶畎桌蠋熆磥?,一個喝酒的人是可以成名的,成為天下人的偶像?!抖迨贰防?,有多少權(quán)貴出出進進,誰能說出幾個宰相的名字?但像竹林七賢、飲中八仙的名字,卻流傳至今。到底誰寂寞呢?我看寂寞的是那些宰相權(quán)貴,他們權(quán)傾一時,前呼后擁,一旦他們丟失了權(quán)力,就門前冷落車馬稀,淡出人們的視野,被歷史遺忘。相比之下,倒是李白所說的飲者——實際上他們是賢者、智者,可能受到一時的冷落,卻在后世迎得了成千上萬的擁躉。

李白喝酒厲害,“一日須傾三百杯”,我說的不是飲,是喝,像喝水那樣地喝。那般豪飲,一般人跟不上節(jié)奏,不大工夫就會醉眼迷離——只要不是色眼迷離就好。歐陽修“飲少輒醉”,我猜他一定不是飲,而是小酌。宋代文人生活是優(yōu)雅的、精致的、細膩的,不會像《水滸傳》里寫的,動不動就一壺?zé)疲锱H?,其他什么都沒有。歐陽修飲酒,其實不是飲,更不是喝,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咂,一壺酒、幾碟菜,可以“堅持”半天,讓千種風(fēng)景、萬般思緒,都隨著酒液,一點點地滲入身體,讓靈魂變輕,一點點地飄浮到空中。

否則,以歐陽修那點酒量,不是分分鐘就結(jié)束戰(zhàn)斗了?

酒液也改變了他文字的酒精濃度,歐陽修的詩詞,也總是帶著微醺的感覺。他的詞里,有“一片笙歌醉里歸”,有“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有“把酒祝東風(fēng),且共從容”,有“為公一醉花前倒,紅袖莫來扶”。他的詩里,有“野菊開時酒正濃”,有“鳥啼花舞太守醉”,有“酌酒花前送我行”……我最喜歡的,是這首《夢中作》:

夜涼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

酒闌無奈客思家。

這是一首記夢詩,中國詩歌史上很少有一首詩像它這樣魔幻,這樣詭異,這樣超現(xiàn)實。詩中有夜,有路,有月,有花,詩人須發(fā)飄逸,手持酒壺,不知穿越了幾世幾劫,從一個個輪回里醒來,在夢幻與現(xiàn)實間輾轉(zhuǎn)……

……

作者簡介:祝勇,1968年生于遼寧沈陽。作家,學(xué)者,現(xiàn)供職于故宮博物院。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舊宮殿》《血朝廷》,歷史散文集《紙?zhí)焯谩贰斗撮喿x:革命時期的身體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