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紅雨《鐵骨金魂》讀札
來源:文藝報 | 徐舒桐  2020年11月23日08:52

中國文學傳統中,有辛棄疾的“男兒到死心如鐵”,也有毛澤東的“雄關漫道真如鐵”之將“鐵”這一意象與在艱辛中前進的20世紀中國革命歷史結合起來。身處今日,如何回望、展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如何通過對讀者內心的打動建構起歷史和當下的關聯,進而讓“鐵”的道德品格及其能量熔鑄進現實,是擺在文學創(chuàng)作者面前的挑戰(zhàn)。楊鳳山、鄧偉、彭紅以英模人物朱彥夫的人生為素材,用筆名“紅雨”于2019年發(fā)表于時空小說網的傳記體長篇網絡小說《鐵骨金魂》,正以從抗日戰(zhàn)爭至當下的漫長歷史跨度、宏大時代背景描繪了一位百折不撓、忠于祖國、心系人民的戰(zhàn)斗英雄的成長史、奮斗史、奉獻史,為國人優(yōu)秀代表“初心”的再現和“鐵骨”的傳承提供了一個范本。

從新聞報道到網絡文學

楊鳳山開始講述朱彥夫的故事,起初并非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如小說后記中提及:“早在1997年,楊鳳山與他人合作的長篇通訊《今生無悔》就覆蓋了中央和省市各大報紙,朱彥夫的事跡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痹谧呓鞆┓虻?2年間,楊鳳山及團隊還曾出版了《當代保爾朱彥夫》《時代楷模朱彥夫》等系列作品。朱彥夫的傳奇經歷貫穿了新中國歷史的若干階段,且涉及諸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想要詳盡、準確、恰如其分地表現,不經調查研究絕不可能完成。

與通訊體裁相比,傳記體小說不僅要求細節(jié)的可信度,更要求藝術的感染力。耗時如此之長的打磨,正體現著作者的執(zhí)著、嚴謹與匠心。毫無疑問,在這一系列作品中,《鐵骨金魂》是在史料上更為可靠且在藝術手法上更為成熟的一部。值得一提的是,伴隨幾十年間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文學與傳媒關系的新變,楊鳳山及團隊也在進行著朱彥夫故事傳播媒介的更新,首次涉足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便是一例。借由這種對于老作家來說并不熟悉的形式,朱彥夫的經歷及精神得以走進更多年輕讀者的內心。盡管尚存在著一些局限,但仍是一次填補我國網絡小說題材空白的頗為可貴的創(chuàng)作嘗試。

作為傳記體小說,《鐵骨金魂》敘事最突出的特點即是對歷史細節(jié)的還原。在敘述兗州一役的重要性、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及合作化運動展開的過程中,作者將大段歷史資料植入行文之中,不僅體現了對史實的尊重,更使所有彰顯人物形象的細節(jié)得以在足夠可信的背景下被凸顯出來。文章中,作者并沒有讓“史”的可信性蓋過“文”的可讀性。朱彥夫從14歲參軍到朝鮮歸來參與的多次戰(zhàn)役中,只有解放戰(zhàn)爭中的兗州一役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二五〇高地一戰(zhàn)被詳寫,二者分別是令朱彥夫成長并走向戰(zhàn)斗生涯高峰的戰(zhàn)役,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剪裁的用意。兩場戰(zhàn)役的敘述重點又有不同。兗州一役凸顯攻破工事的困難,高地一役則用對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貫穿其間。

楊鳳山及團隊在處理歷史素材過程中添加的文學想象,亦體現在富有人情味的細節(jié)上。如放羊姑娘送朱彥夫參軍時唱的山歌“叫哥哥大步走你莫呀回頭/扛鋼槍打豺狼替親人報呀報冤仇”,再如朱彥夫剛剛進入部隊幫連長及指導員捉虱子的帶有趣味的瞬間……來自鄉(xiāng)野深處的民間力量與艱苦生活中的溫情展現,使敘事節(jié)奏疏密相間,英雄形象不至流于枯燥、平面、空洞,也暗合著朱彥夫精神與百姓生活之間的淵源,讓讀者對孕育“鐵骨金魂”的土地有了更深入的感性了解。

“中國保爾”的“骨”與“魂”

《鐵骨金魂》第十四章這樣描寫在高地戰(zhàn)役中失去雙手和雙腳的朱彥夫在病床上盡全力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場景:“這頁內容終于看完了,他用右胳膊壓著書的右半部,然后用左邊的斷臂推動書的左半部,可是推來推去,不是一次推起好幾頁,就是肉頭的截面在書上干滑,根本無法掀起那薄薄的一頁紙來?!鋈?,他想到了自己的嘴,就勾下腦袋用雙唇覆在書角上,兩唇輕輕一和,很輕松地將書紙夾在唇間,再擰著脖子配合雙臂,終于將頁面翻了過來,就在他大喜之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翻書上,竟然將戴在眼睛上的眼鏡給掉在了地上,沒有眼鏡,翻開的書也無法看清,氣得他揮起雙臂直打自己的頭,這一打不打緊,臂下的書又合上了?!?/p>

這一頗具代表性的細節(jié),濃縮著遭遇殘疾后一度想要輕生的朱彥夫重新尋找自我的過程,而“閱讀”這一動作正是肉身(“骨”)與精神(“魂”)的雙重歷練。與此同時,“閱讀”的過程也意味著正在成長的“英?!敝鞆┓蚝蜆I(yè)已成為典范的“英模”保爾的精神遇合。在此之后,在反復出現的各種困難面前,正是保爾給予了朱彥夫鼓舞與支持。

楊鳳山團隊此前的作品曾以“中國保爾”為朱彥夫的傳奇人生命名,的確,讀者可以從兩部小說的情節(jié)中找到諸多相似之處。就連朱彥夫的初戀姜小燕身上,也能找到冬妮婭的影子:她們有相似的商人家庭出身,與主人公同樣因“英雄救美”而相識,甚至同樣因個人情感與革命需要沖突而分開。遠隔萬里、前后逾數十年的巧合正說明著變革時代人物命運的普遍性。小說告訴人們,是歷史的呼喚使人物不得不走向相似的道路,“保爾”的精神乃至經歷皆無國界,更非創(chuàng)作者的虛構。

在“保爾”二字前冠以“中國”,并非僅是地域差異的標識。朱彥夫誕生又最終回歸的沂源縣張家莊,并不是保爾·柯察金的舍佩托夫卡,“中國保爾”的生命跨度也超過了保爾的兩倍?!爸袊枴毙枰鎸Φ臍v史處境、承擔的歷史使命也與柯察金相當不同。姜小燕的愛情短暫地發(fā)生在大都市的象征——上海,而朱彥夫更多的生命則投入到了沂蒙山區(qū)農村的建設之中,這也讓《鐵骨金魂》因主人公的豐富經歷而兼具了“革命歷史小說”和“農村題材小說”的特質。前文已經論及,朱彥夫的“骨”與“魂”脫胎于民間獨具的“鄉(xiāng)野精神”,而“鄉(xiāng)野精神”與現代秩序的整合則是由諸多班長、政委形象的引領才可完成:來自土地的蠻勁化為滿足革命或建設需要的力量與智慧,才是“鐵骨金魂”的完成形態(tài)。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如何讓朱彥夫飽經磨煉而具備的現代品格重新傳回孕育他的“鄉(xiāng)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小說對朱彥夫重回張家莊之后之行動刻畫的核心立意所在,也注定了這位“保爾”身上不可替代的“中國性”。

1950年代起直至新時期來臨,從戰(zhàn)斗英雄化身村委書記的朱彥夫的經歷,正是曲折探索時期盡職盡責、為民眾奉獻的基層領導生命經歷之縮影,他取得的成績亦是農村面貌變遷的歷史見證。《鐵骨金魂》著眼于鄉(xiāng)村建設不同于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的特殊性,將描摹深入到朱彥夫工作的方方面面:力排眾議、從零學起建圖書室、開夜校,拖殘軀實地考察修水利、植樹林。一度受村民誤解的朱彥夫的每一個作為,都記載著現代知識與技術向中國廣袤腹地傳播、惠及大眾的艱辛過程。敘及個別瞞報、虛報產量及擺官僚架子的地方官員時,小說并未回避,而是直接地予以暴露。每次緊張的沖突都襯托出朱彥夫堅守底線、敢做敢言的品質,無不使蘊含在“中國保爾”的“骨”與“魂”之中的啟示意義更加豐富與深刻。

在歷史與未來之間

“讓歷史告訴未來”是《鐵骨金魂》第三部的標題,這也集中顯現了楊鳳山及其團隊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進入歷史的姿態(tài)。書寫歷史的動機直接關系到歷史敘事的方方面面,在歷史面前若失去了作者自己應有的“身位”,則將拉遠自身與歷史的距離,甚至導致歷史的“景觀化”甚至“虛無化”。正由于對“未來”召喚的感知,小說才能夠將歷史的敘述化為改變“當下”的動力、化為時間長河上的橋梁。在充滿激情的筆觸的渲染下,朱彥夫的一幕幕經歷不僅是被復刻了的過去,更展現了其作為起點的意義。真正的“鐵骨金魂”之傳遞,需要作家數十年的努力,亦有賴于全體讀者的努力。

小說結尾,退休以后的朱彥夫用臥床寫作回憶錄的方式繼續(xù)著前行的腳步,到老不改“倔脾氣”的他將“書寫”視為一種“燃燒”。“書寫”和“作戰(zhàn)”“建設”一樣,構成了“鐵骨金魂”走出部隊、走出張家莊,面向更多人發(fā)揮其力量的方式。而楊鳳山及團隊對朱彥夫事跡的每一次“再書寫”,都是與小說文本的相互映襯,也讓朱彥夫的影響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內得以延續(xù)。《當代保爾朱彥夫》一書問世時,現代文學研究專家牛運清曾致信楊鳳山,稱贊這本“樸實感人”的書兼具“現實意義和審美價值”,“令人聆聽崢嶸歲月的壯美回聲”。這一評價顯然也適用于《鐵骨金魂》。中國面臨的社會轉型尚在進行,朱彥夫曾經面臨的具體環(huán)境、處理的具體任務或許已經改變,但其生命歷程中每個節(jié)點所面臨的精神抉擇與挑戰(zhàn)仍在許許多多的個體身上重演。經由藝術加工,過去與當下的差異不再是閱讀的障礙,而成為了魅力的源泉。小說的收獲使人相信英模人物的題材仍待開采,對每一位革命歷史中以其人格及貢獻被銘記的“朱彥夫們”的書寫必將繼續(xù)。個人與集體利益的沖突,意志在現實面前經受的考驗,文學永恒主題的旋律在《鐵骨金魂》中奏響,“書寫”過程展現的是來源于歷史而超越歷史的價值力量。

新世紀已過去了20年,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數量的增長與質量上的普遍提升并不相稱,這已成為不少評論家的共識。在網絡小說這一產出龐大的新領域,偏重幻想的題材占據了相當大的部分,這或許與作家群身份構成的相對單一有關,而其中泛濫的雷同化作品不是強化了“歷史”與“未來”的聯系,而是讓“當下”本身也變得模糊。因此,面對來自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的讀者群體日益增長的需求,網絡文學這一園地尚未得到充分的開墾,創(chuàng)作亟待新的血液的輸入。不可否認的是,《鐵骨金魂》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小說的文學性稍有欠缺,體現在語言有時粗糙平淡,情節(jié)設置和人物性格轉變方面稍顯刻意和生硬,對于次要人物的刻畫有時流于臉譜化等。但瑕不掩瑜,《鐵骨金魂》的誕生正標示著網絡文學扎根歷史、扎根現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