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探索“新文科”建設路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劉春勇 梁靜  2020年11月27日09:19
關鍵詞:新文科 建設

當下,電子媒介更新?lián)Q代和人工智能極速發(fā)展,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多方面影響,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在這一大背景下,為滿足時代發(fā)展與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被適時提了出來。其中,“新文科”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緊密相關。

更新培養(yǎng)理念

中國高校文科建制在“五四”之后慢慢形成自身的體系,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起到過不可忽視的作用,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轉型。但在今天,文科的分科模式及人才培養(yǎng)方法已落后于時代發(fā)展。在原有的分科體系中,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界限分明,甚至同一學科內部不同研究方向之間也變得壁壘森嚴。在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普遍趨勢的背景下,這種人才培養(yǎng)機制和學科發(fā)展模式已越來越顯露出弊端。因此,“新文科”建設必須立足于時代發(fā)展,以更為高遠的視角,建立一種具有全球視野與“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文科教育和研究體制。這是“新文科”建設的基本定位。

建設“新文科”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紙媒時代,信息的獲得渠道有限,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文科的培養(yǎng)理念建立在單向度的知識傳授之上。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傳授知識。但在電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打破這種單向度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培養(yǎng)理念勢在必行。當下,獲取知識非常便捷,因此,教師的角色定位需要有一個大的轉換,文科培養(yǎng)理念也同樣需要轉型。教師有必要從過去單向度的知識傳授者向思維方式的訓練者和知識獲取的引導者轉變。換句話說,互聯(lián)網上有海量的知識,學習者可以很方便地獲取,而在某些領域人工智能也有取代教師職業(yè)的可能性。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教師如果還固守于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就有抱殘守缺的嫌疑。在新時代,教師作為打開知識大門的引導者和思維方式的訓練者或許更為合適。

“新文科”強調打破學科界限,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也需更新。此前,我們的教育理念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精通某一學科的專家型人才,強調分科,學科之間壁壘森嚴?!靶挛目啤苯ㄔO必須打破這種立足于單一學科的培養(yǎng)理念,建立跨學科的通識教育模式。中國古代就有“專家”與“通才”之分,所謂“通”,即博采眾長、融會貫通。“通”者,有博雅之名。故而,通識教育又可被稱為博雅教育。中國高校中,較早引入博雅教育的是中山大學。其后陸續(xù)有其他高校實驗這種教育模式。這些可以說是“新文科”建設的實驗者,其先導之功值得肯定。今后,“新文科”建設應繼承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的博雅教育,積極借鑒國外通識教育的有益經驗,立足中國當下教育實際和時代發(fā)展需要,大力培養(yǎng)通識型人才。

促進跨學科融合

跨學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設的目標。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高校需建立可以有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隨著“新文科”建設的展開,國內各高校紛紛進行文科培養(yǎng)體系改革。例如,中國傳媒大學全面調整了本碩博培養(yǎng)計劃。就博士培養(yǎng)而言,首先試圖打破文科與理工科的界限,在文科博士開題考核必讀書目中加進了科技類、經濟類跨學科閱讀書目,在理工科博士開題考核必讀書目中則開列了大量人文社科類閱讀書目。此外,在文科各專業(yè)的博士基礎閱讀文獻中,全球史、經濟類書目大量增多,有助于打破學科界限,使學生具有厚實的學養(yǎng)基礎。

培養(yǎng)模式的變化必然帶來課程體系和選課方式的調整。為促進“新文科”建設順利開展,高校應建立注重綜合與通識的課程體系。其中,本科生的通識教育是關鍵。為響應“新文科”建設,國內許多高校先后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中心負責管理全校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在傳統(tǒng)的分科課程之外,大量設置跨學科和交叉學科課程,學生選課不再局限于本學院或本學科內部,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式的選修機制。由于通識教育中心在許多高校半獨立或完全獨立于傳統(tǒng)的教務處,因此在通識課程設置和選課方面更為靈活。除了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之外,通識教育課程還大量使用線上慕課形式,本科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更為靈活地選擇課程,從而部分改變了此前被動上課的局面。這種教育模式還可進一步推廣。

建立跨學科的文科實體研究機構是促進“新文科”建設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全國已有不少高校意識到文科分科模式的局限性,積極探尋有助于跨學科融合的研究機制。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文研院”)、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都是在這種建設思路下成立的研究機構。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這些機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以北大文研院為例,文史哲打通的運行模式,使原來隸屬于歷史系、哲學系和中文系等不同專業(yè)的學者和教師經常可以聚集起來,依托北大文研院的平臺進行多種形式的學術研討。這樣既促進了不同學科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催生出新的學術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時也為各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開放、活躍的學術氛圍,有助于不同學科師生之間增進對話,集思廣益。

此外,這些跨學科的文科研究機構的訪問學者機制也不同于以往分科體制下的訪學模式。以往的訪學以學科為選擇標準,但這些機構的訪學制度呈現(xiàn)出跨學科融合的特征,同一期的訪問學者可能來自文科不同專業(yè)。他們在一起可以發(fā)揮各自的學科優(yōu)勢,相互學習、相互激發(fā),從而作出既立足本學科專業(yè)同時又廣泛吸收其他學科有益經驗的學術成果。這些促進跨學科融合的嘗試和經驗,均可以為“新文科”建設提供借鑒。在“新文科”建設中,各高校需發(fā)揮本校優(yōu)勢,汲取國內外其他高??鐚W科研究機構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跨學科融合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文科跨學科研究機構。

培育新型人才

推動“新文科”建設,也需要建立促進跨學科融合的資助機制與獎勵機制。“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是建立一套跨學科融合機制,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將跨學科研究落到實處。目前,不少高校在校級項目的資助機制中非常重視學科融合項目,鼓勵教師申報此類項目。此外,從近幾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設置來看,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增設了交叉學科項目。同時,各高校也逐步建立起針對學科融合項目的獎勵機制,這種制度層面的建設也有助于跨學科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新文科”建設中,不能再用以往的標準和模式指導當下的學術研究。就文科中的文史哲三科而言,中文學科初創(chuàng)于“五四”前后,其后發(fā)展為以語言和文學兩大門類為主的學科格局。以往的文學研究多局限于文學學科內部,這在促進學科發(fā)展的同時,也限制了從更開闊的視野來展開研究。因此,在強調跨學科融合的背景下,文學學科或者說中文學科必須轉換思路,順應新的學術潮流,更新現(xiàn)有的研究范式,借“新文科”建設的契機實現(xiàn)自身的轉型與發(fā)展。

“新文科”建設不僅要順應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大數(shù)據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師生積極主動接納新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新文科”建設可以讓研究者具有會通東西的文化視野,有效促進文科內部及文科與其他學科門類的深度融合,打破學科壁壘,培養(yǎng)出基礎扎實、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新型人才,切實促進各學科門類發(fā)展和研究的深化,擘畫出我國高等教育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