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不祥的蛋·狗心》出版:“現(xiàn)實永遠比想象更魔幻”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白樺熊   2020年11月27日11:56

作者:[蘇聯(lián)] 布爾加科夫 譯者:白樺熊 定價:49元 ISBN: 978-7-5352-8395-3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關于作者

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于1891年5月15日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畢業(yè)于以傳授基輔俄羅斯文化為主的亞歷山大第一中學,并在那里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基礎。

1909年,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考入了基輔大學醫(yī)學系。1914年,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布爾加科夫大學畢業(yè)后就投入了野戰(zhàn)醫(yī)院的工作。1916年的5—6月期間,布魯希洛夫?qū)④姷能婈牬笈e突破奧地利戰(zhàn)線,俄羅斯軍隊傷亡慘重,時年25歲的布爾加科夫親眼目睹了數(shù)以千計的生命被殘酷的戰(zhàn)爭摧殘以致凋零。

1916年的9月,布爾加科夫被從前線征調(diào)至位于斯摩棱斯克省瑟喬夫斯克縣的尼科爾斯克鄉(xiāng)村地方醫(yī)院主持工作,并于1917年秋天就任維亞濟馬市立地方醫(yī)院傳染病與性病科主任。這段時期的經(jīng)歷后來成了《年輕醫(yī)生的筆記》的藍本,也為《不祥的蛋》(又名《生命之光》)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素材。

二月革命的爆發(fā)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并且就此改變了年輕醫(yī)生的人生軌跡。十月革命爆發(fā)后沒幾個月,布爾加科夫正式退役(此前他以二級后備軍志愿兵的身份服役于地方醫(yī)院)并回到了基輔,但不久后基輔便被德軍占領。就這樣,這位未來的作家一直生活在國內(nèi)戰(zhàn)火的漩渦中。

1921年,劇本《毛拉的兒子們》的大獲成功,為作家掙得了第一桶金。布爾加科夫在國內(nèi)戰(zhàn)爭時期的經(jīng)歷和遭遇后來也都反映在他的長篇小說《白衛(wèi)軍》、短篇小說《醫(yī)生不同尋常的遭遇》以及《3日前夜》中。

創(chuàng)作于1924年的中篇小說《不祥的蛋》中,布爾加科夫描寫了對1928年未來生活的想象,表現(xiàn)出對新經(jīng)濟政策充滿了信心,憧憬人民的生活將會得到顯著的改善。20年代,布爾加科夫主要中篇小說中的天才主人公無一例外以悲劇收場,這也并非偶然?!恫幌榈牡啊分?,就描述了普羅大眾還無法接受以尊重辛勤勞動、尊重文化和知識為原則的新型人道主義的人際關系。而在《狗心》里,同樣也通過個人行為的描寫,反映了勞動者的人文道德意識還遠遠達不到新政權的要求的問題。

其實從創(chuàng)作生涯伊始,布爾加科夫便感受到了來自俄羅斯無產(chǎn)階級作家協(xié)會“狂熱激進分子”的排擠和迫害,也正是他們醉心于捍衛(wèi)文學與藝術“意識形態(tài)的純潔性”。在作家更為知名的劇作《圖爾賓一家的日子》與《逃亡》(1925—1928)中,布爾加科夫刻畫了部分知識分子決意革命的思想轉(zhuǎn)變。這部分知識分子一開始就對革命頗為反感,甚至直截了當?shù)胤磳Ω锩?。作者在作品中不但描述了這個轉(zhuǎn)變的早期過程,而且還預言了“新型知識分子”階層旋即就要誕生。

1929年,對布爾加科夫的批判達到了頂點。他所有的劇作都被從舞臺上撤下——包括《圖爾賓一家的日子》、諷刺類劇本《紅島》和家庭輕喜劇《卓雅的公寓》。此后,中央劇目審查委員會又禁演了布爾加科夫的另一部新劇作《莫里哀先生傳》。于是,陷入絕望中的布爾加科夫便于1930年3月28日提筆給政府寫了一封長信。他在信中指出,由于蘇聯(lián)境內(nèi)全方位地封殺他的作品,已經(jīng)導致他無法生存,所以請求允許他移民海外。這封信產(chǎn)生了效果:斯大林親自給他打了電話。經(jīng)過一番談話,作家的要求最終得以滿足,他被任命為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導演助理(此后于1936年,由于劇作《莫里哀》被又一次封殺,他因此和劇院領導發(fā)生了沖突,布爾加科夫一怒之下離開了藝術劇院,轉(zhuǎn)而至大劇院從事歌劇劇本寫作)。1932年,《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得以在藝術劇院重見天日,同時還上演了由他改編的果戈理名著《死靈魂》。這樣一來,布爾加科夫至死都不用為面包發(fā)愁了。是年,作家年過不惑。但是,從1927年起,作家本人便再也沒有在自己的祖國見到他的任何文字變成鉛字發(fā)表。

與斯大林的對話使作家獲得了賴以生存的資助和創(chuàng)作條件——遺憾的是,他沒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民族共有的財富。1933年,在長篇小說《莫里哀先生傳》遭到期刊《偉人的生活》雜志拒稿后,布爾加科夫一直到1940年3月10日去世,也沒有再嘗試過發(fā)表自己的任何作品。這段時期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大師與瑪格麗特》的創(chuàng)作中,他在這部小說中前前后后投入了近十二年的時間。而且,最后的一年半中,罹患腎硬化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作家自己也意識到,他是不可能看到這部作品的付梓了。但是布爾加科夫深信,他的創(chuàng)作總有一天會對國人有益……正是通過這部作品,布爾加科夫為俄羅斯文學追求道德的真理注入了新的發(fā)展動力。

布爾加科夫去世前夕,時任作家協(xié)會主席的亞歷山大·法捷耶夫《青年近衛(wèi)軍》的作者。受斯大林的委托去看望他。法捷耶夫心中自然清楚,這是斯大林希望他能完成對這位頗有爭議的作家蓋棺定論的任務。兩位作家見面后談了些什么,在此不作贅述。但是,這次被載入史冊的會面給作家協(xié)會主席帶來的震撼卻是有目共睹的,因為事后法捷耶夫給斯大林的匯報中寫下了這樣的話:

“其實那些政治人物和文人心里都很清楚——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創(chuàng)作中,此人從未允許政治的虛偽使自己的內(nèi)心沾染塵埃。他選擇的路真誠而又率性。如果說在走這條路之初(也或許踏上這條路之后),他眼中所見的一切并非完全符合事實,這也沒什么可以奇怪的。但如果他違心地釣名欺世,那才是更糟糕的?!?/p>

從1940年2月起,親朋好友便輪流在布爾加科夫病床邊值守。1940年3月10日,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與世長辭。3月11日,在蘇維埃作家聯(lián)盟大樓里舉行了公祭儀式。

在公祭儀式開始前,莫斯科著名雕塑家S.D.梅爾庫羅夫S.D.梅爾庫羅夫(1881—1952),以擅長亞述巴比倫式墓碑雕塑出名,如列寧抬棺像和許多斯大林的雕像都是他的作品。但他的作品留存下來的不多,現(xiàn)存最出名的是位于巴庫的《26名巴庫政委遭槍殺》。從M.布爾加科夫的臉上取下了石膏面膜。M.布爾加科夫被安葬于新圣女公墓。根據(jù)他的遺孀E.S.布爾加科娃的請求,在他的墓地上安放了一塊名為“各各他”各各他,也作殉難地、蒙難處,源自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附近一座小山的名稱。的石頭,而這塊石頭以前曾被安放在果戈理的墓前。

關于《不祥的蛋》

1924年對于蘇聯(lián)來說,是多事之秋。執(zhí)政黨接二連三重拳出擊,不間斷地頒布了多條法令,政府高層人事的不斷變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攪起了影響深遠的漩渦。

蘇聯(lián)領導人突襲式地發(fā)表了一系列激烈的言論。有一些言論甚至很快就廣為流傳,成了民眾調(diào)侃政府的談資。比如,時刻斗志昂揚的尼古拉·布哈林尼古拉·布哈林(1888—1938),蘇聯(lián)和共產(chǎn)國際的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jīng)濟學家。有一次在公眾場合面帶微笑地說:

“要把對方的天靈蓋鑿穿,才能取得革命勝利?!?/p>

不久,布爾加科夫任職的《汽笛報》編輯部便要求屬下必須堅定不移地“鑿穿蘇維埃政權階級敵人的天靈蓋”,要毫不留情地用犀利的小品文把他們打擊得渾身戰(zhàn)栗??墒遣紶柤涌品騾s越來越厭倦撰寫這樣的小品文。在10月18日的日記中,他發(fā)出了無奈而又沉痛的嘆息:

“在《汽笛報》,我依舊度日如年?!?/p>

1924年12月26日,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在日記中寫道:

“……原來在巴黎有很多看了《不祥的蛋》清樣的人都異乎尋常地喜歡這部作品。據(jù)說,柏林有一個在出版社工作的人也很喜歡,打算把它翻譯成德文。”

可就在第二天,布爾加科夫的情緒就受到了打擊。和往常一樣,他帶著稿子趕赴“周六義務勞動”的文學作品審議會,回家后他在日記里描述了自己的沮喪:

“今晚在‘周六義務勞動’審議會上,我朗讀了《不祥的蛋》。在去的路上,我還像小孩子一樣興奮,滿心期待自己會像優(yōu)等生那樣接受大家嘉許的目光??苫貋頃r,卻心情復雜。這算什么?諷刺小品文嗎?還是厚顏無恥的造反?也許你的態(tài)度是認真的?那么這部作品還太不成熟了。不管怎么說,那里坐著30個人,他們當中不僅沒有一個人是作家,而且更荒唐的是,他們對什么是俄羅斯文學根本一無所知。

我擔心,由于我的大膽言論,這些人會毫不猶豫把我送去‘吃牢飯’?!?/p>

通讀整部小說,看起來作家對蘇維埃政權的態(tài)度絕對端正。另外,小說于1924年完稿,而作者在《不祥的蛋》中設定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在1928年,所以這部作品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一部很普通的科幻小說。

可是,這部作品的第一批讀者和聽眾中,就有不少人立刻發(fā)現(xiàn)了布爾加科夫戲謔文字背后的潛臺詞。曾有人直言不諱地問布爾加科夫,小說中天靈蓋爆裂的情節(jié)描寫,靈感是否來自于布哈林的言論。

更多讀者從“紅光”中讀出了深意。小說中的一個片段似乎指向了國內(nèi)戰(zhàn)爭:“就這樣,先是紅光照射的部分,接著是整個載玻片上,很快就變得擁擠不堪,阿米巴蟲之間的斗爭也就難以避免了。剛一誕生的活體彼此惡狠狠地撲向?qū)Ψ?,把對方活生生撕成碎片,相互吞噬?!毙ぢ寤舴蛟硎就鄽埖膰鴥?nèi)戰(zhàn)爭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慘痛的教訓,或許有比內(nèi)戰(zhàn)更和平也更理性的方式結束爭執(zhí)。

那么,作者認為誰是使整個俄羅斯淪為屠宰場的罪魁呢?殘暴的怪物是在洛克的農(nóng)場里孵化出來的,而洛克(РОКК)這個名字有劫難、麻煩的意思(РОК)。洛克這一類人沒有文化,看到的只有眼前的利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根本不在乎急功近利所帶來的嚴重惡果。如果洛克沒有被任命為農(nóng)場經(jīng)理,恐怕這場災難就完全可以避免。無疑在革命初期,對所有革命者進行甄別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歷史也清晰地記錄了蘇聯(lián)建立初期一些與洛克相似的人掌握權力后所帶來的惡果。因而作者在小說中對此類人的行徑和下場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嘲弄。

小說主人公的現(xiàn)實映象則更加出彩。主人公佩爾西科夫教授僅從外貌形象描寫來看,很像當時供職于動物學博物館的著名俄羅斯動物學家A.N.謝維爾佐夫,因為謝維爾佐夫教授也是58歲,也有些駝背,高個子,性格暴躁……而且,謝維爾佐夫教授的女兒和作家私交甚篤,作家把熟識的謝維爾佐夫教授寫進小說,應該是信手拈來的。湊巧的是,動物學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菲力克斯正是小說中潘克拉特的原型。

對于十月革命期間民眾的狂熱表現(xiàn),布爾加科夫也做了不無擔憂的描寫。比如,為了搶頭條而不惜盡顯丑態(tài)的新聞記者,因憤怒而打死教授并燒毀研究所的無知群眾等等。不過,布爾加科夫并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小說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地提到基督大教堂,說明作者的信仰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過。小說最后不無深意地提到,災難后的“清理工作一直到1929年的春天才宣告結束”,春天正是耶穌復活節(jié),按照東正教的習俗,家家戶戶會在這個節(jié)日里制作復活節(jié)彩蛋以示慶祝。而此時“森林里,原野上,一望無際的沼澤地里,還四處堆積著色彩斑駁的蛋。蛋殼上的圖案看上去稀奇古怪,人間罕有……”似乎也昭示著俄羅斯大地終于將要迎來和平,人民的信仰也最終得以重建。

在寫作這篇小說的時候,布爾加科夫可謂煞費心思。他本以為大多數(shù)影射都被諷刺性的情節(jié)描述和巧妙的文字游戲掩蓋得滴水不漏,所以在小說的最后不無自信地寫道:“……還必須擁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才能窺見其奧秘?!钡亲鳛樾≌f的作者,相信他的內(nèi)心深處是極為愿意讓讀者順利破解小說中所有密碼的。

這部風格怪誕、爭議不斷的中篇小說于1925年被《地下資源》雜志正式出版。當時住在意大利卡普里島的M.高爾基讀了以后,對小說贊不絕口,稱之為“機智而又巧妙”的作品。在那個年代,這部作品的面世不可不謂一個奇跡——蘇維埃國家自行出版了一部“批判”蘇聯(lián)政權色彩厚重的經(jīng)典作品。而當時閱讀過這部作品的人們,大都對其中的影射細節(jié)裝作視而不見。

關于《狗心》

1925年,《不祥的蛋》出版后,《地下資源》雜志再次向布爾加科夫約稿。僅僅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布爾加科夫便寫成了《狗心》。作家按慣例在“周六義務勞動”審議會上宣讀了這部作品,并不出所料地再次收獲了一邊倒的指責和批評。只不過,這一次的批評更加洶涌,《狗心》被稱為“對工人階級惡毒的誹謗”。雖然《地下資源》雜志一再力爭出版這部注定會成為時代坐標的作品,但編輯部和布爾加科夫還是在同年9月收到了國家宣傳部門領導冷酷的回復:在當今時代,這部諷刺性作品無論如何不能予以出版發(fā)行。

不久以后的一個夜里,有便衣警察上門把《狗心》的手稿收走了。三年后,要不是當時蘇聯(lián)文壇領袖馬克西姆·高爾基堅持把手稿還給作家,這部作品恐怕難以避免失傳的命運。然而,“周六義務勞動”審議會上的風波卻早已悄然傳開,莫斯科民眾很快就知道布爾加科夫有了不凡的新作。在翹首期盼新作出版而不可得的情況下,《狗心》只能通過“地下渠道”傳播長達半個多世紀。直到1987年,《狗心》才被《旗幟》雜志公開發(fā)表,并于次年被拍成電影。

1988年一個普通的傍晚,42歲的導演弗拉基米爾·博爾特柯愁眉不展地讀著一份報紙。有一段評論讓他心驚肉跳:“……還從來沒有人拍過像《狗心》這樣的電影,簡直就是一坨狗屎。應該把這個導演大卸八塊,再從橋上扔進河里?!辈贿^,這位導演最終還是保住了小命,而且還帶著電影拷貝去國外逛了一圈,順便把意大利、波蘭和保加利亞電影節(jié)的獎項帶了回來。兩年后,他又獲得了俄羅斯本土的國家獎。至此,懸在博爾特柯頭上的達摩克利特劍消失了——沒人再會把他扔到河里去了。

不僅導演本人從此榮譽加身,這部電影也在俄蘇電影文化史上占據(jù)了顯要的地位,而且其影響之深之遠,是拍攝之初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僅僅三年后,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共和國宣布解體,取而代之的俄羅斯緊接著又經(jīng)歷了幾次迄今仍讓人心有余悸的動蕩。多年以后,65歲的博爾特柯早就過了耳順之年,目睹年輕人對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普遍失去信心的現(xiàn)狀,雖然頗感無奈和力不從心,但也盡自己的努力每每在公眾場合鼓勵青年人入黨。有一次,他就偏偏遇到一個好事的年輕記者,于是有了下面這段有趣的對話:

“您拍攝了《狗心》,就沒有后悔過嗎?我覺得,這部電影激烈抨擊了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理念,而且它對勞動人民的思想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并最終使人民拋棄了這個政黨?!?/p>

“這部電影影響了群眾對當時蘇維埃國家現(xiàn)實狀況的態(tài)度,這一點我認同。但是,蘇維埃現(xiàn)狀和社會主義理念是有巨大差別的,這一點我以前如是說,現(xiàn)在仍堅持己見。您還記得《狗心》里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教授的臺詞吧——‘難道卡爾·馬克思禁止樓梯上鋪地毯?難道卡爾·馬克思哪本書里寫著,普列奇斯堅卡大街卡拉布赫公寓2單元大門必須用木板釘死,要繞著大樓從后門走?’……馬克思從沒這么說過!我完全贊同這一觀點。而且這也不妨礙我成為共產(chǎn)黨員?!?/p>

……

“也許,布爾加科夫的思想會在今后很長時間都對我們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您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過很多施翁德爾和沙利克夫嗎?”

“說實話,我沒有仔細觀察過。不過,您說得沒錯,施翁德爾和沙利克夫現(xiàn)在依然很多,只不過他們?yōu)槿颂幨赖姆绞阶兞?。?/p>

……

20世紀初問世的《狗心》敲響了振聾發(fā)聵的警鐘,可身處強權的泥淖中,布爾加科夫善意的呼號沒能被所有人聽到。但在半個多世紀后,警鐘的余音卻響徹了整個俄羅斯大地,今后也必將成為一代又一代俄羅斯人的精神文化坐標?;仨昵安豢梢皇赖奶K聯(lián),一切恍若隔世;而如今的俄羅斯正在艱難地崛起,令人五味雜陳。80年前的布爾加科夫似乎正以一個文化先知的身份,嘲弄著這個遍地狗心的世界。如果人的文化意識不改變,如果定式思維不改變,如果沙利克夫仍一代代興旺……那么無論再過多少代人,無論再過十年還是二十年,布爾加科夫本人經(jīng)歷過的所有苦難,依然不會減少,依然會被每一個人細細品嘗。

關于《魔鬼頌》

《魔鬼頌》撰寫于1923年,是作家布爾加科夫的早期作品。當時泯滅人性的官僚主義作風顯然是作者極力批判的目標。有趣的是,雖然布爾加科夫本人清醒地意識到,這篇充滿尖銳諷刺和辛辣隱喻的小說不太可能被允許出版,但《地下資源》雜志的主編還是欣然接收,并在1924年出版了這篇關注“小人物”問題的作品。

某種程度上來說,作者筆下的瓦爾佛洛梅·科洛特克夫和果戈理《外套》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是為了爭取公正而疲于奔命,最后搭上了性命。但是在布爾加科夫的小說中,科洛特克夫的行為近乎荒誕而又瘋狂,具有明顯“吸毒”后的臨床癥狀(布爾加科夫更早的時候?qū)戇^小說《嗎啡》)。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主人公產(chǎn)生的幻覺也越來越夸張。

幻覺與現(xiàn)實的交錯,可能與不可能的彼此碾壓,希望與絕望同時并存,很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平行世界的錯覺。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引導讀者聚焦一個事實——官僚主義導致的人格分裂。

布爾加科夫有意在小說的標題下加了一個副標題,讓讀者先入為主地有了“雙胞胎”的印象??蓪嶋H上,小說通篇都沒再提及“雙胞胎”三個字,在主人公眼里頻頻改頭換面的火總基主任內(nèi)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雙面”惡魔。科洛特克夫頑固不化地堅持追求公正,但他卻處處碰壁。他不斷追逐內(nèi)庫主任,換來的是深陷麻煩的泥淖不可自拔。雖然內(nèi)庫被調(diào)離,但科洛特克夫也丟失了證件。尋找意見投訴處的過程中,他看到一幕幕荒誕的情景:德爾京叫囂著讓人打他,圍著寫字臺跳舞的美女,打字機里爬出的一條條褲子……最后,科洛特克夫不得不拿起桌球武裝自己……荒誕的劇情達到了高潮。

小說中,作家對人格分裂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半p面”內(nèi)庫顯然是暗諷官僚們的兩面派作風,而科洛特克夫在電梯間看到鏡像時,也已經(jīng)開始“分裂”了。其實,作者在小說中似乎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讀者關注“分裂”的話題。比如,關于出場的人物就有雙胞胎內(nèi)庫,科洛特克夫和科洛布克夫,電梯間走出的美人和誘惑科洛特克夫的女秘書,樓道里瘦高個的老太婆和挑著空水桶的老太婆……

此外,故事中事件細節(jié)也有對稱的重復性。比如,第二章中科洛特克夫做夢看到長了腿的桌球,而在最后一章里,桌球成了他的防身武器;第四章里不經(jīng)意提到的管風琴,在第七章中又作為重要道具出現(xiàn)了;第七章中,內(nèi)庫像踩著滑輪一樣沖下樓梯,而在最后一章中,內(nèi)庫同樣踩著滑輪破窗而出,想要抓住屋頂上的科洛特克夫;在第七章中變成了貓的內(nèi)庫,在第十章中變成了公雞;科洛特克夫在第二章和第八章中各做了一次夢;第五章和第十章中各提到一次逮捕的話題;作為重要隱喻道具的鏡子更是多次出現(xiàn)在第二、四、五、十和十一章里;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別名為“第一夜”和“第二夜”,主人公的心態(tài)在這兩個夜晚都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也都喝得酩酊大醉……

雖然小說篇幅不長,但布爾加科夫?qū)@些“對稱”人物和“對稱”細節(jié)的精心設計卻隨處可見,看上去似乎荒誕不經(jīng),實則是對官僚體制最為辛辣的嘲弄。正所謂:奴役人者需要“人格分裂”,受奴役者被迫“人格分裂”。

科洛特克夫沒能拿到工資,只能把一包包火柴帶回家,鄰居派克娃也沒能拿到工資,單位里發(fā)了紅酒作為代償。對于當時經(jīng)濟狀況窘迫的蘇聯(lián)而言,這些事實其實并不少見。但布爾加科夫想讓讀者相信,正是政府的行為才讓普通人變得殘忍、自私、個個精通官樣文章。小說中,國家機器無休止的重壓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單位可以不發(fā)工資;領導可以隨意給員工扣一頂冠冕堂皇的帽子,然后毫無依據(jù)地開除員工;對待同行或下屬可以肆意出言不遜。

布爾加科夫?qū)倭艂兊乃刭|(zhì)也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內(nèi)庫主任簽字居然用小寫字體,脾氣暴躁地隨意開除員工,這都是身居高位卻素質(zhì)低下的寫照。新來的內(nèi)庫主任高高在上一臉兇相,布爾加科夫故意賦予他破銅爛鐵般的嗓子,意喻他也只不過是吞噬一切的國家機器中一枚“金屬零件”而已。但是,在普通辦事員的眼里,這枚“金屬零件”卻手握生殺重權,是可以一手遮天的絕對權威。所以,當可憐的辦事員科洛特克夫看見這位蠻橫的主任一會兒變成禿子,一會兒又長出絡腮胡子時,他受到的驚嚇是可想而知的,人格自然也就開始“分裂”了。

也許,1923年8月發(fā)生的一個事件激發(fā)了布爾加科夫創(chuàng)作這部中篇的靈感。一個名叫P.科洛托夫的小型貿(mào)易企業(yè)的領導人死了。布爾加科夫在題為《金山》的小品文中也提到了這件事情。這個被控犯有詐騙罪的科洛托夫在擺脫民警的追捕時,先是開槍負隅頑抗,然后被迫從三樓跳窗,結果摔到地上受了重傷??坡逋蟹虿]有被及時送往醫(yī)院救治,而是被趕來的警員當場打死了。據(jù)說,這個科洛托夫此前曾受到“心理疾病”的長期折磨,最終被迫從企業(yè)領導崗位辭職。

有趣的是,雖然科洛托夫和小說主人公的姓氏科洛特克夫很相像。但是與科洛托夫不同的是,科洛特克夫沒有犯過任何罪,他的瘋狂行為只是為了拼命擺脫官僚的蛛網(wǎng)。

1927年4月10日,著名電影劇作家扎爾希在《共青團真理報》就《魔鬼頌》發(fā)表評論說:“對布爾加科夫而言,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篇不可思議的魔鬼頌,他無法在這樣的條件下生存……”而布爾加科夫本人則在1930年3月28日給政府的信中寫道:“黑暗離奇的色調(diào)……描摹出我們生活中無數(shù)變態(tài)的現(xiàn)象……”

白樺熊

2019年11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