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金口河聽濤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尹漢胤  2020年11月30日11:26

沿著湍急的大渡河,逶迤在川西崇山峻嶺中。原本開闊的視野忽然收窄了天光,高聳壁立的山巒,夾持著洶涌的大渡河,被約束為一道幽深的峽谷,轟然水聲空谷傳響。

轉(zhuǎn)過一座山,見前方山間裊然著一片霧靄。待車子駛近才看清,奔涌的大渡河在這里形成一個急轉(zhuǎn)彎,河水涌向巖壁,一時水花飛濺,白霧蒸騰。穿過水霧,猶如徐徐展開的帷幕,一座安詳?shù)纳匠恰鹂诤?,錯落有致地延綿在大渡河對岸。

來之前我曾查看過地圖,地處雅安、涼山銜接處的金口河,如今是樂山市的一個行政區(qū)。然而經(jīng)過一路顛簸見到它時,還是有些出乎我的想象,原來這金口河竟然潛藏在如此險峻的峽谷中,時至今日依然是四川唯一不對外開放的地區(qū)。是什么原因使金口河如此神秘地隱身在歷史深處?帶著一連串的疑問,駛過一座氣勢宏偉的懸鎖橋,我進入了金口河。

置身在金口河,首先讓人感到與眾不同的是,幽谷中的金口河區(qū),竟建有大型企業(yè)廠區(qū),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和諧地徜徉在街上。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在關村廠區(qū)中,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傳統(tǒng)理發(fā)館,店內(nèi)豪華的老式理發(fā)座椅,毫不遜色上世紀70年代王府井“四聯(lián)”理發(fā)館的設施,由此可見當年金口河的時髦。經(jīng)介紹,這里的企業(yè)及配套生活設施,都源于上世紀國家的“三線建設” 。在聲勢浩大的“三線建設”中,不僅從內(nèi)地遷移來了眾多戰(zhàn)略性工業(yè)企業(yè),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外地人口,從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交匯融合。望著眼前已成為歷史的老廠區(qū),使我明白了金口河至今仍未對外開放的原因了。同時使我思緒萬千地聯(lián)想起上世紀30年代中國發(fā)生的另一次舉國大遷徙。

抗日戰(zhàn)爭迫使國民政府于1937年底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重慶。武漢會戰(zhàn)失利后,粵漢鐵路被日軍切斷,致使援華抗戰(zhàn)物資運輸線中斷。為此,國民政府緊急決定,立即開辟一條樂山至西昌的公路,銜接起滇緬公路,保障抗戰(zhàn)物資順利運輸。其時修建這條公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戰(zhàn)略準備,那就是一旦陪都重慶失守,保障國民政府能順利遷至西昌。

為盡快落實這一計劃,國民政府下達了死命令,此路必須在1940年底建成通車。為此,蔣介石特任命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處長、美國康耐爾大學畢業(yè)歸國的趙祖康兼任施工的總隊長。臨危授命的趙祖康,經(jīng)過艱苦的踏勘規(guī)劃后,迅速組建起了20多萬人的彝、漢民工隊伍,以“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米公路一縷魂”的犧牲精神,于1939年8月進入莽莽大山開始了全線施工。趙祖康不負重望日夜奮戰(zhàn)在施工現(xiàn)場,因操勞過度咳血不止,始終堅持在工地上。經(jīng)過18個月艱苦卓絕的施工,全長525公里的樂西公路于1940年12月按時建成通車。然而,只有參加過施工的人們才知道,修筑這條樂西公路的過程是何等的慘烈。由于公路全程都穿行在山勢險峻的原始森林中,在沒有工程機械,全憑人挖肩扛的施工中,幾乎每天都會發(fā)生墜崖、工傷、疾病等各種事故。僅在氣候惡劣、山勢陡峭的蓑衣嶺幾十公里施工中,便凍死、傷亡民工3000多人。據(jù)公路竣工后統(tǒng)計,總共傷亡民工20000多人,樂西公路是用尸骨奠基而成的一條抗戰(zhàn)血路。

公路建成,趙祖康感慨萬千地在蓑衣嶺立了一塊“襤褸開疆紀念碑” ,動情地寫道:“蓑衣嶺乃川康來往要沖,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為樂西公路之所必經(jīng),雨霧迷漫,巖石陡峻,施工至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來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調(diào)集本處第一大隊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間,開鑿工竣,蠶蟲鳥道,頓成康莊。員工任事辛勞,未可聽其湮沒,爰為題詞勒石,以資紀念。 ”這條以生命鐫刻在川西群山中的抗戰(zhàn)公路,如今在金口河還留存著一段故道。

走進肅穆的原始森林,一株株附著著厚厚苔蘚的高大杉樹,猶如飽經(jīng)風霜的世紀老人,潔白如雪的一縷縷樹掛,凄然地飄拂在風中。腳下雜草叢生的一條山路,便是當年的樂西公路。當腳掌踏上故道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沉寂的歷史,一種悠遠的聲息,飄忽在寂靜的林中。據(jù)當?shù)厝苏f,走過這里時,會聽到當年民工的號子聲……尋著那聲息走入山林深處,眼前出現(xiàn)的景象,真讓人不敢相信,一片片殷紅的花朵如火如荼地綻放在林間。仔細觀察那花,花形很是獨特,一根挺拔的主枝上,呈放射線分布著一層層的細枝,每個枝頭綴著一朵花。其搖曳形態(tài),好似一支支火把燃燒在林間。詢問當?shù)嘏笥眩嬷小稗D(zhuǎn)轉(zhuǎn)花” 。我久久凝望著那如火似血的“轉(zhuǎn)轉(zhuǎn)花” ,漸漸地在眼前竟幻化為一支支火把下晃動著的重重背影。群山無語,大地有知。默默怒放于此的“轉(zhuǎn)轉(zhuǎn)花” ,難道是在以血與火的本色守護著歷史昭示著未來?

湮沒在群山中的樂西公路沒有被后人遺忘。就在不遠處的大渡河畔,一列火車正鳴響著出沒在峽谷間。就在樂西公路建成通車十幾年后的1958年,新中國“三線建設”最艱巨的工程——成昆鐵路,便又在這里施工建設,沉寂的群山中再次響起了開山的爆破聲。然而,這條充滿著質(zhì)疑、艱險、坎坷的鐵路,從開工到建成又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風雨時艱,直到1970年才最終建成通車。這條穿越高山峽谷、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復雜地質(zhì)建成的中國大動脈震驚了世界。然而,毫無疑問它又是一條以血肉之軀筑就的鐵路。

枕藉著綿綿群山,傾聽著滾滾濤聲,一座鐵道兵博物館靜靜地矗立在大渡河畔。走進博物館,仿佛走進了當年的施工隧道,生動的雕塑、一件件留存著體溫的實物,讓人感同身受地回到了建設成昆鐵路的崢嶸歲月。參觀中一張熟悉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1963年毛主席與中央領導接見鐵道兵技術干部大會時的合影,這幅照片我曾在姑姑家看到過。果不其然,在旁邊的一張鐵道兵團以上干部名單中,我找到了姑父的名字。如今,鐵道兵已從人民解放軍序列中取消了。然而,在千里成昆鐵路沿線的墓地中, 2100多名鐵道兵將士的英魂,依然靜靜值守在鐵道旁,每日傾聽著飛馳的列車,成為了這片山水的一部分。

中國西南地區(qū),聚居著我國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由于高山大河險惡地理的阻礙,使得這些少數(shù)民族長期與現(xiàn)代文明處于隔絕狀態(tài)。成昆鐵路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使他們迅速融入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

在蓑衣嶺旁的永勝鄉(xiāng),一座若隱若現(xiàn)于云霧中的大瓦山,猶如一艘飄浮在云端的諾亞方舟,俯視著目下星羅棋布散落于山間的農(nóng)戶。這些世代深居山中的農(nóng)戶,就像一座座孤島,彼此過著隔山相望,卻難于相見的生活。如今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實施中,將他們搬遷到了較為平坦的地方集中居住。山間公路將聚居地與城鄉(xiāng)連接起來,不僅使山中土特產(chǎn)有了出路,而且還發(fā)展起了民宿旅游,使原本封閉的大山,成為了農(nóng)民致富的聚寶盆。

一座占地100多畝的集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冷鏈、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為農(nóng)服務中心”在大渡河畔拔地而起。走進服務中心,豐富的土特產(chǎn)品琳瑯滿目地擺滿了展示大廳。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服務中心中,還開設有包裝設計、網(wǎng)絡營銷的培訓教室,其中一個直播帶貨平臺,一位樸實的農(nóng)民正在演示著自家種植的農(nóng)產(chǎn)品。大型電子屏幕上,正演播著金口河的未來圖景,四通八達的公路、高鐵網(wǎng)正在將金口河銜接起來。

佇立在金口河,目送著逐浪遠去的大渡河水,滾滾濤聲中似蘊藉著什么聲音。仔細諦聽,那水中有石達開安順場全軍覆沒發(fā)出的慨嘆,中央紅軍18勇士飛奪瀘定橋的吶喊,樂西公路民工施工的勞動號子,成昆鐵路飛馳列車的轟鳴……一時間,各種聲音在波濤中漸漸合為民族復興的交響,聲震峽谷凌波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