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黃德海:《世間文章》后記
來源:文藝報 | 黃德海  2020年12月02日08:28

寫《詩經(jīng)消息》的時候,我自以為看到了古人在言辭中建立的精美教化系統(tǒng),并且有維護這系統(tǒng)運轉(zhuǎn)的嚴密方式,為此振奮不已。書出來之后,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傳遞來一些想法,其中最經(jīng)常的一個是,古代真有你說得那么好?你是否有意無意間有所美化?我確信自己沒有美化,但也會跟朋友解釋,這一教化系統(tǒng)只是言辭中的城邦,并非既成事實,系統(tǒng)真正對世界起作用,需要我們根據(jù)時代不斷有所損益。

解釋雖然能解釋,但我自己也不禁生起了懷疑的念頭——這一言辭中如此精美的系統(tǒng),在古代曾經(jīng)起過作用嗎,它在崎嶇起伏的現(xiàn)實中會是什么樣子?念頭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怎么也停不下來,我想找到一個方法來探測這樣子到底如何。苦思不得之際,忽然記起金克木有篇《“古文新選”隨想》,談到的七篇文章“包含著有中國特色的邏輯思想和文體”。于是就翻出來看,想,是不是可以從古代挑選幾篇與當時現(xiàn)實密切相關的文章,探測那完美的教化系統(tǒng)如何在其中起作用的呢?金克木選了秦、漢、六朝、唐、宋、清六代的文章,我也可以嘗試從先秦到晚清挑選出幾篇文章來,看看它們在具體現(xiàn)實中是怎樣的形狀,豈不就是那精美系統(tǒng)落地之后的樣子?

這一寫不打緊,涉及具體現(xiàn)實的文章需要辨析和談論的內(nèi)容太多,開始的《檀弓》,一不小心就寫了兩篇;原本只想寫篇談論《諫逐客書》的文章,最終竟就李斯問題寫了四篇;關于漢武帝的《輪臺詔》,也從計劃的一篇變成了兩篇。本來想寫的諸葛亮《出師表》、阮籍《大人先生傳》、唐太宗《圣教序》、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曾國藩《求闕齋記》,就都沒有來得及寫。其實也未必是沒來得及,而是在列提綱時,我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涉及的問題更多,要處理的歷史和思想問題更復雜,只好順勢停下,期望以后相關知識和思考更完善時再來。盡管如此,正文之外仍然放進了三個附錄,或者是一個文章的例外,或者是一種世間的可能,總之也算沒有脫離書名。

正因為這本書談論的都是與歷史中的現(xiàn)實相關的文章,牢牢生長在人世間,就命名為“世間文章”;又因為這些文章只是完整計劃的一半,原則上應該叫作“上編”。不過后面的一半是否能夠?qū)懗?,恐怕要看自己的能力和各種時機,因此也就省去了這個照例的虛晃一槍。

當然,這些計劃中的文章沒有最終完成,其實也不完全是前面說的原因。在寫作過程中,我一邊對照歷史,一邊觀察自己置身的現(xiàn)實,忽然生出一個迫切的愿望,想寫點跟此前文章不太一樣的東西,以此檢驗我的所歷、所學和所思。雖然還不知道寫出來的東西會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這寫作會不會堅持下去,但“目前無異路”,就且試試再說吧。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現(xiàn)在,這本小冊子就暫且這個樣子了。

(摘自《世間文章》,黃德海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