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陳濤《山中歲月》:歲月禮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陳濤  2020年12月03日08:35
關(guān)鍵詞:陳濤 《山中歲月》

在我住處窗外有兩棵幾十年樹齡的高大核桃樹,夏日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我剛?cè)ジ拭C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冶力關(guān)鎮(zhèn)時,午后經(jīng)常坐在樹下窄窄的石階上。村民與鎮(zhèn)上的干部不時從身前走過,熟識的便打個招呼,或者起身攀談一會,但更多時候還是端坐在那里,透過枝葉與樓頂間的小塊天空向遠處望去,注視著朵朵白云緩緩飄過,或者根據(jù)形狀將它們想象成一座山、一只羊、一匹馬、一個人。這樣的情景在此后兩年的時光中反復出現(xiàn),如果說自己那個小小的房間是我思考的地方,那核桃樹下就變成了我放空的所在。

任職村“第一書記”的日子總是很忙碌,并且隨著融入的時間越久,事情也愈發(fā)繁雜。在北京待久了,進入基層如同跌入一個失重的世界,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可控?;鶎尤缤窠?jīng)傳輸?shù)哪┥?,似乎只能在永恒的被動中嘗試建構(gòu)起自身的主動性。

當我任職8個月時,諸般生活與工作的況味時常襲來,令我歡呼雀躍,引我唏噓感慨。文學,在我心目中擁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于是,當我又在核桃樹下閑坐的某個時刻,我突然起身回屋,打開電腦,寫下了《山中歲月》一書中的第一篇文章《另一種生活》。

從寫下第一個字開始,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關(guān)于環(huán)境與工作的記錄,我試圖去穿透生活的表象,在展示不同群體的形象中努力思考復雜的人性,揭示永恒的困境。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我看到農(nóng)民的良善、樸實、上進,也嘗試去理解他們身上的不足與缺點;我看到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辛苦與無奈,并為之而心疼,但也會批評他們的固執(zhí)與偏見。在基層,在農(nóng)村,許許多多發(fā)生的事情如同冰山一角,牽扯到的是海面下的巨大存在。我不敢輕易判斷一件事的對錯,也不敢輕易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唯有以一顆悲憫之心小心翼翼地對待并努力扛起肩上的擔子。

我任職期間及之后,寫了16篇文章,里面有對地方人文風景的描述,如《甘南漫行》《浪山》等;有對扶貧工作的記錄與思考,如《修道》《山上來客》等;有自己所做的助學活動以及對鄉(xiāng)村教育的思索,如《從圖書館到助學路》;有對遠方、家人朋友的想念,如《不可念》《時光雜記》等;有對當?shù)卮迦艘约版?zhèn)政府年輕人生存境遇與內(nèi)心的描摹,如《小鎮(zhèn)青年、酒及酒事》《牛人何暖陽》等;還有自己對這段工作生活的梳理與深切反思,如《生命中的二十四個月》等等。

在山村生活的日子里,遠離家人與朋友,孤獨如影隨形,無數(shù)次屋外狂風席卷著核桃樹的枝條,抽打著門窗,或有大顆的雨滴在玻璃上叭叭作響,而我孤身一人伏案寫作。是寫作給了我安靜下來的力量,在讀書與寫作中,我學會了享受孤獨,充盈內(nèi)心,而這些也都會流露在《山中歲月》的字里行間。

這些文章見證了我的青春,銘刻著歲月的痕跡。一個人,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當中,并以自己的親身實踐為之付出,何其有幸。我在作品中以個體的視角與思維,通過不同角度與面向記錄并展示了自己兩年來的工作、生活以及復雜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本書也會引起很多在全國各地奮戰(zhàn)的“第一書記”們的共情,他們或許會從中看到自己認真體驗生活,轉(zhuǎn)變固有認知,破除刻板印象,擁抱莫測變化的成長與擔當,這里面不僅有我,還有我們這群人的理想與青春。我們有過迷惘與彷徨,有過脆弱與失望,但更多是始終向前的堅定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