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春雷:理想的報告文學是思想性、文學性和時代性的圓融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0年12月07日16:28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報告文學作家應具備怎樣的素質?

李春雷:報告文學作家首先應當是一個世界觀、知識結構相對比較成熟的知識分子。很多人說報告文學作家晚熟,因為經驗的積淀、知識結構的完整、世界觀的成熟、人生經歷的豐富都需要時間,達到這些狀態(tài)后才能成熟地書寫、精準地把握。

中國作家網:很多報告文學作品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再到真實記錄脫貧攻堅的全貌。您覺得作家在這類題材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李春雷:講述中國故事最需要的就是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特點是記錄真實。我們有報告文學的傳統(tǒng),當下更應該發(fā)揮這種傳統(tǒng),因為現(xiàn)實如此精彩,而報告文學正是以真實為基礎和生命。記錄中國故事,它首先應當是真實的,而后是真情的,再往后應該是震撼的。

新時代以來,我們的社會發(fā)生了許多深刻變化,特別是農村的變化,細碎又轟轟烈烈。面對這個現(xiàn)實,報告文學作家應該如何深入內部去講述當下最精彩的中國故事,這是現(xiàn)實給我們最迫切的命題。一直以來,很多作家在中國作協(xié)的組織下自覺地走進基層、走進農村、走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深入體驗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應該說在時代洪流中,報告文學作家的表現(xiàn)還是很出色的。

我認為理想的書寫狀態(tài),是一個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guī)е跣暮蜔崆樽哌M生活,尋找和發(fā)現(xiàn)生活最底層肌理中的瞬間和細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作家首先要有一雙慧眼,要會發(fā)現(xiàn),帶著敏感的心去看生活,看生活中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故事?,F(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和亮點就像遍地的珍珠、滿山的礦石,作家要能在其中選取最閃亮的高光點。其次,要有精彩的文學表現(xiàn)。我認為寫報告文學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一個是發(fā)現(xiàn)一個是表現(xiàn)。

中國作家網:很多人認為,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比較難寫,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李春雷:當下的現(xiàn)實應該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農村貧困是幾千年來人類面對的最大困境和發(fā)展瓶頸之一,而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通過不懈奮斗得以破解這個難題,這對于中華民族具有重要意義。而對作家來說,這是把一座金山、一座富礦突然推向了你的面前。作家能夠趕上這樣的新時代是幸運的,我們應該主動雀躍地拿起筆來去走進生活、反映生活,這是對時代召喚的回應。另外一方面,這也是作家的使命,尤其是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記錄歷史、記錄時代。

中國作家網:說到“扶貧路上的文學力量”,在您看來,文學真正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要怎樣去解讀這個力量?

李春雷:文學的根本在于從內心深處給人一種鼓舞、一種希望,當時代變得相對浮躁的時候,能夠給予人們強壯精神的正是文學藝術。我相信很多不同職業(yè)、年齡的人都是喜歡閱讀的,在閱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通過閱讀,他們抬起頭,目光穿過大山投向天空、投向城市、投向未來;通過閱讀,他們更進一步、更堅定地要走出貧窮,尋求新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相信這些力量都是通過文學或者是以文學為根本影響著大家。

中國作家網:能和我們談談您在一線深入采訪的經歷嗎?

李春雷:很多作家都說過報告文學是用腳寫作的,要走進現(xiàn)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早幾年開始我就有意識地走進扶貧攻堅的第一線,比如說2014年,當時精準扶貧的指導方針剛提出來不久,我就走進了甘肅的定西地區(qū),定西與寧夏西海固以及甘肅河西,合稱“三西”,曾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我在定西地區(qū)采訪,切身感受到了黃土高原深處的極端貧困。當時我寫了幾篇報告文學,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比如2014年發(fā)表的《黨參溝記事》等。那是我個人比較早的關于精準扶貧的書寫,后來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題材,寫了很多短篇。

我覺得相對而言理論界或評論界對這方面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注是不夠的,其實很多作者扶貧題材的作品寫得相當好,但因為他們身處基層,作品出來以后,關注、鼓勵和發(fā)掘還不夠。

中國作家網:您怎樣看待中國作協(xié)策劃開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工程”,組織25位作家奔赴全國二十多個省自治區(qū)市的扶貧點深入生活、采訪創(chuàng)作?

李春雷:我覺得中國作協(xié)組織的這支作家先鋒隊是一種倡導,是文學的風向標,它指引著這個時代更多的作家將視野和關注投向關乎整個民族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題材。二十五位作家有的深入到大涼山深山區(qū),有的走進貴州花茂村,從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到祖國的大西北,都遍布著作家們的足跡。每位作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走進各自的題材,大家都很辛苦,很執(zhí)著,都探索到了各自的寶貴發(fā)現(xiàn)。深入到一線去采訪的作家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我們經常在電話中互相交流寫作問題,探討故事的題材,切入角度等等。

中國作家網:在您的心目當中,理想的報告文學精品力作是什么樣的?

李春雷:理想的精品力作在思想性、文學性和時代性三方面要達到一種圓融的境界。思想性要求作家有歷史的視野和高度,作家要站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高度去審視和貧困作斗爭的漫長歷程,如今我們到了決勝期,未來我們還要向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富裕邁進;第二個要求是文學性,很多人對報告文學有誤解,認為報告文學只要有事實、素材、題材就夠了,甚至有報告文學題材決定論。經過這么多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我感覺報告文學要達到出色的文學表現(xiàn)其實是最難的。真正的報告文學,在文學表達上也是出色的;最后是時代性的要求,其實就是對國家、民族,對新時代都要有更深切的認識,要深刻地理解時代。

(鄧潔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