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詩刊》2020年11月號上半月刊|飛廉:這些造石的石匠影響了我的一生
來源:《詩刊》2020年11月號上半月刊 | 飛廉  2020年12月22日06:09

在寶石山下

 

清晨,我坐在窗前讀蘇軾,

絕艷照衰朽,

雄繁與寂寥。

對樓的老婦在窗臺

點燃三支細(xì)香,兩根紅蠟燭。

燭火在風(fēng)中搖曳著一種往世的儀式;

輕煙淡而不絕,

像一種我無法領(lǐng)略的悲哀。

白發(fā)蒼蒼,

念念有詞,

她在紀(jì)念誰,

緬懷怎樣一些日子?

兩個窗戶之間

隔著一棵正在開花的香樟樹。

 

夜宿鄭州,懷李商隱

 

旅館的深夜,我劃著火柴。

微笑似的火焰,

在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上暗淡,

蕭然而逝

最后一縷嘆息的青煙。

我點燃了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

那盞戰(zhàn)國跽坐人銅燈,

我望見你少年時孤憤的臉。

我們都是那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次次擊退寒冷和黑暗,

我們指間的殘梗,

是雪地里一群凍死的麻雀。

生涯太短暫,

我們的往事裝不滿這火柴盒。

 

大雨,落石,停車望金沙江

 

萬山雄奇,

一路大雨,到處可見

黃濁急湍的溪流,慨然向前,永不回頭。

落石,停車遠(yuǎn)望金沙江,

說不出的絕望

——山川壯闊,而我只是一縷微風(fēng)。

很多年前的地理課堂上,

我渴望有一天路過金沙江,

我渴望像古代的英雄,在金沙江掀起風(fēng)浪。

 

自敘

 

我的家族更早之前可能來自淮河流域的安徽,

南遷至浙江蘭溪。明朝中葉之后

在蘇州繁衍了六百多年。

很小的時候,我隨父親到廣東經(jīng)商,

1920年代,由香港搬到上海。

我祖父(他代表了當(dāng)時正處于消失邊緣的

舊中國)堅持我夏天去蘇州,因我是長孫,

理當(dāng)親近祖先,了解家族事務(wù),

他教會我如何在郊外山上的祖廟進行祭祀。

我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擅長吹奏笛子,

她經(jīng)常帶我去蘇州的寺院,

我總在那里靜坐,

這是母親對我最重要的教誨之一:

學(xué)會在寂靜中傾聽。

我在蘇州住了幾個夏天,

那時,革命已經(jīng)發(fā)生,皇帝不復(fù)存在,

但在這古老的江南腹地,

人們依然相互尊重,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為日常生活之首。

我至今清楚記得我和堂兄弟在我們的私家園林

“獅子林”玩耍的情景。

“獅子林”是一個僧人于14世紀(jì)開始營造的,

因石著名。

這些石頭,這些造石的石匠影響了我的一生。

 

冬日懷潁河

 

許由在流水里洗耳朵,

曹丕洗劍,

三十年前,吹著蘆笛,我洗泥濘的腳。

 

此刻,寶石山下吃紅薯,我突然想到——

如果墨子活到七十三歲,

大概就是我父親今天的模樣,

如果墨子化身一條長河,

大概就是我家門外的這條潁河,

我則是父母從這條河里打撈上岸的一粒沙子。

 

出生在潁河邊,

這構(gòu)成了我今生最大的寓言。

年過四十,秋風(fēng)在我的頭上緊吹,

只有寫出庾信的杰作,

才不辜負(fù)它數(shù)千年的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