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存風骨講美學接通全球
來源:文藝報 | 王昕朋  2020年12月23日08:55
關(guān)鍵詞:言實出版社 出版

中國言實出版社是國務(wù)院研究室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出版單位,出版定位是:主要出版黨和國家重大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guān)的輔導(dǎo)讀物。1995年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堅持這一出版定位,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出版活動,因而,國內(nèi)外讀者很少見到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文學類圖書。但是,近幾年文學界對中國言實出版社已不陌生。這源于出版理念的一次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边@給了我們啟示、啟迪,文學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也用心、用功、用力打造文學板塊,并將它推向世界。2018年8月,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李春雷報告文學作品《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同時入選“絲路書香”出版工程在國外出版,于是文學界發(fā)現(xiàn),中國言實出版社在文學出版領(lǐng)域同樣在孜孜不倦地工作,中國文學的聲音一直在通過中國言實出版社持續(xù)傳播到海外,承載著文化和文學信息的《溫文爾雅》翻譯成英文、日文、俄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等多種語言向全球推介,英文版、中文繁體版分別榮獲十三屆、十四屆優(yōu)秀輸出版圖書獎,長篇小說《京西胭脂鋪》一舉登榜“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圖書20強”。付秀瑩、金仁順、喬葉、魏微、滕肖瀾、葉彌、戴來、阿袁等8位“當代中國實力派女作家”的作品集同時推出,之所以在名稱中冠以“中國”二字,是出于對外推介的考量,其中付秀瑩、滕肖瀾、戴來等人的小說集后來入選“經(jīng)典中國”項目在美國出版,產(chǎn)生良好反響。

近年來,中國言實出版社加快國際出版步伐,與英、美、日等多家國外出版單位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guān)系,近百名當代作家的圖書受到國外圖書界關(guān)注,連續(xù)6年入選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百強出版單位。2015年經(jīng)財政部批準立項,中國言實出版社建設(shè)并主辦中國政府出版品國際營銷平臺,為推動“文化走出去”提供支持。2020年,有感于體量龐大的中國當代文學無法快捷地被全球關(guān)注所帶來的傳播學遺憾,有感于年度文學選本出版周期較長,有感于眾多具有潛力、實力、影響力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沒有很好的對外傳播渠道,中國言實出版社整合資源,決定專門為中國政府出版品國際營銷平臺的文學板塊打造出一種比年度選本出版周期短、對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反映更為靈敏的季度文學選本?!吨袊敶膶W選本》應(yīng)運而生,書名由王蒙題寫,選稿編委梁鴻鷹、李少君、王干、付秀瑩、古耜皆為業(yè)內(nèi)名家行家,所選作品為國內(nèi)新近發(fā)表的文質(zhì)兼美的力作。作為一種有公信力的季度文學選本,《中國當代文學選本》因“讓國外讀者快捷閱讀當代中國文學精品”的窗口作用,以及“為中國作家走向世界鋪筑交流合作橋梁”的橋梁作用,受到作家、漢學家、國內(nèi)外讀者的好評?!吨袊敶膶W選本》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有鑒于此,中國言實出版社決定打造這套中國政府出版品國際營銷平臺精選圖書·文學書系。

出版社雖然并不直接承擔培養(yǎng)作家的使命,但是這套中國政府出版品國際營銷平臺精選圖書·文學書系的入選作品多是出自青年作家之手,原因在于,我們始終關(guān)注著中國當代文學最具活力與實力的鮮活部分,求取風骨與審美的統(tǒng)一,始終在精心遴選極具當代性的中國文學好聲音,始終把推動中國當代文學與全球接連作為出版人的責任,這套中國政府出版品國際營銷平臺精選圖書·文學書系的入選作家和作品便是如此。存風骨、講美學,是選取這套叢書的精神維度?!按骘L骨”是要對民族精神有所回應(yīng)與表達,要為人民而文學,要關(guān)懷民生,以獨特的篩選眼光,幫助讀者把無病呻吟、凌空虛蹈的作品淘汰掉;而“講美學”是指中國言實出版社遴選書稿時看重作品的文本質(zhì)量,內(nèi)容和形式互為表里,展現(xiàn)中國風情、中國風度與中國風格,是為美。美為作品飛向全世界插上翅膀,中國言實出版社人始終認為,美是全人類可通融的共同語言,存風骨、講美學才能接通全球,成為文學精品。這些優(yōu)秀作品里,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展現(xiàn)著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面貌,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自信。出版是文學生產(chǎn)的終端,對于中國言實出版社而言是文學傳播的開始。中國言實出版社將始終秉持“好作品主義”,重視名家不薄新人,盤點、整合中國文學資源,積極開展對外譯介和推廣工作,自覺地將風骨與美學并存的文學精品作為矢志不渝的出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