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廣府 太極 永年洼
來源:天津日報 | 狄青  2021年01月11日06:56

到廣府古城,最好是從古城的南門進,因為就在廣府南門的不遠處,有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的故居。我對太極拳了解不多,倒未必是因為我不練太極拳的緣故,而是因為中國沿襲千百年所約定俗成的歷史,往往文人是文人,武林是武林,相互融會貫通的少。而事實上,太極拳最初從純粹的“民間”走向所謂的“大雅之堂”,還是緣于有文人的重視和參與?!疤珮O拳”的稱謂便來源于推崇楊露禪為人和功夫的翁同龢。那時楊露禪在北京闖出名堂,除卻因了他的拳法,也因他是練家子里少有能讀書識文的。三代帝師翁同龢問他使的是什么拳,拳理是什么,楊露禪如數(shù)家珍滔滔不絕,翁同龢道:“拳理與易理合,綿綿不絕猶如太極。就叫太極拳吧?!?/p>

楊露禪是楊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說起來宮白羽先生的小說《偷拳》和由此書改編而成的電影《神丐》以及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太極1》和《太極2》,都是根據(jù)楊露禪學(xué)藝及闖蕩京城的史實虛構(gòu)創(chuàng)作而成的。

我在楊露禪故居見到楊當年習(xí)武時用過的槍棒,也領(lǐng)略了一個武人讀書的樣式──楊總是會在習(xí)拳之余將讀書作為休息甚至“調(diào)息”的一種方式。而說到讀書,廣府古城內(nèi)還有一處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深宅大院,那便是一百多年來與楊露禪齊名的一代太極宗師武禹襄(武河清)的故居。武禹襄故居位于廣府古城的迎春街,占地面積92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故居原有房屋75間,現(xiàn)存42間,分東、中、西三條南北軸線排列,其房屋錯落有致,左右對稱,崇脊飛檐,氣勢非凡,曾多年作為永年縣委辦公所在地。武禹襄是武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楊露禪的故友。與楊不同的是,名門望族的武家自武禹襄開蒙便希望武禹襄能像他的兩個哥哥那樣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武禹襄的大哥武澄清系咸豐年間進士,官至河南舞陽知縣;二哥武汝清乃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刑部四川司員外郎。武禹襄自小讀書過目不忘,同時偏愛使拳弄棒,年少時便遠近馳名;雖最終未能以科舉名顯,然武禹襄博覽群書,有文炳然,其才干和志向為彼時當權(quán)者所器重,方圓數(shù)百里內(nèi)的州府官宦皆曾出入于這座深宅大院,親來游說邀請其出山,均被武禹襄以老母在堂需要侍奉為由而辭卻。

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武禹襄的書房。因為武禹襄不止一間書房,有的應(yīng)該是他的兩個哥哥為官前讀書的地方。武禹襄在這座深宅大院里總是走到哪兒便讀到哪兒,他既讀經(jīng)史子集,又潛心于研究拳理拳論,并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習(xí)拳實踐體會,撰寫了許多有關(guān)太極拳的理論著述,創(chuàng)立了武式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寫出了《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打手撒放》《十三勢說略》等影響后世的太極拳經(jīng)典著作,這不僅對于武氏太極拳來說,對于中國太極拳而言也是最早的一批成系統(tǒng)的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

我從武禹襄故居的多個不同角度,都能遙望見廣府古城四圍的城墻。沒來之前的確很難想象,華北平原上竟會有這么大的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僅古城城墻內(nèi)的面積就有1.5平方公里,城內(nèi)街巷縱橫交錯,經(jīng)常會有身著太極練功服斜挎著太極刀劍與你擦肩而過的人,令你恍若走進了金庸小說的某個章節(jié)里面。在廣府古城內(nèi)開店的,多系本地土著,做生意之余也經(jīng)常會和外地人聊一聊太極拳功法。我路過一家敞著門的特產(chǎn)店,就發(fā)現(xiàn)里面有兩個人正在研習(xí)太極推手攻防,遂入內(nèi)旁觀,打拳的人之一便是此店的老板,而另一位則是從北京來廣府交流拳法的太極拳愛好者。老板說自己小時候廣府古城的城墻還能隨便上,孩子們都喜歡在城墻上面玩耍,稍大些了,便每天都會去城墻上打拳。一般孩子們的家長都會一點兒拳法,有楊氏的,有武氏的,孩子們也就有學(xué)楊氏的,有練武氏的,從小就互相切磋。廣府城墻原土墻為六里十三步,元朝時增為九里十三步,相當于今天的4.5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陳俎調(diào)集周邊九縣勞工,歷時13年,將廣府城墻土墻砌為磚墻,城高12米、寬8米,四門筑有城樓,四角建有角樓,并有垛墻876個。而且在四門之外還建有甕城,加上固有的地道等關(guān)防深鎖,說廣府古城固若金湯一點兒也不為過。事實上,廣府古城也是解放戰(zhàn)爭中整個華北平原最后一座被解放的城鎮(zhèn)。

當然,廣府的出名,主要還不是環(huán)境的優(yōu)美與城防的險固,追根溯源還是源于太極拳。廣府只是個鎮(zhèn),卻誕生了楊露禪和武禹襄兩大門派太極拳的宗師,并衍生出了孫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兩大太極拳門派。在全國現(xiàn)有約定俗成的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于廣府鎮(zhèn)的竟占其半,怕是絕無僅有。楊式太極拳舒展大方,武式太極拳小巧緊湊,兩種拳式均以柔中有剛、剛?cè)嵯酀婇L,被稱為“活的雕塑,流動的音樂,體育運動的陽春白雪”。前些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作為表演項目的太極拳招式,都是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的。當年楊露禪曾把其子楊班侯送到武禹襄門下讀書。武禹襄對楊班侯的評價是“讀書不甚聰敏,習(xí)拳頗領(lǐng)悟”,便在輔導(dǎo)楊班侯讀書的同時,親自指導(dǎo)其太極拳法。所以后來名震北京四九城的楊班侯之拳技,除了得其父楊露禪真?zhèn)魍?,也曾得益于武禹襄的點撥,楊班侯是唯一得到過楊氏、武氏兩大太極拳門派祖師指點過的太極傳人。

廣府也的確人杰地靈。遠在春秋時期,此地便為曲梁侯國的國都,戰(zhàn)國時毛遂受封于此。北朝時期廣府稱廣年,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因為要避隋煬帝楊廣的名諱,改廣年為永年,所以廣府古城又稱永年城。隋末,各地民變四起,華北竇建德舉兵反隋,成立大夏政權(quán),將廣府作為大夏國的都城。如今在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廣府明代府衙便是在竇建德所建萬春宮原址上而建的。據(jù)明嘉靖《廣平府志》記載,府署原建年月不詳,于元末毀于兵火。如今的廣府衙門是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當時的知府史昭重建。萬歷十五年、崇禎九年,知府蔣以中、程世昌均重修。清朝以來,曾有15任知府修葺或增添其建筑。1928年,當時的民國政府委任縣長許之洲再次修建。復(fù)建后的廣平府署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9個、房屋160余間。由照壁、大堂、二堂等官署和官宅組成,形成以文東武西中軸對稱的建筑格局。難能可貴的是,這座明代府衙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多的人為破壞而保留至今,這從側(cè)面可見廣府人對于先人和歷史的尊重及認知。

與國內(nèi)其他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不同,廣府古城外的護城河寬達80至120米,稍遠有華北平原南部最重要的河流──滏陽河環(huán)繞。古城的四周則是廣達4.6萬畝的永年洼淀,淀內(nèi)碧水風(fēng)荷,雁戲鳥鳴,蘆葦飄香,魚蝦共生,因而廣府自古就有著北方“小江南”的美譽。從空中俯瞰,廣府古城坐落于永年洼的中央,永年洼是繼白洋淀、衡水湖之后華北第三大洼淀,更是華北平原南部最重要的淡水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清代直隸總督方觀承曾有詩詠永年洼:“稻引千洼葦岸通,行來襟袖滿荷風(fēng)。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樓邊水近東。似放扁舟塵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氣全消處,清興歐魚得暫同?!边@該是當年廣府古城及永年洼的真實寫照。

我在離開武禹襄故居時,見有一中年女子著一襲白色太極練功服在武禹襄當年練功的場院內(nèi)正在打一套太極拳。左右有觀者細聲耳語,女子打的這套拳應(yīng)是正宗的武氏太極拳。我看女子的拳路行云流水、頗有意味,竟也在一旁照貓畫虎地支起身架。后知曉,打拳的女子系天津全運會太極拳銀牌獲得者,每年都會來廣府古城與當?shù)赝澜涣髑写琛?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也是中國所有武術(shù)項目中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想來當年曾奠定廣府古城千年尚武精神的夏王竇建德,還有文武雙全的武氏太極拳祖師武禹襄,還有如今全球受眾最廣泛的楊氏太極拳祖師楊露禪,聞之亦必會無比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