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楊遙:箭在弦上不發(fā) ——關于《熾熱的血》
來源:《長城》 | 楊遙  2021年01月13日08:52

近幾年,寫了一些關于父親和家鄉(xiāng)的小說。寫這些小說,首先源于對父親和家鄉(xiāng)的熟悉與熱愛,我時時刻刻關注著它們,希望寫下真實的它們,從而洞悉更多的東西。其次是因為寫來寫去,總是不能把它們寫透,每過一段時期,就有新認識新發(fā)現(xiàn)出來,引誘我寫新的一篇。

寫作《熾熱的血》大致是在2020年春天。那是慌亂震蕩的一段日子。新冠病毒肆虐,每天早上一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看看當前的確診人數(shù)和死亡人數(shù),看看所在城市的疫情情況。在網(wǎng)上,人們關注最多的也是疫情,因此發(fā)生了許多思想上的交鋒。但這段日子,又是平靜悠長的日子。因為疫情,不用天天坐班,不需要參加許多會議,也沒有呼朋喚友的酒局。回到向往已久的書齋生活,每天讀喜歡的書,思考一些大或小的問題,于是生活中被遺忘的一些東西,次第清晰地涌現(xiàn)出來。

我拿出讀書筆記,把涌現(xiàn)出來的東西與喜歡的小說中的情節(jié)對比,竟發(fā)現(xiàn)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此時有團熊熊烈火在胸口激蕩,但心卻非常寧靜。我認真思考每個人物到底怎樣,盡量設身處地把自己代入進去。因為疫情,出現(xiàn)許多非白即黑的觀點,我不喜歡這種兩級分化的看法,認為真正的世界是混沌的,真正的人也是豐富復雜的,我想把這些混沌和復雜寫下來。

涌現(xiàn)出來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一個親戚被打,母親要父親去討說法。這件事情發(fā)生在我上小學還是初中的時候,記不清楚了,具體的人物也不是書中的表哥,是一位親戚。記得當時事情發(fā)生后,我心疼親戚,希望父親出頭替他討個說法,又擔心父親去了吃虧。我在其它小說中也寫過這件事情,但不是從這個角度。疫情期間,它清晰地浮現(xiàn)了出來,而且因為時間的緣故,發(fā)現(xiàn)對事情看得比以前更深刻。

記得那是非常炎熱的夏天中午。時間和天氣,我認為在小說中非常重要,它能馬上把小說確定在一個適當?shù)姆秶鷥?nèi),使作者迅速回到當時的情境之中。

地點設置在小鎮(zhèn)上,那其實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在我的筆下,無數(shù)次寫過它。2000年初,開始寫小說,那時受很多作家影響,我給家鄉(xiāng)起了個“鳥鎮(zhèn)”的名字,寫了一系列小說,其中《二弟的碉堡》還在被人提起。后來,不想跟風了,便用家鄉(xiāng)本來的名字,“陽明堡”,發(fā)現(xiàn)它是個非常好的小說地名,連這塊土地上的“雁門關”“滹沱河”也非常好。但在寫《熾熱的血》時,為了寫出混沌感,用了個“趙莊”的名字,因為這樣的地名,可能出現(xiàn)在很多地方。

小說推進中,沒有集中筆墨去寫“表哥”“父親”、惡人“王二”,也沒有使矛盾急劇爆發(fā),盡管這樣的小說比較好看。我的筆墨游蕩開,去寫“我”被王玉龍侮辱,去寫對“王菊”的萌動向往,去寫匠人“父親”的受人尊敬。全篇小說沒有一處去寫“父親”和“王二”的沖突,只有一個地方寫到父親出門回來臉上的擦傷和衣服上的土,卻沒有交代啥原因。

瞄準目標,連續(xù)射擊,是一種好辦法;箭在弦上,就是不發(fā),會不會擊中更大的目標?

在這篇小說中,想表達對惡的懼怕,對異性和美的向往,父權的崩塌,成年人的不易。能否有效表達,有待讀者檢驗。與我以往的小說相比,疫情期間,我把短篇小說寫“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