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敬畏兒童的詩性,讓詩歌回到故鄉(xiāng)
來源:紅網(wǎng)  | 葛昌明  2021年01月14日09:17
關(guān)鍵詞:兒童詩 語文教育

孩子需要什么樣的詩歌?如何創(chuàng)作符合孩子身心特點的優(yōu)秀童詩?長期以來,詩歌、教育界人士都在思考這一問題。

中國是詩歌的故鄉(xiāng)。一部《詩經(jīng)》忠實記錄了上古先民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在傳唱;唐詩宋詞里蘊含著無限風光,令人向往已久?!霸姡云渲疽?;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痹姼枋侵袊幕慕Y(jié)晶和象征,代表著中國文化的高度與精神。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tǒng),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

今天,我們依然奉捧詩歌是打開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每個孩子將來不一定要成為詩人,但每個孩子都可以寫詩、讀詩、說詩。他們的眼眸清澈,他們的童心天真,他們的詩性純真,他們的語言最為干凈。我們要敬畏兒童的詩性、呵護孩子的童心、尊重孩子的寫作。要懂得欣賞孩子的語言和作品,發(fā)現(xiàn)他們天然的質(zhì)樸和美麗,用孩子的目光讀懂他們的心靈,鼓勵孩子盡情盡興自由自在地去寫詩、讀詩?!疤ㄈ缑仔。矊W牡丹開”。寫詩、讀詩,既可以有小我世界,也可以有宏遠之空間。

敬畏兒童的詩性,就應該在學校教育上有所體現(xiàn)。兒童的詩性源自生命的本真,學校教育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應該強化對這一生命本真的呵護和愛。在語文閱讀、語文寫作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guān)懷。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少一些教條化的主義,少一些格式化的分析,要捅破“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的桎梏,打破詩歌教學的僵局和束縛,對那些看上去對詩歌精致細密的解讀,不妨留給孩子自己未來去了解,重要的是抓住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鼓勵孩子大膽地寫詩、大聲地讀詩,勇敢地論詩。

敬畏兒童的詩性,還應該在社會文化上加以表達。一度以來,詩歌教育的疲軟、缺失,與成人主導的詩歌文化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和它在現(xiàn)代中國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有著影響。放眼今日詩壇,各路流派居多,詩歌先鋒、新銳層出不窮,但整體上詩歌在現(xiàn)代中國文化體系中的話語權(quán)仍然較低。詩歌界逐名追利的浮躁風氣備受詬病,詩歌界缺乏優(yōu)秀的領(lǐng)軍人物,缺少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缺乏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熱情。與此同時,隨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播媒介滲入,整個社會對詩歌文化淡薄,對詩歌文化關(guān)注不夠,難以形成寫詩、讀詩的文化氛圍,詩歌出版物的普及不高,童詩更是少之又少。為此,應修復良好的社會文化,改善詩歌文化的生態(tài),提振詩歌文化的力量,為童詩的創(chuàng)作、傳播厚植良好的沃土,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