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馮苓植:民族文學交融的踐行者
來源:文藝報 | 趙 艷  2021年02月03日08:45
關鍵詞:馮苓植

耄耋之年的馮苓植仍筆耕不輟

閱讀馮苓植老先生的作品,就如傾慕本人,小說擁有燭照寰宇的思想、悲天憫人的情懷,用光亮燭照現(xiàn)實生活。我一直企望找到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動力,并且從文學運動的意義上對它們總體上做一些較為確當?shù)脑u價。直到這一天,有幸拜訪到馮苓植老師。老先生目光中充盈著睿智、堅毅和溫暖,好似那永不熄滅的文學的微光,瞬間點燃了我,深深感受到一位民族文化學者的赤誠情懷。

為文者 先為人

“為文者,先為人”,若要求得文品,首先求得人品。這是馮苓植謹記一生的祖訓。馮苓植祖籍山西代州,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是他文學的啟蒙導師,從小抱在膝蓋上教他讀詩,認讀一個個墨筆字。在古詩詞的熏染下,他漸漸愛上了文學。

馮苓植出生于1939年,先后輾轉逃難于綏、靖、陜、蜀之間,最后流落于四川灌縣。戰(zhàn)事紛亂,母親帶著他躲藏在防空洞里幸存下來??谷諔?zhàn)爭勝利后,全家輾轉流離到北京,10歲在北京師大一附小讀書,間隙賣報。祖父應聘為內蒙古文史館館員后,隨之舉家遷往內蒙古。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引發(fā)了他對人生、生存狀態(tài)的深度思索,孕育了與人生的悲慘命運努力抗爭的堅毅性格,在困頓和絕望中他有了拿起筆傾訴的欲望。這也成為他關注人本主義問題的所有靈感來源的原初之地。

馮苓植12歲時考入呼和浩特市第一師范學校,這是塞北最早建立的師范學校。學校的圖書館成為他文學夢想的滋養(yǎng)地。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司湯達、福樓拜、左拉的作品,尤其喜歡梅里美、狄更斯、馬克·吐溫,他徜徉在《紅樓夢》《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經(jīng)典著作中,感受著文學的巨大魅力。14歲他便開始寫小說,手抄本在同學中傳閱,寫作伴隨著他獨特的初中生涯。1957年在《兒童文學》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林中遇險》,之后陸續(xù)在《人民文學》《小說界》《啄木鳥》發(fā)表作品。15歲時在呼市一所小學做了一名教師。后來考入了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專科,他又重新拿起筆開始寫作。19歲那年,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文集《駱駝上晃蕩大的孩子》,并被譯為烏克蘭文。他平生領到了第一筆稿酬。前行的路上,他開始用文學進行生命深層意義的探尋,尋找生活與存在的真相。

1959年大學畢業(yè)后,馮苓植自愿申請到內蒙古荒僻地區(qū),分配在巴彥淖爾盟林業(yè)治沙學校任語文教師,開始涉足烏蘭布和、巴丹吉林、毛烏素等大沙漠的邊緣地區(qū),從此和沙漠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到一年,他又被發(fā)放到另一個更偏遠的大沙漠里進行勞動鍛煉了,這便是騰格里沙漠?!膀v格里”蒙古語是天大的沙漠。眼前永遠是綿延起伏的黃沙,只有零星的戈壁草灘里偶爾見人煙。在死寂的世界里,他變得沉默了。面對沒有回響的虛空,他有過惶惑、恐懼,在空寂中對文化和語言產(chǎn)生了疏離感。他開始心理的抗爭和博弈,深深攫住內心閃爍的微弱的光亮?!安灰i住我的靈魂,不要縛住我的影子,為我的靈魂和影子打開一條道路吧!”(《埃及亡者書》)。他用思想,為自己的靈魂找到了出口。

“你越是清貧與卑微,你便越能把這空氣看穿?!眲x那間的領悟,深刻的生活印記和哲性思考,帶有生命的參悟。他保持著洞察一切的直覺體驗。傾訴,只有傾訴,能讓他找到自我。他開始系列草原小說的主題創(chuàng)作。1975年開始編修長篇小說《阿力瑪斯之歌》草稿,人民文學出版社到內蒙古組稿,讓他絕處逢生。他遇到了到大漠深處考察的巴彥淖爾盟委宣傳部長巖鋒同志,這是早年在陜北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安菰荒苌僖粋€作家”,巖鋒將他調回巴彥淖爾歌舞團從事編劇創(chuàng)作。帶著大漠般闊大的胸懷,重回巴彥高勒,他瘋狂地工作,業(yè)余搞創(chuàng)作。絕望與希望、悲傷與歡樂、陽光與陰影交織的復雜心路歷程,形成了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基調。

重回窮鄉(xiāng)僻壤,心魂卻始終游蕩在茫茫的草原。工作間隙中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看莊子、老子、中外名著。身邊有日夜陪伴的小狗巴日卡,他感激它陪伴了兩個年幼缺人照看的孩子。小狗巴日卡被他寫入了小說《駝峰上的愛》。世代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和諧安詳成為草原上的主旋律,蒙古民族天然就是深知生態(tài)平衡的環(huán)保民族。而這種人、動物和大自然哲理性的關系,是值得每個人深深思索的。1981年他開始集中寫動物小說,主要是中篇,因為長期生活在偏遠的戈壁草原,和牛馬羊駱駝打交道的那段生活,讓他對大自然產(chǎn)生了敬畏和尊重,也被草原上那種人、動物和大自然哲理性的關系所感染。人與動物,在大自然中相互制約而又相互維系地共生著,有一種微妙的自然規(guī)律。作家在尋求生活的真諦時,轉向探索人生的本源。為此,系列動物小說就應運而生了:《沉默的荒原》《翅羽上的故事》《叛逆者》《死海》《黑叢莽》。他參閱了大量中外關于動物的科學著作,細致地描寫駱駝、蜥蜴、狗、波斯貓、百靈鳥、鹿、黑天鵝、麻雀、狼。動物小說不但有它獨特的魅力,而且在文學史上有它獨特的地位,表現(xiàn)了作家獨特的思考和探索?!恶劮迳系膼邸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美學上的獨到見解,獨特的觀察,賦予馮苓植動物小說創(chuàng)作更為深沉的內涵。

“大草原給了我很多恩惠,我應該為她做些什么。”馮苓植在阿拉善草原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那里成為他最難忘的圣地。調回后,茫茫的沙漠仍在心中綿延著。他想念那坦坦蕩蕩的荒漠,和茫茫沙漠中掘出的甘冽的清水,以及漫漫戈壁上叢生的沙嵩、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駱駝刺。他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他把這些寫入作品中,深入探尋現(xiàn)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斗爭、東方的哲學與現(xiàn)代觀念的流變?!洞竽畱n思錄》描繪了茫茫的沙海,綠色的夢……沙漠化的阿拉善,呼吁根治沙漠化,呼喚治沙人才。

民族文學“文壇游牧人”

馮苓植一路探索和尋找著,尋找創(chuàng)作的精神譜系?;哪@然是他獲益最大的靈感之源。他過著離群索居、充滿激情、富有理性的思想生活。在這里,完成了個人的對峙與哲思。他始終保持著理性,在沉寂中馳騁自由的想象,在憂思中完成書寫人類理想的佳作。

而這樣一種境界的獲得,沒有闊大的精神氣象是完成不了的。自然的獲得,讓他的作品具備超驗主義色彩,趨向于從精神乃至宗教中找尋一條現(xiàn)實與靈魂的通道。馮苓植從1977年至1980年三年間,連續(xù)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部長篇小說《阿力瑪斯之歌》《神秘的松布爾》《馬背上的孩子》。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阿力瑪斯之歌》以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為背景,謳歌草原英雄人物,描繪草原的雄渾壯闊之美,飽含濃厚的政治熱情和革命理想。長篇小說《神秘的松布爾》講述60年代初期進入松布爾沙漠的考察隊,那里有會唱歌的沙丘、風力創(chuàng)造的迷宮、戈壁上的石蘑、月夜里的野駝,聯(lián)想豐富,神秘動人。

馮苓植甘于清貧和卑微,始終做一個一直傾聽的人。他的藝術觀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不再主觀表達情感,模糊不確定的風格轉向精確而客觀的抒情風格。游牧,大半輩子的漂泊,讓他沉迷于人性的救贖與思考,切膚之痛讓他的作品中契入了深刻的生命意識。

馮苓植作品主題嬗變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長篇小說《神秘的松布爾》《虬龍爪》獲內蒙古長篇小說一等獎。80年代撲面而來的外國文學出版熱、解禁文學的重印熱、新潮作品的洶涌熱,作家的創(chuàng)作重又開始陷入“不安”。

作家在尋找自我的道路上是困惑的。通過閱讀尋找新的素材和創(chuàng)作方向,文學的深厚素養(yǎng),讓他不斷追尋美學的最高境界?!拔以诤靡欢螘r間里,總覺著自己越寫越淺薄。”他在不斷探尋,包括自己原先的薄弱之處引起的焦灼和深思。他深入閱讀思考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文章,結合現(xiàn)實,關懷當代人的靈魂。他重新翻閱《魯迅全集》,找回自己的創(chuàng)作路向。1985年開始寫一系列市井小說,進行人生更深徹的思考。市井小說筆調幽默詼諧,略帶京味的北方語言,采用了傳統(tǒng)的白描手法。被生活推涌著,他一次次重新尋找自我,上下求索。玩鳥、唱戲、修腳、養(yǎng)貓、開茶館、買大力丸……他寫各種各樣的市井人,寫他們古老的夢和現(xiàn)實的掙扎。兩年間,先后發(fā)表了《虬龍爪》《落鳳枝》《狐幻》《貓膩》《老人、老狗、老鳥》等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雞眼》寫一個修腳圣手的興衰沉浮,搓腳人的乍暖乍寒。中篇小說《軛下》是第一部我國民族工商業(yè)者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開啟冒險生涯的小說,題材新穎,富于傳奇性,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祖籍在山西,生活工作在內蒙古,聽過許多關于旅蒙商的故事,他無疑有創(chuàng)作的積累?!厄褒堊Α穼懸蝗和骧B者的沉浮故事,《落鳳枝》《貓膩》《狐幻》《茶樓軼事》《大漠金錢豹》等市井小說,反映的是民族性的文化傳統(tǒng),對市井人生景觀的描摹充滿京味想象,對國民性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探索是痛苦的,困惑中的掙扎也是痛苦的……他戲言這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三級跳”。

文學苦旅的探索者

馮苓植是小說領域緊張的精神探索者。他的探索帶有嘗試性,每一次改變都是與自己的精神私語。他關注人的精神本體的矛盾、靈與肉的沖突,喜歡用夸張、變形和荒誕的形式來表現(xiàn)。

馮苓植小說的精神走向,還有一大來源不可忽視,祖父、父親的血性和威武,他們的性格矛盾和文化心理沖突,讓作家更為堅守自己的靈魂,在喧騰、焦灼的社會中自我對抗,試圖開辟另一種文學的空間。他追隨過牧人們在茫茫戈壁放過駱駝,也曾被下放于走西口農民開拓的八百米河套米糧川,曾被派往一望無垠碧波蕩漾的阿拉善大草原……馮苓植的青年到中年一直是在漂泊中度過的。

草原是遼闊的,他憑過往的細心觀察和真實生活體驗,細微體察生命意識。荒野小說《黑叢莽》《出浴》獲第六屆上海長篇小說優(yōu)秀作品獎。短暫與永恒,生與死,是他作品中闡釋的主題?;囊靶≌f《黑叢莽》講述一個古老的人和狼的故事。惡煞煞的黑叢莽中,人性與獸性的轉換,折射著西部的拓荒史。《落草》講的是茫茫西口外,用三石麥子換回一個女人的老年間的故事?!毒G葦灘》呈現(xiàn)了偏僻地區(qū)畸形的繁榮,橋修通后的奇特毀橋行為?!饵S風蕩》寫一個落魄書生到了西口這片蠻荒之地。他讓筆下的人物接近和體驗各種各樣的死亡,因為他認為,只有認清了死的意義和愛的本質,才能明白承擔守護的意義。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馮苓植將筆端對準廣闊的社會生活,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市井小說、鄉(xiāng)土小說、現(xiàn)代派小說。他在竭力地走出來,又一次次否定自己。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走向,由朦朧而明晰,模糊而自覺。

馮苓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退休后,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忽必烈大帝與察苾皇后:從游牧汗國到大元王朝》,小說創(chuàng)作轉向重述歷史,涉獵更為龐雜。站在民族文學的肥沃土壤,尋找新的敘事方式,拓展文學表達的領域,探源民族精神的文學生態(tài)結構,進行一次次文化尋根。2010年出版長篇小說《忽必烈與察苾皇后:從游牧汗國到大元王朝》后,相繼出版《大話元王朝》《忽必烈大帝》《鹿圖騰——從后妃看元朝歷代帝王》《北元秘史——馬背傳奇皇后滿都海》。作品切入文學與時代,較為宏闊地展示了民族精神與地域歷史文化形態(tài)。

2019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2卷本《馮苓植文集》,精選了馮苓植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發(fā)表的代表作品,草原小說、市井小說、荒野小說、探索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隨筆、蒙元史演繹等。

“不求聞達,甘于寂寞,大半輩子都跋涉于茫茫的戈壁和荒原之間……”錢谷融先生將馮苓植喚作“文壇游牧人”。如今,年逾八旬的馮苓植老先生仍筆耕不輟,他在用不竭的探索精神和個體的思想光芒影響、燭照著內蒙古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