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知遠也說起“脫口秀”……
“《十三邀》是逆潮流,《吐槽大會》是順潮流,我兩個都上一上,做個風險對沖?!?/p>
“如果亞里士多德走到柏拉圖的房間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時候,請問張大大,這個屋里一共有幾個人?”
“以為CP(搭檔)是一種期貨,不過也差不多,是一種沒有兌現(xiàn)的愛情?!?/p>
“這么多字,賣這么便宜,就算梁啟超來都拿不到這個價格?!?/p>
隨著許知遠走上《吐槽大會》的舞臺,一批“金句”開始流傳。加上此前學者劉擎參與《奇葩說》,羅翔在B站被網(wǎng)友們封為“第一段子手”(粉絲已達500多萬),“文化吐槽”似乎已變成新的娛樂熱點。
對此,贊者稱“言之有物的幽默讓笑聲有了回響”,彈之者則稱“心疼許知遠,好好的讀書人去說什么相聲”。
也許,贊與彈都有些想當然:在今天,許知遠、劉擎、羅翔們其實沒有太多選擇權,不參與,就只能被邊緣化;參與了,也改變不了什么。大家都被一條看不見的鏈條所牽引,而哈哈大笑之后,是另一次哈哈大笑。
不到30年,從訪談變成了表演
需要說明的是,《吐槽大會》《奇葩說》并非真正的脫口秀(Talk Show),而是單口喜?。⊿tand-up Comedy)。一般認為,脫口秀源于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是發(fā)問者,不能加入表演因素;單口喜劇則以表演為主,是脫口秀的一個分支。
學者蘇曉龍在《我國脫口秀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相關概念辨析》中提出:我國脫口秀發(fā)展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時間: 1993年—2001年
代表節(jié)目: 1996年央視《實話實說》
第二階段
時間: 2002年—2013年
代表節(jié)目: 2015年東方衛(wèi)視《金星秀》
第三階段
時間: 2014年以來
代表節(jié)目: 《奇葩說》《吐槽大會》
可見,中國脫口秀的歷史雖短,卻經(jīng)歷了一個從新聞到表演、從嚴肅到娛樂、從訪談到單口喜劇的過程。剛開始,脫口秀的“主持人”只負責串聯(lián)節(jié)目、引導話題;進而成為酷評、毒舌式的個人表演;如今已發(fā)展為多人上場說段子。
單口喜劇突然變火,源于兩點:
首先,它與后現(xiàn)代文化深度契合。在越來越大的職場壓力下,年輕觀眾需要脫口秀來對沖現(xiàn)實壓力。
其次,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新聞只是近代的舶來品,未能形成堅固的、以新聞語言為基礎的話語傳統(tǒng),在互聯(lián)網(wǎng)沖擊下,特別容易被消解。如果說,“好好說話”曾意味著報紙上使用的語言的話,那么,隨著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網(wǎng)絡語言的粗糲、簡單、給力,則單口喜劇簡直可視為一種藝術了。
單口喜劇的段位不算高
那么,單口喜劇真能稱為藝術嗎?至少從兩點看,它與傳統(tǒng)概念中的藝術格格不入。
其一,單口喜劇的創(chuàng)作中強調“平行原則”,即每個笑點基本是獨立的,在傳統(tǒng)相聲中,這被稱為“包袱摞著使”,是相對初級的表演方式。相聲作為語言藝術,不以包袱為核心,而是以情境為核心,強調“三翻四抖,鋪平墊穩(wěn)”。畢竟包袱只能聽一次,觀眾知道底牌,就再也笑不起來了,而情境生動,就能做到百聽不厭。
其二,單口喜劇強調“?!?,達不到相聲中哏的深度。雖然作家張大春等人提出,“?!笔菍绲恼`寫,本是同一個意思,但單口喜劇中的“梗”逗笑人,并不源于它的內容,而是源于它被重復。
以許知遠在《吐槽大會》中取笑金星的“?!睘槔Q金星只會問一些世俗問題,即使采訪魯迅,也會問他:“你后來和閏土見面了沒有?”它的笑點在于,這是金星的慣用語。對于沒看過金星節(jié)目的觀眾來說,根本笑不起來。“?!逼鋵嵤且环N現(xiàn)代典故,只有被大眾所熟知,且在場景錯置時,“一句是臟話,另一句也是臟話”才似乎可笑。
因發(fā)展路徑不同,中國的單口喜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國外單口喜劇以自嘲為主,《奇葩說》《吐槽大會》等則加入更多貶低他人的內容;國外單口喜劇經(jīng)常涉及公共議題,《奇葩說》《吐槽大會》等更多聚焦個人遭遇;國外單口喜劇的肢體表演更多,而《奇葩說》《吐槽大會》等更傾向于文字游戲……即使按單口喜劇的標準來衡量,《奇葩說》《吐槽大會》等的完成度也不算太高。
單口喜劇是消費狂歡的替代品
存有明顯缺陷,為什么單口喜劇卻“火”了起來,甚至還成了“順潮流”?因為我們正被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裹挾。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肇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30年代已有學者提出這一概念),70年代中期在西方被確立。所謂后現(xiàn)代主義,是相對于現(xiàn)代主義而言?,F(xiàn)代主義堅信理性,鼓勵人們追求真理、理想和真實,并以此為基準,重塑自我?,F(xiàn)代主義反對虛無,要求個體過“有意義”的生活。可現(xiàn)代主義對生活概括太粗糙,畢竟現(xiàn)實并不完全由理性構成,太多所謂的“意義”經(jīng)不起檢驗,且在“要求”的背后,隱含著權力的不平衡。
后現(xiàn)代主義更強調反省、中立、接納多元性,但隨著標準的模糊,真理也變得模糊起來。沒有對錯,固然更寬容,但也帶來了主體性的喪失,這讓現(xiàn)代人更容易隨波逐流。似乎擁有自我,其實擁有的是虛假的自我。
表面看,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中立的,但事實上,它是對消費社會的模仿。
在消費社會中,沒有中心,也沒有好壞之分,所有顧客都是平等的。消費社會的特點是,絕大多數(shù)購買不是為了解決生活需要,而是為了占有某種商品所附加的符號。消費社會創(chuàng)造出大超市、商業(yè)街、時尚等集體節(jié)日,吸引人們去狂歡。
單口喜劇正是這種狂歡的延伸,它與消費社會的底層邏輯相通——即時消費,容易參與,不用聽別人規(guī)訓,潮流不斷在變。
當然,大超市等的狂歡是有代價的,需要現(xiàn)代人用996、加班等埋單,經(jīng)歷過那種疲憊之后,人們會更加迷戀大超市給予的放松感,如果大超市還不夠勁,則有單口喜劇頂上。
只有“吐槽”,沒有“文化”
不知為什么,許多人習慣于這樣看問題:形式是形式,內容是內容,用單口喜劇的形式,也可以傳遞嚴肅、深刻的內容啊?于是,許知遠、劉擎、羅翔們的嘗試幾乎成了跨越性的一步,“文化吐槽”似乎正在掀開美好明天的幕布。
這就忽略了,形式并不是比內容次一級的東西,它和內容不可分,有時形式就是內容。
以單口喜劇創(chuàng)作的“平行原則”為例,古往今來,閱讀都是從頭開始、無法跳躍的,只有按作者設定的順序,讀者才能解碼書中內容。這意味著,伏筆、暗扣、總綱等自有價值。通過閱讀,作者的方法論被平移到讀者的意識中,邏輯成為連接彼此的語言。
可在“平行原則”下,這種邏輯秩序消失了。表演者可以上30秒談衛(wèi)星,中間30秒談馬路,下30秒談種菜……彼此毫無聯(lián)系,但只要足夠搞笑,讀者無需追問:為什么衛(wèi)星要放在第一條,馬路要放在第二條。
隨著敘事邏輯被取締,人實際上便回歸了童年時代,不再關注深度、理性、意義,一切都是抓住表象來調侃。他們不想解決問題,只想發(fā)泄和娛樂。
形式一直在耕耘人性。有什么樣的形式,就會制造出怎樣的人。
劉擎在《奇葩說》中還有一定的知識含量,而許知遠在《吐槽大會》則基本沒有知識上的發(fā)揮,可觀眾會關心這些區(qū)別嗎?哈哈大笑之后,誰還記得你講過什么?誰又會因那些“?!倍シ瓡兀?/p>
有些潮流,還是不順的好
在《童年的消逝》中,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預言了一個可怕的未來圖景:隨著閱讀文化逐漸退縮,視頻文化將掌控人類,隨著閱讀文化創(chuàng)造出的邏輯、自我、深刻等最終枯萎,人類將進入幼稚、膚淺的弱智時代。
尼爾·波茲曼給不出解藥,只好提出,視頻文化時代可能也是個好時代。
尼爾·波茲曼去世于2003年,他沒能看到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沒能看到種種怪像的發(fā)生,這使他對反智、淺薄缺乏切膚之痛。可許知遠、劉擎、羅翔們則不同,他們肯定對此有過思考、有過懷疑,可作為具有主動反思能力的群體,他們反而在“文化吐槽”的魅惑下,選擇了高級投降,這體現(xiàn)出當下讀書人的兩個短板:
其一,只從個人視角看問題,關懷不夠,思想的穿透力也就不夠。
其二,表演欲壓倒了批判精神,寧可被裹挾,不愿被邊緣化。
讀書人需要參與現(xiàn)實,但不是無原則地參與現(xiàn)實。把不吐臟字地侮辱他人也當成一種技術來炫耀,用知識來助推反智,這種“潮流”,還是不“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