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普通人的時代頌歌 ——評電影《我的阿恰》
來源:《新疆日報》 | 張凡、何倩  2021年03月02日10:14
關鍵詞:《我的阿恰》

阿恰的心,在田野上寫春秋,為家園編織錦繡,為摯愛的人奉獻所有。

電影《我的阿恰》以全國道德模范、兵團第一師十三團十一連職工尤良英和皮山縣青年農(nóng)民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為人物原型,藝術地再現(xiàn)了發(fā)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精準扶貧的感人故事。電影在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首映后獲得觀眾好評。這部影片由一級編劇王安潤創(chuàng)作,以平實的電影語言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民族團結(jié)、精準扶貧之歌。

在維吾爾語中“阿恰”是姐姐的意思?,F(xiàn)實生活中,來自重慶市潼南區(qū)的川妹子尤良英成為兵團職工后,十余年如一日幫扶麥麥提圖如普脫貧致富——從手把手教會他種植棉花、紅棗,到借給他20余萬元渡過難關、發(fā)展果品種植,再到17次橫穿沙漠現(xiàn)場指導村民修剪、疏密、擴冠、環(huán)割等種植技術。受尤良英影響,麥麥提圖如普也把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生產(chǎn)理念無償傳授給身邊的鄉(xiāng)親,幫助村民共同致富。

正如主創(chuàng)王安潤所說,《我的阿恰》表達這樣一個主題: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沒有旁觀者,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在《我的阿恰》中,以尤良英為原型的主人公何英芝來到兵團后曾經(jīng)歷過一段困頓窘迫的日子,是麥麥提(以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為原型)給了她半塊馕,讓身處困境之中的何英芝大為感動,這份“滴水之恩”引發(fā)了她之后的“涌泉相報”。影片用樸素的敘事語言,力求細節(jié)上前后呼應。如麥麥提在摘棉花掙錢養(yǎng)家時,吃到了涼拌蒲公英這道菜,雖然這略帶苦味的菜讓他吃不慣,但他卻記住了蒲公英有治療高血壓的功效。影片結(jié)尾處,麥麥提的農(nóng)家樂開業(yè),他店里的招牌菜就是涼拌蒲公英,因為何英芝患有高血壓,這道菜寄托著麥麥提的感恩之情。

電影本身并未濃墨重彩渲染何英芝這一主要人物,而是從生活的近處、從多個維度來塑造人物形象,力求普通人性的自然呈現(xiàn)。如何英芝的丈夫黃老板給雇工做飯時不舍得在羊肉湯里多放羊肉,因為何英芝給雇工們增加獎勵而發(fā)怒,在麥麥提借錢時因數(shù)額大而猶豫不決……這些都是普通人的正常表現(xiàn),然而妻子何英芝對摘棉工的真誠厚道最終讓他克服了自私,親自下廚為摘棉工做起了手抓肉,默許了妻子對雇工們的獎勵,甚至在得知妻子借錢給麥麥提、自家交不起樓房首付款時也沒有惱怒,這些細節(jié)是真實可信的。

影片在塑造麥麥提這一人物形象時,同樣基于這種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比如當麥麥提的棉田遭遇冰雹之后,他一時難以走出破產(chǎn)的陰霾,顯得郁郁寡歡、畏手畏腳,這些都呈現(xiàn)了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和正常反應。影片沒有簡單圖解每一個人物形象,而是用自然可感的鏡頭語言表現(xiàn)他們身上既有熱忱、質(zhì)樸和善良的一面,也有患得患失、懦弱的一面,描繪出一幅真實可信的生活畫卷。

影片著力表現(xiàn)了何英芝通過幫助一個人、帶動一群人、致富一批人的過程。她竭盡全力教會麥麥提棉花種植技術,推廣“田+園”種植模式,不僅授麥麥提以“漁”,更帶動整個村子富余勞動力共同致富,由此逐漸擺脫貧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麥麥提急需一萬元錢為妻子治病,手頭并不寬裕的何英芝瞞著丈夫給他借了錢,而這一借卻造成何英芝家錯過了最后一批福利分房的機會,直至影片結(jié)尾仍未見何英芝一家住上樓房。這些看似平常的故事,應和了影片主題曲中所唱的:“阿恰的心,在田野上寫春秋,為家園編織錦繡,為摯愛的人奉獻所有?!?/p>

電影《我的阿恰》是一首普通人的時代頌歌,讓我們看到了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真實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