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格瑩瑩的彩》:那片陜北高原的天
《藍格瑩瑩的彩》,王曉一著,未來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28.00元
《藍格瑩瑩的彩》是王曉一的最新力作,字里行間里傾注著作家的溫暖情懷,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作品描繪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靈精神成長空間,雕塑別樣的童年時光,閃現(xiàn)質樸清新之美,是一部直面中國現(xiàn)實,書寫陜北高原留守兒童生存狀態(tài)的現(xiàn)實性、引人深思的作品。
作家把目光投向陜北高原上的圪梁村,為讀者娓娓講述了發(fā)生在陜北高原上的圪梁村的故事。鮑家祖孫三代人在時代的變遷中體味著不同的生活滋味。爺爺鮑雀因眼盲遭遺棄,被養(yǎng)父收養(yǎng)、吃百家飯長大,以說書謀生;爸爸鮑谷因生活所迫只得輟學,牽扶著盲眼的鮑雀四處游走說書,苦苦討生;孫子鮑榆林是留守兒童,雖生活優(yōu)裕,卻不得不與父親常年分離……
故事在兩條線索中展開。一條線索是鮑濤的爸爸鮑五子會“輕功”,在城市靠做“蜘蛛人”打工掙錢,但不慎失足而死。得知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后,小學二年級學生鮑榆林因見識過五子叔飛檐走壁的“輕功”,不相信他會在空中失足,于是圍繞五子叔之死探尋原因。另一條是鮑谷將兒子轉到城里重點小學長虹小學歷經的復雜過程。
通過兩條線索組織的復式結構,作家試圖把這部小說寫成三代人成長和命運的縮影。小說中的第一代人是鮑雀,他的童年充滿了艱難和心酸;小說中的第二代人是鮑谷、鮑五子、鮑六子等,他們是在城市打工打拼的一代;小說中的第三代人是鮑濤、鮑榆林、鮑秀秀等兒童群體,他們是當代農村中具有“細膩的牽掛、懂事的期待”的留守兒童,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作家用樸素的文字、平實的筆法,為讀者打開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畫卷。這些人物形象,也是一個濃縮著陜北高原民俗文化精神的血肉符號。在故事情節(jié)結構的設計上,作品從鮑五子死因的探尋、鮑榆林轉學的周折說起,故事一波三折,起承轉合有板有眼,引發(fā)讀者的閱讀意趣。同時,作者力圖向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鮮活生動、觸手可及的陜北高原世界,展現(xiàn)著筆下人物與民風民俗自然天成渾然一體的豐富面貌。作品穿越歷史時空,為讀者塑造了命運迥異的三代人物群像,他們因為經歷了不同時代、不同成長環(huán)境,所以才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命運運行軌跡;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讀者跟隨故事的節(jié)奏,一步一步地走進陜北高原、山水草木,解讀陜北高原上圪梁村這塊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經受的艱辛,以及改革開放后的幸福生活和命運的巨大改變,他們的生活中曾經出現(xiàn)的苦難、痛苦、沮喪、迷茫、掙扎、喜悅、豪爽、真誠。
作家專注于捕捉表現(xiàn)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從小說書名、內容到結構,巧妙地運用“藍格瑩瑩的彩”五個字貫通起來。書名為何是《藍格瑩瑩的彩》? 在引言中,作家如是說:“每每透過氣來的時候,他們總是挺起腰、直起背,仰視著遼遠的天宇;望著那浩瀚的湛藍,他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說,藍格瑩瑩的彩……”
作品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于作家對陜北高原農村生活的了解、對留守兒童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情態(tài)的準確把握和生動再現(xiàn)。作家在作品中,用細膩靈動的文學語言描寫風景,用聲情并茂的民歌表現(xiàn)細節(jié),用濃厚綿長的情感營造氛圍,用靈巧獨特的方言彰顯地方文化的魅力??偠灾?,作品展現(xiàn)了兒童富有童趣的生活,同時也深度描摹了兒童生活的苦痛、堅韌和成長。作家用有質感的文字描繪著陜北高原這塊神奇土地上的民俗民風,讀來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