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不少代表和專家建議:保護利用開發(fā)好紅色文化資源,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打響紅色文化品牌,讓紅色根脈厚植人心
來源:文匯報 | 王宛藝  2021年03月05日08:21
關鍵詞:紅色文化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fā)地,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光輝歷程、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偉業(yè)、所鑄就的偉大精神,墊實了這座城市豐厚的文化和精神沃土。 ①中共一大會址。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革命先輩先烈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留下的、不可復制的歷史遺存、寶貴財富,具有重大的政治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

上海復興中路上,一幢舊式磚木結構石庫門里弄建筑正緊鑼密鼓地修繕。去年11月,該建筑完成平移,將于今年5月交付,7月1日前對外開放。這里,是又新印刷所舊址。

又新印刷所,寓意“日日新,又日新”。1920年,《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這里印刷。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fā)地,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光輝歷程、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偉業(yè)、所鑄就的偉大精神,墊實了這座城市豐厚的文化和精神沃土。

以“黨的誕生地”發(fā)掘宣傳工程為引領,一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批展覽展陳功能得到提升,一批理論課題研究實現突破,一批活動項目蓬勃開展,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上?!凹t色文化”的金字招牌愈加鮮亮。

此次全國兩會期間,多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聚焦這樣一個話題: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砥礪品格,更為當下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場景,講好黨的故事。

形成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大格局

“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弘揚紅色基因、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杲云代表此次擬提交一份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法》的議案。他認為,要使紅色文化資源體現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得到傳承,必須落實到合理利用上來,充分發(fā)揮其紀念、教育作用,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他建議,踐行“紅色經典、現代表述”理念,綜合運用實物、照片、模型、繪畫、雕塑、影像等多種形式,借助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強數字開發(fā)利用,推進“互聯網+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自然人文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形成聯合展示體系。特別是,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紅色文化挖掘、品牌宣傳和文化輸出等,在全社會形成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大格局和良性循環(huán)。

對于上海這座城市的紅色文化特質,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用“閎、深、雄、奇”來概括:“壯美、優(yōu)美,相互映照,共同匯成了上海紅色文化的美妙樂章。”

更好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京參會的不少代表認為,進一步加強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對于打響紅色文化品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城市精神品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云表示,中國共產黨孕育、發(fā)起、誕生、出征過程中凝結的精神,是紅色文化的起點,是我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出發(fā)的精神家園。

“歷史不可復制,但精神永續(xù)傳承?!敝泄采虾J形h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表示,在上海,江南文化是底色,海派文化是特色,紅色文化是亮色。三種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被不斷賦予新內涵,融合形成最富特色的上海文化。

紅色基因,讓中國共產黨從上海走出并發(fā)展壯大。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賡續(xù)精神血脈,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更好地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更好汲取開拓前進的強大勇氣、智慧和力量。

將紅色文化傳承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將紅色文化傳承與當下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這也讓不少與會代表有了新思考。目前,全市已建成12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47個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藏品研究成果為基礎,發(fā)揮各類活動陣地和載體的作用,引導大家熟悉紅色故事、了解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理念。比如,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通過紅色基因庫數據采集,進行紅色文化數據標注,加大紅色文化產品開發(fā),形成全國紅色基因庫,講好初心故事。

陳靖代表此次在相關議案中建議:要依托紅色遺跡遺址與紅色資源,組織主題教育培訓,依托各級黨校、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強對紅色文化理論與黨性教育課程的開發(fā),制定紅色教育課程開發(fā)的規(guī)范性標準和標準化大綱,將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干部教育和群眾教育,強化教育引導和實踐養(yǎng)成。

這在上海,也有了新探索。在靜安區(qū),依托上海毛澤東舊居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一條主題化、精細化的紅色研學線路“初心足跡:毛澤東在上海”成為青年人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熱門新路線。

采訪中,有代表提及了這樣一支隊伍——“上海紅色歷史紀念地遺址發(fā)掘項目”團隊。他們堅守十年對上海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學術研究與廣泛實地調查,并基于此形成了上海紅色文化基因圖譜?!跋M粩嗤晟蒲a正,更加完整、科學地反映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的紅色革命歷史。讓更多人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風貌與歷史,使紅色記憶、歷史進程轉化為現實教材和精神養(yǎng)分。”團隊負責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