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鐘惦棐 努力創(chuàng)造中國電影評論新的黃金時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鐘惦棐電影評論發(fā)展專項基金終于在鐘惦棐先生的老家重慶江津成立了。我跟鐘惦棐先生接觸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是一生都受鐘惦棐先生的影響。1987年初,鐘惦棐先生在中日友好醫(yī)院治病的時候,我去看了先生兩次,沒想到先生在病中每次跟我談了三個小時。六個小時的談話,涉及人生、歷史、電影的方方面面。這六個小時的談話可以說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和人生道路,讓我孜孜不倦、心無旁騖地成為了“職業(yè)電影人”,一輩子也就干一件事:看電影、評電影、組織電影活動。
記得我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部工作的時候,鐘惦棐先生專門安排我專程到上海去請王元化先生到北京。鐘惦棐先生反復強調學電影一定要懂點歷史、文化、哲學。我在《當代電影》雜志社做特約編輯的時候,就按照鐘惦棐先生的要求開了一個欄目叫“電影之外”,發(fā)表了王一川、尹鴻先生的文章,把文學界的兩個人物引到電影界。不學歷史,不學哲學,沒有文學的支撐和滋養(yǎng),做電影肯定是走不遠的。
將鐘惦棐先生的電影批評、電影美學置身于中國電影實踐與歷史的發(fā)展中,筆者總結了六個面向。首先是面向電影實踐,所有電影的理論均來自電影實踐,要反作用于電影實踐,才能夠給電影實踐提供更多的理論智慧。其次是銀幕,一定要多看電影,看大銀幕電影。在鐘惦棐先生看來,多看電影是硬道理,一部電影要看三次才可以說話發(fā)表意見。第三是面向觀眾,讓觀眾能夠聽得懂記得住。上個世紀80年代,群眾影評、大眾影評事業(yè)發(fā)達,據(jù)說有上萬個自發(fā)性的群眾影評組織。章柏青、張衛(wèi)先生在鐘惦棐先生的鼓勵下花大力氣研究觀眾,寫就了《電影觀眾學》。第四是面向世界,要有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鐘惦棐先生反對關起門來搞“罐頭電影”,那肯定沒有出路,肯定會因為封閉而窒息死亡。電影雖然是舶來品,還是要不斷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影理論、最先進的電影經驗,最終當然要化為自己的理論、自己的經驗,絕不可以“食洋不化”。第五是面向未來。第六是面向現(xiàn)代化。這六點,一個也不能少。
我舉一個具體的實例:鐘惦棐先生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代表性作品《黃土地》,說看了三遍沒有看懂。筆者反復琢磨鐘惦棐先生的話,毫無疑問是話中有話,“言有盡而意無窮”。其實,那哪里是沒有看懂,他有他的判斷和考慮:一方面,他對第五代導演不重視故事、不重視人物的做法有自己的保留意見;但在當時中國電影處于邁向現(xiàn)代化的關鍵時刻,他又不能給第五代導演的電影現(xiàn)代化探索和努力潑冷水。事實上,這種深邃的理論思考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思維與辨證方法,僅此就可以讓我們學習一輩子,感悟一輩子。
我是鐘惦棐先生電影理論評論的受益者,而且是終身受益,并且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鐘惦棐先生的理論評論文章終身受益。每當我遇到理論上的困惑或者困境時,總是習慣性地翻閱鐘惦棐先生的文字,總能夠峰回路轉豁然開朗。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從鐘惦棐那里得到了啟發(fā),包括筆者率先在電影理論批評界提出構建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構建中國電影學派,也包括“共同體美學”的思考及其理論。我寫的多篇研究鐘惦棐先生電影美學、電影評論的文章,如《鐘惦棐電影十思》《鐘惦棐與中國電影學派》《共同體美學方法論溯源》等,談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見解和思想,卻都是自己閱讀鐘惦棐理論評論后的感受,甚至可以說是“無一字無來處”。法國有巴贊,中國有鐘惦棐,可惜我們自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正如鐘惦棐先生批評一段時間我們對本民族的電影傳統(tǒng)缺乏梳理和認識一樣,我們對自己電影理論批評傳統(tǒng)及其資源也缺乏應有的梳理和認識,以至于我們在很多方面都處于理論上的“失語”狀態(tài)。走進新時代,我們在電影理論批評方面要改變“失語”的狀態(tài),就要回到對自己本民族電影理論批評傳統(tǒng)與資源的有效開掘,同時推進現(xiàn)代化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鐘惦棐先生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標志性人物,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讀解、體會、品味,或許有一天可以達到“頓悟”。我們一定要像鐘惦棐先生那樣,真正面向實踐、面向觀眾、面向銀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不斷豐富我們自己,才能夠真正有所建樹。
現(xiàn)在的不少年輕人,也包括一些文藝界專業(yè)人士、知名人士已經不太知道鐘惦棐先生是何許人也了。筆者也聯(lián)想到多年以前就有人誤以為鐘惦棐先生的《起搏書》是關于醫(yī)藥的書籍,《陸沉集》是關于地震方面的書籍。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有些人、有些事真的不應該很快被遺忘,有的事情更需要后人努力去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就像《紅燈記》里唱的那樣“前人的事業(yè)后人要承擔”。每次見到鐘惦棐的夫人張子芳,她都會說她有一件心事。我知道她的心事是什么,一直都在暗暗地使勁和努力。過程無須多說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相信一切都是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筆者一直跟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的同仁們商討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今天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發(fā)揮作用,以鐘惦棐為代表的中國電影評論事業(yè)在今天新的環(huán)境、新的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向前推進,如何創(chuàng)造新的高度。成立鐘惦棐電影評論發(fā)展基金,就是想要借助這個平臺,凝聚電影理論批評界的力量,有效發(fā)揮電影評論對于中國電影強國建設的理論智慧和智庫的建設性作用。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時間表和任務圖,在2035年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主義電影強國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應當發(fā)揮排頭兵和先鋒的作用。距離建設電影強國目標只有15年的時間,電影迫切需要補齊各種各樣的短板,推進電影強國建設的“新基建”。在這個關鍵節(jié)點上,電影理論評論工作應該而且必須為電影強國建設提供更多的理論智慧、更多的理論支持。
現(xiàn)在雖然很難出“鐘惦棐”,但可以出無數(shù)的“小鐘惦棐”,最終合力形成一個“大鐘惦棐”,為電影強國建設匯聚源源不斷的理論智慧和力量,同時盡可能建立起自身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努力創(chuàng)造電影理論批評的高峰,努力創(chuàng)造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新的黃金時代。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還需要更大的努力。